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为什么长江黄河的水向东流,对我国的经济有什么影响
长江黄河的水向东流,是由于我国的地势是西高东低,这两条大江大河分别从唐古拉回山脉和巴颜喀拉山脉发源,分答别流入东海和渤海。
长江和黄河促进了河流流域农业的发展,同时也使沿岸地区交通航运便利。促进了不同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也孕育了很多的大城市。
② 急急急急急!!黄河、长江对中国发展的积极作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
该流域是中国巨大的粮仓,产粮几乎占全国的一半,其中水稻达总量的70%。此外,还种植其它许多作物,有棉花、小麦、大麦、玉蜀黍、豆等等。上海、南京、武汉、重庆和成都等人口百万以上的大城市长江在四川省宜宾市和湖北省宜昌市之间为上游,水急滩多;宜昌至江西省湖口间为中游,曲流发达,多湖泊(鄱阳湖最大,洞庭湖次之);湖口以下为下游,江宽,江口有水流堆积而成的崇明岛。长江水量和水利资源丰富,盛水期,万吨轮可通武汉,小轮可上溯宜宾。长江流域是中国人口密集,经济最繁荣的地区,沿江重要城市有重庆、武汉、南京和上海。 都在长江流域。长江可供开发的水能总量达2亿千瓦,是中国水能最富有的河流。主要水能资源集中在我国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交界处,因为此处地势陡然下降,起伏较大,导致此处水流湍急。长江干流通航里程达2800多公里,素有三峡大坝“黄金水道”之称。
1)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黄河源区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冻融侵蚀和重力侵蚀交错并存。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黄河源区各种开发建设项目逐渐增多,修建铁路、公路、水利水电工程,开发矿产资源等人为活动不同程度地破坏了部分优良草场和天然植被,新的人为水土流失日趋严重;非法淘金、采药、挖沙以及对原生植被的滥伐滥垦,也造成黄河源区植被大面积破坏,进一步加剧了水土流失,使本来就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根据水利部1999年土壤侵蚀遥感普查结果,黄河源区水土流失面积4.55万km2,其中水力侵蚀2.2万km2,占48.3%;风力侵蚀1.1万km2,占24.3%;冻融侵蚀1.2万km2,占27.02%。与1995年调查结果相比,水土流失的广度和深度均呈上升趋势,平均土壤侵蚀模数增加了56t/km2.a,达2900t/ km2.a。
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但使该区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而且加剧了干旱、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频率,给当地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困难;每年输入龙羊峡水库的沙量达134万m3,严重威胁着龙羊峡水电站的运行安全。
(2)草场退化、土地沙化加剧。
在二十世纪中叶以前,黄河源区仍然是水草丰美的地方,植被覆盖度大,草场高度在1m以上,长势好,品种多。然而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超载放牧、垦草种粮等现象日趋严重。加之在经济建设和资源开发中缺乏生态保护意识,致使黄河源区草场严重退化,土地沙化加剧。
据调查,黄河源区上世纪80-90年代年均草原退化速率比70-80年代增加了3倍多。截至目前,黄河源区中度以上退化草场面积近7.33万km2,占草场总面积的78%。黄河源头第一县玛多县草地退化1.61万km2,约占全县草地面积的83%,有7000多人成为生态难民。玉树州曲麻莱县就有3300 km2的草场被开挖,草地严重沙化。由于草场大面积沙化,给当地畜牧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地处黄河源头纯牧业的玛多县,90年代年均牲畜存栏数比1979年下降了58.4%,人均占有量下降了65.7%,38%的牧民被迫迁移他乡。
土地荒漠化的年均增加速率也由70-80年代的3.9%剧增至80-90年代的11.8—20%,并呈逐年加快趋势。共和盆地是土地荒漠化速度最快的区域,年均增加2.8%。
(3)鼠害分布广、日益猖獗。
由于草场退化和沙化,鹰、狐等鼠类天地赖以生存的条件逐渐消失,致使鼠害猖獗。以食草为生的高原鼠兔和以食草根为生的鼢鼠对草场破坏极大,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据调查,青海省鼠害发生面积已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29%;果洛州平均每公顷有高原鼠兔120只、鼠兔洞口1624个,每年消耗牧草47亿公斤,相当于286万只羊1年的饲草量。鼠类在草地上的啃食、掘洞造成大面积的裸地,年复一年形成寸草不生的“黑土滩”。黄河源区草场中“黑土滩”的面积达3.33万hm2,占草场总面积的35%左右。
(4)水源涵养功能减退。
由于黄河源区植被大面积破坏,水土流失日益严重,源区水源涵养调节功能明显下降。表现为湿地缩小、湖泊萎缩、径流减少。近年来源区许多小湖泊消失或成为盐沼地,湿地变为旱草滩。黄河源头的两大“蓄水池”鄂陵湖和扎陵湖水位已经下降了2m以上,并且两湖间曾经发生过断流。目前,鄂陵湖出湖水量只有3m3/s。黄河源头河段1997年也出现了断流,1998年曾创下了断流98天的记录。由于径流减少、水位低,黄河源头玛多县水电站建成后长期不能启用发电。黄河干流上游青海段1988-1996年9年间平均径流量比过去34年的平均径流量减少了23.2%。黄河源区径流量的锐减也是造成黄河中下游断流时间提前、持续时间延长的重要原因之一。
(5)生物多样性种类和数量锐减。
青藏高原孕育了独特的生物区系和植被类型,被誉为高原生物种质资源库。草地植被退化、湿地萎缩、土地荒漠化导致了野生动植物栖息环境恶化、分布区域缩小。加上人为猎捕野生动物和大量采掘珍贵药材等植物,使黄河源区特有的动、植物种群数量大为减少,一些物种甚至濒临灭绝。目前,黄河源区受威胁的生物物种约占总数的15-20%。
③ 长江黄河对中国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有关他们简介是什么
长江:
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干流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于崇明岛以东注入东海,全长6397km,居世界第三位。
黄河:
黄河,中国北部大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世界第五大长河,中国第二长河。黄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
每年都会生产十六亿吨泥沙,其中有十二亿吨流入大海,剩下四亿吨长年留在黄河下游,形成冲积平原,有利于种植。
长江的水量:
长江是中国水量最丰富的河流,水资源总量9616亿立方米,约占全国河流径流总量的36%,为黄河的20倍。在世界仅次于赤道雨林地带的亚马逊河和刚果河(扎伊尔河),居第三位。
与长江流域所处纬度带相似的南美洲巴拉那——拉普拉塔河和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流域面积虽然都超过长江,水量却远比长江少,前者约为长江的70%,后者约为长江的60%。
黄河的流域气候:
一、光照充足,太阳辐射较强。
二、季节差别大、温差悬殊。
三、降水集中,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大。
四、湿度小、蒸发大。
五、冰雹多,沙暴、扬沙多。
六、无霜期短。
④ 长江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长江流域面积大,流量巨大,多年平均流量接近4万立方米每秒,为长江沿岸的众多人口、众多城市提供了生活与生产需要的大量淡水资源
⑤ 长江黄河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两者均能提供水源,灌溉农田,促进流域内地区的农业发展,长江四季都不结内冰,是我国河道航运的大动脉容,素有“黄金水道”之称,使沿岸地区航运/交通/贸易便利,同时沟通了东西部,促进不同地区经济的交流与发展,孕育出上海/武汉/南京/重庆这样的大城市
⑥ 对比长江与黄河经济发展的不同
D
试题分析: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不同,对水资源的需求情况不同。黄河流经北方回地区,北方地区耕答地多,水资源较少,故对水的需求较大,所以黄河干流比长江干流起到更突出的作用是灌溉。所以D为正确选项。点评:河流在区域中,可以发展河运、发电、养殖、灌溉等重要作用。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对于不同地区,对河水的需求程度不同。黄河干流主要流经华北平原地区,华北平原地区耕地多,降水不稳定,所以用黄河河水灌溉,对于该地区农业生产发挥重要的作用。而长江干流流经的地区,降水丰富,河湖众多,水资源相对丰富,所以对于长江流域地区来说,长江不及黄河对流经区域的作用重要。通过对比流经地区的地区差异,掌握不同河流发挥的重要作用。
⑦ 长江黄河对中国的发展作用
【长江】: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干流全长6397公里(以沱沱河为源),一般称6300公里。流域总面积一百八十余万平方公里,年平均入海水量约九千六百余亿立方米。以干流长度和入海水量论,长江均居世界第三位。
长江的上源沱沱河出自青海省西南边境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雪山,与长江南源当曲回合后称通天河;南流到玉树县巴塘河口以下至四川省宜宾市间称金沙江;宜宾以下始称长江,扬州以下旧称扬子江。长江流经西藏、四川、重庆、云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市区,在上海市注入东海。有雅砻江、岷江、沱江、嘉陵江、乌江、湘江、汉江、赣江、青弋江和黄浦江等支流。在江苏省镇江市同京杭大运河相交。
长江在湖北省宜昌市以上为上游,水急滩多;宜昌至江西省湖口间为中游,曲流发达,多湖泊(鄱阳、洞庭两湖最大);湖口以下为下游,江宽,江口有冲积而成的崇明岛。长江水量和水利资源丰富,盛水期,万吨轮可通武汉,小轮可上溯宜昌。
长江流域是中国人口密集经济繁荣的地区,沿江重要城市有重庆、武汉、南京、上海。
长江可供开发的水能总量达二亿千瓦,是中国水能最富集的河流。长江干流通航里程达二千八百多公里,素有“黄金水道”之称。
长江在重庆奉节以下至湖北宜昌为雄伟险峻的三峡江段(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工程就位于西陵峡中段的三斗坪。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世界大河之一,干流全长六千三百多公里,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山的西南侧(北纬33°28′,东经91°08′)。干流流经青、藏、 川、滇、 鄂、湘、赣、皖、苏、沪10省、市、自治区,注入东海。全长约6300公里(若以当曲为源头,长江全长应为6403公里),居世界第3位。流域介于北纬24°30′~35°45′,东经90°33′~112°25′,面积180余万平方公里(不包括淮河流域),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5。年均入海水量达1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3位。古时简称江,六朝以后才有大江和长江之称。
干流概况 长江干流各段名称不一:源头至当曲口(藏语称河为“曲”)称沱沱河,为长江正源,长358公里;当曲口至青海省玉树县境的巴塘河口,称通天河,长813公里;巴塘河口至四川省宜宾岷江口,称金沙江,长2308公里;宜宾岷江口至长江入海口,约2800余公里,通称长江,其中宜宾至湖北省宜昌间称“川江”(奉节至宜昌间的三峡河段又有“峡江”之称),湖北省枝城至湖南省城陵矶间称荆江,江苏省扬州、镇江以下又称扬子江。 流域内高原、山地占65.6%;丘陵占24%;平原、低地占10.4%。
长江支流流域面积超过1万平方公里的有48条;5万平方公里以上的有雅砻江、岷江及其支流大渡河、嘉陵江、乌江、沅江、湘江、汉江和赣江等9条。其中雅砻江、岷江、嘉陵江和汉江超过10万平方公里,以嘉陵江流域面积最大,约16万平方公里。
中国大部分的淡水湖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面积较大的有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和巢湖。
长江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与唐古拉山脉间,在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西南侧。这里冰川广布,冰雪融水就是长江的源头。从江源到人海口,可分为三大段。四川宜宾以上为上游;宜宾至湖北宜昌为中游;宜昌以下为下游。上游段约长三千五百公里,楚玛尔河是长江的北源;木鲁乌苏河是长江的南源,流程较长,水量也较多,按照「河源唯远」的原则,其最长支流沱沱河应为长江的正源。自当曲河口到青海玉树一段称通天河,长八百一十三公里,河道较宽,水流舒缓。自玉树到宜宾称为金沙江,古称丽水,从北向南流,穿过横断山脉,到云南石鼓附近折向东北入四川盆地,在宜宾与岷江汇合,全长二千三百公里。自宜宾以下才称长江。 中游段约长一千公里,因流经四川盆地,故俗称川江。从宜宾到重庆,河道颇曲折。自奉节白帝山到宜昌南津关一段,江水穿过四川与湖北边境山区的大峡谷地带,自西至东有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统称三峡,全长二百零四公里,滩多流急,江水落差甚大,自古称为长江天险。 下游段约长一千八百五十公里,江水落差甚小,水流缓慢,江面宽阔,一般都超过二公里,最窄处也有六百五十公尺。河道非常曲折,尤其是自湖北枝江到湖南城陵矶一段,古称荆江,素有「九曲回肠」之称。由于流速缓慢,泥沙淤积多,每当汛期来临,极易造成溃堤泛滥灾害,自古有「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的说法。从宜昌到芜湖一段,两岸湖泊极多,其中以洞庭湖和鄱阳湖最大。洞庭湖是长江的天然水库。江水入江苏后,因受山势所阻,向东北绕过宁镇山地。自镇江以下,折向束南,进入三角洲地区,地势平坦,湖泊星罗棋布,水道交织似网,一片水乡泽国景象。江口竟宽达八十公里,呈现江海相连的壮观景色。 长江两岸多名山大泽,风光秀丽,有许多游览胜地。由于流程长,流域广,土地肥沃,灌溉便利,中游有「天府之国」,下游多「鱼米之乡」,物产丰富。中华民族的摇篮虽在黄河流域,但据史载,周武王灭殷后,领域南达长江流域,此后黄河、长江两流域便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重心。沿江有不少名城,如重庆、宜昌、武昌、南京、上海等。上海更是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两岸有许多名胜古迹,是了解中国历史的珍贵资料,还有不少神话传说,是中国文学的宝贵遗产。 长江干支流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南方横贯东西、纵连南北的水上交通大动脉,航道总长八万多公里。万吨级轮船可达南京,三千吨级可抵达汉口,一千吨级可至重庆,五百吨级可通宜宾。
■长江中下游平原
中国长江三峡以东的中下游沿岸带状平原。北界淮阳丘陵和黄淮平原,南界江南丘陵及浙闽丘陵。由长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面积约20多万平方千米。地势低平,海拔大多50米左右。中游平原包括湖北江汉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合称两湖平原)、江西鄱阳湖平原;下游平原包括安徽长江沿岸平原和巢湖平原(皖中平原)以及江苏、浙江、上海间的长江三角洲。气候大部分属北亚热带,小部分属中亚热带北缘。年均温14~18℃,最冷月均温0~5.5℃,绝对最低气温-10~-20℃,最热月均温27~28℃,无霜期210~270天。农业一年二熟或三熟,年降水量1000~1400毫米,集中于春、夏两季。地带性土壤仅见于低丘缓冈,主要是黄棕壤或黄褐土。南缘为红壤,平原大部为水稻土。农业发达,土地垦殖指数高(上海62.1%,江苏45.6%),是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盛产稻米、小麦、棉花、油菜、桑蚕、苎麻、黄麻等。河汊纵横交错,湖荡星罗棋布,湖泊面积2万平方千米,相当于平原面积10%。两湖平原上,较大的湖泊有1300多个,包括小湖泊,共计1万多个,面积1.2万多平方千米,占两湖平原面积的20%以上,是中国湖泊最多的地方。有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等大淡水湖,与长江相通,具有调节水量,削减洪峰的天然水库作用,产鱼、虾、蟹、莲、菱、苇,还有中华鲟、扬子鳄、白鱀豚等世界珍品,水产在中国占重要地位,素称鱼米之乡。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有上海市、南京市、武汉市、南昌市、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南通市、芜湖市、长沙市等城市。主要工业有钢铁、机械、电力、纺织和化学等,是重要的工业基地。平原居中国南北和东西交通网的枢纽地带,水陆交通都很发达。长江贯穿中部,成为一条东西向的水运大动脉,加上其无数支流,构成一庞大水道网。
■长江三角洲
中国长江和钱塘江在入海处冲积成的三角洲。包括江苏省和上海市东南部、浙江省东北部。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面积约5万平方千米。三角洲顶点在镇江市、扬州市一线,北至小洋口。南临杭州湾。海拔多在10米以下,间有低丘(如惠山、天平山、虞山、狼山等)散布,海拔200~300米。长江年均输沙量4~9亿吨,一般年份有28%的泥沙在长江中沉积,个别年份高达78%,三角洲不断向海延伸。长江以南常州市、常熟市、太仓市、金山县一带的古沙嘴海拔多为4~6米;长江以北扬州市、泰州市、泰兴市、如皋市一带的古沙嘴海拔7~8米。江南和江北的古沙嘴是冰后期最高海面稳定后逐渐发展起来的,到距今约2000年时北岸沙嘴伸到廖角嘴,南岸沙嘴随长江主流向东南延伸与钱塘江口沙嘴相连,泥沙继续堆积,1958~1973年平均每年前移148米。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水道纵横,湖荡棋布,向有水乡泽国之称。土地肥沃,农业产水稻、棉花、小麦、油菜、花生、蚕丝、鱼虾等,是中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在长江下游和沪宁线两旁有许多重要城镇,如上海市、苏州市、常州市、无锡市、镇江市、扬州市、泰州市、南通市等。其中,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世界著名的外贸港口,苏州、无锡等是风景游览地和新兴的工业城市。
【黄河】:
中国第二大河。上游有3源:西源玛曲,又称约古宗列渠,源于巴颜喀拉山脉中部的雅拉达泽山东麓的约古宗列盆地西南缘;中源卡日曲,又称喀喇渠,发源于巴颜喀拉山脉中部的各姿各雅山北麓;南源多曲,源于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的日吉山附近。在这3条源流中,玛曲为黄河正源说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若依据“河源唯远”的原则,在3条源流中以卡日曲最长(190.1千米),它比玛曲(171.5千米)长18.6千米,因此也有主张以卡日曲作为黄河正源。中国水利部及黄河水利委员会仍以玛曲为黄河正源。从青海省的玛曲为源头,东流经四川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山西省、河南省等,在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全长5464千米,流域面积75.24万平方千米。
黄河因含泥沙多,水浑而色黄得名。干流可分三段:从河源至内蒙古托克托县的河口镇为上游;河口镇至河南省桃花峪为中游;桃花峪以下为下游。
上游穿行在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上。流域面积38.6万平方千米,河长3472千米。河源段的“约古宗列”(藏语为炒青稞的锅子之意),是一个东西长约40千米,南北宽约60千米的椭圆形盆地,在盆地西南缘,有数股泉水在地表汇集成涓涓细流,并串连了盆地中星罗棋布的湖泊,逐渐汇集成一条宽约2~3米的小河,这就是约古宗列渠。约古宗列渠流经星宿海湖沼区和穿扎陵湖、鄂陵湖两个高原淡水湖泊后,折向东南,流行在阿尼玛卿山和西倾山之间,受岷山山脉阻挡,河道呈大“S”形转折,形成著名的黄河第一曲。从玛多到青铜峡,穿行在峡谷和盆地相间的串珠状地形中,其中从龙羊峡到青铜峡近918千米的河段中,峡谷最为集中,较大的峡谷有龙羊峡、松巴峡、积石峡、刘家峡、李家峡、盐锅峡、八盘峡、桑园峡、红山峡、黑山峡、青铜峡等。有白河、黑河、洮河和湟水汇入。流域植被条件比较好,因此这一段水多沙少,是黄河水量的主要源地。青铜峡以下,黄河向东北沿鄂尔多斯高原西缘流动,进入银川平原和河套平原。这里气候干旱,几乎无支流注入,蒸发旺盛、引黄灌溉消耗水量多,河流水量沿途减少。
中游从河口镇至河南桃花峪。流域面积34.4万平方千米,河长1206千米。流经黄土高原。水系发育,沟谷纵横。主要支流有渭河、窟野河、无定河、延水、汾河、伊洛河和沁河等。在河口镇受吕梁山所阻,转向南行,穿行于晋陕峡谷之中,河流切割强烈,河谷两岸陡峻,高出水面数十米到百多米,水流湍急,著名的壶口瀑布和龙门就在这段。龙门到潼关,进入汾渭谷地,河谷开阔,潼关以下,东折进入三门峡,东流至孟津进入华北平原。中游流经的黄土高原,不仅是黄河中下游泥沙主要源地,而且也是下游洪水的主要来源。
下游从桃花峪到河口。流域面积2万多平方千米,河长786千米。东流进入华北平原。河道展宽,水流变缓,泥沙大量淤积,使河床逐年淤高,一般高出岸边地面3~5米,有的地方高达10米,成为举世闻名的地上河。下游两岸除东平湖的陈山口到济南的玉符河口,南岸依傍山麓外,其余南北河岸,全靠长1340千米的人工大堤为屏障,约束黄河免于改道。南北大堤也成了南北河流的分水岭,堤北为海河水系,堤南为淮河水系。
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一条河流,多年平均含沙量37.6千克/立方米,年输沙量平均16亿吨,其中4亿吨泥沙淤积在下游河床内,其余随水入海,在黄河口形成三角洲,其顶点在宁海,北起徒骇河口,南至支脉沟口。面积5450平方千米。自1947年黄河回归现行河道至1985年底,共计填海造陆1220平方千米,平均每年造陆31.3平方千米,河口一带海岸线平均向海内推进390米。
黄河流域大部分属于干旱半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区。多年平均降水量476毫米,降水年内分配不均,大约60%的降水量集中在6~9月,径流的补给主要靠降水,因此年内分配不均匀,年际变化大,干流最大年径流量与最小年径流量的比值为2~3倍。天然河川径流量658亿立方米,实测年径流量431亿立方米。干支流水力资源蕴藏量4054.8万千瓦,可能开发量约2800万千瓦,占中国可能开发水电装机的6.1%,主要集中在上中游。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对黄河进行治理与开发,在干支流上兴建了3000多座水库,下游加固大堤和兴建滞洪区。1949~1992年,下游没有发生决堤,扭转了黄河历史上三年两决口的局面,开始了由害河向利河的转变。下游从桃花峪到河口。流域面积2万多平方千米,河长786千米。东流进入华北平原。河道展宽,水流变缓,泥沙大量淤积,使河床逐年淤高,一般高出岸边地面3~5米,有的地方高达10米,成为举世闻名的地上河。下游两岸除东平湖的陈山口到济南的玉符河口,南岸依傍山麓外,其余南北河岸,全靠长1340千米的人工大堤为屏障,约束黄河免于改道。南北大堤也成了南北河流的分水岭,堤北为海河水系,堤南为淮河水系。
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一条河流,多年平均含沙量37.6千克/立方米,年输沙量平均16亿吨,其中4亿吨泥沙淤积在下游河床内,其余随水入海,在黄河口形成三角洲,其顶点在宁海,北起徒骇河口,南至支脉沟口。面积5450平方千米。自1947年黄河回归现行河道至1985年底,共计填海造陆1220平方千米,平均每年造陆31.3平方千米,河口一带海岸线平均向海内推进390米。
黄河流域大部分属于干旱半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区。多年平均降水量476毫米,降水年内分配不均,大约60%的降水量集中在6~9月,径流的补给主要靠降水,因此年内分配不均匀,年际变化大,干流最大年径流量与最小年径流量的比值为2~3倍。天然河川径流量658亿立方米,实测年径流量431亿立方米。干支流水力资源蕴藏量4054.8万千瓦,可能开发量约2800万千瓦,占中国可能开发水电装机的6.1%,主要集中在上中游。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对黄河进行治理与开发,在干支流上兴建了3000多座水库,下游加固大堤和兴建滞洪区。1949~1992年,下游没有发生决堤,扭转了黄河历史上三年两决口的局面,开始了由害河向利河的转变。
⑧ 黄河 长江 珠江 对所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1、满足经济人生活
2、工业用水
3、农业用水
4、水运交通
然后发挥你的文学素养,能怎么修饰就怎么修饰吧
⑨ 长江黄河对中国的发展作用
长江是中国主要的运输河流,客货运输密集。长江是海路的延续,将内陆和沿海的港回口与其他主要城市连答成一个运输网,其中南京、武汉与重庆具主要作用。长江通过大运河与可通航的黄河及渭水相通,大运河还与杭州及天津的海港联系在一起。
在中国的历史上,黄河对两岸居民有很大的影响,既有好处,也有坏处.但无论如何,黄河一直养育了很多中国人,所以中国人又称黄河为“母亲河”.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是炎黄儿女的母亲河,是华夏文明之树绵延不断的根!俗话说:"天下黄河富宁夏",黄河流域优良的自然环境,才促进了中原文化的不断发展,并为世人称道.然而,今天的黄河早已没有往日的风采,"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肥沃良田变成了贫瘠、水分缺乏、洪涝灾害频繁的不毛之地。
⑩ 黄河和长江对我国的影响
我国的长江被称为“黄金水道”.长江古代时称“大江”或者“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东的沱沱河,自西向东流经了11个省份,自上海东流入东海,长江长有6300公里,只次于非洲的尼罗河与南美洲的亚马孙河,居世界第三位,为中国的第一大河,流域的总面积为180多万平方公里,大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五分之一;长江江阔水深,为我国南方之交通大动脉,当前长江的干支流的通航里程已达到9.6万公里,可以绕地球两圈半;年货运量大约占全国河流总运输量之70%,万吨巨轮可从长江上溯至南京,5000吨级的轮船可以开到武汉,3000吨级的可直至重庆.长江流域也拥有4亿亩肥沃的耕地,我国有3亿多人口生活于这儿,世界上还有哪一条江河能够哺育如此众多的人口,故以“黄金水道”称之,实在是当之无愧.
黄河,是中国北部大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世界第五大长河,中国第二长河。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约古宗列盆地的玛曲,呈"几"字形。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市、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
黄河中上游以山地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为主。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国历史上,黄河下游的改道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每年都会生产差不多十六亿吨泥沙,其中有十二亿吨流入大海,剩下四亿吨长年留在黄河下游,形成冲积平原,有利于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