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如下:
1。体制结构仍然不合理,长期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式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
中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影响发展的体制和制度障碍依然存在,重大改革面临着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
2、城乡、区域和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明显。东海岸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正在扩大。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科学、教育、文化和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缓慢。
3、农业基础薄弱、农民收入低、农村发展滞后的状况没有改变。
“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
4、通货膨胀压力仍然存在
农业生产资料、部分农副产品和部分工业品价格的结构性上涨扰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
5、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住宅、安全生产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很多。
解决方案如下:
1、深化改革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关键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经济增长,实现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促进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3、解决“三农”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
4、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5、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1)我国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扩展阅读:
就当代经济而言,发展的含义相当丰富复杂。发展总是与发达、与工业化、与现代化、与增长之间交替使用。 一般来说,经济发展包括三层含义:
1.经济量的增长,即一个国家或地区产品和劳务的增加,它构成了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2.经济结构的改进和优化,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消费结构以及人口结构等经济结构的变化;
3.经济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即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效益的提高、经济稳定程度、卫生健康状况的改善、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以及政治、文化和人的现代化进程。
经济发展是通过经济结构的改进和优化、经济质量的改善和提高达到经济量的增长。
“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由于特有的资源优势吸引企业将总部在该区域集群布局,将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其它地区,而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空间耦合,以及由此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
㈡ 分析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并提出相应对策
中国经济怎样才能走出“刺激-调控-再刺激-再调控”的怪圈,我认为从现实来说,会比较难,但再难也要走出这个圈子。从这个角度来说,还是要改变政府调控市场经济的很多方式和方法,正如“治大国如烹小鲜”,要用正确的方式去做,要沉得住气,要对市场要有敬畏之心,用市场的方式做市场经济的调控,而不是说就用简单的行政方式,行政的方式往往效果能更立竿见影,但是这不是一个长治久安的方式。所以要走出这个怪圈,政府、市场、参与者,一定要有自己的边界,如果没有划分好边界,要走出这个怪圈就比较难。
㈢ 我国当前实施的促进经济发展措施有那些
政府措施:。(一)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促进货币信贷稳定增长。综合运用存款准备金率、利率、汇率等多种手段,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分供应,追加政策性银行2008年度贷款规模1000亿元。(二)加强和改进信贷服务,满足资金合理需求。鼓励地方政府通过资本注入、风险补偿等多种方式增加对信用担保公司的支持;设立多层次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和担保机构,提高对中小企业贷款比重;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免征营业税;建立农村信贷担保机制,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积极探索发展农村多种形式担保的信贷产品;积极扩大住房、汽车和农村消费信贷市场。(三)加快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稳定股票市场运行,推动期货市场稳步发展,扩大债券发行规模,优先安排与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等相关的债券发行。(四)发挥保险的保障和融资功能,促进经济社会稳定运行。积极发展“三农”、住房和汽车消费、健康、养老等保险业务,引导保险公司以债权等方式投资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和农村基础设施项目。(五)创新融资方式,通过并购贷款、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和规范发展民间融资等多种形式,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六)改进外汇管理,大力推动贸易投资便利化。适当提高企业预收货款结汇比例,方便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贸易融资,提高外汇资金使用效率,支持外贸发展。(七)加快金融服务现代化,全面提高金融服务水平。进一步丰富支付工具体系,扩大国库直接支付涉农、救灾补贴等政府性补助基金范围,优化出口退税流程,继续推动中小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八)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增强金融业化解不良资产和促进经济增长的能力。(九)深化金融改革,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强化风险监测和管理,切实维护金融安全稳定。
㈣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对策
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对策(共2篇)
第一篇
一、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
1、自然条件差,生态环境恶化。西北地域辽阔,但绝绝大多数地区属于荒山、沙漠、戈壁和雪域高原,降雨量少,土地沙化、盐渍化严重。因为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了风灾、旱灾等自然灾害持续,严重影响对土地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农业经济落后。
2、交通运输落后,影响经济发展。西北地区恶劣的生存环境和复杂的地质地貌,使交通发展严重滞后,货运水平低,每年有很多物资运不出去,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3、城市化进程缓慢,经济增长乏力。城市是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主要载体,是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象征。西北地广人稀,城市分布稀疏。城市化进程缓慢,影响地区分工与协作,影响经济的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制约着西北区域整个工业、农业和第三产业的自我发展水平,导致经济增长乏力。
4、规模效益差,制约经济发展。西北地区的一、二、三产业普遍集中度小,规模效益差。其中,农业生产是以家庭为经营单位小规模的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不利于农田基本建设和机械化操作;田间作业停留在手工劳动的低层次上,难以产生规模效益。在工业方面,西部矿产资源丰富,小型企业和“小煤窑”、“小采矿厂”在矿区随处可见,数量多、但规模小,抑制了投资使用的集中化和分工化,还造成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严重的环境污染。
5、投资体制落后,资金短缺。当地的乡镇企业、民营经济占的比例小,国营经济因为缺少非国有经济的支持,自我发展水平脆弱。西北地方财力薄弱、交通不便、通讯不畅,投资环境比沿海差,吸收外资的魅力有限,农民贫苦、集资也困难,资金短缺是长期困扰西北区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6、教育发展缓慢,科技发展滞后。西北地区“老、少、边、山”地区多,经济落后,导致儿童失学率高、文盲多,文化素质低,观点陈旧,缺少市场意识。而现有的科技人才又持续流向东南沿海一带,科技推广受阻;现代企业管理人才匮乏,使东西部经济差别越来越大。
二、加快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对策根据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相对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以交通运输业为先导,增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
西北地面辽阔,地貌复杂,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也成为区域经济产业开发条件欠佳,投资环境不良的重要因素。所以,要增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以增强与外界的经济联系。并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和东部地区对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
(二)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促动经济发展
要加速经济发展,离不开发挥区域优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利用矿产资源的优势,发展的工业基地。西北的煤和石油均占全国储量的1/3左右,已探明有经济价值的金属矿产有27种,化学原料矿藏有20种,建材原料及其它非金属矿有38种,这些矿产品位高、储量大、质量好、易开采,宜建成工业基地。在开发矿产资源上,以本地产品为原料,积极发展优势产业和产品,提升加工深度,增加附加值。
(2)大力开发水力、风力和太阳能资源。西北是长江、黄河的发源地,黄河上游水清谷深、落差大,多处峡谷可建水电站,现已建成或正在施工兴建的有刘家峡、青铜峡、烟锅峡、龙羊峡等。此外,还有泾河、渭河等河流的峡谷地段,均可建水电站。利用水力发电,无污染,能源廉价,一本万利。西北雨量少,光照时间长,一些山口峡谷地区风力大,可大力发展风力和太阳能发电。
(3)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西北地面辽阔、地形复杂,有无数的名山大川、高原盆地,多变的气候造化出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色。那浩如烟海的大漠戈壁;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此起彼伏的广阔牧场;雄伟壮观的祁连冰川;波涛汹涌的九曲黄河;奇峰险峻的西岳华山;万鸟栖息的青海湖等,大自然鬼斧神功造化的人间美景,使游人流连忘返,心醉神迷。通过开发这些丰富的旅游资源,完善旅游设施,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人才,搞好旅游服务,使旅游业成为西北区域经济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
(4)大力发展农林牧业及其加工业。丰富的农牧业资源也是该地区的一大优势,要以粮食生产为基础,利用草原和粮食及其副产品特别是大量秸杆发展畜牧业和养殖业,同时,发展肉、禽、蛋、奶、皮毛等加工业、运销业和服务业,形成贸工农(牧)一条龙的产业链,实现农牧产品多次增值的高效目标。
(三)加速城市化进程
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优势,大力发展城市建设,使其产生聚集和辐射效应,资源转换效应、区域分工效应和区域合作效应,成为西北区域经济增长极和经济增长带。
(四)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
改革开放后,东部地区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异军突起,有力地支撑了东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所以,能够借鉴该项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五)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人才
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未必就拥有优势,只有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拥有科学文化、素质高的人才,才能拥有真正的优势。而人才培养,关键是办好教育。一方面政府要增大教育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另一方面,学校要采取多种措施,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出高素质人才,以推动西北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
㈤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一、 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首先,国际环境依然不容乐观,大多数发达国家经济复苏疲弱,还未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这给中国外贸出口带动很大影响。2014年5月,美国“国债”突破16.7万亿美元“债务上限”;10月,美国政府17年来首次停摆,美国国债存在违约风险,中国是美国最大的债权国,必然要受影响。一些新兴经济体增速也有所放缓,发达经济体的失业率仍居高不下,很多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所采取的超常规财政刺激政策的负面影响开始显现,我国的周边环境还很不稳定,存在诸多威胁。这些因素对中国经济必将产生许多外部压力,包括经济和政治等方面。
其次,内部体制出现障碍。中国能够快速发展到现在,依靠的主要发展模式是以吸引外资、廉价劳动力以及迎合外部需求的生产导向为基础的旧有模式。旧模式中的三个要素或称制度红利、人口红利、全球化红利,把中国带到第二大经济体的位置上,但是现在这种模式潜力已基本耗尽。中国人口老龄化非常迅速,人口红利逐渐丧失,很快将迎来“刘易斯拐点”。2012年中国劳动力数量首次出现了减少,正以历史最快速度从劳动力过剩向劳动力短缺转变。经济增速放缓,现有发展模式的所有弊病都达到了高峰。此外,资源不足、环境污染,严峻的生态形式也是个棘手的问题,使得一直支撑经济增长的体制内部出现了制度性疲劳和障碍。第三,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威胁。根据国际发展的经验,新兴市场国家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快速发展中积聚的矛盾集中爆发,自身体制与机制的更新进入临界,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使原本良好的发展势头转变轨迹,就像掉入陷阱一样,最终出现经济停滞。很多发展中国家在这一阶段,经济增长回落或长期停滞,陷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典型的表现是上个世纪后半期若干拉美国家。2012年我国人均GDP已达6 100多美元,正处于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艰难爬坡阶段。
二、 中国经济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总体良好,但长期的快速发展,积累和遗留的各种问题也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发展方式粗放落后,经济结构不合理。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必须清醒地看到,这种发展是粗放的,缺少内涵、质量和效益,是不可持续的。我国的经济增长是主要停留在粗放经营方式上,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传统发展模式。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发展不协调,导致资源严重缺乏。据有关方面测算,我国经济增长中依靠资本和劳动投入增加的贡献率占72%,依靠科技进步等促使要素效率提高的贡献率仅占28%,而发达国家后者占50%―70%。具体来看,其一,在经济效益方面,我国经济运行并没有从根本上克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痼疾;其二,在经济结构方面,产业结构的失调依然存在,农业基础薄弱,发展缺乏后劲,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化,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等。
(2) 贫富差距过大。根据联合国有关组织分析,基尼系数在0.3―0.4之间表示收入差距相对合理。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基尼系数达0.474,远远超过0.4的警戒线,是世界上贫富差距较大的国家之一。高低收入群体差距悬殊,使社会财富过多地集中在少数高收入阶层手中。同时,城乡差距、行业差距、地区差距也都在扩大,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这些问题如果不进行调节,就使人们的不公平感增加,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社会矛盾就突出,这也是上世纪许多国家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因素。
(3) 经济发展面临下行压力。中国经济以9.8%的速度持续增长了30多年,2012首次“破8”,为7.8%,预计2013年约为7.7%,发展速度继续放缓。过去作为支柱产业的房地产正进行宏观调控,日趋减缓;内需乏力仍是我国长期经济发展的顽疾。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劳动力成本的提高,支撑外贸出口高速增长的国际环境也在改变,使得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因素正在消减和逆转。目前,虽然国内经济仍保持较快增长,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突出,繁荣的背后有太多的泡沫。
(4) 区域发展不平衡。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改革开放的“梯度发展”政策,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在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指导下,经过30多年的发展,迅速拉大了沿海与内地的经济发展差距。从地区生产总值来看,2011年GDP最高的广东省为52 674亿元,约是西部10省GDP的总和,是最低的西藏(606亿元)的87倍,是中部江西(11 584亿元)的4.5倍,北部吉林(10 531亿元)的5倍。与此同时,中东部地区差距、南北差距、城乡差距也随之越来越大,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凸显。区域发展不平衡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一大障碍。
(5) 市场和资源环境有待改善。市场环境的好坏关乎经济的发展,也会影响社会稳定。近年来,我国食品、医疗事件频发,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从三聚氰胺、瘦肉精,到苏丹红、地沟油,形形色色的安全问题,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假冒伪劣、社会欺诈现象依然十分突出;社会诚信和社会道德水平依然不高。这些不良的社会现象严重污染市场环境,也严重影响人们的消费信心,阻碍内需的发展。此外,伴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我国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现象严重,资源环境问题也日益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中国高碳的能源结构使中国的发展处境极为不利,如果我国不能在低碳化方面取得积极进展,经济的增长空间将进一步被压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