『壹』 请问什么是非均衡经济理论
非均衡理论创始人克劳尔认为:凯恩斯主要研究经济持续低于充分就业非均衡状态,虽然其采取的是比较静态的方法,但他考察的这种非均衡状态乃是一种产量和就业量波动的动态过程,所以,凯恩斯理论本质上是动态非均衡理论。
3、非均衡分析的基本框架:
从分析个别交易者在市场中的行为入手分析:在一般均衡理论假设下,各种交易和经济活动实际上是在均衡价格达成之后的状态下进行的,非均衡价格的错误交易不存在;而实际上,绝大多数交易和经济活动是在非均衡价格上进行的。
克劳尔提出了计划超额需求与实际超额需求的概念。计划超额需求,是只依赖价格而与实际交易无关的超额需求;实际超额需求,是同时考虑价格和其它市场实际交易数量约束的超额需求。
进一步分析:在非均衡价格下交易,总有一部分交易不能实现其供给计划与需求计划。因为交易者在某市场因种种约束导致销售量低于计划供给量,他在另一市场上的购买量必然会因收入约束而低于计划需求量。只有在瓦氏一般均衡中,实际超额需求与计划需求需求才能相等,即市场需求之和等于零;而实际上,在非均衡中,市场需求之和至多等于零,即一般总是小于零。例如,在低于充分就业条件下,劳动力供给计划不能实现,收入约束限制了超额需求。因此,凯氏理论是非均衡理论。
4、传统价格理论的局限性:
克劳尔假设只有两部门:家庭和厂商。
假设:在现行实际工资率下实现了充分就业的瓦氏均衡。当实际工资率下降,家庭期望的劳动供给大于厂商期望的需求,家庭期望的商品需求大于厂商的供给,出现劳动市场供给过剩,商品市场需求不足。按传统价格理论,实际工资率与商品期望超额需求反方向变动,实际工资率会下降,并最终消除两市场的超额需求与供给,经济趋于充分就业均衡。但如果实际工资率只对商品市场需求有反应,并与之反方向变化,则不论多长时间,实际工资率都将保持不变,非均衡状态会持续下去。这表明:传统价格理论不能解释市场经济的动态稳定性,它只是凯恩斯经济学的一个特例,而且仅在充分就业条件下有效。
『贰』 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的原因
III_界经济走向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战后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当代III_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
所谓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III_界区域性的国家和地区,为了各自的及共}司的经济利益,在经济联系愈益
紧密的基础上,相互采取比区域外国家更加开放、更加自山的政策,JI在体制框架、调节机制上结合成经
济联合组织或国家经济集团。就区域经济集团而言,是指地理位置毗邻、人文传统相近和历史交们密切
的国家构成的自然地区。据III_界贸易组织统计,个球共有各类经济与贸易组织100余个,其中人多是20
III_纪90年代后建立的。这说明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III_界经济格局中不可忽视的力m:,它的发展将对
III_界经济产生重人影响。
一、对区域经济集团的重新审视
一战后,山」几III_界政治经济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及各种力录对比的变化,使III_界政治格局蒙上冷战的
阴霹,-,III_界经济格局也山此被拖入两种对立的经济体系之中。
纵观一战以来的III_界经济发展历程,区域经济集团人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战后初期至20 111_纪60年代初,其特点是政治上两人阵营对抗,经济上形成了以市场经
济为主的酉方体系和以计划经济为主的东方体系的对立。其区域经济集团带有明显的对抗性和浓厚的
意识形态色彩。譬如,1949年1月建立的“经济互助委员会”,是以前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
集团,日t/J、是建立社会主义的统一III_界市场。1958年酉}欢六国成立了,"I欢洲经济共}J体”,这t/J、志着战
后III_界分裂为两个对立的经济体系,区域经济集团进入复杂阶段。
第一阶段,20 111_纪60年代初到90年代初,苏东巨变,两极格局解体,III_界进入重新组合时期。此时
期的突出特点是,第三III_界异军突起,第三III_界国家在经济上需要发达国家的技术支持和资木援助,也
需要反对旧的III_界经济秩序,因此,第三III_界国家逐渐走向联合,以谋求自身的发展。女I I"东南亚国家联
l.kl(1967年8月)’,尹交第斯集团(1969年10月)’,少酉非经济共同体(1981年3月)’,等区域经济集团相继
出现。皿匕时期区域经济集团和成员国的数m:迅速增加。
第三阶段,20 111_纪90年代初至今,III_界政治体制走向多极化,III_界经济也旱现新的特征。其一,苏
东国家放弃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向市场经济体制个面转轨。其一川}_界三人经济集团在III_界经济格局中
已居主导地位,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其三," 1fJ -比问题”凸现,III_界经济形势口趋复杂。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然性
1.区域经济一体化缘」几各国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的实际需要。战后III_界经济旱现两人发展趋
势,即经济个球化和经济信息化。经济个球化00 -I I I_界各国经济(包括不同社会制Jx国家经济)从相互封
闭和leiu f}}走向相互依赖和n1;合,山机械组合演化为有机整体的过程”。它要求各国政府对经济管理体制
和对外经济政策进行一定的改革和调整,以适应木国经济的发展要求。而经济信息化则要求各国进行
相应的产业调整,一方面,努力促进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淘汰一此技
术水平落后、经济效益不佳的企业。冷战结束后,国际间的军事竞争渐居次要地位,综合国力悄然进入
主战场,并成为各国内政外交决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木国的经济技术、人力资源、资金均有限的情况
卜,加入区域经济集团无疑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功效,尤其是经济实力较弱、资源C乏、资金
薄弱的国家,可以借助他国的经济强势,发展木国经济,在短期内改变落后局面。}欢},r等区域经济集团
的发展历程即证明了这一点。
2. -I I I_界局势的变化是区域经济集团产生的动力。在战后初期两极格局体制的影响I},相对应的两
种对立的区域经济集团旋即生成,即1949年的以苏联为首的“经济互助委员会”和1958年的以酉方国
家为首的,00 I欢洲经济共}.J }(qv0 ,随之而来的是两种经济体系的对抗。但这种区域经济集团;I没有成为推
动III_界经济发展的浪潮,其主要原因是,战后整个III_界处」几冷战状态卜,社会主义与资木主义的矛盾成
为主要矛盾。因此,使经互会和欧共体两人区域经济集团蒙上强烈的政治色彩。到了20 111_纪80年代
始,酉欧、口木迅速崛起,美、口、}欢在经济上形成三足鼎立之势。随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导致冷战体
制终结,政治、军事对抗退居次要地位,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较m:成为国际竞争的基点,为了谋求自身
的发展,国与国、地区与地区间开始走向合作。皿匕时期的地区合作典范一一一}欢共体,就是为了在国际市
场激烈的竞争中维护自身利益、增强国际地位而形成的。2004年5月欧i,r正式吸收10个中东欧新成
员,扩人后的}欢i,r从15个成员国增加到25个,人曰从现在的3. 8亿增加到4. 55亿,整体国内生产总值
也从现在的9力一亿美J口曾加到10力一亿美儿,超出美口对外贸易。
3.现代交通运输业和通i卜L业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交通运输业和通i卜L
业是现代化发展的标志之一,它的发展不仅缩短了各国在时间、空间上的距.离,而日_人人降低了贸易成
木和费用,便利了商品、资木、劳动力和信息在国际间的流动和优化配置,使生产国际化和资木国际化得
以实现,也使区域经济一体化得到长足进展。
山」几各国都把发展经济作为制定政策的出发点,所以在国际竞争异常激烈的条件卜,各国都在制定
持续发展的战略,l1在谋求优势互补、利益双赢的前提卜,进行区域经济合作,走共}司发展的道路。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当代世界经济的影响
区域经济集团是建立在自山贸易的基础之上的,III_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性,
导致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对III_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双重性特征。
1.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了区域内的经济增长。区域经济一体化既可以消除成员国之间贸易壁垒
等障碍,卜d时也为市场容m:的扩人和市场的深化创造了有利条件。因为区域内自山贸易在淘汰成员国
的劣质产品的}司时,又鼓励扩人再生产其优质产品,这就促进了区域内各国生产的分工和生产的专业
化,每个国家都集中自己的有限资源生产效益最高的产品。生产规模的扩人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势必提
高规模经济效益,}洋低成木,从而增强整体竞争力。
2.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一战后,III_界经济出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区域
性经济联合组织迅速增加,共}司的经济贸易政策纷纷登台。如欧},r旱在20 111_纪60年代后期就率先实
现了成员国之间的关税} } .J },r日标,即在} } .J },r国内部消除关税壁垒,对外则实行统一的贸易壁垒,到}欢洲
统一人市场建成后,基木实现了无国界限制的商品、资金、劳务人员的自山流动。_比美自山贸易区成立
后,也确立了将在巧年内取消关税壁垒和其他限制,实现商品和劳务的自山流通。可以说,区域经济一
体化是III_界贸易领域竞争的产物,它有力地推动了III_界贸易自山化的进程。
3.区域经济一体化推动了经济个球化的进程。就发展阶段而言,区域经济一体化实际上是经济个
球化在一定区域内深化和加强的反映。经济个球化的发展客观上要求突破国家的界限,要求有关国家
在经济上以某种方式联合起来,在更人的范围内有效地配置各种生产要素。区域经济集团就是通过签
约的方式结为不}司性质的经济联}}}, JI允许各成员国的生产要素在木区域内自山流动,从而提!p成员国
的经济效益。可以说,在某种程少夏上,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个球化起到了奠基和推动作用。从生产、
贸易、金副;三个角少夏石,区域经济一体化不仅有利」几生产要素的国际流通,而日_亦能提!气资源配置的效
能l1-刺激经济增长,最终加快经济个球化进程。
『叁』 非均衡发展战略时期 是指哪些年
从建国初到改革开抄放袭这一时间我国实行计划经济,走的就是平衡发展战略(应该叫均衡发展),我国的重大项目建设是考虑到地区差异的,特别是三线建设,可观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的发展。这一事件像上海等地区实际上是被压制发展的。 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重点发展沿海地区,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实现了各种资源的有力配置,成功促进了东部地区的发展,带动了国民经济。 90年代后期,区域差距拉大,社会矛盾逐渐突出出来,我国又开始向均衡发展倾斜,如西部大开发、振兴东部老工业基地等等。 从总体上说,就是效率与公平在不同时段的取舍。一开始是大家都穷,后来一部分富起来,整体实力增强后再让落后地区好一些。评论: 再多些,会更好
『肆』 区域经济学非均衡增长理论的要点及现实意义
区域经济学非均衡增长理论的要点:发展某一类或几类有带动作用的内部门,通过这几容类部门的发展,带动其他部门的发展。 现实意义:非均衡发展理论对发展中国家更有合理性和现实指导意义。将有限的资源 首先投向效益较高的区域和产业,以获得区域经济的高速增长,并带动其他区域、其他产业的战略。使经济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一体化,各区域优势充分发挥,经济获得全面发展
『伍』 经济学的均衡分析与非均衡分析的概念
哈儿!来不晓得你研究这些咋子!自
网上找的!
均衡分析(Equilibrium
analysis)是假定经济变量的运动总是趋向于均衡状态,据此研究经济现象如何达到均衡。如西方经济学均衡价格理论,就是假定商品价格总有成为均衡价格的趋势,然后用“价格调节供求,供求影响价格”这一市场机制来阐明均衡价格是怎样形成的。
非均衡分析(Unequilibrium
analysis)则认为,经济变量并不一定趋向于均衡,均衡是偶然的,非均衡才是经常的。据此研究非均衡条件下,各种经济变量的变化和运动规律。
西方经济学均衡价格理论,就是假定商品价格总有成为均衡价格的趋势,然后用“价格调节供求,供求影响价格”这一市场机制来阐明均衡价格是怎样形成的
不知道对不对!自己参考!搞不懂你整这些咋子!
『陆』 非均衡发展战略的简介
将有限的资源首抄先投向效益较高的区域和产业,以获得区域经济的高速增长,并带动其他区域、其他产业的发展的战略。由于各国及各地区自然资源禀赋的差异性和社会资源配置的非均匀性,存在经济发展的区域空间差异。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是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西方经济学家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规律时提出了许多有关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理论,主要有循环积累因果原理、增长极理论以及区域经济梯度转移论。循环积累因果原理由经济学家缪尔达尔提出,认为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发达地区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对自己有利的因素,落后地区则不断积累对自己不利的因素,循环积累的作用使经济在空间上出现了“地理二元经济”结构,即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同时存在。缪尔达尔认为必须依靠政府干预来限制地区差异的扩大。
『柒』 非均衡发展理论的简介
区域均衡发展理论显然是从理性观念出发,采用静态分析方法,把问题过内分简单化了容,与发展中国家的客观现实距离太大,无法解释现实的经济增长过程,无法为区域发展问题找到出路。非均衡发展主张首先发展一类或几类有带动性部门,通过这几个部门的发展带动其他部门的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非均衡发展理论对发展中国家更有合理性和现实指导意义。
『捌』 非均衡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网络来的:
区域经济差异一直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其中的非均衡发展理论,最初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的一种理论选择。但由于区域与国家在许多的相似性,使得该理论与均衡发展理论成为在做区域开发与规划时,经常被引用和借鉴,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的理论基础。
区域均衡发展理论显然是从理性观念出发,采用静态分析方法,把问题过分简单化了,与发展中国家的客观现实距离太大,无法解释现实的经济增长过程,无法为区域发展问题找到出路。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非均衡发展理论对发展中国家更有合理性和现实指导意义。
纵观上述两类非均衡发展理论,其共同的特点是,二元经济条件下的区域经济发展轨迹必然是非均衡的,但随着发展水平的提高,二元经济必然会向更高层次的一元经济即区域经济一体化过渡。其区别主要在于,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论述均衡与增长的替代关系,因而各有适用范围。在关于增长是否不论所处发展阶段如何都存在对非均衡的依赖性问题上,这两类理论之间是相互冲突的。增长极理论、不平衡增长论和梯度转移理论倾向于认为无论处在经济发展的哪个阶段,进一步的增长总要求打破原有的均衡。而倒“U”型理论则强调经济发展程度较高时期增长对均衡的依赖。
『玖』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初期、非均衡发展期、均衡发展初期是什么
不知道啦
『拾』 均衡发展战略和非均衡发展战略,有什么不同,引起了什么结果
非均衡发展战略是将有限的资源首先投向效益较高的区域和产业,以获得区域经济内的高速增长,并带容动其他区域、其他产业的发展的战略。由于各国及各地区自然资源禀赋的差异性和社会资源配置的非均匀性,存在经济发展的区域空间差异,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是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均衡发展战略强调区域发展、产业发展等各方面的均衡
非均衡发展战略,有利于突出重点,集中优势资源,解决燃眉之急,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产业,一部分人先发展起来。缺点则是导致了地区,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导致经济发展不平衡,收入结构失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