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2013珠三角经济发展现状

2013珠三角经济发展现状

发布时间:2021-01-21 05:20:17

Ⅰ 如何客观的评价长三角和珠三角的经济现状

中国重来心早就已经重新自回到长三角,而且长三角成为中国经济的重心对全国都有好处,对长江上游的沿线大城市都有好处。长三角的崛起是大势所趋,历史选择,地理优势,这个趋势没有人能阻止,因为这关系到长江一片百姓的幸福。现在,长三角经济总量是珠三角的两倍,占全国的20%,假如算进长江上游的武汉,重庆,成都等城市,估计占的比重还要大。将来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差距还会进一步拉大。(长三角中,上海,杭州,南京,宁波,苏州,温州,无锡都是举足轻重的城市。)

Ⅱ 构建泛珠三角地区经济圈对珠三角地区经济政治发展的意义

首先,泛珠三角经济圈的构建有利于大珠三角竞争力的持续提升。20世纪80年代以来,珠三角与港澳经济合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种基于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前店后厂”式的区域合作模式,不仅使珠三角迅速完成了工业化进程,建立起对外开放的先发优势,20余年间获得GDP年均16.2%的高速增长;而且也使港澳地区顺利实现了产业的转型升级,延续了其国际竞争力,保证了回归过渡期的稳定和回归后的持续发展。
[1](P9-10)至2003年,三地GDP达3021亿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4939亿美元,分别占全国总量的21%和58%。大珠三角地区不仅在全国经济发展和对外经贸合作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而且也是亚洲乃至世界上经济最为活跃、竞争力最强的出口加工贸易基地之一。伴随“前店后厂”模式的不断演进与发展,珠港澳三地之间已形成了一个共生互动的经济实体。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大珠三角地区的外部发展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一方面,随着中国的入世及2010年与东盟10国自由贸易区的共建,将使其更高程度地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之中。同时,CE2PA的顺利实施,进一步加快了大珠三角的区域一体化进程。作为外向依存度最高的一个区域,大珠三角地区有可能再次率先获得各种发展机遇;另一方面,随着国内其他城市密集地区的奋起直追,尤其是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近十年来的迅速崛起,已使大珠三角地区的先发优势明显弱化,竞争压力显著增强,整个大珠三角地区战略腹地欠缺的弱势日渐凸显。因此,构建以大珠三角为龙头的“泛珠三角”经济圈,不仅有利于大珠三角战略腹地的培育和建设,而且对大珠三角综合竞争力的持续提升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其次,泛珠三角经济圈的构建有利于推动我国中西部后发地区的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整体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东南沿海几个发展较快的经济区的推动。大珠三角地区作为我国沿海地带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拓展其发展的空间,直接把中西部若干省区纳入其辐射腹地促其发展,实施泛珠三角经济圈发展战略,对于中西部若干省区的经济发展将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从我国当前的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和长期发展战略分析,大珠三角地区担负着带动周边后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历史重任。构建泛珠三角经济圈,积极加强大珠三角与周边后进地区的经济合作,则多方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格局将会出现,这将有利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此外,泛珠三角经济圈的构建有利于我国更好地实施“一国两制”。泛珠三角经济圈将为CEPA的实施提供更大的组织化的合作空间,地缘邻近优势,有利于提高港澳与内地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将为港澳经济的持续繁荣提供有力支撑,对于我国更好地实施“一国两制”的战略方针将具有重要意义。

Ⅲ 珠三角有国企吗珠三角国企发展的现状如何

当然有国企啊,那里没有国企啊,我个人觉得国企有国家支撑,和不断的改革,只会专越来越好,而不属会衰退。
但也有缺点:全国国企基本上都是“大而不强”。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政策性负担严重;其次:垄断性行业缺乏竞争力。
所以国有企业要不断的改革和选择正确的战略路线。

Ⅳ 如何客观地评价长三角和珠三角的经济现状

中国重心早就已经重新回到长三角,而且长三角成为中国经济的重心对全国都有好处,对长江上游的沿线大城市都有好处。长三角的崛起是大势所趋,历史选择,地理优势,这个趋势没有人能阻止,因为这关系到长江一片百姓的幸福。现在,长三角经济总量是珠三角的两倍,占全国的20%,假如算进长江上游的武汉,重庆,成都等城市,估计占的比重还要大。将来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差距还会进一步拉大。(长三角中,上海,杭州,南京,宁波,苏州,温州,无锡都是举足轻重的城市。)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以重工业制造业为主,但在杭州等地的手工业制作也很发达。珠三角是轻工业生产模式,以服装等轻产业为主。
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发展突飞猛进,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快和最活跃的地区。比较研究两个三角洲的经济发展历程和经济规模,探讨其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原因,可以为两个三角洲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同时也为其它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长江三角洲是指长江入海而形成的冲积平原,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的部分地区。本文中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是指由沪、苏、浙三地16个地级以上城市组成的复合型区域,具体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和泰州,以及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和台州市,其土地面积为10.96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为8121万人(2002年)。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城市带,已被公认为世界六大城市带之一。

珠江三角洲是指珠江千百年来冲刷出来的一块平原,北起广州,呈扇形向东南和西南放射,东面有经济特区城市深圳和与之相邻的东莞市,西面由北至南有:佛山、江门、中山以及与澳门接壤的经济特区城市珠海市。本文中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14个市县: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等7市,以及惠州市的市区和惠阳、惠东、博罗三县,肇庆市的市区和高要、四会两市,其土地面积为4.17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为2365万人(2002年)。

一、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经济指标的比较

1.长江三角洲GDP规模高于珠江三角洲,但人均GDP低于珠江三角洲;两地GDP约占全国的28%。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两地区经济得到较快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到1995年两地GDP总量达到13076.5亿元,其中长江三角洲为9216.0亿元,珠江三角洲为3860.5亿元。长江三角洲GDP总量为珠江三角洲GDP总量的2.4倍。从人均GDP来看,1995年长江三角洲人均GDP为11665元,珠江三角洲为18058元。珠江三角洲人均GDP比长江三角洲高54.8%。

2002年两地GDP总量达到29402.1亿元,其中长江三角洲为19983.3亿元,珠江三角洲为9418.8亿元。由于珠江三角洲的经济规模发展快于长江三角洲,从而长江三角洲GDP总量是珠江三角洲2.1倍,比1995年的差距缩小。2002年珠江三角洲人均GDP仍高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人均GDP达到34295元,比长江三角洲(24607元)高39.4%。

2.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均保持较快增长,大大高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

2000年—2002年,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的GDP增长速度均保持在两位数以上(除扬州和肇庆市区外),均高于全国7.8%的平均水平,显示出两个三角洲经济发展快速。

3.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三次产业基本同构,产业结构向高度化发展。

2002年长江三角洲三次产业的分布为6:52:42,珠江三角洲三次产业的分布为5:50:45。

从1978年到2002年,这两个地区的产业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大幅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大幅上升,第二产业基本持平。珠江三角洲第一产业下降幅度最大,从22.4%下降到4.9%,下降了17.5个百分点。长江三角洲第三产业上升幅度最大,从18.4%上升41.9%,上升了23.5个百分点。

2002年这两个区域的第二产业比重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相同,而第一产业比重比全国约低1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比全国高出8个百分点。可见,经过改革开放20年来的发展,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得到了较为充分的调整和改善,基本上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4.珠江三角洲进出口贸易一直高于长江三角洲,两地进出口贸易占全国52.3%。

2002年,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3243.8亿美元。长江三角洲地区进出口总额达1174.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4%,其中出口额为942.0亿美元,进口额为832.1亿美元;珠江三角洲进出口总额达2069.7亿美元,是长江三角洲的1.8倍,比上年增长22.9%,其中出口额为1126.1亿美元,进口额为943.6亿美元。

与全国水平相比,2002年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52.3%,其中长江三角洲占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18.9%,珠江三角洲占33.3%。珠江三角洲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比长江三角洲高14.4个百分点。

5.长江三角洲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远远高于珠江三角洲,两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全国24.9%。

2002年,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10818.9亿元,其中长江三角洲地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7900.1亿元,比上年增长22.5%;珠江三角洲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2918.8亿元,比上年增长11.4%。长江三角洲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1978年增长了141.6倍;珠江三角洲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1978年增长了326.9倍。2002年长江三角洲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是珠江三角洲的2.7倍。

与全国水平相比,2002年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全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4.9%,其中长江三角洲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全国的18.2%,珠江三角洲占全国的6.7%。

6.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居民生活水平高于长江三角洲,两地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是全国平均的1倍以上。

2002年长江三角洲城市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1万元大关,达到10499元。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平均达到14239元。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2002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4倍,珠江三角洲地区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8倍。

2002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7820.6元,珠江三角洲地区为11686.1元,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1.5倍。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2002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倍,珠江三角洲地区居民消费支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9倍。

二、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和原因

在过去的20多年,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两大动力源。从比较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它们经济发展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之处。其相同点有:

一是两个三角洲都走在了中国改革前列,各自确立具有优势和特色的市场化道路。改革开放之初,两地充分发挥自己轻纺产品和机电产品优势,迅速占领并扩大了国内外市场,尤其是长江三角洲的民营企业和乡镇工业顺应改革大潮,很快实现了全面启动,千百年的商业文化厚积薄发,创造了“温州模式”等经济奇迹。珠江三角洲依靠毗邻港澳的独特地理位置,发挥其信息优势和侨乡众多的人文优势,以较低的土地价格和充足的廉价劳动力吸引了大量外资的直接进入,尤其是吸引了港澳台制造业的大规模转移,使“三资”企业在珠江三角洲城乡迅速发展起来。80年代,以“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制作、来件装配、补偿贸易)为主要贸易形式的外向经济企业遍及城乡。

二是不断提高与国际接轨的程度,发展外向型经济。引进国外资金力度大。1985年—1999年,长江三角洲的外国直接投资年均增长40.07%,高出全国均值10.49个百分点,1979—1999年珠江三角洲的外国直接投资年均增长43.5%,高出全国均值12个百分点以上。国际贸易快速增长。2002年,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的进出口贸易额为2069.7亿美元和1174.1亿美元,分别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33.3%和18.9%。在引进外资、扩大外贸的同时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装备,更重要的是引进了现代市场经济理念、科学管理方式,提升了人力素质,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不同之处在于: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属于“外向型”,即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企业就把产品市场与国际接上了轨,广东外贸一直独领全国风骚,占全国外贸出口的1/3,2003年1到11月,进出口贸易更首次突破2000亿美元,同比增长25.6%,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而长江三角洲90年代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内资为主的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产品以国内市场为主,以此来带动整个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力量还显不足。而上海因受计划经济体制限制,经济转型较为艰难,短期内,其经济增长作用没能充分发挥,作为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和带动力较为有限,这一时期,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略显滞缓。

两个三角洲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改革开放政策对两个三角洲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1978年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的发展战略,极大地推动了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珠江三角洲是最早在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地区,进入90年代,在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指引下,珠江三角洲又掀起了第二次创业大潮。长江三角洲也是我国对外开放比较早的地区之一。1984年国家先后将长江三角洲的上海、宁波、南通3个城市确定为沿海开放港口城市,获得经济特区的部分优惠政策。90年代,为振兴上海经济中心地位,中共十四大做出了“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沿岸城市、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飞跃”的又一重大决策,使上海重新崛起,也带动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

2.人力资源是地区经济发展的源泉。

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广东省总人口为8642万人,其中流动人口为3104万人,而珠江三角洲地区流动人口为2152万人,占全省流动人口的82%,是全国吸引外来劳动力最多的地区之一,低劳动成本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在大量劳动力向珠江三角洲集聚的同时,也加速了各种生产要素(生产资料、资金、技术、人才)向该地区的集聚,这就大大推动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进程,使得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经济地位进一步提高。

与珠江三角洲相比,长江三角洲在高素质人力资源方面享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该地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社会经济基础较好,不但人口密集,而且人口素质相对较高,高科技人才资源丰富。长江三角洲地区拥有1000余所科研机构,150余所高等院校和300多所中等专业学校,教学科研基础雄厚,科技人才密度高,高级人才比重大。此外,还拥有大批熟练的高素质技术工人。这些都对吸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十分有利。90年代以来,在开发开放浦东的有力推动下,长江三角洲外向型经济发展呈现出起点高、规模大、增长快的特点,这与其拥有雄厚的人力资源有着直接关系。

3.城市协调合作是决定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江、浙、沪两省一市的16个城市,是全国最大的经济核心区。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纵向行政管理取代了横向市场性联系,自上而下的行政垂直领导,不仅导致上海中心城市功能退化,成为单纯制造业中心,还使江浙两省及下属各地市间缺少了横向整合的基础。改革开放后,在体制创新和政策导向的双重作用下,长江三角洲地区市场经济体制和体系有了迅速发展。上海也逐渐恢复了其大都市应有的产业和技术的辐射功能,通过各种形式的经济联合,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推动了周边地区乡镇企业的起步和技术升级。但由于长江三角洲是跨省市区域,行政隶属关系复杂,加上长期的条块管理,使地区间的协调变得困难,目前地区间的经济合作还停留在80年代横向经济联合和自发的层面上,并没有进入跨地区产业整合阶段。随着浦东开发,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的龙头城市,其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地位的确立,将带动整个长江三角洲产业结构的重新调整,并促使以产业联动为交往机制的区域联合模式的形成。长江三角洲未来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区域化合作水平的提高和合作方式的创新。

4.粤港的经济互动加速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

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得益于香港经济的发展,香港的“三来一补”启动了深圳工业化的进程,香港的资金和信息造就了深圳外向型经济的雏型。在深圳实际利用外资中,港资占了近70%,进出口贸易中,对港澳进出口贸易占了80%,“三来一补”的企业中,属于港资兴办的占了90%,深圳的旅游业、房地产业、金融业无不渗透着“香港因素”的作用。

随着国际经济竞争的日益激烈,中国几个经济区域之间的相互竞争、三角洲内部各个城市的相互竞争也在加剧。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如何加强相互间的经济技术合作、取长补短,建立良性的竞争模式、避免地方保护行为和重复建设应当引起广泛关注。

两个三角洲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各地级市行政地位和经济实力相当的城市之间的畸形竞争。各个城市从追求自身发展目标出发,极易滋长地方的本位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从而使城市之间的经济关系逐渐离散,导致各个城市均以行政区域为界,相互封闭,各自发展建立“小而全”的经济体系。而按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往往是优先重点建设中心城市,进而带动周围地区发展。目前,上海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中心城市地位更加明显,而珠江三角洲也应该尽快确立广州、深圳的龙头地位,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整合区域内的各类基础设施、行政措施、资源,从而实现区域内资源共享、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三角洲整体的竞争能力。

目前,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土地面积不足全国的2%,人口不足全国总人口的1/10,却创造了全国近30%的国内生产总值。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对全国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主导作用,它们是中国其它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大教室”,其经济发展模式、市场经济观念、经营思想和管理经验以及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对其它地区具有示范和借鉴作用。

Ⅳ 珠三角发展前景如何

以深圳为代表的珠三角创新能力在不断加强,与此同时,对创新要素的集聚能力也同样水涨船高。那么,究竟珠三角九市之间的创新要素集聚能力如何呢?我们下面就来分析一下。根

1 珠三角九市形成梯度较为明显的创新要素集聚能力格局

2017年珠三角九市创新要素集聚能力排名依次是深圳、广州、佛山、东莞、珠海、中山、惠州、江门、肇庆,根据自然间断点分级法,珠三角九市可划分为三个层级,第一层级为深圳、广州,创新要素集聚能力综合指数分别达到1887、1344,远高于其他城市;第二层级为佛山、东莞,创新要素集聚能力综合指数分别达到430、383;第三层级为珠海、中山、惠州、江门、肇庆,创新要素集聚能力综合指数分别达到277、276、212、207、100。

总而言之,珠三角九市形成梯度较为明显的创新要素集聚能力格局,深圳、广州属第一层级,佛山、东莞属第二层级,珠海、中山、惠州、江门、肇庆属第三层级。

Ⅵ 珠三角产业结构的现状

2009年,珠三角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2%、7.5%和11.8%。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上年的2.4:50.3:47.3调整为版2.3:47.8:49.9,其中第一权、二产业比重下降0.1个和2.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2.6个百分点。

分市看,珠三角九市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东莞因工业受外需减少冲击较大,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幅度最大,达52.5%,比上年提高5.6个百分点;广州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六成,达60.9%;深圳、珠海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为53.2%和45.4%。

Ⅶ 近年来广州经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如何

看来你也是一个广州迷,我也挺喜欢广州的。,广州这几年的经济很平稳的发展,它毕竟是广东的手府嘛~

Ⅷ 珠三角经济概况(主要广州、大佛山、深圳三地)的分析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面积4.17万平方公里,2004年地区生产总值13572亿元,比上年增长19.0%,高出全省4.7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206美元,是全省的2.2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分别为4486.9亿元和4598.7亿元,占全省的75.0%和72.2%,分别增长21.0%和15.6%。

工业化进程显着加快

珠三角经济区全年工业总产值23153亿元,增长22.5%,占全省的86.6%;工业增加值6121.65亿元,增长23.2%,占全省的86.4%;企业的聚集程度提高,规模以上企业约2万家,占全省的77.3%。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成为世界知名的加工制造和出口基地,是世界产业转移的首选地区之一,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家电等企业群和产业群,90%以上的计算机零部件、80%以上的手机部件、100%彩电部件都可以配套生产,生产的计算机硬盘占世界总量的30%以上,计算机驱动器、软盘、主机板等重要元器件占世界产量的10%以上,电视机、程控交换机占全国的50%以上,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占全国的1/3.随着产业升级的推进,珠江三角洲优先发展汽车和装备工业、石化、钢材精深加工、中高档造纸等原材料工业,形成一批产业群、产业带。

对外开放不断深化

对外贸易的核心作用不断增强,全年进出口总值342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6.1%,占全省95.8%。商品结构优化,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是主要贸易商品。机电产品进出口总值2218.8亿美元,增长29.8%,占全省98.2%;高新技术产品出口662.1亿美元,占全省99.6%。对外贸易发展的活力和潜力持续释放,民营进出口企业累计2.4万家,其中2004年新增1.1万家;民营进出口企业进出口总值324.5亿美元,增长66.0%,占全省民营进出口企业进出口总值的90.5%;外资聚集效应更加明显,实际吸收外资90.2亿美元,占全省的90.1%。招商引资和企业走出去取得重大突破,TCL集团兼并重组了法国汤姆逊公司的彩电和DVD业务,华为公司和中兴公司的3G产品WCDMA在亚欧非等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大规模商用;跨国公司来粤设立研发中心取得重要进展,爱立信公司的3G增值业务研发部门、意法微电子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均落户广州。跨国经营能力不断提高,通关更加方便、快捷。

民营经济取得新进展

珠三角经济区共有个体工商户123.43万户,注册资本289.77亿元,总产值414.4亿元,分别占全省的63.0%、67.2%和73.8%;私营企业33.85万户,注册资本4915亿元,总产值1319.5亿元,分别占全省的86.8%、87.9%和87.1%。其中民营科技企业5100家,总产值2100亿元,出口创汇39.6亿美元。地区产业集群效应显着,投资来源广泛,产业结构优化,经营者素质逐步提高。

高技术产业发展迅猛

珠江三角洲聚集了广东省重要科技资源,是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研发基地,是中国规模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带,是国内乃至国际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生产基地。有6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4个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有高新技术企业2600多家,全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7860亿元,增长28.9%,占全省94.7%;科技活动经费355亿元,约占全省的92%;R&D占生产总值比重1.5%,有重点实验室70多个。近几年全省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和支柱产业创办的7个科技创新大平台均落户珠江三角洲,有54个专业镇(区)建立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科技创新取得丰硕成果,共申请专利4.58万项,获得专利授权2.75万项。

信息化进程稳步推进

珠三角经济区信息化综合指数67.6%,高出全省3.3个百分点。珠江三角洲地区和深圳市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全国第一个linux公共技术支持服务中心建成投入使用,珠海、深圳、广州等地的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基地取得明显进展,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公共技术支持服务;加强无线电管理工作,频率资源的优化和无线电新技术、新业务的应用有新发展。

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珠江三角洲是全省交通运输最繁忙、最发达的地区,初步形成了以广州为中心,铁路、公路、水路、民航等多种运输方式相配合,衔接港澳、沟通全省和全国的较为发达的综合交通网络。通车里程2.72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373.4公里,密度为71.7公里/百平方公里,高出全省平均水平9.2个百分点,所有的县均能在30分钟内上高速公路,100%的行政村通公路。地铁通车里程56公里。武广客运专线广东段(新广州站)、珠江三角洲城际轨道快速交通网开工建设,广州新白云机场、台山电厂建成投产,新增500千伏变电站3座,主变压器7台,变电容量700万千伏安,线路355公里;220千伏变电站10座,线路675公里,变电容量615万千伏安,以及110千伏及以下电网项目一批。珠江三角洲是水网区,水运比较发达,有航道823条,通航里程6448公里,占全省的47.0%。广州、深圳、珠海港为全国沿海主要港口。

社会事业不断进步

珠三角经济区城镇登记失业率2.5%,平均预期寿命76.8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30.7%。广州大学城顺利开学。文博事业发展形势喜人,公共图书馆建设规模空前,文化体制改革进展顺利,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涌现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对外文化交流频繁。共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56个,占全省的39.4%;公共图书馆45个,占全省的35.4%;博物馆70个,占全省的49.0%;群众艺术馆、文化馆49个,占全省的34.5%。在国际和全国艺术活动中共获奖67项,占全省获奖总数的61.5%;其中广东歌舞剧院舞剧《风雨红棉》在第11届文华奖评选中,获取全国专业舞台艺术政府最高奖——文华奖,为广东首次赢得此项殊荣。广州市成功申办2010年亚运会。较好完成国家下达的人口控制计划,低生育水平继续保持平稳的态势,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64‰,在全国率先全面实行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制度。

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取得新进展

各类环境功能区质量稳定,扭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发展的趋势。重要江河湖库、饮用水源和近岸海域水质得到保护,部分流经城镇严重污染的河段的水质明显得到改善;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66.0%,省控以上江段水质达标率49.1%,跨市河流交界断面水质达标率46.7%.城市地表水水质状况有所改善,星湖、西湖达到IV类水平,珠海前山河、江门河、中山石岐河水质恢复到IV类。城市空气质量除广州外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提高到44.3%,日处理能力469.3万吨/日;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6.8%;东莞沙角发电A厂5#机组、广州恒运电厂、广州石化总厂机组、广州发电厂4#锅炉、广州员村热电厂2#锅炉、深圳西部电厂5#、6#机组实现脱硫。

专项规划

编制《珠江三角洲环保规划纲要(2004-2020年)》,并经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该规划是全国第一个针对区域性城市群的环保规划,提出了优化空间布局、实施生态分级控制、引导持续发展、调整给水排水格局,保障环境安全、完善管理政策机制等战略任务和措施,对于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群环保规划研究具有较好的借鉴作用。省委、省政府与建设部联合开展“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研究和规划编制工作,2004年基本完成规划成果,经过反复论证和修改,《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2004-2020)》于12月经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该规划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深入分析珠江三角洲城镇群的发展现状和历史经验,把握国家宏观发展政策和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科学预测未来的空间需求,提出要抓住未来20年的发展机遇期,将珠江三角洲建设成“重要的世界制造业基地和充满生机活力的世界级城镇群。”
国家统计局26日发布了一份有关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比较研究的报告,根据2005年的数据,长三角经济总量大于珠三角,但珠三角人均GDP高于长三角,且珠三角经济增长速度快于长三角2.3个百分点。

该报告显示,2005年珠三角以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GDP高于长三角以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GDP,人均经济效益明显好于长三角地区。2005年珠三角人均GDP(常住人口平均)为41990元,长三角(户籍人口平均)为40612元,珠三角仍比长三角高3.4%。

但是长三角和珠三角有一个共同特点,即产业结构趋同。2005年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一、二、三产业结构分别为4:55:41和3:51:46,这种产业构成与全国相比有较明显的特点:一是第一产业均比全国水平低10个百分点左右;二是第二、三产业比重不同程度地高于全国水平。

撰写此报告的统计局国际司人员表示,长三角城市群之间应向产业结构的梯度发展、层次开发倾斜,避免区内的过度竞争,逐步形成互补、共赢的梯度开发优势。珠三角地区经济经过了长时期的快速发展,增速开始减缓,土地、人力等资源不足问题凸显,需要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Ⅸ 2013珠三角gdp占全国比重

2013年珠三角9市GDP排行:
广州 15420.1 亿元
深圳 14500.2 亿元
佛山 7010.2 亿元
东莞 5490.0 亿元
惠州版 2678.4 亿元
中山 2638.9 亿元
江门 2000.2 亿元
珠海 1662.4 亿元
肇庆 1660.1 亿元
以上总权和50360.5亿元,全国各地市州盟总和为630159亿元(比国统局的568845亿元有所膨胀),所以2013年珠三角gdp占全国比重为8.42%(若按国统局数据则为9.33%)。

阅读全文

与2013珠三角经济发展现状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