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经济发展水平和税收的关系是怎样的
1、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税收规模(总量)和结构。经济规模(总量)决定税收规模(总版额),一个地权方经济发展很快,税收也应该是迅速增长的。经济结构决定税收结构,一个地方服务业比较发达,地方财力也会增加。如果是制造业发达,中央财力会增加。
2、税收反作用于经济。通过税收经济杠杆比如限制什么产(行)业、鼓励什么产(行)业,什么产(行)业就会迅速发展或抑制,从而引导经济发展。
B. 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影响是基础性的,这是什么意思基础性是什么意思怎么影响的
财政主要靠税收来完成,那么税收的增长取决于社会经济的活跃度,经济越发达,交易越活跃,随着交易的频率提高,税收就会相应增加,基础性的意思就是它是税源的重中之重,总有最广泛的支撑,也是社会就业和纳税的基石。
C. 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
1、全球化。
全球化的本质是全球范围内资源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虽然从一般意义上讲,全球化背景下各类要素都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重新配置,但从目前观察到的情况看,要素流动格局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不均衡和不对称性。
具体而言,高端人才的流动性远远高于中低端人才;资本的流动性远远高于劳动力的流动性;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消费模式、生产模式、产业结构、治理模式等方面的影响,总体而言大于发展中国家在这些方面对发达国家的影响。
2、技术进步。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通信技术的突破和广泛应用,带动了上一轮全球范围内的高速增长。2008年底发达国家爆发的金融危机波及全球。展望未来,能够启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特别是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根本力量,仍然是新的重大技术突破。
信息通信技术的深度普及和应用,清洁能源的发展,新材料的出现,生物技术的发展等,都有可能成为这样的技术突破点。目前有学者提出,人类社会正在启动第三次工业革命,可能是能源和信息技术发展所带动,也可能是信息技术驱动下的制造业升级所带动。
3、全球治理模式和治理议题的变化。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许多议题越来越超出主权国家的治理范围,需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协调,才能够有效解决。诸如应对气候变化、维护全球政治、经济和金融稳定、控制传染病等全球性公共产品,成为摆在人类面前的新的重大议题,相应的全球治理结构也在孕育着新的深刻变化。
4、各国民众权利和平等意识的普遍增强。
美国著名战略思想家布热津斯基把这种现象称为“全球政治觉醒”()。这种趋势对于一国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的变化,具有难以预计、难以把控的重大影响,对国际关系也有重要影响。
(3)你认为经济发展水平怎么影响扩展阅读:
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
1、区域理论: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发展是不均衡的。1950年佩鲁提出增长极核理论:城市通过极化效应、扩散效应的发展,是区域经济趋于均衡,然后进入下一轮极化、扩散的发展阶段。
2、经济学理论:城市产业分基础产业(城市发展的关键)、服务业产业。[2]
3、人文生态学理论:互相依赖、互相竞争是人类社区空间关系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
4、交通通讯理论:1962年梅耶《城市发展的通讯理论》
5、经济全球化理论: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运行机制的日益紧密运动的进程。世界贸易组织1995年度报告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不同国家的市场和生产日益变得更加互相依存的过程,这是由于货物和服务贸易的发展以及资本和技术的流动所造成的。”
6、城市进化理论:绝对集中(城市不断增长)、相当集中(城市人口增长仍然高于郊区)、相当分散(郊区增长超过城市)、绝对分散(城市人口下降郊区人口上升)。
D. 你觉得储蓄多少对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老百姓把自己的积蓄储存在银行就可以使银行钱库里更加的充盈,而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反映的就是一个国家整体的经济水平,所以如果储蓄的量越大,说明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也就说明我国的经济发展在不断提高。
E. 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影响是基础性的什么意思基础性是怎么影响的
所谓基础性的就是主要的。财政收入受多方面影响,比如经济发展水平,税收的税率,税种的调节等等,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经济发展水平,二者一般是正相关的。
F. 一、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你认为其增长原因是什么呢
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增长原因是:科学技术冲击、供给冲击、需求冲击、制度冲击、金融冲击
1、科学技术冲击。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才是长期经济增长的源泉。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缓慢,由此导致了经济增长的缓慢。随着第一次和第二次科技革命,世界经济得到极大发展。一战二战的爆发积累了大量的科学技术,特别是战后科技革命,大大刺激了世界经济的增长。战后美国利用二战所积累和德国获得的科学技术,长期增长了一段时间,到20世纪70年代初的时候放缓。
2、供给冲击。古典经济学认为,供给冲击才影响产出,导致经济的波动。实际上古代产出往往不能满足需求,总供给往往占主导。现代经济周期理论以之为基础,继承了供给冲击巨大作用的观点,认为导致经济波动的实际因素,包括技术进步带来的生产率变动、生产要素供给变动等供给方面的冲击。
3、需求冲击。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认为,总需求是短期中经济波动的主要决定因素。现代经济周期理论也把需求纳入导致经济波动的实际变量中,不但把供给方面的冲击纳入,还把个人需求偏好变化、政府需求变化等需求方面的冲击也纳入到导致经济波动的实际变量中。改革开放和全球化为中国带来全球市场,以前特别是巨大的美国消费市场需求,极大的刺激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4、制度冲击。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改革这种积极的制度冲击已经明显极大的促进经济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经济制度能反作用于经济,制度经济学认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组织制度本身。 在中国受政治背景的影响而出台的重大的经济制度改革对经济发展影响巨大而深远,制度变动冲击对经济周期变动的方向及程度起到了较大的决定作用。
5、金融冲击。金融在经济中的地位与日俱增,与经济中其他部分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而金融市场往往是极具波动性。金融市场的大幅波动往往引起经济的波动,如1929年金融危机和2007年次贷危机都引发了经济的下滑,损害了经济增长。
G. 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影响
经济发展越快,受教育程度越高因为经济的发展可以带动教育的发展
H. 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的关系是怎样的
(1)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是相辅相成的,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的影响是基础性的,是源与流、根与叶的关系。要增加财政收入,必须努力发展经济,增强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而财源的扩大、财政收入的增加又会有力地促进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 (2)为了使财政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关键是大力增加财政收入。在经济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财政收入过少,会直接减少财政的经济建设支出,降低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最终将不利于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但是,国家财政收入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对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最终也将阻碍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所以,必须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综合考虑,在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可见,认为财政收入越多越好的观点是片面的。
I. 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经济发展和对人民生活水平的影响是什么
一、通货膨胀的定义
通货膨胀——它是指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升的过程,即是一个货币纸持续贬值的过程。包括公开型和压抑型通货膨胀;爬行式、温和式、奔腾式或恶性通货膨胀;滞胀;预期和非预期通货膨胀;需求拉上和成本推进式通货膨胀等各种类型。
二、通货膨胀的测量
1、拉氏指数——指以个别商品名义支出的基期比重作为权重,来计算物价指数上涨情况的。基期商品保持不变既是拉氏指数的特点,也是它的缺点。当消费品价格发生较大变化时,人们会较少需求价格上升较快的商品,而较多需求相对廉价的商品。由于没能够将基期之后涌现出来的新的主要消费品考虑进去,这样实际上的通胀程度要比拉氏指数反映出来的小。即拉氏指数将夸大了价格总水平的上升。
2、帕氏指数——是根据期末购买的商品篮子作为参考点,来计算物价指数的上涨情况的。但由于强调了期末的商品价格指数,忽视了基期商品的价格指数,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即低估了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3、消费物价指数——是根据具有代表性的家庭消费开支所编制的物价指数。它是一个拉氏指数。缺点:选择商品的范围较窄,仅限于消费品。
4、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是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对按固定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它是一个帕氏指数。缺点:未在市场上交易的商品和劳务将被遗漏,并且它的资料也较难收集。
三、通货膨胀的成因
关于通货膨胀的成因,不同的理论有不同的解释:
1、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该理论认为通货膨胀是由于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水平造成的。即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货物的结果。
2、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经济学家将利润和工资都包括在成本中。增加的工资或利润被转加到产品的价格中去,则发生了由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3、混合型通货膨胀——由于当工资得到增加时,人们的需求也会增加,于是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也会启动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现实中的通货膨胀很难分清是由于需求拉动的还是成本推动的,经济学家萨缪尔逊和索洛就提出了混合型通货膨胀,即需求与成本因素混合的通货膨胀。
4、结构性通货膨胀——即使总需求与总供给是平衡的,由于经济部门结构的变动也会导致物价水平的上涨。生产部门和服务部门两大部门的生产效率是不同的。生产效率高的生产部门货币工资增长较快,生产效率较低的服务部门就受到了增长工资的压力,而它们的生产效率却无法同等速度提高。于是服务部门就产生了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这就是结构性通货膨胀的原理。
5、理性预期的通货膨胀——当经济要素充分就业,总供给曲线已不再有弹性,完全成为一条垂直线,实际产出也已达到潜在产出水平。当总需求增加时,只会引起价格水平同比例上涨,而对实际产出没有影响。因为公众会根据政府的货币政策进行预期,多次反复后能认识政府货币政策的动机。从而使政府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失效,于是政府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将不仅不能推动经济反而造成滞胀。该理论有三个假设:(1)公众是掌握着各种信息的经济人,他们会利用所有掌握的信息对未来进行预测并且随时根据新的信息调整经济行为。(2)存在着自然失业率。(3)货币中性。
6、货币主义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发生在货币量增加的速度超过产量增加的速度的情况下,而且,每单位产品索配合的货币量增加得愈快,通货膨胀的发展就愈快。”“长期持续的通货膨胀随时随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弗里德曼语)
四、通货膨胀的影响
1、通货膨胀与经济的关系
关于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存在三种不同的看法:
看法一: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增长起促进作用。
理由:当经济长期处在有效需求不足、生产要素尚未充分有效利用、劳动者没有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实际经济增长率低于潜在的经济增长率,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财政赤字增加内需并扩大货币发行量配合对货币的扩大需求,使整个经济产出增加。这就是适度的通货膨胀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看法二:通货膨胀对经济有促退作用。
理由:在通货膨胀时期,纸币不断贬值,所代表的价值量不可捉摸地不断降低,使人们无法比较、衡量商品的价值。通货膨胀直接表现为价格信号紊乱,影响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这就降低了社会的经济效率。
看法三:通货膨胀对经济没有影响或没有确定的影响。
理由:(1)货币中性论认为:当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时,货币数量的增加将引起均衡价格水平的同比例上涨,并不会影响经济体系的实际均衡状态。这样价格的变动对实际产出并无影响。(2)理性预期理论认为,只有当人们的预期通货膨胀率与实际通胀率有差别时,通货膨胀才使得实际产量有增减,但是由于预期有偏差,人们的行为也出现偏差,于是实际产量的增减也就无法捉摸。
2、通货膨胀与失业的关系
经济学中通常用菲利浦斯曲线来描述通货膨胀与失业的相互替代关系:失业率较低时,通货膨胀率就较高;失业率较高时,通货膨胀率就较低。一些经济学家还认为,在通货膨胀的时候,人们可能预期较高的通胀率,使菲利浦斯曲线右移,即意味着在同样的失业率下通胀率更高。这时候是菲利浦斯曲线恶化。而当菲利浦斯曲线失灵时,曲线与横轴垂直,即无论通胀到什么程度,一定的失业率依旧存在。
J. 如何理解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首先需要明白的是,这两者间的因果关系不是单向的。不仅人口增长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经济发展,也会对人口增长造成影响。一般来说,人口增长率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是个倒U型曲线:开始时,经济发展将会促进人口的增长,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人口增长率将随之下降。所以当你在现实中观察到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之间的某种联系时,你首先需要考虑的是,谁是因,谁是果?
关于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其中关键在于对技术进步的处理。如果不存在技术进步,那无限增长的人口和有限资源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这也是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基础。但一旦假设存在技术进步,尤其是一旦假设存在内生技术进步,人口对经济增长就很有可能具有促进作用。除此之外,人口的增加还可能会带来某种规模效应,从而促进经济增长。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理论模型大体就沿着这几个思路展开,你看到假设,大致就能猜到结果。
大致来说,人口过快增长会带来资源消耗的快速增加、储蓄率的降低、投资的减少和政府提供基本公共品难度的增加。但它同时也会带来劳动投入的增加、技术进步速度加快和潜在的规模效应。显然,其净影响取决于具体的人口增长速度、取决于各种外部因素尤其是政府政策应对,理论分析无法告诉我们答案。
理论不能解决争论。但这个方面的实证也很麻烦:因而两者之间因果关系的复杂性,实证模型就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到内生性问题。07年RES上有两个港中文教授发的一篇paper,用少数民族人口比率做工具变量来控制内生性,得到的结果认为人口增长对中国经济增长具有负面影响:出生率下降千分之一,经济增长率提高0.9%。这个工具变量同样可能与被解释变量相关,因为少数民族人口占比高的地区往往地处偏僻,不过他们考虑到了这种可能性,也在回归中控制了相关因素。因而这个结果可信度应该是比较高的。不过他们的被解释变量是五年的经济增长率,所以捕捉到的可能依然只是人口增长在短期内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长期,过去几十年人口的低增长即将给我们带来人口老龄化和抚养率的降低,而人口年龄结构未来对中国经济将带来负面影响这基本上是共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