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当代区域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所谓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地理位置相邻近的一些国家实行超国家的经济调节,相互消除经济贸易壁垒,甚至让渡部分国家主权,建立起区域性经贸集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起来,其根本原因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包括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水平方面的不平衡,以及发达国家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中,要求各国同时消除经济障碍是困难的,而且也是不现实的,而在发展水平接近的国家间率先开展一体化运动则成为现实的选择。
具体地说,发达国家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生产和资本日益国际化的情况下实行国际协调的一种必然产物,是各成员国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而加强国际经济调节的一种组织形式。发展中国家间组成不同形式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主要是由于这些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在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因而希望借助于集体力量,实行经济上的联合,为发展民族经济和改变不利的国际经济地位而创造有利条件,其性质与发达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有所不同。而发达国家与某些发展中国家建立一体化组织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西方各主要发达国家为了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试图通过划分势力范围,甚至接纳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差距较大的发展中国家,建立起以自己为主的经济圈,借以增强其在世界经济角逐中的力量;二是南北双方在生产要素和产业结构上极强的经济互补性可使双方获取最大的比较利益,这是推动南北经济一体化的根本动力;三是双方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的需要。发展中国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广阔的市场和廉价的劳动力,对发达国家有巨大的吸引力。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经常运用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等手段,限制发展中国家工业制成品的出口。而实现南北经济部分一体化后,成员国之间相互给予优惠,可以确保本国产品的出口。
❷ 当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趋势是什么取得了哪些进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通过相互协助制定经济政策和措施,并缔结经济条约或协议,在经济上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区域性经济联合体的过程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雏形可以追溯到 1921 年,当时的比利时与卢森堡结成经济同盟,后来荷兰加入,组成比荷卢经济同盟。 1932 年,英国与英联邦成员国组成英帝国特惠区,成员国彼此之间相互减让关税,但对非英联邦成员的国家仍维持着原来较高的关税,形成了一种特惠关税区。
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并形成三次较大的发展高潮。
第一次高潮发生在 20 世纪 50 ~ 60 年代。
第二次高潮发生在 20 世纪 70 ~ 80 年代后半期。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原因
1 、联合一致抗衡外部强大势力,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直接动因
2 、二战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客观基础。
3 、维护民族经济利益与发展及其政治利益是地区经济一体化形成与发展的内在动因。
无论是发达国家的经济一体化,还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一体化,其根本原因都在于维护自身的经济、贸易领利益,为本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创造更加良好的外部环境。
4 、贸易与投资自由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产生并持续发展的经济源泉。
5 、贸易创造等各种积极的经济效应,是区域经济一体化产生并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
❸ 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历史抄的原因;
(2)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
(3)维护民族经济权益与发展的需要;
(4)解决国际收支困难;
(5)维护自身的经济和政治利益. 很高兴为您解答!
有不明白的可以追问!如果您认可我的回答。
请点击下面的【选为满意回答】按钮,谢谢!
❹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兴起动因
新一轮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波澜壮阔,有其深刻的政治原因和经济原因。其经济原因主要有:
一是当前全球范围内日益加深的市场化趋向改革,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奠定了体制基础。在战后新技术条件下,各国各地区之间的分工与依赖日益加深,生产社会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使各国的生产和流通及其经济活动进一步越出国界。这就必然要求消除阻碍经济国际化发展的市场和体制障碍。当今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通过实践认识到,只有选择市场经济体制,才能加快本国经济发展的速度、提高经济的运转效率和国际竞争力。通过改革,各国消除了商品、生产要素、资本以及技术在国家之间进行流动的经济体制上的障碍,促成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二是世贸组织多边贸易体制本身的局限性以及近年来多边贸易谈判所遭遇的挫折和困难,刺激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虽然世贸组织是推动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力量,但由于自身庞大,运作程序复杂,根据世贸组织“一揽子接受”方式,其成员对各项议题的谈判只有在一致同意的基础上才能进行,从而注定了短时间内所有成员达成共识和消除矛盾并非易事。比如,2001年11月在多哈发起的首轮多边回合谈判一直举步维艰。多边贸易谈判前景的不可预测性,为双边和区域性贸易协议提供了发展空间与机遇,也为参与全球竞争多了一种选择。而且,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因其成员常常是地理位置相邻、社会政治制度相似、生产力发展水平相近、有类似的文化历史背景,因而具有开展经济合作的诸多优势。
服务于本地区的和平、发展与稳定,是此轮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的政治原因,其主要包括:
一是谋求政治修好,缓解矛盾冲突,稳定地区局势。世界银行研究表明:区域贸易协议除了促进贸易流动,也对消除政治冲突起着显著的作用。欧洲合作的初始动机和最终目标就是政治。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磨难,欧洲人意识到不能再发生战争,必须通过合作、一体化与联合,才能实现欧洲的长久稳定、安全和发展。时至今日,欧洲各国终于通过经济合作,为实现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实现大欧洲联合的梦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亚洲,1999年东亚领导人关于东亚合作的联合声明,明确提出了开展政治、安全对话与合作的议题。此外,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政治紧张局势的缓解,与正在进行中的南亚自由贸易区协议谈判密不可分。非洲一些国家政局长期不稳,大多数国家经济又不发达,这些因素促使非洲联盟于2002年问世,其目的是试图以政治和经济合作来推动地区稳定与经济发展。
二是推动国内的体制改革。一些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把区域贸易协议作为锁定贸易自由化或国内体制改革进程的机制,即通过外部的条约责任和有形具体的承诺来促进国内的体制改革。20世纪90年代,东欧转型国家与欧盟签署区域贸易协议的目的之一,就在于以此推动向市场经济的转化过程。
三是寻求区域层面的政治保护以抗衡其他区域集团。这是世界大国加紧组织和巩固区域经济集团的一个重要动因。美国参与跨地区的亚太经合组织,意在抗衡不断扩大的欧盟。而欧盟希望作为一个更强大的整体,用一个强音在国际上更有力地与美、日等大国抗争,不仅在自家门口加紧对外经济扩展,在拉美和亚洲等地积极开展经济合作,而且致力于“大欧洲自由贸易区”的构想。日本极力在亚太地区推行“雁阵模式”,巩固和扩大“大东亚经济圈”,同时采取各种措施打入欧美腹地,并期望借此获取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地位。俄罗斯以独联体为依托,已经建立或正在构建一些区域经济集团,如独联体国家经济联盟、欧亚经济共同体等,以巩固和加强俄的大国地位。东盟通过加强内部协调与合作,在世贸组织、联合国贸发会议等多边经济组织中用一个声音说话,来维护日益增强的自身利益。
四是传播主体政治价值理念。“9·11”之后,美国把反恐作为其国际战略的一项核心内容。2003年5月伊拉克战争结束后,美国主动提出与中东地区国家在2013年之前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倡议。舆论普遍认为,美国此举的真正目的是要通过自由贸易区方式在该地区推行美国式民主制度。
❺ 二战后地区经济一体化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二战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原因 :
1 、联合一致抗衡外部强大势力,是区域经内济一体化的直接动容因
2 、二战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客观基础。
3 、维护民族经济利益与发展及其政治利益是地区经济一体化形成与发展的内在动因。 无论是发达国家的经济一体化,还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一体化,其根本原因都在于维护自身的经济、贸易领利益,为本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创造更加良好的外部环境。
4 、贸易与投资自由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产生并持续发展的经济源泉。
5 、贸易创造等各种积极的经济效应,是区域经济一体化产生并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
❻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微观动因有哪些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念与内涵的界定
“区域”是地理学中是指区别于临近地区或其他地区的、在自然条件方面具有某些同质性的地区范围。在世界经济学和国际关系学中,“区域”是指两个以上的经济体或地区,因某些经济共同特征或政治、文化的共同利益而联合在一起。在很多文献中,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又叫世界区域一体化、国际区域一体化、国际经济一体化,或叫区域经济一体化。为有别于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本文所指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化是指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在一定意义上说,“一体化”是一个多维的现象。在经济学和国际关系学理论中,对经济一体化(Economic Integration)还没有明确的统一的定义。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最早在“将各个独立的经济结合成为一个更大的经济区域”这一意义上,即“经济一体化”意义上使用“integration”一词的是两本相互独立的著作。它们分别为由瑞典经济学家埃利·F·赫克歇尔(Heckscher Eli F)于1931年出版的关于重商主义的著作和由两位德国学者于1933年出版的关于贸易统计的著作。20世纪40年代,“经济一体化”一词传入美国,最早出现于1947年美国政府的秘密文件之中。在1949年10月召开的欧洲经济合作组织大会上,时任美国经济合作署长的保罗·霍夫曼(Hoffmann Paul)首次公开使用了这一词语并鼓动西欧经济走向一体化。随着西欧经济合作的启动,国家之间经济的融合已被视作为一体化。但是,当时的一体化更多指的就是地区性的或叫区域性的国际一体化。瓦伊纳于1950年首先提出的关税同盟理论能成为当时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核心,以及丁伯根于1954年将经济一体化分解为消极一体化和积极一体化,就带有明显的区域性质。之后,经济一体化的概念与内涵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演进和完善。有学者认为,他们所揭示的内涵在于:区域经济一体化最显著的标志是成员之间关税等贸易障碍的消除;谋求最佳的国际生产分工是一体化的根本原则;区域一体化的出发点是使每一个成员能获取比单独一国时更大的利益。总之,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念与内涵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演进和完善的。
从国际关系角度对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念和内涵的理解,笔者的看法是:在一定的国际区域内相邻或相近的国家或地区之间,为实现各自利益最大化,以政府名义采取合作的方式,通过谈判协商而形成互惠互利和提高区域经济整体水平的一种国际性制度活动。这种国际性制度活动,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个运行过程。因为这些状态和过程自始至终都由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政府倡导和组织,通过官方谈判而确立,并逐步地有计划地推动实施已经确定的公认的国际性制度。
二、国外学者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动因的分析
国外学者对一体化的真正研究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这些研究是伴随着欧洲一体化的发展进程而进行的。对一体化研究较有建树的学者很多,例如:雅各布·瓦伊纳(Jacob Viner)、贝拉·巴拉萨(Bela Balassa)、戴维·米特兰尼(David Mitrany)、厄恩斯特·哈斯(Emst Haas)、卡尔·多伊奇(Karl W·Deutsch)、罗伯特·基欧汉(Roben O·Keohane)、约瑟夫·奈(Jtxseph S·Nye)、贝妊特·科勒—科赫(BeateKo·Ner—Koch)、安德鲁·莫拉维斯克(Andrew·Moravcsik)、詹姆斯·多尔蒂(JaiTles E·Dougherty)和小罗伯特·昔法尔茨格拉夫(Robert L.P faltzgraff)等。他们都从不同角度对一体化进行了理论和实践探讨,提出了独特见解。其中德国政治学教授贝娅特·科勒—科赫等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就能说明这一问题。
贝妊特·科勒—科赫等在对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和现状进行研究后认为,欧洲一体化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三个:即利益驱使与思想观念转变是建立一体化的前提;统一大市场带来的好处是一体化前进的动力;向成立经济货币联盟目标迈进是一体化进程质的飞跃。世人都知道,上世纪所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历史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在这两次世界大战中,欧洲各国之间政治对立不断升级,最后以经济上的彻底崩溃而告终。二战结束后,重新获得安全保障、经济繁荣和政治稳定成为西欧各国的最重要目标。经过痛定思痛后,西欧各国战前实行的敌对政策被战后一种称之为制度化的和平共处政策所取代,那就是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相互合作,彼此开放市场,并且致力于纳入一个共同的超国家组织之中。因为当时的形势使人们都相信,这种思想观念的转变和合作政策的实施,将会给各国政府和人民带来利益好处,也迎合了当时盛行的经济自由主义和功能主义思潮,这对启动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决策产生了深远影响。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成立,就是在这种利益驱使与思想观念转变的明证。
尽管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一直是走走停停,但是,由于“欧盟意识”所发挥的作用,建立统一大市场给各国所带来的利益好处,作为主权意义的各国政府的支持仍然是必不可少的。从煤钢联营发展到欧共体,再到作为共同体利益代表的欧盟委员会、欧洲议会和欧洲法院等机构的设立和运作,以及作为体现成员利益代表的部长理事会,这过程少不了要对内外政策进行协调、国家主权的部分让渡给超国家机构等方面需要讨价还价,这时,各国政府依然是国际关系中主要的行为体,“综观整个欧洲一体化进程,无论超国家机构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民族国家政府的支持都是必不可少的。”也就是说,各国政府一直都在起主导作用。直到今天,欧洲一体化可以说是当代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典范,欧盟成立的动因及其一体化进程的条件值得包括东亚经济一体化在内的其它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学习和借鉴。
三、国内学者对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动因的分析
我国学者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研究起步较晚,真正的起步可以说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打开国门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的事情。经过广大专家学者的努力,到了90年代初,研究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就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原因和条件理论来说,由于对一体化的定义可以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因而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原因条件的分析和看法也不一样。这里仅以部分有代表性的研究来说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因和条件问题。
张幼文先生从经济学角度对一体化的动因进行了深入分析。他认为,随着世界经济二体化发展趋势的加强,对经济一体化的研究视角可以从政治经济学角度转变为从世界经济一体化角度去研究世界经济问题。对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因和条件可以从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去理解。他指出,从微观层面来看,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参加区域一体化组织后是否有利于形成区域范围的规模经济,增强总体经济实力,从而形成集团竞争力,在世界经济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二是通过取消相互间的贸易壁垒,能否使生产要素的配置和生产分工比此前更趋合理,从而有利于全面提高区域内的经济运行效率和社会福利;三是在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所实施的防御战略,能否形成区域集团,使其它后起的区域一体化组织建立和发展中被动成分多于主动成分,从宏观层面看,世界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动因,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种次优的选择。
陈玉刚先生认为一体化“是一种国家间把有关事务的决策、执行和监督汇聚到一个共同机制下进行的过程。”他对国外学者关于一体化动因与条件的论述进行了概括和梳理,认为有四个方面:一是一体化区域内部的某种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存在和主要成员间势力均衡的共存,二是一体化有关成员间主体价值的互适性和相互行为的可预测性,三是有关各方对改变原有关系状态的强烈的愿望,四是外部条件或背景条件。
王子昌博士认为,目前关于一体化动因和条件的论述主要是根据欧洲一体化的实践提炼出来的,对一体化的定义不同,一体化的条件也不一样。他综合国内外学者关于一体化条件的论述,井结合对东盟发展进程的研究后认为:“强烈的合作收益预期和解除安全之忧是一体化的两个必要条件”。强烈的收益预期是推动一体化的动力,预期收益可能是看得见的、具体的经济利益,也可能是无形的、比较抽象的安全利益。但具有合作收益并不一定能够导致合作,对相对少收益的担心往往会使合作难以达成,而要消除这一阻抗,需要有两个小条件:一是主体价值的互适性。在主体价值互适的情况下,在合作中相对收益少的一方不会担心在未来被合作方吃掉。二是内部力量的均衡。力量的均衡,可以在合作中进行,通过对规则制定的讨价还价,保证自己的相对收益与他方大致相等。这两点,只要具备一点,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一个国家对自身安全的担心,与强烈的合作收益预期一起,启动国际一体化。但是,要深入发展一体化,这两个小条件必须同时具备。
四、利益追求、政府主导和制度保障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动因
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因和条件,既有经济利益的追求,也有政治利益的驱使,还有文化、制度等利益起作用,是多种利益综合的结果。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单靠市场需求来推动是不够的,政府必须主动参与并在其中起主导作用,还必须有一套完整的得到各成员认可和共同遵守的制度作保障。简言之,强烈的利益追求、政府的积极主导和制度保障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三个基本条件。
利益的追求既有经济利益,也有包括安全在内的政治利益。对这些利益的追求和合作愿望是否强烈,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得以启动和不断深化的动力。就经济利益的追求来说,所有合作成员都希望通过合作能为本国本地区带来经济利益的最大化,由于区域内各成员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加上所带来的利益结构也不尽相同,所以对合作的期望值也不一样。一般来说,发达国家希望通过合作进而实现一体化后,能给本国带来发展中国家广阔的劳动力和产品消费市场;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希望发达国家能提供本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技术、资金和先进的管理经验。
就政治利益的追求来说,安全保障可说是第一要务。不论是欧洲经济一体化启动、东盟国家的合作,还是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都把安全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安全包括主权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等。二战结束后,欧洲各国把重新获得安全保障、经济繁荣和政治稳定成为欧洲各国的最重要目标,其中的安全保障就被当作是第一要务。东盟的成立不是为了获得经济利益,而是为了减少或消除来自内外部环境的安全威胁,因此,东盟成立初期乃至相当一段时间里,其性质实际上是一个国际性的区域政治合作组织,只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迅猛发展的趋势,东盟各国意识到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性井开始规划逐步走向一体化组织进程。墨西哥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其实也是为了本国的安全利益而已。所以,包括安全利益在内的政治利益追求也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力之一。强烈的合作愿望是一体化得以启动和不断深化的动力。而强烈的合作愿望可以来自对合作收益的强烈预期,也可以来自内外部环境的挤压。在现有的一体化条件理论中,强烈的合作收益预期是一个暗含的前提条件,而这又是以社会多元化的发展为假定的。这就需要政府来起主导作用,推动国家间的合作向纵深方向发展。所谓政府主导是指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不能单靠市场需求去推动,单靠市场发挥作用,只能使经济合作和一体化进程缓慢,甚至合作得不到保障,政府应该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欧洲一体化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就充分地说明政府主导的重要性。所谓制度保障是指制度建设和运行机制,这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保障。这可以从欧洲一体化的实现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以及东盟合作中得到进一步的启示。如果没有一套各国公认的共同遵守的一体化制度作保障,没有能保持这一超国家组织正常运转的机制,一体化是不可能一蹴而就。此外,相同或相近的历史文化背景,对一体化的实现也具有促进作用。
❼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简介
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国际经济关系中最引人注目的趋势之一,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伙伴国家之间市场一体化的过程,从产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向经济政策的统一逐步深化。
经济一体化这个词语的使用是近年出现的。据专家考证,在1942年以前从来没有被使用过。到1950年,经济学家开始将其定义为单独的经济整合为范围更广的经济的一种状态或过程。也有人将一体化描述为一种多国经济区域的形成,在这个多国经济区域内,贸易壁垒被削弱或消除,生产要素趋于自由流动。所谓“区域”是指一个能够进行多边经济合作的地理范围,这一范围往往大于一个主权国家的地理范围。根据经济地理的观点,世界可以分为许多地带,并由各个具有不同经济特色的地区组成。但这些经济地区同国家地区并非总是同一区域。为了调和两种地区之间的关系,主张同一地区同其他地区不同的特殊条件,消除国境造成的经济交往中的障碍,就出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设想。经济的一体化是一体化组织的基础,一体化组织则是在契约上和组织上把一体化的成就固定下来。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全球涌现,形成了一股强劲的新浪潮。这股新浪潮推进之迅速,合作之深入,内容之广泛,机制之灵活,形式之多样,都是前所未有的。此轮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不仅反映了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新特点,而且反映了世界多极化曲折发展的新趋势。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雏形可以追溯到 1921 年,当时的比利时与卢森堡结成经济同盟,后来荷兰加入,组成比荷卢经济同盟。 1932 年,英国与英联邦成员国组成英帝国特惠区,成员国彼此之间相互减让关税,但对非英联邦成员的国家仍维持着原来较高的关税,形成了一种特惠关税区。
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并形成三次较大的发展高潮。
1、第一次高潮发生在 20 世纪 50 ~ 60 年代。
尽管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雏形可以追溯到1921年成立的比利时和卢森堡经济同盟(1948年荷兰加入,组成比荷卢同盟)。但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真正形成并迅速发展,却是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领域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大批发展中国家出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出现第一次发展高潮。
2、20世纪七八十年代初期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处于“滞胀”状态,区域经济一体化也一度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在这一时期,欧洲经济共同体原定的一体化计划并未完全实现,而发展中国家的一体化尝试没有一个取得完全成功。以欧洲经济共同体为例,两次石油危机、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全球经济衰退、日美贸易摩擦上升等因素使其成员国遭受巨大打击,各成员国纷纷实施非关税壁垒措施进行贸易保护,导致第一阶段关税同盟的效应几乎丧失殆尽,欧共体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急剧下降。
3、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第二次发展高潮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后,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西方发达国家在抑制通货膨胀、控制失业率方面取得成功,经济的发展推动着区域经济联合,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明显加强。这次高潮的出现是以1985年欧共体关于建立统一市场“白皮书”的通过为契机,该“白皮书”规定了1992年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内容与日程。欧共体的这一突破性进展,产生了强大的示范效应,极大地推动了其他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建设。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原因
1 、联合一致抗衡外部强大势力,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直接动因
2 、二战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客观基础。
3 、维护民族经济利益与发展及其政治利益是地区经济一体化形成与发展的内在动因。
无论是发达国家的经济一体化,还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一体化,其根本原因都在于维护自身的经济、贸易等利益,为本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创造更加良好的外部环境。
4 、贸易与投资自由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产生并持续发展的经济源泉。
5 、贸易创造等各种积极的经济效应,是区域经济一体化产生并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
❽ 为什么世界各国要组成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可以分为一般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和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组织。后者比前者反映了更紧密的地区经济依赖和协作。大量的和重要的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都是经济一体化组织。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大大推动了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通过相互协助制定经济政策和措施,并缔结经济条约或协议,在经济上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区域性经济联合体的过程。
发展原因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雏形可以追溯到 1921 年,当时的比利时与卢森堡结成经济同盟,后来荷兰加入,组成比荷卢经济同盟。 1932 年,英国与英联邦成员国组成英帝国特惠区,成员国彼此之间相互减让关税,但对非英联邦成员的国家仍维持着原来较高的关税,形成了一种特惠关税区。
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并形成三次较大的发展高潮。
1、第一次高潮发生在 20 世纪 50 ~ 60 年代。
尽管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雏形可以追溯到1921年成立的比利时和卢森堡经济同盟(1948年荷兰加入,组成比荷卢同盟)。但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真正形成并迅速发展,却是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领域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大批发展中国家出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出现第一次发展高潮。
2、20世纪七八十年代初期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处于“滞胀”状态,区域经济一体化也一度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在这一时期,欧洲经济共同体原定的一体化计划并未完全实现,而发展中国家的一体化尝试没有一个取得完全成功。以欧洲经济共同体为例,两次石油危机、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全球经济衰退、日美贸易摩擦上升等因素使其成员国遭受巨大打击,各成员国纷纷实施非关税壁垒措施进行贸易保护,导致第一阶段关税同盟的效应几乎丧失殆尽,欧共体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急剧下降。
3、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第二次发展高潮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后,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西方发达国家在抑制通货膨胀、控制失业率方面取得成功,经济的发展推动着区域经济联合,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明显加强。这次高潮的出现是以1985年欧共体关于建立统一市场“白皮书”的通过为契机,该“白皮书”规定了1992年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内容与日程。欧共体的这一突破性进展,产生了强大的示范效应,极大地推动了其他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建设。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原因
1 、联合一致抗衡外部强大势力,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直接动因
2 、二战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客观基础。
3 、维护民族经济利益与发展及其政治利益是地区经济一体化形成与发展的内在动因。
无论是发达国家的经济一体化,还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一体化,其根本原因都在于维护自身的经济、贸易等利益,为本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创造更加良好的外部环境。
4 、贸易与投资自由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产生并持续发展的经济源泉。
5 、贸易创造等各种积极的经济效应,是区域经济一体化产生并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
❾ 区域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原因,对成员国和非成员国的影响
一、合理利用和配置人力、物力资源的需要人力和物力资源在各国的分布,是不平衡的。一国的各类物质资源和各层次劳动力的供给 与需求的不平衡是绝对的。各生产要素的你多我少,我多你少的现象存在是普遍的。因此,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要合理利用和配置其人力和物力资源,以提高其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 就需要进行多国合作来互通有无与多寡。相邻相近的或特定的地理范围的国家实行区域经济 一体化,正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❿ 地区经济一体化产生与发展的主要原因
:(1)历史的原因;
(2)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
(3)维护民族经济权益与发展的需要;
(4)解决国际收支困难;
(5)维护自身的经济和政治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