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省十三五各国民经济发展现状

省十三五各国民经济发展现状

发布时间:2021-01-21 22:18:49

① "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有哪些

我国从1953年开始制以五年一个时间段来做国家的中短期规划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我们就简称为“一五”,然后以此类推。“十三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三五”规划的起止时间:2016--2020年。

②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国内环境有哪些

“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 作者:陈和《光明日报》( 2015年11月18日 02版) 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确立发展重点任务举措,首先要辨明大势、把握大局,认清我们 所处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和条件。《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认为,“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这是一个大判断。准确理解这个一分为二的判断,对于我们把握“十三五”发展的大逻辑,主动适应环境变化,主动全面深化改革,主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十三五”时期我国国际环境的基本特征 未来五年,外部发展环境有望总体保持和平稳定,这是中国继续发展的外部有利条件。同时,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依然存在,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 (一)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 国际环境变化趋势和基本特征继续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大势。一是经济全球化整体趋势没有改变,世界各国经济联系不断加深,利益也进一步融合,面对共同挑战、维护和平共谋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将有利于世界经济在调整中曲折复苏。二是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发展中国家群体力量继续增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到2020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比重将大幅提高,这有利于推动国际治理平等化、民主化。三是文化多样化受到更多尊重,各国坚持探索自身发展道路,展现更多制度和文化自信,发展模式多元化态势增强。四是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信息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在世界范围流动,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人类“地球村”、命运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有利于促进人类共同发展。 (二)对我国发展的不利影响和挑战上升 国际金融危机自身演化的逻辑还没有走完,隐含的深层次矛盾还没有根本解决,产生的深层次影响还在持续显现。一是经济低迷成为全球经济新常态。国际金融危机严重损害了世界经济原有的增长格局和增长机制,新的增长动力没有形成,经济复苏仍主要依赖政策刺激。发达经济体债务去杠杆等问题没有完全解决,政策刺激又产生和积累新风险。新兴经济体受自身结构性问题和发达国家政策外溢影响,风险增多,处境艰难。世界经济贸易增长低迷,各国竞争加剧,保护主义抬头,外部需求不足的状况不会有明显起色。二是技术和产业大变革背景下国家竞争力不进则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未来五年到十年,信息、生物、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领域可能产生大范围技术进步和产业形态变化。高端人才、技术水平等决定着这些新兴产业及其价值链分工布局,劳动力数量等传统要素地位下降。我国既面临迎头赶上的机遇,也不排除因发达国家技术优势强化,我与其差距拉大、传统产业面临被技术性淘汰的风险。三是国际经济规则主导权之争强化。发达国家主导世界经贸新规则制定,提高知识产权、劳工、环境保护、政府采购等方面标准,并向服务贸易和跨境投资拓展,对全球贸易投资发展格局将产生深刻影响。国际货币和金融监管体系正在改革重构中,主导权争夺十分激烈。新兴经济体面临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规则制定的难得机遇,但由于自身能力总体偏弱,在全球经济治理中仍处于不利地位,短期内提升实质性话语权面临突出挑战。四是各类安全威胁增加。一些国家贫富差距、失业等问题严重,民族主义、民粹主义抬头,引发社会动荡和国家间冲突,有可能产生较大外溢作用,给所在地区乃至更大范围带来严重冲击。同时,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能源资源、粮食、公共卫生、气候变化、网络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因素上升,都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潜在威胁。五是大国合作竞争关系更为复

杂。主要国家和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等方面全方位较量加强,大国关系在动态博弈中角力制衡,新干涉主义持续上升,地缘政治关系复杂多变,热点问题持续发酵。随着我国国际地位发生变化,一些国家对我遏制和施压等不利因素可能上升,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安全形势更趋复杂。 二、“十三五”时期我国国内环境的基本特征 我国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未来发展前景持续光明,这是由发展的长期支撑条件决定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出现了明显的趋势性变化,中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风险挑战,国民经济将经历调整转型的考验。 (一)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 一是我国产业体系、基础设施等物质技术基础比较完备,人力资本丰富,总储蓄率持续处于较高水平,具有进一步推动发展的较好条件和雄厚基础。二是我国“大国经济”的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巨大,有13亿多人口的内需市场,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阶段,中等收入群体正在崛起,消费结构升级孕育巨大需求,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存在可观发展空间,有利于培育形成发展的强大动力。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更加明显的制度优势,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将不断释放更多的制度红利和发展潜力,宏观调控体系持续完善和能力进一步增强,能够有效应对发展过程中碰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 (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压力更加明显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处于传统动力弱化而新动力生成的调整期,面临经济下行和转型升级双重压力,周期性和结构性双重矛盾特征突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升级,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一是原有低成本要素优势逐步减弱。过去30多年经济高速增长,是充分利用劳动力、土地等低成本要素优势,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有效发挥后发优势的结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口老龄化加快,劳动年龄人口总量持续下降,劳动力和土地等要素成本将不断上升,依赖低成本要素大规模投入的粗放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塑造新要素竞争优势的紧迫性大大增强。 二是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创新能力不强、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带动力偏弱问题凸显;产业结构不合理、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城乡与区域发展还不够平衡,中西部同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依然很大,老少边穷地区仍存在大量贫困人口。这些结构性矛盾已经开始拖累经济发展,并将制约经济持续发展后劲,埋下经济风险隐患。 三是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我国能源资源瓶颈制约加剧,主要能源和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持续提高,水资源等短缺问题不断显现。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城市空气质量不达标,水和土壤污染加剧,地面沉降、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原退化等生态问题严重,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要求更加迫切。 四是经济运行潜在风险增多。经济增速换挡,下行压力加大,使得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风险“水落石出”,逐步显现。企业经营效益下滑,财政收支压力加大,地方政府、产能过剩行业等债务大幅增加,银行不良资产上升,亏损企业退出带来失业压力加大,一些区域和行业面临困难增多,都加剧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稳定和不确定性。 五是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治理能力建设相对滞后。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问题仍然突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充分,社会保障体系有待继续完善,收入差距较大,消除贫困任务艰巨等问题突出。在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深刻变动、社会管理环境深刻变化的新背景下,社会矛盾和冲突易发多发,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实现共享发展的紧迫性大大增强。此外,人们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有待提高,法治建设有待加强,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和能力水平有待提高

③ 十三五时期,国内形势会有哪些变化

“十三五”将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关键五年
无论是从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环境和基础条件的变化来看,还是从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要求和目标来看,“十三五”时期都将成为影响中国长远发展的重要阶段和关键时期。

首先,“十三五”时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最后冲刺阶段。改革开放以来,从“三步走”发展战略到中国梦宏伟蓝图,中国的发展战略与时俱进,也正在这些发展战略的指引下中国经济发展奇迹的得以创造。党的十六大细化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提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提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进一步细化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志着“十三五”时期将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紧要关头。

其次,“十三五”时期将是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部署,时间跨度覆盖了整个“十三五”时期,很多改革任务的关键时点都设在“十三五”时期。因此,“十三五”时期是深入推进各项改革,确保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到2020年的改革目标顺利实现的关键时期。

最后,“十三五”时期也将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转变的最紧迫阶段。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是解决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的关键所在。经过多年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发展的路径依赖和思维惯性依然存在,付出的代价不断显现,经济社会发展的风险不断累积,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到了非转不可的时候。如果“十三五”时期经济发展方式还没有实现实质性转变,许多风险都有爆发的可能性,将直接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总之,“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非常关键的五年,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④ 十三五规划是什么

十三五规划一般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规划纲要依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2016-202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五年规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温馨提示:以上信息仅供参考。

应答时间:2020-12-01,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⑤ 我省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如何,与发达地区比差距和问题在哪

一、推进全民创业,大力发展民营中小企业(一)推进全民创业。加强政府引导回,充答分调动群众企业的积极性,形成千军万马、千家万户创新创业的态势。对企业下岗职工、大中专毕业生、转业军人、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或领民营中小企业的,可按国

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介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十三五”规划内(2016-2020年),规划纲要容依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2016-202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五年规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⑦ 高分悬赏!急求全国各省经济情况一览表

2007年中国旅游行业年度报告

出版日期: 2007年04月
报告页数: 140 页
报告字数: 10.5 万字
报告价格: 人民币 12000 元 [纸介质]
人民币 14000 元 [电子版]

观点提要 报告目录 数据目录

观点提要

2006年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这一年我国旅游业在总体上保持了全面的增长。其中,国内旅游人数13.94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5.02%;入境旅游人数12494万人次,增长3.87%;全国旅游外汇收入339.49亿美元,增长15.88%;出境旅游总人数为3452.36万人次,增长11.3%。同时,红色旅游、生态旅游、MICE等专项旅游也获得了蓬勃发展的动力。

与之相适应,旅游供给也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产出水平和经济效益都出现不同幅度的增长。具体来说:旅行社业渠道之争加剧,但价格仍是重要竞争手段;旅游饭店业中,饭店集团成为重要势力,创新业态层出不穷;旅游景点业投资规模逐年提高,度假类景区的异军突起成为一个需要重视的新情况。

近年来,国家旅游局加强了对诚信旅游的倡导,强化旅游文明环境的营造以及对旅游安全的关注。这表明,国家对旅游业的管理更关注行业运行的内部指标,行业管理正逐步向提高效益、优化软环境的方向发展,也说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向精耕细作的现代旅游业纵深腹地演进,

受世界经济形势、奥运效应以及众多大型外交和国际活动等因素刺激,预计2007年我国旅游业三大市场仍将保持一定增势,并且这一增势有望贯穿整个"十一五"期间。从投资环境来看,"十一五"期间我国旅游行业管理将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更为宽松的政策环境,旅游业必将成为新时期的优势产业。

本报告全面归纳了2006年我国旅游市场的发展特点,并通过定量、定性和系统分析,揭示经济、政策变化对行业发展影响,深入研究近年来我国旅游行业的运行轨迹和发展规律,并据此剖析"十一五"我国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向投资者提示行业的投资机遇与风险。

◆ 立即购买本报告 ◆ 返 回

报告目录

第一章 旅游行业概述
一、行业定义与报告研究范围界定
(一)行业定义
(二)报告研究范围
二、旅游业发展综述
(一)2006年全球及主要地区(国家)旅游业发展概况
(二)2006年中国旅游业发展综述
(三)2007年我国旅游业发展前景

第二章 旅游业发展环境
一、旅游业发展的政治经济环境
(一)国际政治经济环境
(二)国内经济环境
二、旅游业行业规划
(一)"十五"规划执行情况
(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三)《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四)部分省、市旅游规划
三、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法规环境
(一)旅游业行业管理体制评述
(二)旅游业相关法规简介
(三)旅游业相关政策及其评述
(四)2007年旅游政策法规走势预测
四、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其他因素
(一)交通运输业
(二)人民币升值

第三章 入境旅游市场发展状况
一、总体规模及增长情况
二、入境游市场结构
(一)客源市场结构
(二)收入来源结构
(三)年龄、性别、目的、入境方式和职业结构
(四)各地区接待入境旅游者结构
三、入境游发展特点
(一)外国旅华市场持续增长催生,入境旅游增长模式向质量型转变
(二)散客市场持续增长,成为我国入境旅游的新力量
(三)入境旅游市场的增长逐步拉动内地旅游业的发展
四、入境游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国家层面上的战略核心
(二)动力机制不足
(三)对市场了解还不够
(四)旅游产品与入境旅游市场的需求还不相适应
五、入境旅游市场发展预测
(一)预测依据
(二)2007年入境旅游发展预测
(三)入境旅游发展中长期预测

第四章 出境旅游市场发展状况
一、总体规模及增长情况
二、出境旅游市场结构
(一)出境旅游的主要目的地
(二)出境旅游关注指数
三、出境旅游消费水平
四、出境游发展特征
(一)市场细分渐显
(二)自由行渐成气候
(三)专业分工初见端倪
(四)政府规范出境旅游市场
五、出境游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行业弊端严重
(二)出境旅游消费被严重低估
六、出境旅游市场发展预测
(一)出境旅游再掀高潮
(二)旅行社开放有望突破
(三)自由行将扩大范围
(四)台湾游开放有望突破

第五章 国内旅游市场发展状况
一、总体规模及增长情况
二、国内旅游市场结构
三、国内旅游发展特点
(一)旅游市场发展战略的调整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带动国内旅游的新增长
(三)黄金周持续火爆
(四)全国范围内的普遍增长
(五)服务接待仍存在大量问题
四、国内旅游市场发展预测

第六章 旅游市场供给情况
一、旅游市场供给总体情况
(一)企业数量
(二)固定资产
(三)总体经营情况
二、旅行社业
(一)产业规模及产业结构
(二)2006年旅行社业主要发展特征
三、旅游饭店业
(一)产业规模及其增长情况
(二)近几年旅游饭店业发展趋势与变化
四、旅游景点业
(一)投资规模逐年提高
(二)东部景区数量占据绝大多数,新增景区分布趋于平缓
(三)度假类景区异军突起,人文类比重逐渐加重

第七章 专项旅游发展状况
一、红色旅游
(一)发展现状
(二)主要问题
(三)对策建议
二、生态旅游
(一)发展现状
(二)主要问题
(三)对策建议
三、主题公园
(一)发展现状
(二)主要问题
(三)对策建议
四、MICE市场
(一)发展现状
(二)主要问题
(三)对策建议
五、分时度假
(一)发展现状
(二)主要问题
(三)对策建议

第八章 旅游业投融资现状及前景评价
一、旅游业投资现状
(一)旅游投资的定义及其总体情况
(二)旅游投资的特点
(三)旅游投资区域结构分析
二、旅游业资金来源分析
三、旅游业投融资中存在的问题
四、旅游业投资建议
(一)旅游业投资前景判断
(二)旅游业投资机会
(三)旅游业投资风险
(四)旅游业投资方向

第九章 旅游业及主要企业的运营状况
一、旅游业运营状况概述
(一)旅游行业总体经营状况
(二)景区类企业经营状况
(三)旅游饭店业经营情况
(四)旅行社业经营情况
二、主要旅游上市公司经营状况
(一)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二)北京首都旅游股份有限公司
(三)湖南华天大酒店股份有限公司
(四)黄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五)桂林旅游股份有限公司

◆ 立即购买本报告 ◆ 返 回

数据目录

表1:2001~2006年世界各地区入境旅游接待人数
表2:1994~2006年我国旅游事业发展情况
表3:1994~2006年我国旅游事业发展情况(续)
表4:1998~2006年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及其增长情况
表5:"十五"期间我国旅游业发展情况
表6:2006~2010年旅游规划指标体系总表
表7:我国当前旅游行政管理体系
表8:1995~2006年我国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的世界排名
表9:1995~2006年我国入境旅游人数及增长情况
表10:2001~2006年我国入境过夜旅游人数及增长情况
表11:2006年我国入境旅游主要客源市场情况
表12:1995~2006年我国入境旅游(外汇)收入及增长情况
表13:2001~2006年我国入境旅游(外汇)收入构成
表14:2006年入境外国旅游者年龄、性别、目的、入境方式构成
表15:2006年地方接待旅游者人数情况
表16:2006年地方接待旅游者天数情况
表17:正式开展中国公民出国(境)旅游业务的国家和地区一览表
表18:我国公民出境游目的地关注度排名
表19:1999~2006年城乡居民国内旅游发展情况
表20:1999~2006年黄金周的旅游人次及收入情况
表21:1999~2006年黄金周旅游收入和人数占当年 国内旅游总收入和总人数的比重
表22:2006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国内旅游接待情况一览表
表23:2003~2006年我国旅游企业数量变化情况
表24:2003~2006年我国旅游企业经营情况表
表25:1998~2005年中国旅游企业主要经济指标统计
表26:2000~2005我国旅行社发展结构
表27:2003~2005星级酒店家数、客房和床位数及其变化
表28:2005~2006年我国4A景区分布及变化情况
表29:2005~2006年我国4A景区分类别情况
表30:2006年我国国家级森林公园分布情况
表31:2003年上海浦东新区会展业客户满意度情况
表32:社区对展览业影响感知的主成分分析结果
表33:2003~2005年旅游单位的固定资产和总收入情况
表34:2004~2005年各地区各类旅游企业投资额
表35:2005~2006年我国4A景区分布及变化情况(分类别)
表36:2003~2005年酒店规模地区分布情况
表37:2003~2005年酒店档次地区分布情况
表38:2005年旅游饭店业和旅行社业投资资金来源构成
表39:1996~2001年国内游客旅游目的
表40:2003~2005年旅游企业经营统计情况
表41:2006年中期景点类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
表42:2005年全国星级饭店经营情况
表43:2002~2005年中国饭店业主要经济指标统计
表44:2006年中期饭店类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
表45:1999~2005年中国旅行社主要经济指标统计
表46:1999~2005年旅行社旅游收入及利润构成
表47:2006年中青旅经营状况简表
表48:2006年中青旅主营业务分行业情况表
表49:2005~2006年中青旅偿债能力情况
表50:2005~2006年中青旅盈利能力情况
表51:2005~2006年中青旅成长能力情况
表52:2006年首创股份经营状况简表
表53:2006年首创股份主营业务分行业情况
表54:2005~2006年首创股份偿债能力情况
表55:2005~2006年首创股份盈利能力情况
表56:2005~2006年首创股份成长能力情况
表57:2005~2006年华天酒店费用、利润情况表
表58:2006年华天酒店主营业务分行业情况
表59:2006年华天酒店主营业务分地区情况
表60:2005~2006年华天酒店偿债能力情况
表61:2005~2006年华天酒店盈利能力情况
表62:2005~2006年华天酒店成长能力情况
表63:2004~2006年黄山股份经营状况简表
表64:2006年黄山股份主要产品或服务情况
表65:2005~2006年黄山股份偿债能力情况
表66:2005~2006年黄山股份盈利能力情况
表67:2005~2006年黄山股份成长能力情况
表68:2006年桂林旅游主营业务分行业情况
表69:2006年桂林旅游主营业务分产品情况
表70:2005~2006年桂林旅游偿债能力情况
表71:2005~2006年桂林旅游盈利能力情况
表72:2005~2006年桂林旅游成长能力情况

图1:1995~2006年国际旅游接待量
图2:2002~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图3:1995~2006年城乡居民国内旅游总花费
图4:1995~2006年我国入境旅游人数及增长状况
图5:1995~2006年我国入境旅游(外汇)收入及增长状况
图6:2006年各地游客在华花费示意图
图7:2006年旅华市场结构
图8:2006年西部省份入境旅游情况
图9:1995~2006年出境旅游人数及增长情况
图10:1996~2006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及收入增长情况
图11:2005年旅游业各子行业固定资产比例情况
图12:我国会展展馆分布

阅读全文

与省十三五各国民经济发展现状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