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怎么样
简介: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Institute of Economic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前身为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社会调查部,先后经回历了中央研究院、答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三个不同的发展时期,1977年更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经济所以经济学综合性、基础性问题为主要研究领域,,形成了以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经济史、经济思想史为基础的“三大学科板块”布局,即以政治经济学为主线索的理论经济学研究、以宏观经济学为主线索的应用经济学研究以及主要服务于以史鉴今目的的经济史学研究。 截至2017年7月,经济所下设11个研究室、1个创新智库,5个二级学科招收博士生、6个二级学科招收硕士生,1个博士后流动站;拥有在职人员141人。
成立时间:1953-07-01
❷ 有“中国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这个单位吗是什么性质的
对外经贸大学下面有个 中国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科研机构
此外还有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至于说单独的中国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呵呵……
❸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的团队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教授担任市场所名誉所长。现有在编研究人员均为中回国各全国重点大学答毕业的博士和硕士,有着系统的教育背景和较强的专业理论素养。
大多数研究人员曾先后被派往国外著名大学、国际机构、研究机构学习和客座研究,并长期在研究一线从事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方面的政策咨询研究工作,积累了丰富的调研经验和较强的研究能力,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在相关学术与政策咨询研究领域享有较高的声誉。
此外,市场所还具有很强的科研组织能力,与国际上一些著名研究机构和国际合作组织、中国有关部委、地方政府、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一些企事业单位都有紧密的科研合作关系。
❹ 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的工作内容
1.中郡所是一家民间研究所,对中国县域经济进行了比较长时间的研究 ,初步回答了什么是县域经济,为什么发展县域经济的问题,对“市管县”体制改革也做过专题的研究,特别是今年,又对建设幸福县域的工作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中郡所的评价工作是以公开资料为基础,再经资料的对比、核实、甄别,依据他们的评价体系对全国县域经济进行评价。
2.从2000年起连续开展了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科学发展评价”工作,评价工作为全国省市区、县市旗提供一个相对的、参照坐标,开创了全国县域经济评价的先河,积极引导了全社会对县域经济的关注,为推动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做出开拓性贡献;
3.建设中国县域经济网和中国地市州盟网,为全国县域经济和地市州盟科学发展提供交流平台;
4.主持编辑出版全国县域经济领域权威性、综合性《中国县域经济年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编辑出版《新时期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范例与新模式》,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发行,提出县域经济进入新时期,总结新时期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双流模式”、“增城模式”和“江阴模式”等三大新模式;
5.举办“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交流年会”,交流县域经济、探索县域经济规律,促进县域经济科学发展;
6.开展县域经济调研和课题研究。进行县域经济专题调研和县域经济理论研究,引导县域经济在健康的道路上发展。为省市区、县市旗以及金融机构和经贸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开展全国地理标志调研工作。
7.为了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共同富裕,积极统筹区域发展,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从2006年起进行全国地区相对富裕程度研究和统筹发展监测评价工作,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于2008年11月完成了“首届全国地市州盟相对富裕程度与统筹发展监测评价报告”,产生了非常大的社会影响。
2009年11月,中郡研究所依据2007年的公开数据,完成了“第二届全国地市州盟相对富裕程度与统筹发展监测评价报告”。
2011年8月20日, 以“建设幸福县域”为主题的2011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交流年会在江苏省江阴市召开。中郡县域经济(研究)咨询所会上发布了第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报告,并揭晓2011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名单。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前10名分别是:【江苏江阴市、昆山市、张家港市、常熟市】、江苏吴江市、浙江慈溪市、江苏太仓市、江苏宜兴市、浙江绍兴县、福建晋江市、浙江义乌市、广东增城市、浙江余姚市。其中江苏江阴市、昆山市、张家港市和常熟市地理位置相连的四个县级市作为“区域经济强县统筹发展组团”并列第一名。
❺ 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的中郡所与县域经济
1998年12月,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成立,2005年更名为咨询所,是一家专门从事全国县域经济研究咨询和服务的单位,被称为“中国县域经济第一所”。
2000年1月,建设“中国县域经济网”,为全国县域经济信息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
2000年3月,开始进行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工作。
2001年11月,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完成首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
2001年12月,编辑出版《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2001)》。
2002年1月4日,发表了第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结果。
2002年4月12日,发表了“县域经济主要竞争什么?”的文章。
2002年8月,发表了“正确认识县域经济内涵”的文章,回答了“什么是县域经济”的问题。
2002年8月27日,发表了“发展县域经济是西部开发的重要动力”的文章,指出省市区经济的差距深层地表现在县域经济的差距,县域经济发展是继“东部开放”和“西部大开发”后的深层次的区域问题。
2002年12月10日,发布第二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结果。
2003年8月,编辑出版了全国县域经济领域第一个权威性、综合性、年鉴式读本——《中国县域经济(2002卷)》,将全国县域经济的整个轮廓展现在社会面前,促进社会对县域经济的了解。
2003年11月23日,发布了第三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结果。
2003年11月23日,发表了“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一个新思维”的文章,从五个方面回答了“为什么发展县域经济”的问题。
2004年6月14日,发表了“壮大县域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的文章,回答了“如何壮大县域经济”的问题。
2004年7月,主持编辑出版了《中国县域经济(2003卷)》。
2004年7月24日,参加“山东滕州产业化发展高层论坛”,提出:县域经济为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提供保障基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县域经济既是统筹安排的客体,又是统筹协调发展的主体,是主客体的统一体。
2004年11月6日,发布了第四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结果。
2004年11月6日,发表了“壮大县域经济是一个历史性选择”。
2005年4月 完成了“壮大县域经济是推动‘市管县’体制改革的新动力”课题研究。
2005年5月,主持编辑出版了《中国县域经济年鉴(2004卷)》。经过几年的探索和运行,全国县域经济年鉴式读本正式定名为《中国县域经济年鉴》。
2005年8月,主持完成了“首次全国地理标志调研报告”。
2005年12月1日,发布了第五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结果。
2006年4月,在河南省偃师市举办“中部县域经济论坛”。
2006年4月,在河南省栾川县举办“全国县域旅游经济论坛”。
2006年10月,在重庆参加“地理标志保护与农村经济发展国际研讨会”。
2006年12月,在中央政策研究室主办的《学习与研究》杂志发表了“着力推进‘市管县’体制改革”的文章。对“市管县”体制改革进行了系统分析。
2006年12月,发布了第六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结果。
2007年7月,作为民建中央“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城乡统筹”专题调研专家成员进行调研。
2007年8月,在四川省郫县举办“西部县域经济发展交流会”。
2007年8月,发布了“第七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和科学发展评价报告”。
2007年8月,发表了“新时期县域经济发展的十大特征”。明确提出县域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期。
2007年8月,发表了“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县域经济的十大问题”。针对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一一分析解答。
2008年4月,作为中央县域经济现状和问题调研组专家组成员进行调研。
2008年6月,编辑出版《新时期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范例与新模式》(由中共中央出版社出版)。为推动新时期县域经济科学发展提供“榜样力量”。
2008年7月,在广东省增城市举办“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理论研讨会”。
2008年7月,发布“第八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科学发展评价报告。
2008年10月,编辑出版《中国县域经济年鉴(2008卷)》。
2008年11月,发布“全国地市州盟相对富裕程度与统筹发展监测评价报告”
2008年12月,在四川西昌市举办“全国州盟首府科学发展交流会”
2009年7月,在湖南省长沙县举办“2009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交流年会”。
2009年7月,发布“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科学发展评价报告”。
2009年7月,发表“统筹推进县域经济科学发展”,提出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向县域科学发展转变。
2009年11月,编辑出版《中国县域经济年鉴(2009卷)》。
2009年11月,发布“第二届全国地市州盟相对富裕程度与统筹发展监测评价报告”。
2010年3月,开展全国地理标志调研活动。
2010年8月,在辽宁省海城市举办“2010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交流年会”。
2010年8月,发布“第十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报告”。
2010年8月,发表“县域经济要走内生性发展道路”。
2010年11月,编辑出版《中国县域经济年鉴(2010卷)》。
2010年12月,发布“第三届全国地市州盟相对富裕程度与统筹发展监测评价报告”。
2011年1月,在北京举办“2011地理标志保护与发展经验交流年会。”
2011年1月,发布“第二次全国地理标志调研报告”。
2011年8月,在江苏省江阴市举办“2011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交流年会”。
2011年8月,发布“第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报告”。
2011年8月,发布“2011全国百强县居民满意度的调查报告”。
2011年8月,发表“一壮大三提高 科学评价助推科学发展”。
2011年8月,发表“建设幸福县域初探”。
2012年12月,发布“县域经济十年发展报告”。
2012年12月,编辑出版《县域统筹与统筹县域》。
2013年12月,在北京召开”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县域经济发展座谈会“。
2013年12月,发布”2013县域经济发展报告“。
2013年12月,出版编辑《打造县域经济升级版》。
2014年11月,发布”2014县域经济发展报告“
2015年8月,发布”2015县域经济发展报告“
2015年 继续推动县域经济与县域科学发展。
❻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究院,是不是骗子单位
我也收到过吧,推测是骗子,不要相信
❼ 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实习怎么样
你好,很高兴为你回答,如果毕业了能去这个地方实习肯定不错哟,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哇,国家的科研项目部吧
❽ 中国亚太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是啥机构
中国亚太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受国务院研究室指导,聘请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王光英、布赫为特别顾问、中央政策研究室艾云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徐东华等多名专家为顾问,以“谋中华发展大计 创华夏复兴伟业”为宗旨,为政府部门提供咨询,负责为国内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国际合作,已与世界多个国家及团体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并在境外建立了多个分支机构。先后组织过金融、建筑、教育、装饰、装潢、农业等行业赴澳、新学习考察。
❾ 中国哪个经济研究所哪个最好
中国社科院和中国人大都不错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Institute of Economics of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是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东海证券有限公司、中国诚信信用管理有限公司联合发起设立,主要依托经济学领域一级学科排名全国第一的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的优秀研究力量,同时广罗其他知名研究机构的宏观经济专家,集中从事并支持中国宏观经济动态研究和前沿性重大经济问题研究的学术机构。为整合社会资源,实现强强联合,打造有鲜明显示度的“拳头学术产品”,经济学研究所于2006年下半年正式创建了“中国宏观经济论坛”这一常设性高端学术平台,定期发布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每年四期,第二季度和第四季度以发布宏观经济形势预测为主,第一季度和第三季度以研究中国现实经济中的热点、重大问题为主。截至2011年7月已经成功举办18期。报告所主要使用的“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模型——CMAFM模型”在国内学界处于领先水平。原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原全国工商联副主席辜胜阻、原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尹中卿、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一鸣、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等政府高管以及国内著名机构的专家学者都曾出席论坛并对于当期发布的宏观经济报告给予了高度评价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前身是1929年成立的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社会调查所。1934年社会调查所与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合并,沿用社会科学研究所名称。1945年更名为中央研究院社会研究所。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改称中国科学院社会研究所。1953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1977年始沿用现名。现在经济研究所已发展成为一个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经济史学(包括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三方面兼有,而以基本理论研究为主的综合性经济研究机构。
❿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NCER)是设立于中国久负盛名的高等学府──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一个学术与政策研究机构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正式成立于1996年。该中心是由海内外的优秀研究人员组成的网络,这些研究人员通过中心在学术与政策研究、高级培训、咨询和其它相关专业活动等领域开展合作。除提供装备良好的研究设施、为研讨会、国际会议等学术活动提供国家级的讲坛外,中心还帮助其研究人员开展项目、获取资金、发表研究成果并负责学术成果的传播。
与国内传统的研究机构所不同的是,中心作为一个创立伊始的思想库吸引了新一代富有创造力的研究者,这些研究人员来自在不同的背景,包括公共服务部门、金融与产业部门及学术部门。中心积极发展与政府和产业部门的密切联系,并努力将触角延伸至一般公众,以使创造性的学术思想得以广泛传播,从而步出相对狭小的知识阶层,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产生更为广泛的影响。中心在背靠清华大学、分享该校丰富的学术资源和设施的同时,仍保持着高度的财务与运作方面的独立性。中心鼓励独立的、客观的、严谨的学术研究,并力促学术观点不受限制的交流与传播。 理事会
理事会负责监督中心的全面运作。该会被赋予重大决策的权力,如负责人的选拔任命、研究人员的发展、研究项目、经费筹措以及公共关系。理事会由富有声望的个人组成。理事会的每个成员任期3年,可以连任。
顾问委员会
顾问委员会向理事会和中心负责人在一系列的专业事务方面提供意见和指导,包括研究项目的发展、对中心研究人员学术成果的评价及对其它学术活动进行咨询等。顾问委员会由国内外著名学者组成。
顾问委员会成员:
(以姓氏汉语拼音字母为序)
刘国光(Liu Guoguang)
1923年10月出生。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特邀顾问、教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清华大学兼职教授。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副院长。中国著名经济学家,研究领域主要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宏观经济调控与政策。
乌家培(Wu Jiapei)
1932年5月出生,1955年毕业于东北财经大学。现为国家信息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兼职教授,国委员学位委员会经济学科评议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经济学科组成员,中国数量经济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理事长、中国信息协会副会长。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中国著名经济学家,数量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创始人之一。
吴敬琏(Wu Jinglian)
1930年出生,195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经济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经济社会体制比较》杂志主编、《改革》杂志主编、清华大学兼职教授、美国斯坦福大学访问教授、国际管理学会会员。曾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干事,国务院经济改革方案研讨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国著名经济学家,主张以市场经济作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主要代表人之一。
运作管理
中心主要运作管理工作由主任与副主任负责,中心主任与副主任由清华大学校长和经济管理学院院长任命。
研究员
研究员是高级专业人员的职位。研究员由中心主任推选提名,依据清华大学制定的关于研究员职能的要求与标准,以及国务院和教育部制定的学术职能的有关规定,由清华大学校务会审核批准,经济管理学院院长任命。
办公室主任
中心日常行政管理工作由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
访问学者
访问学者是为来自海内外其他研究机构的客座研究人员设立的职位,以此促进学术交流。访问学者根据申请情况进行挑选,由中心主任批准或应中心研究员邀请。
荣誉研究员
荣誉研究员是授予在中国经济或亚太经济事务研究上有卓越贡献的中、外学者的荣誉。 为确保中心的学术自由与运作自主权,中心开展活动的经费主要来自社会捐赠,同时辅之以清华大学和经管学院的专项资金支持。
对中心的捐款可以一次性捐出或按协议在数年内捐赠。赠款可用以支持中心各个领域的活动,捐款人也可指定将捐款用于特定的项目领域或活动。根据捐款人居住地的不同,此项捐款可能享受减免税。捐款人可以享受一系列的特殊优惠待遇,包括免费获得中心的研究出版物──书籍、工作论文、研究报告和通讯,应邀参加学术研讨会、社会联谊活动及中心组织的其他特别活动。所有的资金支持将在中心的研究出版物和公开申明中予以鸣谢。 中心的研究项目在很大程度上由各个研究人员决定。这些研究项目将抽象的理论研究与面向实际的实证研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往往反映出其研究人员多样的背景与广泛的特长。中心鼓励其研究人员自由探索长期悬而未决的难题或尚待开发的处女地,以最好地满足其自身的学术好奇与研究兴趣。不过,中心积极支持那些与中国进行中的市场化改革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意义重大的研究项目。此类与政策相关的研究项目在中心的研究计划中居于重要地位,并且在研究经费的分配中享受优先待遇。目前,中心活跃在如下领域:
经济增长:中国经济增长的来源,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政策,长期增长前景预测;
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稳定,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分析,经济周期研究;
国际经济学:外贸、汇率与资本流动,外国直接投资的作用,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包括:中美、中日双边关系,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进程,中国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洲开发银行及世界贸易组织的关系;
转轨经济学:中国国有企业改组,产权制度,民营部门发展;
金融研究:理论与实证的金融模型,风险资产定位,金融创新与金融工程,银行业改革,资本市场发展,金融业务审慎监管与金融风险防范;
劳动经济学:劳工转移的类型与影响,工资决定,城市与农村失业问题研究;
公共财政:最优税收理论,公共品理论、税收与支出政策,政府财政赤字与国家债务的经济效用,各级政府间的财政关系,社会保险体系;
研究与发展: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技术进步与生产率提高之间的动态关系,知识产权问题,科教兴国的经济学分析;
人力资源: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义务教育普及,妇女与农村贫困人口的教育,公共保健;
人口经济学:人口出生率、家庭规模与性别偏好性的决定,计划生育,人口增长的经济与社会效用;
环境经济学:高速工业化与人口增长对环境可持续性的影响,关于自然资源消耗的最佳监管与税收政策,气候变化,水源污染与大气污染的控制的经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