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国经济史的内容简介
故我们要研究中国政治史,或社会史,或经济史,只当在文化传统之一体性回中来作研究,不可答各别分割。我们当从政治史、社会史来研究经济史,亦当从政治思想、社会思想来研究经济思想,又当从政治制度、社会制度来研究经济制度。在此三者之上,则同有一最高的人文理想在作领导 。
——钱穆,《如何研究经济史》
中国下一步的挑战,或许在于重构与自身传统与世界的联系。在对西方学说理论的引进介绍之外,还需要重新理解自身的历史演进。本书重视政治、社会、文化与思潮之间的相互联系,涵盖了历朝历代的土地制度、基础设施投资(主要是水利及漕运)、货币制度与税收政策、还包括政府还是市场主导的经济思想争论。
——林毅夫,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1954至1955年期间,钱穆先生曾于香港新亚书院先后讲授“中国经济史”及“中国社会经济史”两门课程,扼要地讲述了由上古春秋战国至...
② 简述新中国发展四个阶段
1,建国初期的三大改造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
2,经济扩张和衰退期(大跃进时期和文化大革命)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3,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的改革经济政策、对外开放的政策。改革开放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
4,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英文:The Belt and Road,缩写B&R)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
(2)中国经济发展史简介扩展阅读:
中国发展的最新阶段:
在新时期、新阶段,中国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抓住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我们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消农业税、牧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国有企业改革向纵深推进,依法加强对私有财产的保护,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
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加快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逐步扩大企业投资自主权;进一步健全商品市场,发展要素市场,加快重要资源价格的市场化步伐。
③ 中国经济史的介绍
本书由钱穆讲授,叶龙整理出版。1954至1955年期间,钱穆先生曾于香港新亚书院先后讲授专“中属国经济史”及“中国社会经济史”两门课程。叶龙曾师从钱穆多年,详尽笔录及整理了先师两门课程的内容,对一些内容做出了补释,形成流畅易读的文章。贯穿全书的主要经济问题包括农业经济及土地分配、基建及水利工程、工商业发展、货币制度改革、社会阶层现象、税制及徭役等。细读两千年的经济史,我们可以发现,今天中国的社会经济面貌深受历史传统的影响。希望此书能够帮助读者解读目前推行政策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同时起到镜鉴作用,将有益的经验应用于今日商业社会,避免失败的教训重蹈覆辙。
④ 中国经济史的主要简介
本书来注意运用以下研究方法:自一是历史分析与逻辑分析相结合,以历史分析为主;二是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以实证分析为主;三是具体分析与抽象分析相结合,以具体分析为主;四是单独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以单独分析为主:五是实际分析与理论分析相结合,以实际分析为主;六是既不厚古薄今,也不厚今薄古,而是以实际资料收集多少而定。
⑤ 中国经济发展历程的简表
商周时期有了专门的商业官员。秦汉时期城市出现市以集中贸易。隋唐时期在城镇版也出现草市并且有官员管理权。宋代商业的发展迅速市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海洋贸易发展迅速,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收。明中后期我国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一战期间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国民党统治时期资本主义萎缩。建国初期模仿前苏联的斯大林模式发展和恢复经济建设。1978年后改革开放经济私有制和公有制并重。
⑥ 简述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历程
1、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耕经济的持续性造就内了中国文化的延续容力,传统农业的持续发展保证了中华文明的绵延不断,使其具有极大的承受力、愈合力和凝聚力;二是农耕经济的多元结..
⑦ 中国近代经济史的介绍
本书是“九五”哲学社会科学国家重点研究项目,是《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严中平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汪敬虞主编)的后续,全面考察和探讨1927——1937年,即国民党政府成立最初10年间中国经济的发展、变化及其规律、特点。汪敬虞教授早先提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不发展是其中心线索,严中平教授生前反复强调的“三新”(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是本书力求达到的重要目标。
⑧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的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增订版)(套装上下册)》内容简介:一个甲子60年,新中国已度过了第一个甲子。这60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已经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为一个比较发达的工业国家,中国已经进入了小康社会。中国的发展,引起了世界的瞩目。抚今追昔,展望未来,我们心中涌起的不只是对往昔贫穷、落后的痛苦追忆和对今朝成就、辉煌的欢欣鼓舞,更充满我们每个人心间的是开创未来的壮志豪情。我们这本《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从初版到今天也已经10年了,这10年来,中国共产党对经济发展的理念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中国的经济体制又向成熟迈进了一大步。自然地,经济学界的学术水平和对经济史的认识也有了相应的提高。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对10年前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1999)进行增补修订,以使其能够跟上时代步伐,更好地发挥其“资政育人”的作用。
怎样从历史的角度,科学、客观、准确、真实地对新中国60年的经济历史,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增订版)(套装上下册)》出版10年)的成就、经验进行全面、真实、客观、透彻地研究分析和总结是一项颇具功底的工作。为此,我们在这次增订中坚持:准确、深刻、精练的六字增订原则。具体地说:(1)遵循欧阳修所说的“其事则增于前,其文则省于旧”,努力做到语言准确精练。(2)尽量避免经济史学中就经济论经济的大忌。(3)防止治丝益棼,即头绪太多和杂乱而模糊了主线。(4)将中国的发展和变革置于世界经济发展史中去观察和论述,尽量做到“胸中有,笔下无”。(5)遵循“史无定法”,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适当加强计量和成熟的经济学理论分析。(6)当受篇幅所限,遇到留史还是留论时,选择“留史削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