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二战后德国对中国有什么经济的影响
德国科技基础雄厚,战后的德国政府鼓励科研部门与经济部门的合作,促进技术创新、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他们把全部精力放在经济建设上来并在很短时间里在经济上打败了当年的战胜国,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比较稳定的社会形势,并推行较为广泛的社会福利制度,防止人民的极端贫困和社会动荡,给予人民一定的民主权利,引进了新技术和新设备,加速了经济的发展,以法国。联邦德国政府通过建立国有经济,制订法令政策调节国民经济等方面对经济进行有效的宏观管理,并强调经济按市场规律运转。
B. 谁能介绍一下二战后德国经济崛起
战后德国经济的发展
条件:①与西欧其他国家措施基本相同.②其他的具体措施和原因:
a.政局趋向稳定,推行政治改革、清除法西斯主义、实行非军事化.
b.美国的扶植,不仅保留雄厚的工业基础,还通过马歇尔计划提供经济援助.
c.政府强调经济按市场规律运行,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
d.高素质劳动者的辛勤劳动创造了“经济奇迹”.
结果:50年代,德国经济进入繁荣时期.60年代联邦德国经济已超过英法,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义强国.
C. 二战后的德国,是如何恢复国力和经济的
(一).稳定的国际国内形势
1.从国际形势上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除美国外,二战各参战国经济都受到严重破坏,西欧各国普遍衰落。各个国家都急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进行国内经济建设,均无暇再次发动大规模的世界大战。再加上要求和平、反对战争的呼声日益高涨,因此世界暂时处于相对和平稳定时期,安定的国际环境给正处于急需进行国内经济建设的各个国家得以喘息的机会。
2.从国内形势上看,满目疮痍的国土、濒临崩溃的经济、困苦的生活环境使得德国人民要求进行经济建设。同时联邦德国人民也充分认识到法西斯主义的危害,政府不断推行政治改革,建立民主国家,推行比较广泛的福利政策,防止人民极端贫困,同时基本上清除法西斯主义,社会形势比较稳定。
(二).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
战后联邦德国受美英法苏的牵制,不能在国际社会上扮演重要角色,因此只能尽全力进行经济建设。而且战前德国作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联邦德国又集中了战前德国70%的设备能力和62.4%的工业产值,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可以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经济建设,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力。
(三).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美国为了遏制苏联,实施了国务卿马歇尔提出的对欧洲的经济援助计划,即所谓的“马歇尔计划”。以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马歇尔计划于1947年7月正式启动,并整整持续了4个财政年度之久。在此期间,联邦德国等西欧国家通过参加经合组织接受了美国包括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合计130亿美元。美国还针对西德的军事基地、军工厂在没有被摧毁的前提下 保留了之前的厂房和足够雄厚的工业基础,为西德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四).政府实行切实可行的经济政策
政府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政策,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适时地进行了经济改革,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联邦德国政府通过建立国有经济,制订法令政策,调节国民经济等方面,对经济进行有效的宏观管理,并强调经济按市场规律运转,这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建立了一个比较符合国情并行之有效的社会市场经济。
(五).强盛的科学技术与教育
德国作为第二次科技革命的主要国家,科技发达,技术先进。战后,联邦德国政府为促进经济发展,鼓励企业与技术部门合作,有效的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同时,联邦德国有较强的教育基础,政府非常重视对职工的技能培训和业余教育,人民教育素质普遍较高。据统计,1950年,联邦德国在校大学生为10万,平均每一万人中就有20个大学生,而到1970年,在校大学生为41万,平均一万人中就有68个大学生。强大的科技和高等的教育促进了西德经济发展。
(六).积极的外交政策
作为法西斯主义罪魁祸首,战后西德积极改善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以诚恳的态度恳求受害国人民的原谅,1970年12月7日,联邦德国总理威利·勃兰特在华沙犹太隔离区起义纪念碑前下跪,“华沙之跪”是战后联邦德国与东欧诸国改善关系的重要里程碑。此后,西德积极的融入世界,最终于1973年9月加入联合国。外交的大发展为联邦德国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七)国民的辛勤劳动
联邦德国经济的发展与国民的辛勤劳动势不可分开的。联邦德国人民的敬业精神也极大的促进了经济的崛起。据统计,1955年,联邦德国男子平均每周工作长达50小时,比英国工人多3小时,而平均工资实际上直到1956年才到战前1938年的水平,正是联邦德国人民的辛勤劳动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才创造经济发展的奇迹。
D. 二战后德国日本经济发展迅速的原因是什么
这两个国家原来就有很好的工业基础,由于战败后被战胜国驻军,所以战胜国回在一定程度上对这两答个国家有所经营,间接给了经济发展帮助,同时由于限制了军费支出,所以更多的资金流入了经济建设领域,加速了经济发展
1.德国和日本是最注重教育的国家(人是一切国家和企业的根本)
2.战败后可以重新洗牌,建立更加优化的政治和工业体系。(战胜国却要和国内政客和资本家争锋和协商,并作出一些妥协)
3.无需多大的国防开支(复苏过程中由别国负责防务,省去大量国防开支)
4.作为欧洲国家(所谓的民主国家)对于‘红色浪潮’(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前线堡垒,而大力加以经营。
5.战败,比战胜更能唤醒一个国家!!
E. 二战后的德国和日本,其战后经济是怎样一点点恢复的
二战后的德国和日本主要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进行战后经济恢复的,国内采取的措施包括:推行民主政治、发展科技和教育、采取比较宽松的人口政策;国际方面包括:倡导积极的外交政策、争取国际援助等方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39年,结束于1945年,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据史料调查统计,战争中共伤亡9000万余人,对于世界各个国家经济造成严重破坏,各国经济百废待兴。其中德国和日本是战败国。他们是怎样恢复国民经济的呢?具体如下:
F. 有关二战后德国经济发展的书籍
书名: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理论、发展与比较作者:刘光耀 著出版社:中回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原答价:28.00出版日期:2006-7-1ISBN:9787503534782字数:311000页数:365印次:版次:1纸张:胶版纸开本:商品标识:9295158
G. 为什么二战后德国发展那么快
两个基本点(最重要):
1,二战后美国援助欧洲的马歇尔计划。给西德经济打了一剂强心针,让德国活了过来。马歇尔计划性输血,是德国可以进行规划性和大规模战后重建的基本要素。要知道,德国在45年是彻底被打成白痴了,工业体系全毁。发动战争所造成的国际债务,货币体系崩溃。这种境遇下,如果给德国人单干,神都恢复不起来。。而马歇尔计划的援助,不仅仅是对于德国的物资援助,财政借款,还有工业基础材料等等外贸的让利,以及用强大的战后美元信誉给德国的债务陪绑。并且通过“援欧”时期的统一协议,把整个欧洲重建统一起来。
2,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基础保障。这本质也是马歇尔计划在德国援助中,计划输出的一种“秩序”,而德国在这个秩序基础上,开始进行复苏。二战结束后建立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重点在于确保市场的自由竞争以及市场的有序发展,而国家也作为参与者加入其中,也就是说在市场经济框架之内发展经济。而正好马歇尔计划所引起的,欧洲趋于“统一重建”所产生的庞大市场容量,以及美元资本对于德国在外部的陪绑,此时建立社会市场经济,正好内外无缝连接,产生极大的发展动力。
两个基本保障:
1,人才储备和教育体制重建。
重新建立起技术培养为主的职业教育和技术研发为主的综合教育,加大教育投入,以“需求”导向,进行人才选拔和人才培养。
2,科技政策的倾斜,极度扩大财政支出中的科技产业投入。政府主导产业化科技,鼓励工业企业和研究部门合作,高度市场化需求,政府用税收等政策进行配合(听起来耳熟不?我朝也是这么干的),后期转向大公司主导科技产业。
四项基本原则(对外):
战后德国的外交处境很尴尬,四处被仇视,必须改善这种困境。
1,对内肃清“纳粹元素”,摒弃绝大部分纳粹时代决策方式,在内政上否定纳粹历史,并主动严打纳粹残留。摆出一个“新德国”的姿态。
2,外交上,放低姿态,将自己定格为“罪人”,用“赎罪”的态度,对待周边国家,尤其是对于欧洲大陆上的小国,尽力弥补。
3,放弃战前所有的德国利益,这个政策一直延续到两德统一,把历史结点定格在“新的德国”,外交上转为保守,紧跟美国老大哥的步伐,听从老大哥安排,保证跟随但可置身事外。。
4,积极解决“法德矛盾”,这是欧洲大陆上最需要解决的“大国矛盾”,法德关系缓和是德国无论经济还是地缘上都需求的东西。在这个基础上,以法德牵头,进行欧洲一体化的一些合作设想。在后期,想借此脱离“完全服从美国”的局面,有自己的话语权。。
把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1,产业恢复:19世纪末,德国快速的工业成长,除了有爆发性的技术革命外,在具体措施上干了两件事情:山寨和仿冒英国产品做积累和规模化发展基础工业再图其他。。
战后的德国也干的这些事情,英美在50年代已经恢复到战前水平,已经开始对周边国家进行工业品输出了,那么德国最初进行欧洲大陆外贸的工业品,依然是仿照英法产品而来,通过工艺升级和成本控制,压低产品售价,对大陆市场进行竞争。。这种仿冒在格申克龙的定义中就变成了后发优势。后发优势名义上是借助已有科技然后促进科技进步,本质上就是仿冒和抄袭已有的科技成果,然后形成产业群进而消化创新成自己的品牌
其次,规模化基础工业发展,尤其是政府牵头的几个工业区,进行规模化,质量化的基础工业品生产,不到十年就在欧洲大陆市场的基础工业品的品质上占了绝对的上风,而基础工业品的发展,和外贸的成功,也推进了德国工艺技术的改进。
2,产业升级:
在依靠基础工业品和产品的外贸,有了经济基础以后,开始谋划产业升级。
首先是,工艺技术的升级。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煤炭和钢铁制造业非常兴旺,到了60年代末企业就思考如何的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是“核心工艺”和“核心产品”,尤其是当时德国处以中小企业围绕基础工业为经济主导的环境下,这种产业升级很有性价比。例如钢铁大王克虏伯不再做钢铁的初级生产,而要做精细加工,其中无缝钢管非常厉害,后来没有哪个国家无缝钢管的质量是超过克虏伯的(当然他后来还是悲剧了,而后重组)。再有中小企业,每个企业至少有一项核心技术或产品,
其次是,应用技术的升级。联邦德国对科技的资助激增到所有公共开支的5%。在政府的巨额支持下,大量的应用技术研究机构开始繁荣,而工业界对于更高级产品的需求,也促进了工业部门在研究方面的参与。属于先由政府牵头,再有市场导向。。
H. 二战后,德国经济迅速崛起的原因
德国真正的崛起之迷
从17世纪到18世纪中期的德国,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比英国和法国都要落后,长期处于分裂状态,300多个封建邦国各据一方。这些邦国,尤其是普鲁士、奥地利等大的邦国,为了强化统治和扩大军事实力,企图通过教育造就忠顺的臣民和得心应手的兵士,所以急于把国民学校管理权从教会转到国家手中并大力提倡强迫义务教育。早在16世纪后半期,就有威登堡和萨克森等邦国颁布了强迫教育法令;从17世纪开始,大多数邦国都竞相颁布这种法令。其中以1763年普鲁士王腓特烈二世颁布的法令最为著名,它进一步规定5~12岁的儿童必须到学校受教育,否则对家长要课以罚金。
实科中学在德国产生于18世纪初,较英法等国早一个世纪,使得德国人具备了自然科学索要求的严谨和内涵!1708年虔信派信徒席姆勒(Zemmler)在哈勒创办了"数学、力学、经济学实科中学",以教授数学、物理、力学、自然、天文学、地理、法律为主,并辅之以绘画、制图。此后,德国各城市陆续有人创办这类学校,有的实科中学则增设建筑、商业制造、贸易、经济等科目。这是一种既具有普通教育性质,又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学校。它排除了教学科目、课程内容的纯古典主义的倾向,适应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发展起来的需要。但由于它的毕业生不被允许进入高等教育,所以地位很低,所以学生也不多,很快被没有门第观念的美国超过,在科学应用方面输给了美国。
受到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它在教育上的突出表现是泛爱主义和洪堡德改革。泛爱主义是受到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尤其是卢梭思想和德国新人文主义的深刻影响而产生的。泛爱主义教育家如巴斯多(J.Basedow)、萨耳士曼、堪比等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掌握实际知识、具有泛爱思想、健康、乐观的人,因此德育、体育、劳动教育、现代语和自然科学知识受到重视,采用让儿童自由发展的教育方式,注重实物教学。他们热爱儿童、肯定儿童的天性是善良的,反对经院主义、古典主义教育,禁绝体罚,这种方法后来传入美国,俄国和日本等国。
1807-1815年普鲁士施太因-哈登堡改革期间,新人文主义的代表人物,历史学家、政治活动家洪堡德(K.W.Humboldt)曾出任教育部长,他根据新人文主义的精神对各级学校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方面,积极贯彻裴斯塔洛齐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有所扩充、教学方法有所改进,出现了第斯多惠等著名的教育家。此后的美国发展的杜威教育方式也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中等教育方面,实科中学进一步得到发展,增加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的科目,通过考试选择教师,打破了只由教士充任教师的局面。在高等教育方面,洪堡德较早明确地提出大学的任务一方面是要向学生传授各科知识,一方面是要发展科学(即办成教学中心和科研中心),他创办和领导的柏林大学就是这方面的典型。
由于德国较早地抓教育,国家强大也是来源于方法的更为先进、合理。这是素质教育的又一明例,和有的人吹嘘的基因、染色体毫无关系!
大国的崛起靠的是科技,国与国之间的较量说到底就是国民素质的较量,是人才的较量。不客气地说,中国由于难以接受别人的教育思想,国民整体素质与发达国家的相比都不是一个等级。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研究过21种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后来相继消亡的文明。结论是这些文明死亡的原因,无一例外,都不是他杀,而是自杀。他们失去了创新的活力,被历史淘汰出局。
1876年,美国庆祝独立100周年的时候,在费城举办国际博览会,有37个国家参展,当时清政府也派出了展览团。在这次博览会上,英国展出最新的蒸汽机车,美国展出大功率电动机和发电机,德国展出加工枪炮的精密机床,中国展出的是纯银打制的27套件耳挖勺和小脚绣花鞋。
这是就是时代的差距!
一个居安思危的国家才有资格谈论谁是第一!
I. 二战后的德国经济经历了哪些阶段
学生准备写论文么?
家里有本书 介绍了当时战后由美国扶持德国经济建设的一些事情跟原因 我给你按照书上整理了一下 做一下总结
有一个契机是对德国非常重要的 正是因为这个契机 才会让战后的德国经济有一个强有力的后盾与扶持
这段扶持的过程叫做马歇尔计划 这个计划对于德国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不仅仅是在金钱上给与帮助 更是在当时比较尖端的科技领域也是没有什么太多的保留哦
现在来看 战后德国的自我认知度是在一个最高的标准上的 虽然说基础是空前的低落 但是他们经济复苏的措施跟西欧其他国家差不多的 然后针对本国目前的状态 也做出了一些不同的调整 经过调整以后更适合战后德国 主要是在实施上面更附和当时德国的条件
最主要的是当时的政局趋向稳定 而后不断推行可靠的政治改革 基本清除了法西斯主义 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呢 而后陆续实行非军事化 让手工业者跟劳动者有更大的空间
而后就是美国的扶植了 战后针对德国的军事基地也好 军工厂也好 在没有被摧毁的前提下 保留了之前的厂房 进行了华丽的蜕变 才可以保留住足够雄厚的工业基础 最后最有利的推手就是美国的马歇尔计划 通过这个计划 提供了大量的经济援助
当时的政府始终强调经济按市场规律运行 没有独裁 没有威胁 剩下的只有目标 一系列的举措让科技和教育得到比较蓬勃的发展 人才的供给跟保证都做的不错
呵呵 说到了人才 当时在新政策的整合下 德国涌现出一批很多高素质的劳动者 他们是最不可小视的力量 正是因为他们的辛勤劳动 才得以最后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经济奇迹”
综上 50年代中期 德国经济步入繁荣时期
然后 60年代联邦德国经济实力跟基础就已经超过英法 成为当时欧洲头号资本主义强国
这个 可不是姐姐复制的哦~ 所以 加油吧~
J. 二战后德国经济为什么恢复的那么快
二战一结束,美国对西欧就开战了"马歇尔计划",给德国输入了大量资金以扶持其经济尤其是工业的发展。
战前德国就是一个发达工业国家,从技术到管理都不会因为房子被毁了而消失。
德国的初级、中级和高等教育在欧洲一直处于领先水平,大量的人口都是高素质的劳动力。
德国就因为这样有了资金基础、有高素质的劳动力、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管理水平、有当时很多项人类最先进的工业技术为基础,所以恢复经济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