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经济的发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经济的发展

发布时间:2021-01-21 16:09:13

Ⅰ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条件原因:⑴南方相对稳定,战乱较少;⑵一些统治者努力革除弊政,发展生产;⑶大量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充足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工具、以及优良品种;(最主要的)⑷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江南地区经济得以初步发展,江南地区受到北方移民带来的科技影响,当地科技得以发展。科技文化为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南方辉煌就此开启。
1.士族经济和寺庙经济的衰落
2.北方人民大量南迁,为南方增加了劳动力,而且也带去了中原的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劳动
3.北方人口南迁与南方人口逐渐融和 经济文化风俗的交融

江南经济的发展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得到进一步开发,社会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北方劳动人民不断南迁,既提供了大批的劳动力,也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北劳动人民相互学习、辛勤劳动,是江南经济发展和繁荣的重要原因。经济发展首先表现在农业上,垦田面积日益增多,耕作技术有很大改进,牛耕已经普遍推行,粪肥也在推广,单位面积产量增加,麦、菽等北方作物开始在江南种植。三吴地区的农业尤其发达,水利工程的兴修很受重视,如东晋在曲阿(今江苏丹阳)修新丰塘,溉田8百余顷;在吴兴乌程(今浙江吴兴)筑荻塘,溉田千顷;在会稽句章(今浙江慈溪西南)修复汉代旧堰,溉田2千余顷。南朝在乌程修吴兴塘,溉田2千余顷;修赤山塘(今江苏句容县西南),上接九源,下通秦淮。人们在河道建立堰闸以控制水位,旱则开启,引江水灌溉;涝则关闭,避免泛滥成灾。又筑堰围湖,开垦出土壤肥沃、产量很高的“湖田”。因此,三吴成了江南粮食的主要产区,“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宋书•孔季恭等传》史臣语)。其次表现在手工业,冶铁作坊如梅根冶(今安徽贵池县)与冶唐(今湖北武昌),除兵器外,多为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技术也有显著进步,创杂炼生鍒法,即把生、熟铁混杂冶炼,反复锤打,成为质量较纯的钢铁,养蚕缫丝技术大见提高,豫章郡(治今江西南昌)蚕茧一年收获四五次,而永嘉郡(治今浙江温州)一年收获八次。国家专门设立锦署,使丝织业逐步发展起来。由于江南河流纵横,为适应经济、军事的需要,造船业特别兴旺,既能制造载重2万斛(约2千吨)的大船,又能制造速度很快的舰只。其他如制瓷、造纸、漆器等也都具有很高的水平。经济的发展促进商业和城市的繁荣。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是最大的城市,南朝萧梁时拥有140余万人口,成为各地农产业、手工业品的集散地,城内外的贸易市场10多个,来往船只成千上万。建康之外,又有成都、江陵、京口、襄阳、寿阳、番禺等地,也都是有名的商业城市。

Ⅱ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什么趋势

社会大动荡、民族大融合的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特点明显:江南迅速开发回;中原发展相答对缓慢;士族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商品经济水平较低;各民族经济交往交流加强。伴随着民族融合的发展,各族相互学习,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原因:北人南迁,劳动力技术;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经济发展;统治者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社会环境的安定;北方旱地作物南移。
影响:秦汉时期,江南经济落后于黄河流域。六朝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使南北经济逐渐趋于平衡,为后来隋朝的统一准备了历史条件,也为后来全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Ⅲ 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主要特征

这个时间的社会经济发展应该是相比两汉时期倒退了,大量土地荒芜,人口凋零,生产力下降。外族时时入侵,政局不稳,政权十分不稳定,货币荒废,重新走回以物易物的时代。直到唐玄宗时期依然以布帛为货币。

Ⅳ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发展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1.江南农业开发,其地区扩大,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而且波及岭南及闽江流域

2.江南农作物品种增多,土地大量开垦,耕作技术进步,水利工程得到兴修,单位面积产量提高;

3.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流域、成都平原成为重要产粮区。

4.手工业也有迅速发展,丝织、冶铁、制瓷、造纸等技术不断改进、创新,产品质量好,品种多。

Ⅳ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发展状况

⑴农业: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荒田被开发为农田,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回被推广,实行麦稻兼种,充分利用土答地资源等。
⑵手工业:织锦在江南地区迅速发展,江南的青瓷烧制技术达到高水平,青瓷成为人们日常的生活用具。灌钢法的发明,是冶金技术的一大进步,造纸有新的发展。
⑶商业:城市繁荣,建康是当时最繁荣的城市。番禹成为海外贸易的中心。

Ⅵ 三国分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经济发展有哪些具体表现

您好!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得以开发

一、条件原因:⑴南方相对稳定,战乱较少;⑵一些统治者努力革除弊政,发展生产;⑶大量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充足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工具、以及优良品种;(最主要的)⑷江南自然条件优越。表现,影响。
二、表现:⑴农业: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荒田被开发为农田,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被推广,实行麦稻兼种,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等。⑵手工业:织锦在江南地区迅速发展,江南的青瓷烧制技术达到高水平,青瓷成为人们日常的生活用具。灌钢法的发明,是冶金技术的一大进步,造纸有新的发展。⑶商业:城市繁荣,建康是当时最繁荣的城市。番禹成为海外贸易的中心。
三、影响:⑴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创造了条件;⑵促进了民族融合以及经济、文化的交流,社会的进步。

参考资料:历史书及网络

Ⅶ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农业发展
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的农业普遍有所发展。比较突出的地区,是长江中、下游的荆、扬二州。扬州是东晋、南朝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其中都城建康及其周围地区发展很快。东晋在曲阿(江苏丹阳)立新丰塘,溉田八百多顷。宋在湖熟起废田四千多顷。宋向京口、姑熟移民,齐在句容修赤山塘。扬州“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三吴(吴郡、吴兴、会稽)是东晋政府最重要的基地,经济发展尤为突出。 东晋在吴兴乌程(浙江湖州)筑荻塘,溉田千顷。宋在乌程修吴兴塘,溉田二千余顷;又在会稽一带开垦湖田,“皆成良业”。东晋、南朝政府的各种支出,主要依靠三吴。洞庭湖周围的荆、湘地区发展也很快。梁罢义阳(河南信阳)镇兵以后,“江湖诸州并得休息,开田六千顷。二年之后,仓廪充实”。 与浙江相邻的闽中、鄱阳湖周围地区,也有较快的发展。此外,淮南地区,土地肥沃,流民集中。寿春附近有芍陂灌溉农田,地方千里,“良畴万顷”,是重要粮食产地。 元嘉以前,淮南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元嘉末,由于宋魏战争,淮南遭到破坏。经过齐、梁二代的经营,江淮间一些地区的生产也迅速恢复、发展。益州则号称“沃野天府”,物产丰富。广州也是富庶的经济地区。

手工业发展
东晋南朝时期,纺织业比较发达,养蚕技术已经相当可观,豫章等地一年蚕四、五熟,永嘉等地一年八熟。丝、绵、绢、布等是南朝调税的主要项目,因此纺织是民间普遍的副业。其中荆、扬二州的纺织业尤为发达。 锦业在益州也早负盛名。刘裕灭后秦,把关中的织锦户迁到江南。南朝后期,织锦业也发达起来。富豪人家穿绣裙,着锦履,以彩帛作杂花,绫作服饰,锦作屏障。 南朝时,政府都设有专官管理矿冶。建康尚方有东、西二冶(宋、齐时有南冶,后废),州、郡有矿冶的设冶令。另外还有不少私家冶铺作坊。在冶铸技术上,用水排鼓风冶铸已在南朝应用。炼钢技术也有很大进步。那时还发明一种杂炼生铁和熟铁的灌钢法,即把生熟铁混杂起来冶炼,火候到时,生铁先熔化,渗淋入熟铁中,然后取出反复锻炼,就成为优质钢,用来制造宝剑和刀、镰。 到三国、西晋时,瓷器的烧制已经达到成熟阶段,东晋、南朝时又有新的发展。当时瓷器的代表性产品是一种通体青釉的青瓷,产地比较集中的是会稽郡(浙江绍兴)一带。青瓷胎质纯,硬度高,釉料匀,通体青莹,造型多样美观。据近年考古发掘,江南许多地区的制瓷技术逐渐成名,并各有自己的特点。 造船业在吴国的基础上又有较大的发展。运输、作战用的舰船只很多,往来于东海、南海和内地河道的船只频繁,大者可载重二万斛。 造纸业有了新的发展。压光和染色是这一时期造纸技术的新成就。当时纸的名目很多,其中用藤皮造的藤角纸是一种质地优良的纸张。造纸业的发达对当时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商业发展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加上江南河流纵横,水上交通方便,为商业发达提供了基础和有利条件。 士族豪强兼并土地,官府赋税徭役繁重,许多中小地主和农民被迫从事商贩活动。贵族官僚有免关津税特权,在任期届满时带着大批货物作为“还资”,然后转贩各地。官府征收 南北朝
租调要农民折钱交纳,农民被迫出卖自己仅有的农副产品。因此,南朝出现商业畸形发展的现象。 当时南方的重要城市有建康、江陵、成都、番禺(广州)等地。建康是东晋南朝的政治中心,也是长江下游的经济中心。这里“贡使商旅,方舟万计”。萧梁时期,建康城内有居民28万。城内有四个市,秦淮河北有大市和小市十余处。会稽、吴郡、余杭等地也是“商贾并凑”。 番禺是海外贸易中心,南洋各国,以及天竺、狮子国(斯里兰卡)、波斯(伊朗)等国的商船,“每岁数至”,或“岁十余至”。江陵“当雍、岷、交、梁之会”,商业也较发达。成都不仅商业繁盛,而且也是高级丝织品的重要产地。市场上既有奢侈品,也有普通的生产、生活用品。商贾小者坐贩于列肆,大者转运于四方。商税是南朝收入的大宗。东晋、南朝都注意货币铸造,但币制混乱,数量不足。

Ⅷ 三国魏晋南北朝经济上的成就

三国两晋南北朝经济发展成就:
第一,南北经济趋于平衡。江南迅速开发专,中原发展相对缓慢。黄河流属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秦汉时期,南北方经济发展差距很大。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大规模的战乱多发生在北方并且时间持续很长,使得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则相对稳定,使得南方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这样南北经济开始趋于平衡,以北方黄河流域为重心的经济格局开始改变。
第二,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士族制的发展和统治者崇信佛教,导致地主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恶性膨胀,造成土地和劳动力的大量流失。
第三,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由于战乱,不少城市遭到严重破坏,加上南方刚刚开发,商品经济发展缓慢。
第四,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由于民族融合的加强,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密切,并逐渐融合为一体。各族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同时也为隋唐时期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Ⅸ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是怎样的

一、政治: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发展。士族地主势力发展,中央集权严重削弱;由于武将专权、地方割据和民族政权并立,国家陷入分裂;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选官采取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二、经济:江南得到开发,开始赶上北方。三国时发明翻车;北魏首创均田制;魏晋南北朝时期,耕耙耱技术形成,直到今天人们基本上都沿用。南北朝时发明灌钢法,达到当时世界最高水平;并烧制出白瓷,制瓷业取得重要突破。

三、文化:

1、思想: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家思想面临严峻挑战。

2、艺术成就:士大夫画家总结出许多精辟的绘画理论,顾恺之“以形写神”。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魏晋楷书有定鼎之功,钟繇、王羲之贡献最大;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一部农书。

3、魏晋南北朝,出现了《搜神记》等志怪小说。伴随着佛教的兴起,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也显示了辉煌的雕刻艺术成就。
四、民族关系:民族大融合,五胡乱汉

(9)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经济的发展扩展阅读:

东汉末年,各军事集团割据混战,社会动荡,国家分裂,这种局面实质上是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曹操势力逐渐强大,一度统一北方,但赤壁战败,统一中国的企图未能实现,孙、刘势力发展,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三国时期,各国都注意发展经济。

西晋曾一度统一,但因各种矛盾尖锐复杂,又迅速灭亡。东晋偏安江南,与内迁各族建立的政权对峙。前秦曾一度统一北方,并想进而统一中国,但淝水战败,统一愿望再度落空。

南北朝,东晋之后,南方四朝相互更替,史称南朝。南朝时,由于南北人民的共同开发,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开始赶上北方。

Ⅹ 三国两晋南北朝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社会经济有进一步的发展,尽管长期战乱,社会动荡不版安,但是社权会物质生产仍在发展,从而进一步明确物质生产是人类的第一历史活动,是社会生活的基础,是一切历史发展的基本条件。

[解题过程]
社会大动荡、民族大融合的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特点明显:江南迅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士族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商品经济水平较低;各民族经济交往交流加强。伴随着民族融合的发展,各族相互学习,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原因:北人南迁,劳动力技术;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经济发展;统治者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社会环境的安定;北方旱地作物南移。

影响:秦汉时期,江南经济落后于黄河流域。六朝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使南北经济逐渐趋于平衡,为后来隋朝的统一准备了历史条件,也为后来全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阅读全文

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经济的发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