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国最落后的城市是哪个
中国各省区经济最落后的三个城市
河北省:张家口市、承德市、邢台市(由倒数第一专至倒数第三属,以下同)
辽宁省:朝阳市、阜新市、铁岭市
吉林省:白城市、四平市、白山市
黑龙江省:绥化市、双鸭山市、鹤岗市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兰察布市、乌海市
山西省:忻州市、吕梁市、临汾市
河南省:驻马店市、信阳市、周口市
山东省:菏泽市、临沂市、滨州市
安徽省:宿州市、六安市、池州市
江苏省:宿迁市、淮安市、连云港市
浙江省:丽水市(仅选一处)
福建省:宁德市(仅选一处)
江西省:抚州市、吉安市、赣州市
湖北省:黄冈市、咸宁市、随州市
湖南省:永州市、邵阳市、怀化市
广东省:河源市、云浮市、清远市
海南省:海南只有2个城市,不评
广西:百色市、贺州市、崇左市
贵州省:贵州只有4个城市,不评(贵州除省会贵阳外,均为经济落后地区)
四川省:巴中市、广安市、广元市
⑵ 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战略
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战略
一、这些年里凡是经济发展快的地区无不与外资和外部力量的涌入有关,象珠江三角洲和上海周边地区大多是外资拉动的发展模式。但浙江某些地区是例外,是靠内生的力量发展起来的,如义乌、温洲、永康等小商品城市,完全是靠当地洗脚上田的农民一分一厘地挣出来的。这些地区在改革开放之前甚至完全没有工业基础和工业力量,只能发展力所能及的小商品,象打火机、吸管一类的产品,但就是靠这些小商品,集腋成裘,积累起巨额的资本。
总结起来看,我国的地区发展有三种模式:一是外资推动型,如80年代的珠江三角洲和今天的长江三角洲;二是政策优惠型,如深圳、海南等特区,靠着免税减税等优惠政策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三是自力更生型,那就是以浙江义乌等城市为代表的一批城镇。
对比之下,赤峰目前有哪些条件?有大批外资的涌入吗?有格外优惠的政策吗?有浙江人的资本主义商业精神吗?如果这几种因素都没有,那么快速发展就很难。光着急是不行的,要创造条件,创造外资涌入的条件、国家政策优惠的条件,特别是要创造本地区内生的资本主义精神条件。改变以往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的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调动起千千万万民众的力量。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民众经济,而不是长官经济。目前看,第三种模式可能是赤峰市最需要选择的模式。
二、环境与发展的矛盾。赤峰是北京的后花园,也是一个生态环境相当脆弱的地区,如果过分强调GDP的增长,那就很容易导致生态破坏和环境破坏,因此赤峰的经济发展要谨慎,要两条腿走路,一只手抓钱,一只手搞环境保护。没有钱就很难有能力保护环境,没有好的环境也很难赚到钱。这两者的关系要搞清楚。对于那些生活在生态环境特别恶化的地区的人民,要有“安贫乐道”的精神,没有致富的条件就不要硬来,“乐道” 是指遵守客观的自然规律,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在恶劣的生态环境里再搞经济大跃进。要引导生态脆弱地区的人们适当地外流,减轻当地的生态压力,给负担过重的土地以休养生息的机会。
三、与此同时,赤峰还要在尽量不影响环境的情况下大力发展工矿业,利用现有的矿产资源和农牧业资源,积累资本。通过这些工农业生产的所得,反馈环境保护,投资旅游产业,经过大约几十年的时间,旅游休闲产业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收入较大的产业。
总起来看,赤峰地区未来的产业结构可能是两头大、中间小,也就是一产和三产比例大,二产比重小。这种产业结构是否适合赤峰这样的地区,还有待于实践证明。另外,赤峰地区还要注意轻重工业的比重,轻工业更多地是与中小民营企业相联系,重工业多与国有企业相联系,要注意两者的发展关系。
四、农业产业化与土地产权问题。赤峰这样生态恶化的地区要特别注意“公地悲剧”现象的发生,土地使用权特别是产权不明晰,很容易产生过度放牧和过度使用这样的“公地悲剧”。因此,赤峰地区要在土地产权方面有新的突破,要把土地的生态责任落实到人头。我国建国50多年来,生态环境之所以遭到这么大的破坏,在很大程度上是土地公有制的结果。公有制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大家都不负责任制。因此,西部地区出现的生态恶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制度因素造成的。
五、政府的管理成本问题。政府的成本如果过高,不利于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发展,因此,越是在欠发达地区,政府越要简练廉洁,尽量降低农民和工商企业的负担。
六、在招商引资方面要有新思路,譬如旅游业是否寻找有能力开发经营的外地企业前来开发经营。是否可以采取桂林阳朔的承包手法,将一片风景点整片出租或承包出去,长期开发投资,长期收益。
西部开发的问题是与生态环境不协调,工业发展是好事,但有负面影响,赤峰当前的绿色环境是很宝贵的,但可惜的是赤峰人身在其中不觉得宝贵,要注意工业发展的节奏,要注意概念上的影响,譬如一提赤峰,是个工业基地,可能产生对旅游不利的影响。赤峰的农业要收缩,退耕还林,但你们的规划上说要增大灌溉面积,这可能导致盐碱化,赤峰的水利设施如修水库要考虑是否对水资源体系形成破坏。一些地区下游干涸都与上游修水库有关。旅游本身也会带来污染,发展战略要考虑负面影响。
至于新城的建设,要融入当地文化特色,每个地方都要有区别,要显示出独特的本地文化。赤峰将来的重点是旅游业,因为旅游业的特点是独此一家,具有对景点的垄断特点,别的行业都有竞争者,唯有旅游景点是独特资源,并且它的资源可以长久持续,工业资源是可以消耗掉的,唯有旅游资源可以随着时间升值。
赤峰的地理位置资源决定着它的兴衰,历史上经常出现路改城衰的事情,但赤峰的地理位置决定着它未来的重要性,赤峰是内蒙的东大门,东部出口,也是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与内蒙联系的交通要道,要强调贸易对本市的作用。
我赞成草原文化,但还不够,要更独特些。当前我国各个地区都在竞争资源,谁获胜谁受益。但是在某些领域引进民营企业,在这些领域里市场有时是失灵的,政府要制造市场。要对价格进行监管。在自然垄断的行业中,价格机制往往是失灵的,即使是民营企业进入后,也要有一整套的体系进行监管。我国有一些地区把整个区域交给一家企业去开发,这是一种模式,但非常复杂,如何签协议,要仔细推敲。如何进行官民合作,在中国还是一个新课题,而在国外已经形成了成熟的体系。
赤峰是人口众多的地区,占内蒙的1/5,生态环境脆弱,不断地治沙,收效不大。传统的结构需要调整,新的结构还未建立起来,城乡人口收入差距较大,城市人均收入5000多元,农村不到2000元。我国过去的城市化与工业化是分离的,要想让农民富起来,最好的办法是减少农民。赤峰周边是京津塘和沈阳工业地带,辐射距离不到一百公里,90年代后期,我国的重工业增长速度超过了轻工业,看来还要维持几年的时间。这种情况使沈阳的重工业重新焕发生机。赤峰要利用这些机会研究如何与沈阳和北京地区接轨。苏州是怎么发展起来的?主要是靠与上海接轨。发动所有的苏州市民到上海去拉亲戚回来,亲戚工程师带动了苏州经济。
赤峰最重要的是搞“富民工程”,东北的国有工业比重很大,但财政收不上钱来,老百姓也穷。海南的口号是变成全国的后花园,尽管对政府的财政收入无大影响,但对居民收入带来好处。第三是操作问题,过度的开发会带来环境破坏,要使人口集中发展,减少环境压力,甘肃地区已经实行了人口集中。总起来看赤峰今后要在三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农产品供应京津和东北地区,二是向华北地区输送电力,赤峰在这一点上比西北地区有优势,输电距离超过800公里就不经济了,而赤峰电厂的位置距北京只有300公里,要与华北电站联网。第三,发挥当地铜锌矿的作用,这些项目可以短期见效,收益也非常高。总之,要实行富民政策,以城镇为动力,接收两大区的辐射,不搞单一经济,多元发展。
赤峰第一个优势是资源优势,第二是区位优势,靠近下一阶段经济翻两番的环渤海地区。赤峰落后的地方是城镇化率低,只有20%左右,这个比例的经济结构基本上还是一个农业社会。要加速工业化,克服底子薄的困难,赤峰的工业比重只有30%多,比例太低,人均GDP只有500多美元,与全国平均数960美元差好多。要寻找外部资本前来承包荒山,长期经营,谁经营谁获利。
但赤峰目前没有一个总体发展规划,下阶段必须把发展重点放到工业上,目前赤峰25%的工业创造了40%多的税收,旅游业带动力太小,工业上不去,经济也上不去。第三,要突出城镇化战略,开发赤峰新城,要尽量使用象太阳能一样的新能源。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特别是软环境。
⑶ 为什么潮汕地区经济发展这么落后
因为其它地方的官员是贪了还办事,而潮汕地区的官是只贪不办事,这就是区别,春节碰到一老友说要把企业迁到四川去,他说在潮汕办企业,除了火葬场不需要打点以外,其它你都得打点到位,否则后患无穷。
⑷ 为何我国丘陵地区经济发展最落后甚至还不如山区
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交通的不便利,我国丘陵地区交通不便利,而且气候条件不适合种植一些经济类农业种植物。所以说这就导致了一系列的原因。
⑸ 经济发展地区一定比落后坡地区人口素质高吗
我认为经济发达的地区,阅读率越高,这样的说法是正确的。解析:阅读专率=阅读某报属刊的人数/该报刊覆盖地区总人数X100%,在报刊覆盖地区总人数一定的情况下,经济发达地区的人民收入水平高,这样阅读报刊的人数也就高,相应的阅读率也就高。
⑹ 我国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有哪些 简单介绍
西北、西南地区。不然国家为什么要搞西部大开发呢?还有像那些少数民族地区也都不怎么发达的。其实除了东部沿海地区,中国的大部分地方可以说都不发达
⑺ 为什么两省交界之地往往经济落后
经常在全国各地走的人往往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事情,两省交界的地区往往比省份的腹心地区经济条件更差,甚至可以说中国大部分贫困地带分布在省份边界地区,那么为什么两省交界总是经济落后呢?
⑻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什么地区相对落后。
观察中国经济问题,要注意到“总量”和“人均”两个方面.2000年中国GDP达到89004亿元人民币,按当年汇率计算超过10000亿美元,世界排名第六,经济总量已经相当可观.如果按购买力平价,也就是按国际共同价格计算,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位次还要提前.但是,现在人均还不到1000美元,刚刚进入中等偏下收入国家的行列,还是一个比较穷的国家.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完成了头两步,并不是走完了现代化全程的2/3.大约还要经过50年左右时间,到本世纪中叶,才能基本实现现代化.对于实现现代化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要有清醒的认识.
从新世纪开始,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始向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新的发展阶段.今后10年,中国经济预期年均增长7%左右,2010年GDP比2000年增长1倍.今年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是7%,虽然有美国经济和全球经济增长减速的不利影响,下半年经济增长速度会慢于上半年,全年经济增长目标仍然可以达到,明年仍有可能保持7%左右的经济增长率.
今后5到1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政策取向,可以概括为以下七个方面:
第一,调整经济结构.这是今后相当长时间经济发展的主线.要通过经济结构的调整,使我国经济发展上一个新的水平,而不仅是GDP总量的低水平的扩张.产业结构调整是当前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中国技术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需要注意处理两个关系:一是发展新兴产业和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关系,一是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
第二,加快城市化进程.农村经济发展有近期的问题,也有远期的问题.90年代以来有两个基本情况:一是粮食产量年均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人口增长速度,二是城乡居民人均口粮消费下降.这带来了过去所没有过的相当多农产品销售困难的现象.现在不少农产品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很难再用提高农产品价格的办法增加农民收入.中国农业单产并不低,种粮不赚钱的根本原因是人多地少,达不到规模经营,单纯务农很难使农民富裕起来.农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加上农业季节性的特点,许多地方是“一个月过年,三个月种田,八个月赌钱”.乡镇企业是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来源,非农业收入在农民收入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但许多乡镇企业面临生产过剩和销售困难,初始阶段那种低水平的规模扩张已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应该包括乡镇企业.从长远来说,农村问题的根本解决,要靠工业化和城市化,靠大量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可以这样说: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最困难之点,不在城市,而在广大农村地区;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起步点在城市,最终落脚点是在农村.这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最艰巨的任务.推进城市化是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为了推进城市化,长期以来所实行的限制农民进城的政策需要改变,同时要完善制度,加强管理,保持社会稳定.
第三,西部大开发.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普遍规律,中国在几千年历史上,地区发展就是不平衡的.不论东部还是西部,省、自治区内部各市、县之间,差距呈扩大的趋势,这是各个地方经济发展要解决的问题.区域经济政策要强调两个大局.允许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是一个大局,这个政策要坚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不是放松或者延缓东部地区的发展.东部地区的发展,过去是,今后相当长时期仍然是从财力、物力和技术上支撑国民经济全局的极为重要的力量,也是支持西部开发和加快中西部发展的条件,东部地区仍然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现地区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这也是一个大局.西部地区不实现现代化,也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
第四,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世界性大课题.在新的发展阶段,应该把可持续发展放到突出的位置.主要是人口、环境.
人口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特殊问题.人口问题过去是两句话: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现在应该加一句话:注意老龄化问题.我国现在60岁以上人口占10%.西方国家在人口基数小、经济发达的条件下,经过长期的发展出现了老龄化,尚且遇到很多问题.我国在经济不发达、人口基数很大的条件下,在很短的时期内进入老龄社会,困难更大.老龄化会带来“生之者寡,食之者众”的问题,需要预谋对应之策,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环境保护是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环境保护可以推动企业技术改造,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形成环境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环境恶化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扭转,现在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了,对于环境问题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按照“十五”计划,2005年经济增长5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要比2000年减少10%.经济发达国家在人均2000美元时开始治理环境,我国在人均不到800美元的条件下开始大规模控制环境污染,难度更大,要靠长期努力.
第五,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现在只是“初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说,有了一个雏形,一个大的框架,不健全、不完善之处还很多,仍然需要强调体制创新,通过深化改革为经济发展提供体制保障.加入WTO标志着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就是建立与国际市场经济规则接轨的、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体制创新是中国现代化事业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六,发展开放型经济.中国所处的国际经济环境和对外经济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主要是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经济全球化是一种趋势,交织着各个国家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和激烈的竞争,必然经过许多曲折和反复.其后果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是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但我国经济技术落后,在同发达国家的竞争中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加入WTO给我国经济带来新的机遇,这是具有很大挑战性的机遇;我们面临的挑战也是包含着发展机遇的挑战.加入WTO只是获得入场券和参赛资格,关键是提高我国经济的竞争能力.
第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妥善处理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关系,在积累和消费的关系上,要兼顾国计和民生;在社会政策上,要注重调节社会分配和解决就业问题.我国面临着沉重的就业压力.今后5年城镇将新增就业岗位4000万个,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4000万人.达到了这样的目标,城镇失业者仍将有1200万人以上,农村仍将有1亿以上的剩余劳动力.积极扩大就业是需要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政策.中国市场商品短缺的状况已经结束,现在是供过于求,没有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国内市场不可能开拓,经济就不可能持续增长.
⑼ 西部地区发展落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东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不平衡,既有历史、社会、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原因,也有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结构本身方面的原因。从系统分析的角度看,导致差距扩大的原因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历史原因与文化背景东西部地区的历史与文化背景差异,是导致经济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中西部地区的黄河上中游,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经济社会重心逐渐南移。但沿海地带经济的发展,内陆相对衰落这种宏观地域结构的变化,则主要还是西方殖民主义者入侵的结果。
1840年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与商品首先进入中国东南沿海地带。与此相反的是,由于封建统治、自然灾害以及战乱的影响,许多中西部的城市却相应地衰落或停滞不前。如古城西安三十年代的人口还不及1843年的一半。
2、沿海开放的区位优势和先发效应区位条件的不同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直接相关。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处于太平洋西岸的中心位置,沿海各主要城市均与世界经济有广泛联系,整个地区交通便利,气候温和,水源丰富,城市化水平高,基础设施完备,这对吸引外资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而中西部地区却处于相对封闭或半封闭地带,地形地貌复杂,交通不便,气候条件也差,远离亚太地区经济发展中心。因此,虽然拥有较为丰富的资源,但难以引来外资,形不成生产力。
3、政策倾斜与投资倾斜为了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速度,在效率优先原则的指导下,国家对区域发展采取了“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对东部地区给予了一系列倾斜发展的优惠政策,短短十多年的时间,就建起了5个经济特区,开放了14个沿海城市和一大批沿江、沿边中心城市。同时还在财政、税收、金融、贸易、引进外资、人事制度等方面赋予诸多优惠政策,使这些地区在全国逐步削弱计划控制的改革中,先期获得较大的发展空间,客观上对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扩大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4、深层的产业结构问题产业结构的差异,以及由产业结构差异所导致的效益差异,是造成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的另一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