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关于新的南通的作文
翻开历史,目光定格在1978。听老一辈的人说,他们那个时候道路十分狭窄,人们大多住在平房里,每天都要沿着曲曲折折的小巷才能走到家。小巷里到处是石头铺成的路,甚是不好走。甚至连吃饭、布料都是限量供应的。听了他们的话,再看看现在,真不敢相信,30年前的生活竟是如此。放眼今天,展现在我眼前的又是另一幅美丽的画卷:一条条马路宽阔平坦,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人们再也不用担心衣食方面的问题。听妈妈说,那时候,唯一的通讯方法便是写信。94年时,流行大哥大,机身只比一块砖头小一点,不仅贵,携带起来也非常不方便。大概过了6个月,又推出了小灵通和手机,小巧玲珑,自然惹人喜爱。现在有了电脑,发个E-mail,几秒钟的时间对方便能收到,甚是方便;网上聊天,趣乐无穷;网络里面一搜,很快便能出现自己所要找的资料……可见,我们的生活变得多么丰富多彩。转眼小学毕业已经一年了。今天路过母校时,忽然发现操场改成了塑胶场地,场地两旁多了些花草树木,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小学一年的变化竟是如此之大,那么整个南通呢?以前的濠河是一条死河,淤泥堵塞河道。改革开放以后,市政府调入大量人力、物力,疏通河道,使濠河成为环绕南通城的一道最美丽的风景线。若有机会夜游濠河,你会看到濠河两边霓虹灯闪烁,花儿竞相开放,一排排垂柳在微风中轻抚着清澈的河面,惹得鱼儿欢跳。沿着河边漫步,有一条林荫小道,柳荫深处,有座面向濠河的青砖小瓦、红漆门窗的两层小楼,这就是张謇纪念馆。改革开放以后,南通人继承了张謇兴办实业、发展教育的思想,如今南通的教育蒸蒸日上,在整个江苏名列前茅。“一桥飞架,百年梦圆”,苏通大桥创下了四个世界之最,为南通的对外经济交流与友好往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它是南通在改革开放以后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的标志。愿南通有更大、更新的变化!
B. 张謇在南通有什么贡献
光绪三十一年抄(1905年),他在通州建立了国内第一所博物馆——南通博物苑。1915年建立了军山气象台。此外还陆续创办了图书馆、盲哑学校等。
在南通创办了大生纱厂/在唐闸创办了广生油厂
。通州师范择定南通城东南千佛寺为校址开工建设,翌年正式开学,这是我国第一所师范学校,它的建设标志着中国师范教育专设机关的开端。1909年倡建通海五属公立中学(即今南通中学)。1912年创办了医学专门学校和纺织专门学校、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河海大学前身),并陆续兴办一批小学和中学。
C. 描述南通的作文从南通写信到安徽
翻开历史,目光定格在1978。
听老一辈的人说,他们那个时候道路十分狭窄,人们大多住在平房里,每天都要沿着曲曲折折的小巷才能走到家。小巷里到处是石头铺成的路,甚是不好走。甚至连吃饭、布料都是限量供应的。听了他们的话,再看看现在,真不敢相信,30年前的生活竟是如此。
放眼今天,展现在我眼前的又是另一幅美丽的画卷:一条条马路宽阔平坦,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人们再也不用担心衣食方面的问题。
听妈妈说,那时候,唯一的通讯方法便是写信。94年时,流行大哥大,机身只比一块砖头小一点,不仅贵,携带起来也非常不方便。大概过了6个月,又推出了小灵通和手机,小巧玲珑,自然惹人喜爱。
现在有了电脑,发个E-mail,几秒钟的时间对方便能收到,甚是方便;网上聊天,趣乐无穷;网络里面一搜,很快便能出现自己所要找的资料……可见,我们的生活变得多么丰富多彩。
转眼小学毕业已经一年了。今天路过母校时,忽然发现操场改成了塑胶场地,场地两旁多了些花草树木,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小学一年的变化竟是如此之大,那么整个南通呢?
以前的濠河是一条死河,淤泥堵塞河道。改革开放以后,市政府调入大量人力、物力,疏通河道,使濠河成为环绕南通城的一道最美丽的风景线。若有机会夜游濠河,你会看到濠河两边霓虹灯闪烁,花儿竞相开放,一排排垂柳在微风中轻抚着清澈的河面,惹得鱼儿欢跳。
沿着河边漫步,有一条林荫小道,柳荫深处,有座面向濠河的青砖小瓦、红漆门窗的两层小楼,这就是张謇纪念馆。改革开放以后,南通人继承了张謇兴办实业、发展教育的思想,如今南通的教育蒸蒸日上,在整个江苏名列前茅。
“一桥飞架,百年梦圆”,苏通大桥创下了四个世界之最,为南通的对外经济交流与友好往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它是南通在改革开放以后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的标志。
愿南通有更大、更新的变化!
D. 南通名人张謇作文500字
南通的名人张謇1894年,南通人张謇考中状元,当上翰林院修撰,鉴于甲午并在吕四,海门交界处围垦沿海荒滩,建成了纱厂的原棉基地--拥有10多万亩
E. 写张謇事迹的作文500
说到南通,大家都会想起毕生从事实业和文化教育事业、清代状元张謇,他的“父实业、母教育”的主张和实践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而张謇故居,则是我们了解张謇爷爷的第一步。
张謇故居坐落在城区南濠河畔的“濠南别业”,新建成于2010年11月,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有半个足球场那么大。这是一座砖木结构的中式楼房,红瓦、灰墙、明窗,十分美丽。大楼的北门面街,对着清河。大门两边分别栽着广玉兰、黄檞树,另外还有罗汉松等。大楼的西边院内栽有枇杷、碧桃、月季等各种花木。楼的南面院内,有草坪、花圃。大楼朝南也有门,门前为一平台,阶梯从两边上修缮时所种植。只有门前平台两边各有一根紫藤,据说已有百年历史,为当年所移植。每到春天,藤纠缠,花烂漫,一红一白,交相辉映,十分壮观。张謇爷爷曾有诗赞叹:“花时朝霞晚霞舒,百年靺鞨垂流苏。”如今老干苍苍,粗如巨臂,枝枝游龙,一直长到三楼阳台顶棚上,惹人惊赞呢。理所当然,和很多古老的房子一样,底楼的光线比较暗。踩着楼梯,“噔、噔、噔”一声声清脆的回响,仿佛带我们回到了当年。上了二楼,正对大门的房间是厅堂,当年主人的用具一如既往地陈设在那里。和厅堂相连的还有一个中西合璧的游廊,经过游廊的各内室分别是介绍张謇先生兴办实业的所有事迹展示厅。看了二楼,三楼是什么样子的呢?三楼最最显眼的是大厅中间的一块张謇当年所书之家训碑,那是张謇当年翻遍典籍,罗列名家之家训经典名句组织而成。三楼还有张謇生平的图片展览,几百幅旧照片,几乎成了近代南通的全部景观,好像一碗浓缩的汤汁,味道醇厚。
据说,张謇爷爷之所以选择这片坐落在旧城外的僻地造屋,除了东边靠近濠南别业,西边临近五公园,环境幽静之外,还颇有怀念的寓意呢。早年张謇有位叔叔就在这里购屋谋生。幼年张謇来能常在这一带游戏。他爬过叔叔门前高大粗壮的柳树,在河边钓鱼;跑到西邻的药王庙里,看皂夹树挂果,在神龛背后涂写……这里留有张謇童年的美好记忆。
现在,有关部门将濠南别业修葺整理一新,供人们参观、学习,确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领略慈善的真谛
F. 关于张謇的追梦人生的作文800字
这是一个夏天的夜晚,一个美丽而又宁静的夜晚,一个承载着少年梦想的夜晚… …
夕阳下山了,夜也渐渐深了,月亮高挂在天空,繁星点点。晚风习习的吹来,女孩站在窗边,凝望着窗外漫天的繁星,不禁轻轻哼唱起幼时那首熟悉的歌谣:“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挂在天空放光明,好像许多小眼睛… …”突然,又叹了一口气,似乎在喃喃自语:“我能做到吗?”她再一次地仰起头,星星更加明亮了。这时,她那漆黑的眸子里透出了些许坚定的目光。
第二天,女孩上学时,踏着欢快的步伐将一封装满了梦的信投进了一个墨绿色的邮筒。没过几天,女孩收到了回信,她的文章发表了!这个女孩便是我。
还记得诗人顾城说过:“万物,生命,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是啊,谁都会有自己的梦,若是一个人连梦都没有,那他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
看啊,天上的星星多么明亮、多么美丽,又是多么可望而不可即啊!星星多么像我们的理想,看似很近但却难以触摸。但如果你真心想做某事,整个宇宙都会联起手来帮你的忙。难道不是吗?
只要你怀揣着一颗梦的种子,用心灵的汗水去浇灌它,那么,我坚信,总有那么一天,它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巴尔扎克曾说过:生活的花朵只有付出努力才会绽放。那么理想的花朵是不是也应该流下汗水才会盛开呢?
追梦的路途很遥远也很坎坷,没有谁会知道自己的梦想最终是否会实现,可我们都不会轻易放弃。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不论我将来是否成功,我都将坚信,我会在文学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人生追梦,乐在其中;追梦人生,五彩斑斓!
G. 张謇的大生资本集团对南通地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这样,围绕大生纱厂,已形成庞大的大生资本集团,使南通地区出现了有一定规模的近代化工商业,极大促进了这里经济的革新与发展。
H. 张謇的创业史的作文
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别署季子,江苏南通人,生于江苏海门常乐镇。张謇的祖上原本比较富有,只是到了其祖父辈,因不善经营和纵情赌博等原因,遂使家产败坏殆尽。张謇的祖父名朝彦,在穷困潦倒之际入赘吴圣揆家,吴家除了租种几亩田地外,也兼做点瓷器贩运的生意。张謇的父亲名彭年,生子五人,张謇排行四,在五兄弟中最为聪颖。
4岁时,张謇就在父亲的指导下读《千字文》,5岁时被送往邻居家的学塾读书。塾师因张朝彦兼祧吴家的缘故,遂为张謇取名吴起元,小字长泰。
10岁时,张謇已读完蒙学的基本书籍,表现出出色的理解力,其父遂为其聘请秀才宋蓬山来家授课,一意要将张謇培养出来。两年后,宋蓬山病逝,张謇改从秀才宋紫卿、举人宋璞斋读书,从而使其学问大进。
1868年,15岁的张謇在老师的安排下,冒籍如皋张氏,改名张育才,参加如皋县、州、院试,皆中,取附学生员,成为如皋籍的一名秀才。
冒籍风波使张謇及其家庭倍感烦恼,也是他在此后的几年中屡试不中的原因之一。1873年,在官府的干预下,冒籍风波终于了结,张謇的学籍划回通州,但家庭经济状况却因此风波的拖累而不支,张謇被迫暂时放弃尚未成功的举业,于1874年出任江宁发审局书记,开始其客幕生涯。两年后,入淮军将领吴长庆的幕府,这对张謇后来的政治生涯至关重要。
在充当幕僚的同时,张謇从未忘记过自己尚未成功的举业。在那些年里,张謇在工作之余先后师从赵鹏渊、张裕钊等,并因便与袁昶、张华奎、盛昱、黄绍箕、沈曾植、梁鼎芬等结交。这对他学问的增长及社会交往圈子的扩大都起了重要的作用。1882年夏,朝鲜发生兵变,日本以保护侨民、使馆为由,出兵朝鲜。
清政府在得到朝鲜方面救援的请求后,出于维护传统的宗藩关系的考虑,遂派兵朝鲜平息兵变。在这一过程中,张謇追随吴长庆来到朝鲜,参与了此事的策划和处理,显示出张謇在紧急变故中镇静应对和勤勉治事的良好素质。与此同时,张謇著有《壬午东征事略》、《乘时归复流虬策》及《朝鲜善后六策》等。尤其是《朝鲜善后六策》传到京师时,不仅获得一批清流显贵的赏识,而且获得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的青睐。
吴长庆是此次出兵朝鲜的主将,但在他回国之后却于1884年由于清廷内部的派系冲突郁闷而死。吴长庆死后,幕府宾客星散,张謇也就乘机回到了故乡通州,安心于他尚未成就的举业去了。
张謇离开庆军的时候,当然还有其他的机会,据说两广总督张之洞、直隶总督李鸿章都很赏识张謇的才干与为人,有意罗致到自己的门下。张謇对此都予以婉拒。他的真实想法是期望通过科举正途博取功名和地位。
于是在此后的几年中,张謇的主要精力都用在科举考试上,至1894年,张謇41岁的时候,终于如愿以偿,中一甲一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
状元及第,金榜题名,按说应该是张謇最高兴的事情,但事实上这件事似乎并没有使他高兴起来,41岁成进士虽说并没有破纪录,但也确实有点“大器晚成”的味道,再加上他从15岁开始考秀才,26年来他究竟参加过多少次考试,恐怕连他自己都算不出来。不过,从事情的另一方面看,连年的名落孙山对张謇也不是没有一点好处,至少磨炼了意志,坚定了愈挫愈进的信念。这对他后来的事业发展应该还是有一定好处的。
翰林院编修算不上大官,但这一职务使他跻身到京城士大夫之林,已由“边缘”走上“中心”。对这一点,应该说张謇还是比较兴奋的。于是在他金榜题名不久,他就和他的恩师、也是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结合在一起,在甲午战争爆发前,支持翁同?的主战主张,而反对李鸿章的主和意见。不论这些主张有多少可行性,都可从中看出人到中年的张謇并没有丧失获取功名之初的锐气。
I. 说明张謇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1)带动国人走向“实业救国”道路。
(2)促进中国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