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
1.定义不同
社会主义经济是从所有制性质角度界定的一个概念,即指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国有、集体控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目前我国正在向社会主义经济前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同社会主义基本社会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体现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是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体制。
它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把资源配置到效益最好的环节中去,并使企业实行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灵敏的特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
2.性质不同
社会主义经济是从性质上或从所有制形式上来看问题的。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就是指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它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从资源配置的方式来看问题的。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3.范围不同
社会主义经济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宏观调控,市场经济只是其中一部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通过市场的供求、价格、竞争等机制对社会资源配置起决定作用的体制。
市场经济作为经济机制,它的基本特点或内在要求,就在于通过运行的自主性、平等性、竞争性和有效性来配置资源,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可以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从而表现出不同的性质。
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即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它强调的是在社会主义经济下发展市场经济,而不是说市场经济本身具有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性质的区分。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社会主义经济
网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Ⅱ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必须以( )为中心。 A.经济增长 B.发展速度 C.经济效益 D.平衡比例
答案:C
经济效益即投入与产出的比率,经济发展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经济效益以经济发展速度为条件,经济发展速度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前提,而结构是速度和效益的基础,质量是速度和效益的最终反映。
Ⅲ 我国1956~1966年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的特点是
对于1956-1966年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特点:曲折前进
题目答案:D
解析:
总体说,既有成功的经验,回又有失败的答教训,“在曲折中前进”。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成就:
1963年底,大庆油田结束试验性开发,进入全面开发建设,石油实现全部自给;
1964年,我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新兴的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失败教训:
大跃进运动:1958年至1960年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极“左”路线的运动;
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7月推进的既有农业合作又有工业合作人民公社组织,在后期出现了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左倾倾向,对经济在成了很大损害。
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怎样促进经济发展
像石油什么的国企依靠政府国家的支持进行垄断经营,而剩下的就可以市场的优胜劣汰,多个相同的企业分市场,这就要进行竞争,从而推动创新和新市场的开发,从而促进经济发展。这就保证了国家在关键地方(石油的国家资源型的)有强力支撑,下面也有积极发展。(其实就是关键的社会主义,剩下的资本主义。这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经济有啥好处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啥好处,不同点就是在关键领域的归属而已。
Ⅳ 什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5)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扩展阅读:
经济发展内容:
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大,更意味着经济和社会生活素质的提高。所以,经济发展涉及的内容超过了单纯的经济增长,比经济增长更为广泛。
就当代经济而言,发展的含义相当丰富复杂。发展总是与发达、与工业化、与现代化、与增长之间交替使用。 一般来说,经济发展包括三层含义:
1、经济量的增长,即一个国家或地区产品和劳务的增加,它构成了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2、经济结构的改进和优化,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消费结构以及人口结构等经济结构的变化;
3、经济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即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效益的提高、经济稳定程度、卫生健康状况的改善、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以及政治、文化和人的现代化进程。
Ⅵ 中共十四大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有何意义
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
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同时也要看到市场有其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必须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我们要大力发展全国的统一市场,进一步扩大市场的作用,并依据客观规律的要求,运用好经济政策、经济法规、计划指导和必要的行政管理,引导市场健康发展。
大会认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既要做持久的努力,又要有紧迫感;既要坚定方向,又要从实际出发,区别不同情况,积极推进。
(6)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扩展阅读:
中共十四大是一次肩负着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重大历史使命的大会。这次大会与邓小平南方谈话一起成为推动中国向前发展的又一座里程碑。
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振兴和中国人民迈向21世纪的新起点。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Ⅶ 我国应如何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二、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三、在宏观调控上,由于公有制为主体,因而国家对市场的调控具有较雄厚的物质基础,又有牢固的政治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所以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集体利益结合起来,发挥计划与市场两个手段的长处,把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结合起来。
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是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阐述的,归纳起来,大家要记住包括三个“制度”和三个“体系”。
三个“制度”是:
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的中心环节。
二、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这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动力机制。
三、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安全阀和稳定器。
三个“体系”是:
一、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
二、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完善的客观调控体。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调节器。
三、健全和完善法律体系。这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一项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
Ⅷ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是什么
第一个阶段就是1978年到1984年,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阶段。第二个阶段就是从1984年到1988年,确立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阶段。第三个阶段大致从1989年到1992年,正式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