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企业家对于中国经济发展有什么意义
企业家就是开拓者、创新者,企业家就是把科学技术发明引入经济生活之中,把经济推向前进的人。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这几十年各国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的历史来看,各国的政界、经济学界和企业界无不关心创新,无不把创新同企业家的努力、拼搏和开拓精神连接在一起,也无不肯定企业家在推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社会主义发展和建设过程中,既有公有企业,也有非公有企业,还有混合所有制企业,更有无数小微企业。
所有这些企业都在朝着追求卓越、开拓市场的方向前进,企业家在市场经济的激励下,为国家的发展、为企业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是参与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关键少数”和特殊人才。
(1)民营企业家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扩展阅读:
继续培育传承优秀企业家精神:
1、要引导企业家树立崇高理想信念。
强化自觉遵纪守法意识,保持艰苦奋斗精神风貌,主动履行社会责任。目前,许多企业都重视企业文化工作的开展。
最重要的就是培育企业职工的认同感,增强企业职工的凝聚力。从企业家、企业高管直到每一个普通工人,大家都需要有社会责任感。这种凝聚力,这种社会责任感,就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
2、要大力培育年轻一代企业家。
必须加强对家族的企业家精神的教育,要把前辈的开拓精神、创新创业精神传承下去。政府也应当重视对年轻一代企业家的教育、引导和帮助。年轻一代完全有可能成为继续拼搏的一代。
⑵ 企业家的解析
诚信是企业家的立身之本,企业家在修炼领导艺术的所有原则中,诚信是绝对不能妥协的原则。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更是信用经济、诚信经济。没有诚信的商业社会,将充满极大的道德风险,显著抬高交易成本,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其实,凡勃伦在其名著《企业论》中早就指出:有远见的企业家非常重视包括诚信在内的商誉。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利曼更是明确指出:“企业家只有一个责任,就是在符合游戏规则下,运用生产资源从事利润的活动。亦即须从事公开和自由的竞争,不能有欺瞒和诈欺。”
企业家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原动者”,也是市场机制的最基本要素之一。因此,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动力”,也一定来自于这些民间资本者群体。
中国的民营企业家和民间资本者群体已经无可争议地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民营企业家和民间资本者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相对于公有制经济体系内的其他经济成分和生产者,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也离不开民营企业家和民间资本者群体的发展和壮大。
纵观当今世界,很多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固然是缺乏诸多经济要素,但是最缺乏的却是能够参与市场竞争的企业家以及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经营管理人才。尤其是在我国,民营企业家和民间资本者群体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天然相容,互并为发展条件。因此,民营企业家和民间资本者是决不可能被排斥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之外的!
我国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关键阶段,并且业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国未来几年的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必将触及到深层次矛盾和重大利益调整,对于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不啻于是又一次严峻考验!期间,必将涉及到如何正确地解读和定义民营企业家和民营资本的地位和作用的问题。
⑶ 材料一:我国《宪法》中规定:“国家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材料二:几位民营企业家提出以
(1)个体、私营等多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内分,对充容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鼓励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形成示范效应,并通过先富者带动和帮助后富者,才能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3)国家加大对贫穷地区的投入;重视贫穷地区的教育,为当地经济发展培养人才;贫穷地区应因地制宜,发展有地区特色的企业或行业;多鼓励发达地区支持、帮助贫穷地区。 |
⑷ 企业家对于中国经济发展有什么意义
企业家的首要责任来是建立成功企自业,创造股东价值。归根结底,创业和创新,是扩大就业,税收,和解决社会问题(如贫困等)的根本之途。企业家是中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动力。因此,我们必须尊重、爱护,和鼓励企业家,尤其是在中国的青少年中倡导和弘扬将使中华民族长盛不衰永葆活力的企业家精神。
⑸ 企业家对于中国经济发展有什么意义
企业家的首要责任是建立成功企业,创造股东价值。归根结底,回创业和创新,是扩大就业,税答收,和解决社会问题(如贫困等)的根本之途。
企业家是中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动力。因此,我们必须尊重、爱护,和鼓励企业家,尤其是在中国的青少年中倡导和弘扬将使中华民族长盛不衰永葆活力的企业家精神。
⑹ 求论文:把握政策对于一名成功企业家的重要性
44%的民营企业家反映自己经常忙于跟职能部门跑关系忙公关而耗费精力;高达60%的企业家曾因为有关职能部门效率低、办事拖拉、程序繁杂而丧失发展新项目机遇……”7月4日,广东省情调研中心发布的《广东民营经济发展态势及问题分析报告》显示,民营经济发展不平衡、企业规模小、缺乏品牌意识、融资难、管理体制落后等原因制约着民营企业的发展.
广东东西两翼及山区的民营企业时常怨愤地说,“珠三角有地理优势,又有优惠政策扶持,这只能让发达地区更发达,我们落后地区更落后。”
按道理,随着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发达地区需要产业结构升级,传统产业或层次较低的产业需要淘汰或转移,实现“转出去”。落后地区可利用丰富的资源,实现“转进来”。然而由于市场经济的滞后性、盲目性、自发性,使得这种产业转移受阻,影响广东省地区经济统筹发展。
同时,法律、法规等制度的不健全也阻挠着民营企业发展的脚步。在我国整体上法律体系不健全的条件下,针对民营企业进行的立法则显得更加不足,在不少领域还未立法。即使有立法,实际上执法也存在很大漏洞。
专家告诉记者,如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健全,假冒伪劣现象猖獗,打击了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官员行为不检点,地方“三乱”仍存在;部分政府职能部门办事程序繁琐,效率不高,不利于民营企业的发展。“相对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经常受到政策上的不公平待遇。”
⑺ 结合材料,为什么国家十分重视并大力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如果你是民营企业家,你觉得应该
你认为过去吃大锅饭合理,建国行,发展竞争不合理了历史之发展各国如此中国早晚道理
⑻ 为什么企业家精神对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有重要影响
没有企业家精神,谁去创业?没有人创业哪来的就业?
没地方去就业,大家都往政府单位跑,去不了政府单位还去哪?只有去种地了
⑼ 为什么说企业家是经济增长的国王
第一个命题是:市场经济是保持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唯一制度。在其他制度下,经济在一定时期内也可能出现增长,甚至比较高的增长,但不可能维持持续的增长。如果人类历史按250万年算的话,真正的经济增长只发生在过去250年,也就是说在万分之一的时间内,在19世纪之前人类漫长的历史中,按人均收入算,全世界的经济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一代又一代,人类的生活水平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为什么这250年与之前不同?因为人类开始走向市场经济。
第二个命题是:企业家精神是市场有效、有序运行的核心驱动力。没有企业家,也就没有市场经济;任何阻碍企业家精神发挥的制度和政策,都是对市场经济的背离。
上述两个命题结合在一起,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企业家精神是经济持续增长的源泉,企业家是经济增长的“国王”。一部经济增长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企业家创业创新的故事,全世界是这样,中国也是这样。反过来说,如果我们不去描述企业家的创新和创业,就不可能描述出经济增长的真面目。我和盛斌1989年出版了一本书,《经济增长的国王:论企业家》,讲的就是这一点。
理解经济增长的关键是理解企业家精神,但非常遗憾,经济学的课堂、教科书里并不这么讲。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里,我们看不见企业家的踪迹。这是因为,新古典经济学假定偏好、资源和技术都是给定的,每个人一样聪明且无所不知,在这样的假设下,企业家毫无用武之地。新古典增长理论强调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的重要性,但假定技术进步是外生的,与企业家的行为无关;它只关注资本量的多少,不关注谁在投资,似乎企业家投资和政府投资没有什么区别。在现在流行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里,政府成了经济增长的主角,中央银行行长比企业家更重要。这些经济理论对增长的解释,远不如亚当·斯密和熊彼特给我们提供的理论有力。
按照亚当·斯密的理论,国民财富的增长主要来自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就是每个人能生产越来越多的东西;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靠技术进步和创新;技术进步和创新依赖于社会分工和专业化;而分工的范围、深度依赖于市场和市场规模。这样,市场越发达、市场规模越大,分工就越细,专业化程度就越高;更细的分工和更高程度的专业化带来技术进步和生产率的提高,从而导致财富的增加;财富增加带来市场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分工进一步深化,技术进一步改进,由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这是经济增长的基本逻辑。
但这个良性循环能够转动起来,最核心的驱动力是什么呢?是企业家!这是熊彼特100多年前告诉我们的。该书德文版于1911年出版,英文版1934年出版。也参阅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第二篇,商务印书馆,2009年。
根据熊彼特的增长理论,如果没有企业家精神,经济生活不过是一个静态的循环流转;正是企业家精神打破了这个循环流转,使得经济增长成为可能。不是客观上事先已经有了市场需求,企业家只是被动地满足它;相反,市场是企业家创造出来的。分工是谁创造的?也是企业家。如果没有企业家,人类只能过自给自足的生活。比尔·盖茨最伟大的贡献是什么?是创造了一个软件产业。技术进步更是企业家创新的结果。这样说并不是否认技术人员的重要性,但创新和发明不一样,创新可能需要发明,但发明不等于创新,创新的核心是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商业化。
技术进步了,人们的收入就提高了,但增加的收入如何变成新的市场呢?还是靠企业家!现在讲的所谓“产能过剩”,实际上是企业家没有创造出消费者喜欢的新产品,没有把增加的财富变成新的市场。中国的企业家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在经济发展到现在水平的情况下,将人们不断增加的收入变成真正的市场。这靠传统的产业、传统的产品是不可能做到的,只能靠创新。
把亚当·斯密的增长理论和熊彼特的增长理论结合起来,我们就得到一个 “斯密—熊彼特增长模型”,如图1所示。
根据斯密—熊彼特增长模型,经济增长最主要的表现,不是我们通常讲的人均GDP的增长,更不是原来存在的产品的消费量的增加,而是新的产品、新的技术、新的市场的不断出现,分工链条的不断拉长和专业化的加深,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
按照超市零售存货单位(SKUs)衡量,200年前人类使用的所有产品加起来不过10的2—3次方,今天是10的8—10次方,我们没法想象它有多大,这些不断涌现的新产品都是企业家创造出来的。我们现在用的每件工业产品都可以追溯到它的起源,都是企业家从无到有创造出来的。不仅是每个产品,而且每个产业的出现也是如此。传统的社会只有农业、手工业等几个行业,产品很简单,现在我们有多少个行业?按照美国的多层分类标准,仅出口产品,两位数编码的行业有97个,4位数编码的行业有1222个,6位数编码的行业有5053个,而且还在不断增加,这都是企业家创造出来的。如果读者对一个行业有多大没有概念,那就记住:“主要用于载人的汽车及其他机动车辆”属于4位数类别的第8703类,“带点燃往复式活塞内燃发动机,排气量大于1500毫升、小于3000毫升”的客用车属于6位数类别的第870223类。
中国过去30多年消费结构的变化很说明问题。如果只看人均粮食消费的话,中国经济不仅没有增长,而且倒退了:1981年中国城市居民人均消费粮食是145公斤,2012年是79公斤。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表现为新的消费产品不断出现,原来没有的产品现在有了。20世纪90年代之前,手机没有,汽车没有,计算机没有,网络更没有,现在都有了。
而且有些东西看起来是新的,出现以后很快就消失,像固定电话,从80年代中期进入家庭消费,但过去10年每百户的固话拥有量不断下降。80年代最重要的一些耐用消费品现在已经不值得统计了,如每百户拥有多少辆自行车现在不再统计,因为没有多大意义。所以说,经济的增长就是新产品、新技术的不断出现,而不只是GDP的增长。图2描述了一些重要消费品的变化。
为什么做到这一点?因为在竞争的市场上,企业家在不断创新。
⑽ 经济发展中经济学家和企业家哪个更重要
在开始阶段时,经济学家更重要一些, 因为要评估、制定政策, 然后才会产生企业和企业家, 在运行过程中,也需要经济学家评估效果。
在运行一段时间之后(如五年或十年),二者的重要性就相差无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