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谁能给推荐一下好看的财经报纸和法律方面的报纸
财经报纸中国的财经指南:十大最商业报刊
第一名《21世纪经济报道》
《21世纪经济报道》:最擅报猛料的报纸《21世纪经济报道》成立于2001年,属南方报业集团,致力于服务最优秀的人群,推崇“新闻创造价值”,力求成为中国商业报纸的领导者。《21世纪经济报道》具有极强的采访能力,被民间视为“擅报猛料”。
第二名《经济观察报》
《经济观察报》:最具反思情结的报纸《经济观察报》以“拥有财富、拥有权利、拥有思想”的实力阶层为读者对象,以“理性、建设性”为办报核心理念,宣传口号是“以工业标准建设商业”。对此,主编何力解释:“我们以务实、开放、求证的心态冷静地观察经济走势,以全新的视角报道经济新闻。
第三名《中国经营报》
《中国经营报》:最亲民的报纸《中国经营报》创刊于1985年,倡导“终生学习、智慧经营、达善社会”的企业理念,读者锁定在“拥有活跃的个人学习和消费欲望,对企业的经营和采购同时拥有建议甚至决策权”的商务管理阶层,曾因“为改革开放鼓与呼,为市场经济的实践者出谋划策”的办报宗旨而成为国内商业类报纸的领跑者。
第四名《中国证券报》
《中国证券报》:最可信赖的投资报纸《中国证券报》 是新华通讯社主办的全国性证券专业报纸,是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指定披露上市公司信息的报纸,海内外公开发行。《中国证券报》的办报宗旨是:宣传党和国家有关经济、金融、证券的方针政策,传递金融、证券信息,评析金融、证券市场,普及金融、证券知识,促进中国发展。
第五名《计算机世界
《计算机世界》:最佳信息化报纸《计算机世界》报创刊于1980年,由信息产业部电子科技情报研究所与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DG)合作出版,是中国第一份面向计算机与信息产业领域的行业报纸。作为中国IT媒体的开创者,它报秉承国际传媒的出版经验,将国际化的经营理念融进办报实践,凭借IDG国际传媒资讯优势。
第六名《财经》
《财经》:最受尊重的杂志《财经》创刊于1998年,由“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主办,秉承“独立立场、独家报道、独到见解”的理念,全面观察并追踪中国经济改革的重大举措、政府高层的重要动向、资本市场建设的重点事件。《财经》报道以新闻的独家性和权威性见长,对中国经济改革产生深远影响。
第七名《中国企业家》
《中国企业家》:最渗透阶层生活的杂志创刊于1985年,定位于“讲述中国财富阶层的生意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国内财经类期刊中创刊历史较长、且仍然保持着创新活力与市场领先地位的杂志之一。《中国企业家》以“让企业家成为全社会最受尊敬的人”为宗旨,秉承“国力的较量在于企业,企业的较量在于企业家”的理念。
第八名《销售与市场》
《 销售与市场》:最具影响力的营销杂志《销售与市场》是中国市场领域最具影响力、权威性的营销实战期刊。自1994年创刊以来,坚持“实用性、专业性、权威性、国际性”的办刊方针和市场定位,紧扣中国经济生活主旋律,与中国企业同频共振。《销售与市场》2002年被评为全国期刊百强并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第九名《IT经理世界
《IT经理世界》:最前卫的商业管理杂志1998年创刊,从创刊之日起,《IT经理世界》就立志成为中国最好的商业管理杂志。它从信息技术推动企业管理进步这个角度切入,逐渐进入各个行业的战略、管理和运营层面,探讨信息产业、制造业、流通业、金融业等各个行业的企业的经营管理问题。
第十名《中国财富》
《中国财富》:最具潜力的杂志由资深媒体人士领军,于2004年4月 创刊。首期杂志运用倒挂式发行策略,采取一元的超低价格进入市场,一举成功销售30万份,成为发行量最大的财经类杂志,此后又运用一系列促销手段将发行量稳定在财经类杂志的前四名。在内容方面, 《中国财富》推出“审计足球”专题。
2. 中国经营报的服务定位
《中国经营报》由于读者定位准确,版面设置合理,《中国经营报》成为众多新兴行业、实力企业展示自身形象,商业交流信息的高效传媒。中国经营报社推行广告代理制,每位广告发布者都可以得到耐心周到的专业服务。
《中国经营报》密切关注中、微观经营行为;坚持“经济新闻社会化、通俗化;经营问题个性化、人格化;商务住处实用化、服务化”的报道风格,坚持为读者提供全方位的商务服务。
【中国经营报】是中国有效发行量最大的经济类报纸,通过实施区域化的发行战略,发行网络分布全国240个大城市。自2002年1月起《中国经营报》的分印点由11个增至19个,每期在北京、上海、广州、济南、杭州、福州、沈阳、郑州、武汉、西安、长沙、南昌、成都、南京、合肥等十九个城市同时开机印刷,发行网络遍布全国各主要沿海城市和发达城市。服务于中国的商务管理阶层,为读者提供资讯支持、知识支持、智慧支持是《中国经营报》倡导的编辑使命。《中国经营报》130万的商务型读者,不仅拥有旺盛的个人学习和消费欲望,对企业的经营和采购同时拥有建议权和决策权。
发展经历 发行数量:期平均发行量高达92万份,读者群地域分布合理有序、重点突出,总量达265万人
网络覆盖:全国的12家分印点、 6个大区直营发行公司、13,700家发行网点安排配送
发行方式:终端零售37% ,主要是报摊销售;订阅51% ,通过邮局定期征订;
数据库定制发行、特殊渠道赠阅等占12%,发行公司安排“点对点”的精准发行。 《中国经营报》诞生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之初,在改革开放的各个时期始终坚持“为改革开放鼓与呼,为实践者出谋划策”的办报方针,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同步发展起来。从创刊之初四开四版、默默无闻的小报成为中国财经类报刊市场上深具影响力的“强势”报纸。
《中国经营报》以其独特的新闻视角,服务于新时代经济生活中的主流人群,关注微观经营行为、重视市场运作,强调权威性、可读性与实用性结合是其鲜明特色。1996年《中国经营报》扩为对开16版并改为彩色印刷,其后为满足读者对财经资讯的需求,多次改、扩版,2003年1月起,《中国经营报》扩为48版彩色周报,并随报赠送四开48版月刊,力争为读者提供更全面的资讯服务。《中国经营报》的读者以男性为主占86.6%,平均年龄28.6岁,77.8%的读者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六成以上的读者为企业界人士。
《中国经营报》的发行网络依托北京、遍布中国,是一份真正意义上的、全国发行的经济类大报。作为中国市场经济的见证者,《中国经营报》一纸风行23年,不仅成功策动了中国的营销革命,而且也广泛而深刻地引导着中国的高端消费趋势。作为典型的商业实务报纸,《中国经营报》以商业实务和市场动态的把握见长。对市场商务、企业管理操作、市场变化关注较多。
《中国经营报》秉承其“终身学习、智慧经营、达善社会”的办报理念,并坚信思想在创造财富中能发挥出重要的作用,拥有68万余经销商受众和100多万的高档消费人群。读者是消费能力最旺盛的社会中坚阶层,最具建议权、决策权和集团购买能力的社会群体(商务人士/专业人士/职业经理);60万具有投资或再投资意愿的渠道型读者,广泛活跃在中国各个经济区域。《中国经营报》以内容、发行、广告、品牌推广为基本框架,实行“四轮驱动”式经营,以实现更多的信息平台组合。《中国经营报》的运作已不限于报纸的经营,图书出版、企业管理咨询、企业竞争力监测、《中国经营报》《精品购物指南》报/《商学院》、《职场》、《经济学人》杂志、社会活动、网站等都已卓有成效。作为传媒界的翘楚,连续多年独家承办由中国新闻出版署主办的“报业竞争力年会”,为中国传媒的健康有序发展贡献智慧。 《中国经营报》与清华大学合作,策划并组织专为中国职业经理人免费服务的“公益大讲堂”,组织“招商实战培训班”,对于提升招商圈的技战术水平有较大意义。为服务于全国投资型读者,《中国经营报》首开全国类报纸办展之先河,在北京成功举办“首届中国中小项目投资合作洽谈会”。这不仅为企业解决了传播多元化的实际需求,也为与会的三万余投资者提供一个直接交流的机会。为满足企业渠道建设与投资者投资的需要,《中国经营报》于2005年6月6号创办《第1招商》,并针对优秀招商项目,陆续在沈阳、南京等地举办“中国经营报精品项目推介会”;以“招商实践”的形式邀请行销专家、项目方、投资方与会,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十多年始终秉承沉厚传统,无论传媒市场几经变迁,始终以其独特、务实的视角服务于新时代经济生活中的主流人群,关注经营行为,在权威性、可读性、实用性并重的理念下,彰显《中国经营报》的鲜明风格。
3. 华怡芳是谁
华怡芳是泰山产业研究院的奠基人。
华怡芳是泰山会发展中无法避开的人物,华怡芳和民营企业家们的交情一定程度上也缘于他思想意识超前,一直主张在市场经济下建立平等的经济秩序,并为民营经济的发展鼓与呼。
譬如,“泰山”成立后,华怡芳成立了《泰山通讯》,虽然只是一本内刊,但反映了很多经济上的超前讨论,也有一些政治的主张,这些内容在当时还是比较敏感。柳传志和段永基等成员对此也有所担心。但是,这个讨论平台进一步树立起“泰山”的威信。
2005年,华怡芳去世,失去核心人物的泰山产业研究院改名为泰山会。之后,泰山会的组织形式更加私人化,不再设分会,也取消了内刊。
(3)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鼓与呼扩展阅读:
泰山产业研究院(常用名:泰山会),成立于1993年,由于成立大会在山东召开,遂取名“泰山”,是由中国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主管的非独立法人机构。
它由中国知名且有相当影响力企业的CEO(或董事长)组成,每年只发展1家会员单位,会员单位包括联想控股、四通集团、泛海集团、远大集团、复星集团、巨人集团等15家,联想控股总裁柳传志亲任会长,段永基任理事长,顾问吴敬琏、胡德平。
泰山会是中国最知名、最神秘的大型商会之一,甚至有人将其与美国骷髅会并列。
4. 香港商报简介
香港商报创办于1952年,是一份历史悠久,沟通内地与香港资讯的综合性报章。内多年来,荣列本港容最受欢迎十大中文报章之一,亦是在中国内地发行量最大的香港报章,是中国政府唯一特许在内地公开发行之报章,是香港特区政府指定刊登法律广告的有效刊物。
《香港商报》概况
《香港商报》办报宗旨从“在商言商、港人报章,沟通两地、相得益彰”改为“为商界服务,为商家代言”,致力成为港人了解内地经济、内地读者了解香港及海外经济的权威性报章,读者主要为香港与内地的企业家、工商界、管理人员、政界、公务员、中资机构员工及关心香港和内地的精英人士,读者人数突破百万而不段攀升,亦为影响世界的华文主流媒体。
《香港商报》荣誉董事长:李祖泽。
5. 我国目前经济改革“国退民进”是否在向资本主义私有制过度
“国进民退”现象确实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关键是看你怎样去认识它 近来,围绕着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是否导致了“国进民退”现象的争论在不断升温。认为存在“国进民退”现象的理由大致有几点:一是在4万亿投资计划中,垄断着基础设施和公共部门的国有企业获益颇丰,民营企业却受益甚少,甚至可能或正在被从某些行业中挤出。二是在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中,除了可被视为普适性的贷款优惠、税收减免等产业扶植政策以外,支持国企通过并购重组、做大做强的政策导向相当明显,有些规划里甚至列出了具体的国有企业的名字。三是在上半年商业银行的贷款高潮中,国有企业即使“不差钱”,仍然成为银行竞相追逐的“香饽饽”,而民营中小企业却一如既往地被关在银行的大门之外,以致不少民营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倒闭。四是近些年来,国有经济在一些重要的基础性行业中的主导地位不断增强,行业的集中度也随之提高,如石油石化、钢铁、金融、电信、铁路等,这些行业大都是利润丰厚的垄断行业,国企巨头们甚至在危机期间也总是“旱涝保收”,与惨淡经营的民营企业形成鲜明对照。 平心而论,以上现象确实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关键是看你怎样去认识它。反对者认为这是一股逆市场化的潮流,长此下去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前景堪忧。支持者则认为金融危机是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失败,连美国这样将自由市场奉为圭臬的国家都搞起了国有化,在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国家干预更是理所当然。还有一些人可能私下认为,当前的“国进民退”正是对前些年“国退民进”走过了头的矫正,应当为之鼓与呼而非担忧。 “国进民退”首先是政府反周期宏观调控政策的附加后果而非目的 笔者认为,对于当前“国进民退”现象,一方面我们需要抱持一种客观的立场,即首先把它看作是政府反周期的宏观调控政策的派生物或者说“副产品”。面对如此严重的经济危机,任何一个负责任的政府都不可能坐视不管,而政府采取的任何反危机措施,实际上都免不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免不了政府干预市场。而这些政策实施的后果,都免不了出现“国进民退”的现象,至少短期内会如此。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其他国家(包括美国)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国进民退”现象。因此,对于作为反危机政策“副产品”的“国进民退”,人们应当给予宽容和理解,因为它是政策的附加后果而非目的。这种周期性的“国进民退”,只要经济保持足够的弹性,决策者能作出正确决策,在经济复苏以后,是可能发生逆转的,这在世界经济史上不乏先例。 “国进民退”现象又不完全是经济危机的“副产品”,它折射出的是中国改革的深层次矛盾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中国还是一个转型国家,我们的市场经济体制远未完善,而且渐进式的改革留下了一些难啃的“硬骨头”,在利益结构日益固化的情况下,这些“硬骨头”形成了阻滞改革的“顽症”。比如垄断行业长期排斥民营经济的进入,虽然早在2005年3月国务院就发布了“非公经济36条”,提出对个体私营经济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其投资经营垄断行业,但时至今日,民营经济进入垄断行业依然障碍重重、举步维艰。再如,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难题由来已久,问题的根源不在于国有银行的经营行为(大银行嫌贫爱富举世皆然),而在于我们的金融体系中缺少专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草根金融机构。如此看来,近来的“国进民退”现象又不完全是经济危机的“副产品”,它折射出的是中国改革的深层次矛盾,即民营经济始终被视为“偏房”,即使在“家族”中获得了应有的名分,但要想“登堂入室”依然难上加难。在升平盛世,这种歧视往往被掩盖,而一旦遇到危机,需要压缩过剩产能时,有关部门就可能先拿民营企业开刀,矛盾也就凸显出来了。 从长期来看,“国进民退”、“国退民进”都不是一种好的选择,因为两者都是零和博弈而非双赢博弈 综上所述,“国进民退”既有值得理解之处,也有令人难以理解之处,一概肯定和简单否定都不是科学的态度。笔者更加认为,从长期来看,“国进民退”也好,“国退民进”也好,都不是一种好的选择,因为两者都是零和博弈而非双赢博弈。实际上,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之间完全可以建立起一种唇齿相依、同舟共济、并肩前进的关系来。当金融风暴袭来时,民营企业体质单薄,无力抵御,如果政府和国有经济不站出来,经济就可能崩溃,大家都将成为覆巢之卵;同样,若光有国有经济的公共投资,民间投资和民间消费按兵不动,待国有经济的“弹药”用完以后,脆弱的经济复苏还会夭折。以上两种基于零和博弈的假设情景,其结局都是“国退民退”的双输局面。因此,关于“国进民退”和“国退民进”的争论,其实是一个伪命题,关键就在于它没有能够从本质上去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与“民”的关系,把它们处理成了对立而非统一的关系,因此无论孰进孰退,总是难免进退失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