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山东威海的发展前景如何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威海人不夸张的说现如今的威海再也不是以前那个默默无闻、毫无价值的城市了,威海在近20年的发展力逐渐跻身二线城市的行列并且在教育、经济、生态、人文等方面都呈现翻倍增长的态势,下面我具体说一下威海的现状。
就在2017年威海评上了全国文明城市,而且威海人民相当热心,忠厚朴实、待人客气,所以在威海生活可以说一点烦心事都不会有。
总的来说威海真的是一个长期发展的好去处,不仅是就业还是生活都适合选择,而且再过不了多久危害就可以做到百分之80以上的城镇化了,所以山东威海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大的。
『贰』 威海经济靠什么
主要靠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2017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3480.1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版8.1%,其权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5.48亿元,增长2.5%;第二产业增加值1580.49亿元,增长7.5%;第三产业增加值1664.13亿元,增长9.6%。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6.8:45.4:47.8。
『叁』 威海适合发展吗
威海是个好地来方,风源景宜人,干净整洁,是我国有名的卫生文明城市,太适合发展了。我邻居的弟弟一家在那。靠打工就过的非常好,轻工业城市,就业渠道广,福利待遇好,甚至有的企业小两口干满十年就送住房,是不是挺吸引人哪?
『肆』 山东威海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如何
威海市属于沿海城市经济发展迅速,作为山东的沿海城市与青岛媲美经济发展迅速,各方面发展很好。
『伍』 威海经济格局靠什么发展
威海经济 近年抄来,威袭海市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高速发展,整体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是全国综合经济实力50强城市之一。2001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27.1亿元。 工业 威海拥有可供合作的良好工业
『陆』 威海作为三面环海的城市,为什么一直没有发展起来
威海,坐落在山东东北部,是个三面环海的港口城市。做为沿海开放城市,无论是经济方面还是城市地位上,似乎都与周边沿海城市有着不小的差距,例如:青岛、烟台、连云港等地。所以在人们的印象中感觉威海一直没有发展起来,其实这是有他特殊原因的。
虽然威海在经济方面让我们一直感觉没有长足发展起来,但是并不影响我们对他空气良好、环境优美,是个享受慢生活的宜居城市的印象。
『柒』 威海经济发展怎么样
威海2018年的人均GDP是13万元人民币,高于所有直辖市以及绝大部分中国大陆的城市,而威海作为中日韩自贸核心经济发展迅猛,威海本土培养的私营实体国际知名企业数量多于同为华东地区的上海,而工资水平方面威海普通饭馆里的服务员月薪基本都在3千到4千左右,而工厂的工人加加班月薪在6千出头,威海的中层和基层岗位工资水平大多高于北京上海同等岗位的薪资水平,而一座城市绝大多数市民从事的恰恰就是中层和基层岗位。而中国所有东部沿海城市的薪资水平其实都差不多,即便高最多也就高个2百元人民币左右,所以威海很少说自己的工资比其他城市高。至于威海真正市区的房价目前是2万左右到3万,而威海的郊县比如荣成县在1万左右,威海是年轻人口净流入城市,而威海的房地产市场也是中国大陆为数不多的真正由市场使房价上涨的城市(在威海购房的大多数是个人,而像在所谓一线城市购房的大多数是企业,所以在威海购房不必担心将来卖不出去)
英伦威海欢迎你
『捌』 你觉得威海市的未来发展潜力怎么样呢
德州,与上述两座城市相比较而言,德州市的知名度还是比较低的。位于山东省西北部的德州市存在感不算强。但是经济实力还是比较不错的。毕竟德州的交通系统非常完善。更何况德州市的发展历史也极为悠久。所以,在2018年当中,德州市的经济总量为3380亿元。也是山东3000亿级别城市之一。你看好德州市的未来发展潜力如何呢?在上述三座城市当中,你觉得谁才是最早能突破4000亿元的呢?
『玖』 威海几年来对外贸易情况如何未来经济发展前景又如何呢
估计威海今后的3-5年内经济发展速度会走低(前些年相比)
『拾』 威海的经济发展结构和发展战略是什么
今年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严峻考验,全市上下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上水平”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导下,齐心协力,危中求机,创新思路,科学发展。在政策有力扶持、内需有效提振、信心显著增强等综合因素带动下,全市经济在上半年逐步企稳的基础上继续回升。进入三季度,全市经济继续呈现积极向好的趋势,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进一步夯实。投资、消费、地方财政收入等主要指标继续稳步回升,国税收入、工业用电累计增速出现年内首次正增长,经济活跃程度进一步增加。一、 前三季度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一)经济回暖趋势明显,景气指数继续回升。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地区生产总值1477.3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1.6%,比上半年加快0.8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1.81亿元,增长0.2%;第二产业增加值942.28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增加值463.23亿元,增长12.5%。企业景气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双双提升。三季度全市企业景气指数为136.49,比上季度上升16.9点;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26.99,比上季度上升12.8点,两大指标均进入“较为景气”区间。(二)农业生产形势稳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前三季度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8.33亿元,增长2.2 %。粮食喜获丰收,初步统计全年粮食总产量104.41万吨,同比增长4.3%。畜禽产品生产稳中有增,前三季度肉类总产量达到8.8万吨,增长6.8 %;禽蛋产量8.09万吨,增长5.8 %。生猪存栏69.21万头,增长8.4 %,水产品产量143.42万吨,与去年同期持平。前三季度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992.82亿元, 增长10.1%;农民人均现金收入6661元, 增长8.4 %。(三)工业生产形势良好,主要指标稳中有升。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918.6亿元,同比增长12.3%。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809.02亿元,增长12.4%;实现利税280.06亿元,增长8.9%;实现利润184.79亿元, 同比增长8.2%。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419.27亿元,增长20.1%,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4.53%。随着工业生产形势的逐步好转,我市工业用电量扭转前期持续下跌的走势,9月份当月用电量实现年内首次两位数增长,累计增幅实现年内首次正增长。前三季度,全市工业用电量达36.0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0.7%,增幅较1-8月份提高1.7个百分点,其中9月份当月工业用电量4.42亿千瓦时,比去年同月增长14.8%。(四)投资消费双轮驱动,协同拉动经济增长。今年以来,在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的宏观调控政策拉动下,全市各级政府围绕“保增长、促发展”,积极加快推进扩大内需各项工作的落实,投资消费拉动作用明显,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稳定在20%左右。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稳步上升,前三季度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41.62亿元,同比增长23.9%。房地产市场一改上半年的低迷态势,向好趋势逐步走强,前三季度房地产投资达到165.53亿元,同比增长34.9%,比上半年提高10.2个百分点;实现商品房销售额91.11亿元,同比增长26.5%,比上半年提高71.8个百分点。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完成投资500.66亿元,占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48.1%。消费需求持续旺盛,前三季度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4.42亿元,同比增长18.2%,其中城市实现消费品零售额310.84亿元,增长18.6%。农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13.58亿元,同比增长17.2%。(五)进出口降幅继续收窄,外贸企稳迹象明显。9月份当月,我市外贸进出口总值10.74亿美元,同比下降5.1%,环比增长11.5%。其中出口6.35亿美元,同比下降5.0%,环比增长6.1%;进口4.39亿美元,同比下降5.1%,环比增长20.3%。前三季度,全市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76.24亿美元,下降16.7%,降幅分别比上半年和1-8月份收窄4.5个和1.6个百分点。其中进口27.63亿美元,下降21.9%,降幅分别比上半年和1-8月份收窄7.7个和2.5个百分点;出口48.62亿美元,下降13.4%,分别比上半年和1-8月份收窄2.5个和1.1个百分点。 (六)财税收入稳健上行,国税增速转负为正。随着经济形势的逐渐好转,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前三季度,全市完成地方财政收入79.33亿元,同比增长7.3%。随着实体经济形势的持续好转,我市税务部门完成税收情况也逐步好转,税收收入增幅逐月回升。前三季度全市实现两税全部收入101.75亿元,同比增长2.4%,增幅较上半年和前8个月分别回升5.4个和1.7个百分点。其中,国税收入57.3亿元,增长0.4%,是今年首次出现正增长;地税收入44.45亿元,增长5.1%。共实现两税税收收入99.95亿元,增长2.3%。(七)金融体系平稳运行,信贷投放持续增大。进入下半年以来,全市各金融机构继续贯彻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着力保证有效信贷投放,特别是实质性贷款增加较多,带来了信贷结构的优化,企业流动资金贷款需求开始恢复,金融信贷对经济增长的支持作用稳步提升。截止9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达1357.81亿元,比年初增长22.0%,增幅比上月提高2.4个百分点。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10.68亿元,增长15.9%。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达962亿元,比年初增长25.5%,增幅比上月提高3.1个百分点。从贷款结构看,中长期贷款投放力度继续加大,9月末全市中长期贷款434.02亿元,比年初增长36.9%,增幅比上月提高3.3个百分点。作为经济运行的先行指标,9月份货币信贷数据进一步凸显出当前经济回升的趋势。(八)物价形势保持稳定,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1.11,呈现温和上涨态势。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提高0.82%,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下降5.63%,“低进高出”状况逐步形成,企业材料成本压力减小。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94元,同比增长7.4%;人均消费性支出9934元,同比增长6.8%。二、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前三季度全市经济形势总体呈现企稳回升,逐步向好的势头,但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矛盾与困难仍比较突出,经济回升的基础尚需继续巩固,外需不足依然严峻,扩大内需和结构调整的任务仍相当艰巨,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工业产销回升,但效益增速缓慢。前三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增长12.3%,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2.4%。但效益情况不容乐观。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增长8.9%,比去年同期下降16.3个百分点;其中利润增长8.2%,比去年同期下降17个百分点。亏损企业数增长29.5%,比去年同期增长29.9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需求下降,劳动力价格大幅上涨,中小企业资金趋紧融资困难,依靠低成本竞争应对危机的能力减弱。(二)国内市场活跃,但外部需求低迷。今年以来,在一系列促进消费、扩大内需政策的刺激下,国内消费品市场比较活跃,前三季度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8.2%。相对于活跃的消费需求,出口需求降幅仍然较大。尽管降幅已明显收窄,但前三季度进出口总额降幅仍达16.7%,其中出口下降13.4%。外商投资下降,前三季度实际利用外资4.49亿元,同比下降4.7%。在金融危机的考验下,以出口导向和成本优势为主要特征的出口型企业亟待转型升级。(三)财税形势好转,但增收压力加大。从财源建设看,虽然目前经济形势有所好转,但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依然存在,在外需趋弱、经济景气面临周期性收缩以及高成本的三重压力下,工业企业经营效益增速缓慢,全面恢复生产仍需要一定时间。从收入增速看,前三季度一般财政收入增长7.3%、两税全部收入增长2.4%,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10.6个和15.1个百分点。这对重点工程、民生项目的推进,造成不小的困难和压力。从税种看,主体税种之间发展不够平稳,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仍然呈现下降趋势,分别下降7.6%和14.1%,其余税种均有所增长,其中营业税、增值税同比分别增长2.6%、7.8%;城市维护建设税、专项收入分别增长11.7%和13.9%。三、下一阶段经济走势与对策建议尽管内外环境变化影响经济增长的不确定因素仍然存在,但是,支持经济较快增长的长期因素依然在起作用。随着稳定外需、稳定房地产市场发展、促进汽车、家电下乡以及“十大产业振兴规划” 等政策效应的逐步显现,我市经济发展企稳回升的势头日渐明显,纵观前三季度我市经济走势,基本上达到了“一季度企稳、二季度回升、三季度发力”的预期目标。综合各方因素判断,随着基本态势的逐步走高,我市经济在实现发展目标的基础上,有望再实现“四季度突破”的发展预期。下阶段要继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全面落实和充实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同时提高宏观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全力以赴保增长、不失时机促转型,千方百计惠民生,统筹兼顾创和谐,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一)加快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切实抓好工业生增产增效。一是进一步强化“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意识,全力以赴推动项目建设。同时,继续找准国家政策与我市实际的结合点,做好项目筛选、论证、上报工作,争取更大份额。二是继续落实好领导分包重点企业和企业特派员制度,及时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项目建设和融资方面的实际困难,加大对企业资金的支持力度,对分包联系情况进行月调度。三是推动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变,加快对高耗能、高排放企业的改造,增加技术含量,发展精深加工,提高节能降耗减排的水平,促进传统优势产业高新化。(二)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抓住目前机遇,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抓好制造业产业升级、服务业扩容,形成二、三产业联动、协调发展的经济结构。把产业调整任务落实到各级各部门以及企业、产品和项目上,力争在产业集聚、技术水平提升、自主品牌创新、高端产品开发等方面实现突破。在实施一系列产业振兴规划,抓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开展的同时,大力实施新一轮服务业跨越发展计划。加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发展消费性服务业,创新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产出规模和水平。(三)大力推进产业招商引资,促进对外贸易稳定增长。真正把产业招商作为重中之重来抓,按照做大规模、做优品质、做强产业的思路,积极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加快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加大对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扶持力度,促进加工贸易从代加工逐步向自主品牌、自主产权方向发展,增强市场竞争优势。同时积极扩大进口,特别是增加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重要能源资源和原材料进口;加大招商选资力度,鼓励引进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竞争优势强的先进制造业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