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四川有哪些城市
四川省简称川或蜀。位于我国西南地区、长江上游。汉末三国时为蜀国地。秦代置蜀郡。汉属益州。四川以益利梓夔四路得名。唐大部属剑南道和山南东、山南西道;宋设川峡路(注:非川陕路),后分设西川路和峡西路,再分西川路为益州路和利州路,分峡西路为梓州路和夔州路,合称四川,其间设四川制置使,为四川得名的开始,后改益州路为成都府路,改梓州路为潼川府路,分利州路为利州东、西路。元置四川省和四川行省和西蜀四川道;明置四川省,后改四川布政使司;清改四川省;建国初分为川东、川南、川西、川北四行署,后合并恢复四川省,省名至今未变。截至2007年底,四川省辖18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43个市辖区、14个县级市、120个县、4个自治县;4544个乡镇、239个街道办事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中,社区居民委员会4822个,村民委员会50182个。
其中居住着汉族、彝族、藏族、回族、羌族等民族。省会成都。四川属中国西南内陆,西有青藏高原相扼,东有三峡险峰重叠,北有巴山秦岭屏障,南有云贵高原拱卫,形成了闻名于世的四川盆地。全省总面积是48.5万多平方公里。四川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历来有“天下山水在于蜀”之说,并有“峨眉天下秀,夔门天下雄,剑门天下险,青城天下幽”之誉。
四川省省鸟:红腹锦鸡
四川,古称巴蜀,是中国西南部的一个大省,截至2005年12月31日,面积48.5万多平方公里,人口约8642万。周边同重庆市、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青海省、陕西省接壤,四川地大物博,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新中国成立以后,四川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经过5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20多年的改革开放,四川的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2. 南水北调工程建成运营并取得巨大成效的原因
“十二五”期间,国务院批复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系列规划,共计安排项目332个,投资62亿元,目前已全部完成。此外,国务院已经批复了《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三五”规划》,湖北省项目估算投资近60亿元,相当于前十年投入的总和,这些资金将全部用于保护湖北丹江口库区水质。
不仅如此,国家从2008年起还对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给予了生态补偿,且资金规模逐年增加,2016年国家对丹江口库区下拨的中央财政生态补偿达到了8.6亿元。截止2016年,湖北省累计获得国家生态补偿资金约55.7亿元。同样,汉江中下游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要贡献区和损失区,国家于2015年同意对湖北省下拨南水北调汉江中下游生态保护与建设转移支付资金30亿元,分5年下达。
除资金支持外,还启动了京鄂对口协作工作。自2013年以来,京鄂两地在政务对接、商务对接、产业对接、项目对接和人才智力对接等方面,成效显著。为丹江口库区带来逾100个对接、签约、落地项目,总投资数百亿元;
两地158名互派挂职干部,促成200余家企业签订企业间合作协议50余份;近100名知名院士专家到丹江口库区实地调研及现场指导,解决各种难题上百个;为丹江口库区培训卫生、教育、人力、环保、招商、安监等多领域党政干部、管理技术人员980名。京鄂对口协作,搭建了水源区和受水区合作的桥梁、情感的桥梁,开辟了保水质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天地。
南水北调工程的生态意义
1、改善黄淮海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
2、改善北方当地饮水质量,有效解决北方一些地区地下水因自然原因造成的水质问题,如高氟水、苦咸水和其他含有对人体不利的有害物质的水源问题;
3、利于回补北方地下水,保护当地湿地和生物多样性;
4、改善北方因缺水而恶化的环境;
5、较大地改善北方地区的生态和环境特别是水资源条件。
3. 如何努力谱写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需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从生态优先中延伸区域绿色发展的生命线,从绿色发展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加快推进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化包括转变政府职能在内的体制改革,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创新。要创新区域合作治理模式,将原有的政府单一治理主体转变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居民合作治理主体,完善一体化发展决策机制和咨询机制,建立区域内项目联合审批制度。进一步完善联合管理机制,加快建立起政府间的联合管理机制,通过联合执法、行政授权、行政委托或派驻等形式,实现沿江行政执法的无缝对接,避免违法行为利用地域管辖权的变化而逃避法律责任。协同区域性立法权限和立法资源,充分尊重地方差异性和地方特色,授予地方政府广泛的自主权,注重区域性立法资源的统一优化整合,每项立法以多种方式广泛听取区域治理主体的意见和建议,使绿色发展更符合长江经济带发展实际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4. 从南京长江频现江豚飞跃看,长江禁渔是否有必要永久实行
答案:有必要。
农业农村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了《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和建立补偿制度实施方案》。《方案》明确要求:“完成水生生物保护区渔民退捕,率先实行全面禁捕”“完成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除保护区以外水域的渔民退捕,暂定实行10年禁捕”。
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维护我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长期以来,受水域污染、过度捕捞等影响,长江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化,生物多样性指数持续下降,渔业资源严重衰退。资源越捕越少,生态越捕越糟,渔民越捕越穷。十年禁渔,留出更多空间和时间,让长江休养生息,为子孙谋利造福,势在必行。
然而,记者调查发现,禁令之下,偷捕未止,仍然有人非法捕捞、私下兜售野生“江鲜”。这反映了一些地方在贯彻禁令的过程中存在责任落实不到位、工作推进不扎实的情况。
长江禁渔是一项系统工程,从捕捞、运输、销售、餐饮的全链条监管,到实现渔民退捕上岸、转岗就业,每个环节都要跟得上、做到位。如何健全执法合作机制,提升执法能力?如何强化省际协作,实现全时空监管?如何强化全民生态意识,发挥沿江群众护渔作用?如何切实解决上岸渔民的生产生活困难?这些都要下一番绣花功夫,必须考虑得周全一点,把针脚缝密一点、压实一些。
为全局计,为子孙谋,一定要把“禁渔令”落到实处。沿江每一个地区,每一个相关职能部门,都要充分认识到长江禁捕退捕工作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扎实工作,为落实长江大保护、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5. 抗战时期日本为什么不攻打四川
不打四川,是因为之前尝试过了,四川太远,日本补给能力跟不上,事实上豫湘桂战役也已经超过日军补给极限了。
并且四川作为我们国家的大后方,地势险要,蒋介石说过:“……我们今后不必因为在华北或长江下游出什么乱子,就以为不得了,其实没有什么!只要我们四川能够稳定,国家必可复兴!”
最后,他明确无误地宣告:在对日战事发生后,无论中国出现什么情况,何种困难,只要川滇黔三省存在,国家必可复兴,“其实不必说川滇黔三省存在,就是只剩下了我们四川一省,天下事也还是大有可为。”
其次与之相关战争的目的上,豫湘桂战役的目的是为了“打通大陆线”,就是说海上被美国封锁,日本在南洋的资源运不回日本,部队也难以补充过去。
因此在大陆上打通一条从日本海到南洋的交通线,以避开美帝的封锁。
(5)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扩展阅读
积极影响
豫湘桂战役不仅挫败了日军的战略企图,而且大大牵制、打击了日军,大大增加了侵华日军自身的困难。
为了此次攻势,日军投入了41万名的士兵、800辆战车和将近7万匹马,于2400公里的战线发动攻击,这也是有史以来日军动员规模最大的一次攻势作战。
最后日军以2.4万人死亡的代价成功占领美国航空队基地,并给予中国人力与物质上极大的损失,但同时也因为兵力不足而无法扩张战果,日后于中国战场长期维持守势。
对中日两国来说,1944年战局的发展给双方都带来了至关重大的影响,是抗日战争伟大转折的一年,这个转折以豫湘桂会战及其影响为标志。
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发展所以迅速,其中原因,有一点就是由于1943年至1944年日军的主要攻击目标指向国民党战场,特别是日军1944年春夏实施的“一号作战”,集中了侵华日军(中国派遣军)80万的2/3于国民党战场,大大减轻了华北、华中共产党抗日根据地的压力。
消极影响
重庆国民政府在日军一号作战中连番受挫失地的情形,极大程度地损害了美国对中国(尤其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的观感,美军中一些人对国民党军的抗战能力产生怀疑,史迪威与蒋介石之间在此役之前即恶化的关系更因此达到临界点。
史迪威以此役中国军拙劣的表现与辖下印度蓝迦滇缅远征军的精强做对比,直指蒋政权腐化无能是导致战争延长之主因,甚至进而主张由其取代蒋担任中国战区最高统帅,而蒋介石也几近愤怒地要求美方撤换史迪威。
在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上,为了使苏联尽早出兵打击中国大陆上的日军,美国罗斯福背着中国与斯大林达成一项严重损害中国国家和民族利益的秘密协定:允许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外蒙古)在苏联保护下独立,造成这种严重后果的直接原因就是由于国民党军豫湘桂作战的失败”。
这场中美指挥权的冲突最后以美方退让,在1944年底美国总统罗斯福被迫撤换史迪威告终,但美国政府及民间对中国国民党政府的印象已转趋不信任与轻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战后国共内战的结果。
6. 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如何取得良好开局
自长江经济带发展被确立为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以来,中央有关部门和长江流域11省市制定规划政策体系、建立体制机制、推动政策落实,形成推动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良好开局。
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取得良好开局,但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是:沿江重化工业高密度布局,环境污染隐患依然存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深入贯彻不够;长江流域各地区资源、生态利益协调机制亟待完善,大区域合作平台仍待搭建;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方式仍占主导地位,绿色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仍然不足。
7. 长江经济带发展为什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
因为我们过去的经济发展是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现在我们的经济总回量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答要转型升级,要以保护资源和环境为主,发展循环经济。由于长江经济带是以长江相关资源为主,因此首要保护长江资源及长江流域的文化资源,在此基础上发展循环管经济,因此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
8. 申论范文长江经济带保护环境的范文谁有
[标题示例]
1.绿色 长江经济带的底色
2.长江经济带引领“绿色富国”新常态
3.绿色发展治国理政擘画“美丽中国”
[开头示例]
1.实现绿色富国是中国发展理念、发展形态、发展模式的一次变根本性的变革。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通过的《十三五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
2.绿色是长江流域的底色,生态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保障。作为世界第三大河流,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脉,流经青藏高原、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四川盆地,贯穿三峡,进入长江中下游平原,最后汇入东海,形成山-河-湖-海流域综合体,生态系统类型多样,生物多样性丰富。长江流域上中下游生态各具特色,资源禀赋各异,从而保证了各区域发展的多样性,使得长江流域成为我国的文明中心和经济中心。
[结尾示例]
1.长江经济带不仅是一条有巨大潜力的经济发展带,更是关系子孙祸福的生态屏障带。要在生态环境保护从严从紧的前提下,依托长江水道,统筹岸上水上,正确处理防洪、通航、发电的关系。只有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强化长江水资源水环境保护和合理利用,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和产业转型升级,切实顺应自然保育生态,中华民族母亲河才能永葆生机活力。
2.绿色发展执政理念从自然环境建设,到经济发展转型,到政治绿水青山,一路走来,茁壮、精彩、丰富,传递清新,昂扬生机,打造力量,绿色发展治国理政擘画“美丽中国”,让美丽中国发展不断升华,美丽中国为世界美丽大花园不断增添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