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是须臾不可脱离的。离开生态文明单纯地去抓经济发展,不仅不会成功,反而会使经济发展远离既定的目标。同样,离开经济发展来谈生态文明,也不会有真正地发展。
1、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是我们充分认识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成果。
我们必须摒弃人定胜天的思维方式和作法,充分认识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在生产力布局、城镇化发展、重大项目建设中都要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
2、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是坚持科学发展的鲜活实践。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
我们要牢牢扭住“科学发展”这个主题,紧紧抓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主线,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努力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文明型社会,奋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3、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是为人民群众谋福祉的生动诠释。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既有利于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促进科学发展,又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生动诠释。
4、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既要加快经济发展,建设物质文明,又要推动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既要建设经济强国,又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既要金山银山,建设实力中国,又要绿水青山,建设美丽中国。
把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统一起来
1、我们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利用自然的同时又主动保护自然,积极改善和优化与自然的关系,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代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
2、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既要遵循经济规律,更不能违背生态规律,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既要金色GDP,更要绿色GDP。
3、我们必须转变执政理念,坚持环境优先原则,树立发展是政绩,保护生态、建设生态也是政绩的理念,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当作经济发展来重视,当作经济建设来投入、当作生产性项目来安排、当作长效型产业来开发。
② 为什么我们一定要走生态经济发展
这是国家所倡导的生态经济发展,如果不按这个生态经济发展走的话,那样会污染会很厉害。对地球也是不好的得国家也是不好的
③ 在发展生态经济的诸多政策手段中,你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为什么
在发展经济的诸多手段中,我觉得最主要的是实行市场经济,同时宏观调控。
④ 生态经济发展要素、生态经济发展基本模式有哪些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NCJJ200712032.htm
⑤ 我国促进低碳与生态经济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意义大会的举对大力推进和发展低碳与生态经济,提高人类环保意识,保护我们共同的绿色家园;通过科技创新,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与生态经济模式,推动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绿色产业的进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越来越多的国家都把发展低碳与生态经济作为战略行动,出台相关措施,推广新型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和积极推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任务,制定和实施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在发展低碳与生态经济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有效改善了全体人民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
⑥ 为什么国家要发展生态经济
因为生态经济,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保护环境的同时还能发展经济,一举两得,有前景,更适合长远发展
⑦ 生态经济的思路
生态经济的本质,就是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可承受的基础之上,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建立经济、社会、自然良性循环的复合型生态系统。企业要走生态之路,就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原则的同时,坚持以建立绿色企业经营为根本目的、实现企业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原则,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推进产品结构调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原则,坚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原则,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关系企业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与优化环境,在物质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生态经济原则体现在不同层次的生态经济形式上。正是基于此,现代企业经营目标是在生态经济约束下的企业经营方式,这样才能满足各方利益要求,促进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有利于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企业只有寻找到有效实现“生态管理”和“生态管理经济”的路径,才能形成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绿色经营管理模式,将企业真正建成生态型企业。
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走生态经济之路
1、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现代人类社会的两种基本关系,而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密不可分的整体。从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两个层面来理解和谐社会,“和谐”应是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的必然结果,是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和谐社会也是一种有层次的和谐,其核心层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即人与人的和睦相处,平等相待,协调地生活在社会大家庭之中;其保证层就是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协调发展,与和谐社会的要求相配套,基础层是必须有一个稳定和平衡的生态环境。和谐社会必须在一个适宜的生态环境中才能保持发展,没有平衡的生态环境,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不能生存和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也会变成空中楼阁,无存在基础。因而,生态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石,没有生态和谐的社会不是真正的和谐社会。
2、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立足点在于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就要用和谐的眼光、和谐的态度、和谐的思路和对和谐的追求来发展生态经济,走人与自然和谐之路,不断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自然利用效率;就要加快改变环境与经济发展相对立的传统经济学观念,树立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环境与发展两者应是协调统一的整体的生态经济学新观念,深刻领会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在发展中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矛盾对立统一体;充分强调生态保护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能发展生产力。
3、在我国当前条件下,大力倡导发展生态经济确实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首先,这是因为我国正处于高速增长的时期,要特别注意发展道路再也不能重蹈“覆辙”。这方面我们过去是有深刻教训的。我们也要避免重蹈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有增长无发展的消极发展模式。实践证明这种传统的模式是难以为继甚至是危险的。我们应当自觉地走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道路。其次,经济增长是有代价的。我们以什么样的经济增长模式来选择低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这种低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就是生态经济方式。否则,即使有了高的经济增长,如果以破坏和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这种增长的代价也是极其高昂的。第三,我国的发展要发挥后发优势,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充分认识和发挥生态经济的裂变效应。它会带来工业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即清洁生产;它会带来农业的新的生产方式,即生态农业;它还会带来服务业的新的增长方式。
4、发展生态经济,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要把发展生态经济作为21世纪的一项重大发展战略,明确发展目标,确立“立足生态,着眼经济、全面建设、综合开发”的发展思路,实现资源开发与资源培植相结合,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创立生态经济的发展模式。要根据我国的国情,发展生态林业、发展水电等清洁能源、发展生态农业、发展有机食品工业、发展生态建筑及材料产业、发展生态旅游业和环境保护产业等。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将有力地推动我国生态经济的发展,提升我国经济竞争力,而且还有利于扩大就业,而充分就业又是人口、经济、生态相协调平衡的重要内容,是生态经济的本质要求。我们要在尽量少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高标准、高起点、大力度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绿色通道,发展生态交通,为生态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和依托,使生态经济与基础设施相互促进。要以发展生态经济为契机,对经济结构进行大力度调整。要利用发展生态经济进一步吸引和利用外资,扩大开放,同时通过进一步扩大开放促进生态经济发展。
5、生态经济不同于以往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从理论到实践都是新生事物。这种发展源于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也源于群众智慧的创造发挥。所以,发展生态经济的关键在于创新,在于发展过程、发展机制和发展环境的优化,在于人的素质的不断提高、科技创新的高效转化、企业和基地的带动辐射、服务网络的全面覆盖。这是我国在推进生态经济发展过程中应着力抓好的关键环节。
⑧ 建国后生态经济学的兴起和发展历程
我国的生态经济学是1980年由中国已故著名经济学家许涤新提出建立的.它的出现是生态时代的需要,其目标是实现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学在我国作为一门新兴边缘学科.明确了自己的研究对象,建立了本身的学科理论体系,并广泛用于指导国民经济发展的实践.对我国经济改革和现代化建设起了很大促进作用[21。过去.由于没有经济与生态协调的思想做指导,严重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使经济社会不能可持续发展.因此推动了生态经济学的产生。生态经济学的建立,为指导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我国建立生态经济学的目的是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实践。我国生态经济学的建立反映了新的时代实现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是世界和我国生态与经济的矛盾日益尖锐化的反映。生态经济学的产生是新时期解决普遍存在的生态与经济矛盾的需要。我国的生态经济学是世界生态经济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生态经济学的产生表现出与世界走向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践和理论潮流的三个同步:即与世界3O年来的环境与发展运动同步[3]:与世界生态经济学理论的形成同步…:与世界经济生态化趋势的出现同步
⑨ 如何做大生态经济
参考相关新闻: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郧县县委、县政府按照这一要求,抢抓机遇,按照市委、市政府“一城两带”和十堰生态滨江新区建设战略部署,在“谋”、“试”、“调”、“建”、“治”上下工夫,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倾力打造十堰汉江生态经济带核心示范区,加快推进十堰滨江新区建设。
一、坚持规划为先,立足县情主动“谋”
郧县立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和国家限制开发功能区的实际,超前谋划,主动作为,积极探寻生态经济发展之路,把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生态经济放在突出位置,坚持把绿起来与富起来统一在产业化推进之中,大力发展绿色产业。2009年,郧县确立实施以“市郊生态型观光农业示范区、汉江沿岸生态经济带、国道沿线城镇经济带”为主要内容的“一区两带”综合开发,并编制了总体规划和分项规划,率先启动了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2010年,市委确立“一城两带”战略、提出建设十堰汉江生态经济带以后,郧县详细制定了郧县汉江生态经济带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文化旅游业、城镇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分项规划。在修订和编制规划中,积极与十堰市汉江生态经济带规划、丹江口库区及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等规划紧密衔接,发挥了决策、规划的正确引领作用。
二、坚持示范带动,柳陂片区先行“试”
2012年,郧县县委、县政府决定将柳陂新集镇及其周边9个村共13000多人的居住区作为重点区域进行集中连片开发,将其打造成为国家级生态移民示范区、国家级农村清洁水源地、秦巴山区连片开发示范区、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全省生态滨江旅游示范镇和十堰市汉江生态经济带核心示范区。通过精心谋划,先行先试,加大投入,强力督办,示范区内交通建设全面提速,安置点设施配套日趋完善,生态产业建设步伐加快,生态环境大为改善。目前,该片区已打造成为全国最大的生态移民示范区和十堰汉江生态经济带核心示范区,库区蓄水后,将呈现出“江面碧波荡漾、路边绿树成荫、田间大棚林立、房屋鳞次栉比、山上果树满园”的美好图景。
三、坚持产业为基,优化结构大力“调”
坚持把生态保护作为第一考量,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培育生态产业,努力夯实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的基础。一是壮大生态工业,增强经济实力。按照工业园区化、产业集约化的要求,高标准建设工业园区,着力打造专用汽车零部件、生物医药、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集群,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向零污染、无污染和高科技、高产值转型。二是发展生态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建成生态产业基地70余万亩,畜禽生态养殖小区35个,新建全市最大的农产品加工园,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10家,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达512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53%。三是激活生态文化旅游业,增强发展活力。确立和实施“文化立县、旅游兴县”战略,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完成郧县旅游总体发展规划编制评审工作,加快滨江生态旅游城、郧阳岛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区、子胥湖生态旅游新区等“一城两区三园四线”建设,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大力保护开发郧阳文化,使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四、坚持协调为重,城乡一体统筹“建”
郧县立足毗邻十堰城区的区位优势,加快实施十堰生态滨江新区战略,协调推进城乡一体发展,着力建设宜人宜居新城区、城乡统筹示范区,推进生态、绿色、美丽郧县建设。一是以“一江两湖四区六镇”城市发展格局为龙头,着力建设滨江宜人宜居新城区,初步形成了80多平方公里的中等规模城市骨架;二是以国省道沿线小城镇建设为支撑,加快推进生态重点镇和中心镇建设,一批基础设施完备、产业优势鲜明、建筑风格别致的生态环保型小城镇已现雏形;三是以移民安置点和公路沿线重点村为依托,扎实推进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和宜居村庄建设,打造了星罗棋布的秀美村庄,彰显了农村发展的勃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五、坚持生态为本,环保优先坚决“治”
郧县坚持环保优先,大力开展生态建设,着重治理生态环境,努力使郧县的天蓝起来、山绿起来、水清起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打造绿色生态郧县。一是切实加强环境保护。采取多种形式,增强全民环保意识,实施绿色招商。近年来,先后否决、拒绝了60多个近30亿元的不符合环保要求的投资项目。二是开展生态水利建设。大力实施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着力实施以电替代燃料项目建设,强力推进石漠化治理工程,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水源涵养能力,构筑生态安全屏障。三是严格抓好污染治理。加大环境质量监控力度,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对高耗能、低效益、技术落后的企业实行淘汰关闭和技术改造。新建污水处理厂2座,垃圾填埋场2座。大力开展库周清理,境内汉江水质常年保持在Ⅱ类以上。
⑩ 如何发展生态经济 促进绿色发展 乡镇
首先在符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要有一部切实可行的可持续的生态项目规划方案,方案要契合当地战略发展方向。
其次,涉及到的生态项目要具有招商引资的特色点,这样才能促进区域繁荣,带动发展。
然后与政府达成合作协议,要有配置齐全的团队对项目进行跟踪跟进,确保项目落到实处。尤其是现在互联网时代,更要在网络上宣传生态县及绿色村建设的情况。与网友形成互动,吸引关注,达成推广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