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求:东莞在改革开放前的经济状况(市民的月收入\支出)
东莞在改革开放前没有市民.是1985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东莞撤县设市;1988年1月,东莞升格为不设县的地级市.
当时的城镇居民的收入可能和内地的县乡差不多吧.具体不清.
⑵ 广东经济在改革开放前不发达原因
改革开放前,广东经济一直排在前五,怎么就变成不发达
⑶ 求东莞近几年的经济发展状况
网上可以查到的,你可以登录下面这个网址http://web.dg.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cndg/s607/index.htm
上面有2002到2007年6年来东莞市政版府工作报告,里头有非常详权细的经济发展状况概述。
⑷ 东莞的发展成就
《经济日报》第版以整版篇幅,全面介绍了东莞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历程、辉煌成就和成功经验,深入阐述了东莞经济社会双转型战略思路与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报特全文转载。 营造创新环境 实现跨越发展 ———广东省东莞市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纪实 数字是枯燥的,但它能反映东莞市发展的真实图景。 实力强: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3151亿元,比1978年增长120倍,年均增长18%,是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亿元的13个城市之一;2007年来源于东莞的财政收入540亿元,比1978年增长440余倍,年均增长22.5%。2007年东莞市村组集体净资产超800亿元。全市32个镇街地方财政可支配收入总额159亿元,平均每个镇4.97亿元,其中超10亿元的镇街3个。28个镇全部进入“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 生活富:2007年东莞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02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606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84倍、77倍。2007年,东莞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汽车达52辆,位居全国前列。2000年,东莞率先建立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并逐年提高农民基本医疗保险待遇。 制造强:东莞生产的运动鞋全国第一,年产约十亿双,全球每十双就有一双产自东莞;中国服装五分之一产自东莞;中国出口的家具五分之一来自东莞;东莞生产的电脑磁头、电脑扫描仪、电脑驱动器、高级交流电容器、微型马达、电脑冰箱、录像磁头等产品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0%—40%,居世界第一。 贡献大:2007年,东莞的国税收入突破400亿元;东莞为全国约500万外来务工人员创造了就业机会,近10年来外来务工人员经东莞邮局汇款金额累计高达1400亿元。 荣誉多:近年来,东莞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最佳魅力城市”、“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全国城市生活质量排行榜第二名”、“国际花园城市”等多项殊荣。 2007年,东莞市获中国创新型城市、广东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优秀市、综合竞争力广东省第一、中国城市科学发展综合评价地级及以上大城市第二。 在中国南方,在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的广东省东莞市,30年改革开放发展的足迹、20年建市异军突起的成就,让我们从一座城市的变迁感受到了跨越发展的勃勃生机。 位于珠江三角洲东部的东莞市,北接广州,南连深圳,毗邻香港,面积2465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71万,2007年暂住人口557.8万。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东莞是广东省惠阳地区的一个生产总值仅为6.11亿元的农业小县。1985年9月撤县设市,1988年升格为地级市。30年过去,东莞已经实现城乡一体化,把32个镇街紧紧地“化”为一座城市了。 一条大道与一种追求 东莞是一片富有激情的沃土。行走在这片沃土上,满目生机。 车出广深高速公路,人们便会进入“东莞大道”———一条连接东西、贯穿东莞新城区的快速路。这条建于2002年、从当年泥泞小道到一般水泥公路,到如今两旁丛林掩映、中间鲜花绿树相隔、宽达12车道的优质沥青快速大道,亦如它的名字,直观而深刻地表达了东莞的发展,生动地诉说着东莞发展的昨天与今天。 改革开放之初,东莞的路况普遍不好,外企开始到东莞来投资,四五吨的集装箱货车开进来,坑坑洼洼的路要走一天。从1955年到1978年,东莞修了1006公里路,但这些路中只有250公里是符合国家等级公路标准的,所谓等级,也只是简易公路或者四级公路。 从东莞建市的第二年,开始大张旗鼓修路。1994年,东莞的4条主干道和13条连网公路全部全线贯通。1995年,东莞平均公路密度达到92.9公里/百平方公里,而此时全国平均公路密度是11.6公里/百平方公里。正是这些交通大动脉,让东莞的城市建设上了一层楼,更让东莞的经济开始腾飞。短短一两年间,这些新路沿线就吸引了超过300亿元的投资。 东莞有个镇叫高埗,当地农民到只隔了一条江的城里去卖菜,要绕道20多公里,有时人还没进城,蔬菜就颠坏了。1985年,该镇修了全国第一座由农民集资建设的收费大桥,走3公里就进城了。当时交通部派员来东莞调研,东莞人最先提出了“想致富、先修路”的口号。 如今东莞高等级公路通到村,高速公路贯穿多个镇街。到2006年,全市通车里程达3891公里,公路平均密度达157.8公里/百平方公里,居全国前列。伴随高速公路而来的是东莞的高速发展。 如果说“想致富,先修路”表达了东莞人求发展的朴素追求,路通财通展示了东莞发展的行进足迹,那么迈上可持续发展的宽广大道,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便是东莞人新的追求。 一群人与一个公司 富裕而和谐的东莞是人干出来的。 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东莞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这是一群实干的人,敢干的人,能干的人。“宏远人”——东莞宏远集团的创业者是他们中的代表。 这些在创业中求发展的农民,他们在东莞开创了许多第一——东莞第一家上市企业,中国第一家民营篮球俱乐部,CBA第一家赢利的俱乐部,中国足坛第一笔转会等等,说起这些,宏远集团公司董事长陈林感慨万千!陈林是东莞篁村人,1983年带领乡亲脱贫致富,人们都亲切地称他为“林叔”。虽然做小家电、小型发电机生意赔了本,但背了一身债务的陈林没有走回头路。随后,陈林和乡亲们借一次运动会举办之际做起了柴油和化肥生意,3年间便还清了债务,并用剩余的钱盖起了厂房,于1988年成立了宏远集团。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宏远的发展涉及工业、农业、高科技、体育等多个产业。1991年,宏远成立股份公司,开始融资,宏远公司的股份竟一度乏人问津。宏远人认准了不回头,1994年,陈林终于带领宏远在深交所正式挂牌上市。那时的深交所,乡镇企业寥寥无几。 1993年,宏远集团公司创建广东宏远篮球俱乐部,1994年7月宏远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发行社会公众股1800万股。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以多功能工业区开发经营为基础,房地产开发为重点的粤宏远,目前总资产已达到22亿元。 说起宏远的发展,陈林一个深刻体会是用人之道。他说,东莞用人很有包容性。比如宏远集团,上市公司的董事长是青海的,总经理是广东兴宁的,集团公司副董事长是广东增城的,财务总监是广东汕头的。 宏远涉足职业体育界,也是勇于“吃螃蟹”的表现。如今,广东宏远篮球队已经成为东莞的城市名片,从这里走向NBA的篮球明星,又将“东莞制造”带向世界。陈林感慨地说,宏远是一群人奋斗的成果。 宏远集团20年的发展历程,是东莞20年繁荣兴盛的一个缩影。而骁勇善战的宏远篮球队,也代表着东莞的城市形象与城市精神。 这座城市与这个时代 2007年1月初,东莞城市精神确定为“海纳百川,厚德务实”。 东莞城市精神的形成,是东莞这座城市优秀人文传统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时代内涵,将成为新时期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东莞在加快发展中改善民生。2006年,东莞内源型经济税收首次超过外源型经济税收,占税收总额的58%。2007年提高到66.7%。200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025元,位居全国地级以上市第一;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606元,也位于全国城市前列。东莞坚持对镇村基层实行少统筹多让权让利,充分尊重基层的自主权,调动基层积极性,东莞人享受各种福利,率先实现小康生活。 东莞经济的发展不但解决了本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而且吸纳了全国各地的几百万人,使东莞成为综合性现代人才培训的基地。来莞务工,不仅实现了“输出一人,全家脱贫”,而且造就了一大批产业工人、实业家等。仅2007年,新莞人通过邮政汇出金额达193亿元。有些新莞人运用学会和掌握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回乡办起个体户或私营企业,带动了当地的发展。 一座城市因一个时代而辉煌,一个时代因一座城市而更精彩。 这座城市叫东莞。
⑸ 谁知道东莞的经济从哪年开始飞速发展的
1.从贫穷落后到富裕文明,实现了经济社会协调进步1978年以前,东莞部分群众的温饱还没有解决。如今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宽裕小康。2006年,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532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661元,城乡居民本币储蓄存款余额2013.4亿元。人均居住面积41.8平方米。2000年,在完善职工社会保险的同时,东莞在全国率先推行了农民养老保险,2006年,全市参加各类社会保险达921万人次。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文明程度大为提高。近年来,被评为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佳魅力城市、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中国典范品牌城市、制造业十大最具竞争力城市、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城市、广东省文明城市、广东省教育强市、2006年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排名第九、国际花园城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禁毒先进单位、全国两基教育先进市、国家篮球城市、全国体育先进市等荣誉称号。 1978年以前,东莞80%的劳动力从事农业,只有377家工业企业,工业产值仅占工农业总产值的30%左右,基础非常薄弱。改革开放20多年,我市迅速实现了工业化,规模不断壮大,结构日趋优化,产业特色明显,形成了以IT产业为主导,机械电气、纺织服装、家具、五金等产业为支柱,配套能力日趋完善的现代工业体系,全面参与了国际产业分工,具备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础条件。2006年三大产业比例达到05:58.1:11.4。工业总产值5529.7亿元,是1980年的550倍。东莞工业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制造业为龙头的比较完整、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行业覆盖面广,分布在31个大行业中。以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代表的一批技术密集型的高附加值的行业已成为龙头产业,成为拉动工业新的增长点。2006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2194.19亿,增长21.5%,实现利润总额54.14亿元,增长31.4%。2.是东莞经济在全省和全国的地位明显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市GDP以年均22%的速度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分别是同期全省、全国GDP年均增速的1.14倍和1.43倍。目前,东莞的综合经济实力已跻身全国大中城市前20名,在全省位居深圳、广州、佛山之后,列第四位。 2006年生产总值2626.51亿元,占全省10.11%,全国1.25%在外经贸方面: 2006年,全市进出口总额达842.21亿美元,同比增长13.2%,占全国4.78%,全省15.97%,其中出口473.76亿美元,进出总值达368.45亿美元,实现外贸顺差10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金额43.38亿美元,增长15.63%(旧口径)。2006年东莞市荣获全省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一等奖。 在其它主要经济指标方面:2006年,我市全年向中央和省上缴财政收入277.6亿元;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626.51亿元,比上年增长19%;全市工商税收总额359.37亿元,比上年增长22.9%;全年地方财政支出147.9亿元,比上年增长26.4%。此外,东莞吸引了全国各地500多万人前来创业打工,每年通过邮局汇到各地的款项都超过200亿元。还有许多外来员工通过在东莞工作,学到了技术,学会了管理,积累了经验和资金,返乡创业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⑹ 东莞市改革开放30周年变化及其成就....
《经济日报》第13版以整版篇幅,全面介绍了东莞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历程、辉煌成就和成功经验,深入阐述了东莞经济社会双转型战略思路与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报特全文转载。 营造创新环境 实现跨越发展 ———广东省东莞市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纪实 数字是枯燥的,但它能反映东莞市发展的真实图景。 实力强: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3151亿元,比1978年增长120倍,年均增长18%,是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亿元的13个城市之一;2007年来源于东莞的财政收入540亿元,比1978年增长440余倍,年均增长22.5%。2007年东莞市村组集体净资产超800亿元。全市32个镇街地方财政可支配收入总额159亿元,平均每个镇4.97亿元,其中超10亿元的镇街3个。28个镇全部进入“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 生活富:2007年东莞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02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606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84倍、77倍。2007年,东莞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汽车达52辆,位居全国前列。2000年,东莞率先建立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并逐年提高农民基本医疗保险待遇。 制造强:东莞生产的运动鞋全国第一,年产约十亿双,全球每十双就有一双产自东莞;中国服装五分之一产自东莞;中国出口的家具五分之一来自东莞;东莞生产的电脑磁头、电脑扫描仪、电脑驱动器、高级交流电容器、微型马达、电脑冰箱、录像磁头等产品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0%—40%,居世界第一。 贡献大:2007年,东莞的国税收入突破400亿元;东莞为全国约500万外来务工人员创造了就业机会,近10年来外来务工人员经东莞邮局汇款金额累计高达1400亿元。 荣誉多:近年来,东莞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最佳魅力城市”、“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全国城市生活质量排行榜第二名”、“国际花园城市”等多项殊荣。 2007年,东莞市获中国创新型城市、广东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优秀市、综合竞争力广东省第一、中国城市科学发展综合评价地级及以上大城市第二。 在中国南方,在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的广东省东莞市,30年改革开放发展的足迹、20年建市异军突起的成就,让我们从一座城市的变迁感受到了跨越发展的勃勃生机。 位于珠江三角洲东部的东莞市,北接广州,南连深圳,毗邻香港,面积2465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71万,2007年暂住人口557.8万。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东莞是广东省惠阳地区的一个生产总值仅为6.11亿元的农业小县。1985年9月撤县设市,1988年升格为地级市。30年过去,东莞已经实现城乡一体化,把32个镇街紧紧地“化”为一座城市了。 一条大道与一种追求 东莞是一片富有激情的沃土。行走在这片沃土上,满目生机。 车出广深高速公路,人们便会进入“东莞大道”———一条连接东西、贯穿东莞新城区的快速路。这条建于2002年、从当年泥泞小道到一般水泥公路,到如今两旁丛林掩映、中间鲜花绿树相隔、宽达12车道的优质沥青快速大道,亦如它的名字,直观而深刻地表达了东莞的发展,生动地诉说着东莞发展的昨天与今天。 改革开放之初,东莞的路况普遍不好,外企开始到东莞来投资,四五吨的集装箱货车开进来,坑坑洼洼的路要走一天。从1955年到1978年,东莞修了1006公里路,但这些路中只有250公里是符合国家等级公路标准的,所谓等级,也只是简易公路或者四级公路。 从东莞建市的第二年,开始大张旗鼓修路。1994年,东莞的4条主干道和13条连网公路全部全线贯通。1995年,东莞平均公路密度达到92.9公里/百平方公里,而此时全国平均公路密度是11.6公里/百平方公里。正是这些交通大动脉,让东莞的城市建设上了一层楼,更让东莞的经济开始腾飞。短短一两年间,这些新路沿线就吸引了超过300亿元的投资。 东莞有个镇叫高埗,当地农民到只隔了一条江的城里去卖菜,要绕道20多公里,有时人还没进城,蔬菜就颠坏了。1985年,该镇修了全国第一座由农民集资建设的收费大桥,走3公里就进城了。当时交通部派员来东莞调研,东莞人最先提出了“想致富、先修路”的口号。 如今东莞高等级公路通到村,高速公路贯穿多个镇街。到2006年,全市通车里程达3891公里,公路平均密度达157.8公里/百平方公里,居全国前列。伴随高速公路而来的是东莞的高速发展。 如果说“想致富,先修路”表达了东莞人求发展的朴素追求,路通财通展示了东莞发展的行进足迹,那么迈上可持续发展的宽广大道,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便是东莞人新的追求。 一群人与一个公司 富裕而和谐的东莞是人干出来的。 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东莞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这是一群实干的人,敢干的人,能干的人。“宏远人”——东莞宏远集团的创业者是他们中的代表。 这些在创业中求发展的农民,他们在东莞开创了许多第一——东莞第一家上市企业,中国第一家民营篮球俱乐部,CBA第一家赢利的俱乐部,中国足坛第一笔转会等等,说起这些,宏远集团公司董事长陈林感慨万千!陈林是东莞篁村人,1983年带领乡亲脱贫致富,人们都亲切地称他为“林叔”。虽然做小家电、小型发电机生意赔了本,但背了一身债务的陈林没有走回头路。随后,陈林和乡亲们借一次运动会举办之际做起了柴油和化肥生意,3年间便还清了债务,并用剩余的钱盖起了厂房,于1988年成立了宏远集团。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宏远的发展涉及工业、农业、高科技、体育等多个产业。1991年,宏远成立股份公司,开始融资,宏远公司的股份竟一度乏人问津。宏远人认准了不回头,1994年,陈林终于带领宏远在深交所正式挂牌上市。那时的深交所,乡镇企业寥寥无几。 1993年,宏远集团公司创建广东宏远篮球俱乐部,1994年7月宏远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发行社会公众股1800万股。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以多功能工业区开发经营为基础,房地产开发为重点的粤宏远,目前总资产已达到22亿元。 说起宏远的发展,陈林一个深刻体会是用人之道。他说,东莞用人很有包容性。比如宏远集团,上市公司的董事长是青海的,总经理是广东兴宁的,集团公司副董事长是广东增城的,财务总监是广东汕头的。 宏远涉足职业体育界,也是勇于“吃螃蟹”的表现。如今,广东宏远篮球队已经成为东莞的城市名片,从这里走向NBA的篮球明星,又将“东莞制造”带向世界。陈林感慨地说,宏远是一群人奋斗的成果。 宏远集团20年的发展历程,是东莞20年繁荣兴盛的一个缩影。而骁勇善战的宏远篮球队,也代表着东莞的城市形象与城市精神。 这座城市与这个时代 2007年1月初,东莞城市精神确定为“海纳百川,厚德务实”。 东莞城市精神的形成,是东莞这座城市优秀人文传统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时代内涵,将成为新时期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东莞在加快发展中改善民生。2006年,东莞内源型经济税收首次超过外源型经济税收,占税收总额的58%。2007年提高到66.7%。200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025元,位居全国地级以上市第一;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606元,也位于全国城市前列。东莞坚持对镇村基层实行少统筹多让权让利,充分尊重基层的自主权,调动基层积极性,东莞人享受各种福利,率先实现小康生活。 东莞经济的发展不但解决了本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而且吸纳了全国各地的几百万人,使东莞成为综合性现代人才培训的基地。来莞务工,不仅实现了“输出一人,全家脱贫”,而且造就了一大批产业工人、实业家等。仅2007年,新莞人通过邮政汇出金额达193亿元。有些新莞人运用学会和掌握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回乡办起个体户或私营企业,带动了当地的发展。 一座城市因一个时代而辉煌,一个时代因一座城市而更精彩。 这座城市叫东莞。
http://www.china.com.cn/aboutchina/txt/2008-11/13/content_16757466.htm
http://www.gznet.com/news/zt/3226/gdx/dg/200811/t20081115_826748.html
⑺ 为什么感觉东莞经济往日的辉煌一去不复返
北有雄安,南有东莞,如果说雄安承接了北京的一部分城市职能,那么东莞则是深圳最好的“合作伙伴”,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背景下,东莞拥有的发展机遇是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就连紧靠广州的佛山,未来发展潜力,与东莞相比,都“逊色三分”。
2017年和2018年,东莞连续两年成功入围新一线城市,得益于深圳的产业转移,以及自身的经济结构转型,东莞已经从过去的“世界工厂”,摇身一变成为中国高科技产业新高地,华为入驻松山湖、OPPO和vivo两大手机总部都在东莞,再加上阿里巴巴以及多家世界500强纷纷抢滩东莞,这一系列的动作背后,释放了一个信号,就是抢滩东莞,就等于在粤港澳大湾区,插上了一把“尖刀利刃”。因为东莞这座城市的地理位置太重要了。
总结:从目前来看,东莞的人口体量和GDP总量,与长三角发达城市相比,还有一定距离,不管是与苏州还是宁波、或者是无锡,东莞始终还有一段距离,未来东莞,在经济增长与资源吸引力的协同下,还需要发力,争取利用5-10年时间,将东莞建设成为我国经济转型的示范城市,以及国际知名的高新产业新城,力争到2025年,将东莞建设成为国内高新技术产业“领头羊”,以及中国经济转型最佳示范城市。
⑻ 改革开放前的经济形势是什么
经济上,至1978年为止,尽管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达3624亿元,比1965年的1716亿元 翻了一倍多,年均递增率达6.8%,并建立起了一个独立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但是人民依然贫苦,技术比较落后,并且经过文革后,中共出现一定程度的执政危机和信任危机。
为尽快加快经济发展,以邓小平为首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开始逐一解决这些问题,并试图改变人民心目中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根深蒂固的形象,这场改革运动的目的是以维持社会主义制度为前提,改变生产中不适应生产发展的管理体制和政策,并建立社会主义下的市场经济体制。
这场改革的经济方面在农村取得了率先突破,并随之迅速在全国各经济领域内推行改革。
(8)改革开放前东莞经济发展状况扩展阅读
1979年7月15日,中央正式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迈开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脚步,对外开放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南方谈话发布中国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宣布新时期最鲜明特点是改革开放,中国改革进入新的改革时期。2013年中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新时期。深化改革开放需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⑼ 介绍东莞发展成就
1978年以前,东莞除了向港澳出口少量的农副产品外,与境外的其他经济技术合作几乎是空白。目前已有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来东莞投资,兴办了14000多家外资企业,累计利用外资331多亿美元,已基本形成覆盖全球的市场网络和参与国际市场大循环的格局。世界500强企业有70家,境外上市公司有近800家在东莞投资办厂。东莞已成为国际性的加工制造业基地,尤其是全球重要的电脑及周边产品生产基地,一批IT产品占据了世界市场20%至40%的份额,全市电脑零部件综合配套率达到95%。在IT界享有"无论你在哪里下订单,都在东莞制造"的美誉,也有"东莞塞车,世界缺货"的说法。鞋类、服装、玩具、家具等产品也大量远销欧、美等国际市场,世界上每十双运动鞋就有一双产自东莞。
《经济日报》第13版以整版篇幅,全面介绍了东莞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历程、辉煌成就和成功经验,深入阐述了东莞经济社会双转型战略思路与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报特全文转载。 营造创新环境 实现跨越发展 ———广东省东莞市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纪实 数字是枯燥的,但它能反映东莞市发展的真实图景。 实力强: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3151亿元,比1978年增长120倍,年均增长18%,是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亿元的13个城市之一;2007年来源于东莞的财政收入540亿元,比1978年增长440余倍,年均增长22.5%。2007年东莞市村组集体净资产超800亿元。全市32个镇街地方财政可支配收入总额159亿元,平均每个镇4.97亿元,其中超10亿元的镇街3个。28个镇全部进入“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 生活富:2007年东莞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02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606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84倍、77倍。2007年,东莞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汽车达52辆,位居全国前列。2000年,东莞率先建立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并逐年提高农民基本医疗保险待遇。 制造强:东莞生产的运动鞋全国第一,年产约十亿双,全球每十双就有一双产自东莞;中国服装五分之一产自东莞;中国出口的家具五分之一来自东莞;东莞生产的电脑磁头、电脑扫描仪、电脑驱动器、高级交流电容器、微型马达、电脑冰箱、录像磁头等产品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0%—40%,居世界第一。 贡献大:2007年,东莞的国税收入突破400亿元;东莞为全国约500万外来务工人员创造了就业机会,近10年来外来务工人员经东莞邮局汇款金额累计高达1400亿元。 荣誉多:近年来,东莞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最佳魅力城市”、“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全国城市生活质量排行榜第二名”、“国际花园城市”等多项殊荣。 2007年,东莞市获中国创新型城市、广东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优秀市、综合竞争力广东省第一、中国城市科学发展综合评价地级及以上大城市第二。 在中国南方,在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的广东省东莞市,30年改革开放发展的足迹、20年建市异军突起的成就,让我们从一座城市的变迁感受到了跨越发展的勃勃生机。 位于珠江三角洲东部的东莞市,北接广州,南连深圳,毗邻香港,面积2465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71万,2007年暂住人口557.8万。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东莞是广东省惠阳地区的一个生产总值仅为6.11亿元的农业小县。1985年9月撤县设市,1988年升格为地级市。30年过去,东莞已经实现城乡一体化,把32个镇街紧紧地“化”为一座城市了。 一条大道与一种追求 东莞是一片富有激情的沃土。行走在这片沃土上,满目生机。 车出广深高速公路,人们便会进入“东莞大道”———一条连接东西、贯穿东莞新城区的快速路。这条建于2002年、从当年泥泞小道到一般水泥公路,到如今两旁丛林掩映、中间鲜花绿树相隔、宽达12车道的优质沥青快速大道,亦如它的名字,直观而深刻地表达了东莞的发展,生动地诉说着东莞发展的昨天与今天。 改革开放之初,东莞的路况普遍不好,外企开始到东莞来投资,四五吨的集装箱货车开进来,坑坑洼洼的路要走一天。从1955年到1978年,东莞修了1006公里路,但这些路中只有250公里是符合国家等级公路标准的,所谓等级,也只是简易公路或者四级公路。 从东莞建市的第二年,开始大张旗鼓修路。1994年,东莞的4条主干道和13条连网公路全部全线贯通。1995年,东莞平均公路密度达到92.9公里/百平方公里,而此时全国平均公路密度是11.6公里/百平方公里。正是这些交通大动脉,让东莞的城市建设上了一层楼,更让东莞的经济开始腾飞。短短一两年间,这些新路沿线就吸引了超过300亿元的投资。 东莞有个镇叫高埗,当地农民到只隔了一条江的城里去卖菜,要绕道20多公里,有时人还没进城,蔬菜就颠坏了。1985年,该镇修了全国第一座由农民集资建设的收费大桥,走3公里就进城了。当时交通部派员来东莞调研,东莞人最先提出了“想致富、先修路”的口号。 如今东莞高等级公路通到村,高速公路贯穿多个镇街。到2006年,全市通车里程达3891公里,公路平均密度达157.8公里/百平方公里,居全国前列。伴随高速公路而来的是东莞的高速发展。 如果说“想致富,先修路”表达了东莞人求发展的朴素追求,路通财通展示了东莞发展的行进足迹,那么迈上可持续发展的宽广大道,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便是东莞人新的追求。 一群人与一个公司 富裕而和谐的东莞是人干出来的。 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东莞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这是一群实干的人,敢干的人,能干的人。“宏远人”——东莞宏远集团的创业者是他们中的代表。 这些在创业中求发展的农民,他们在东莞开创了许多第一——东莞第一家上市企业,中国第一家民营篮球俱乐部,CBA第一家赢利的俱乐部,中国足坛第一笔转会等等,说起这些,宏远集团公司董事长陈林感慨万千!陈林是东莞篁村人,1983年带领乡亲脱贫致富,人们都亲切地称他为“林叔”。虽然做小家电、小型发电机生意赔了本,但背了一身债务的陈林没有走回头路。随后,陈林和乡亲们借一次运动会举办之际做起了柴油和化肥生意,3年间便还清了债务,并用剩余的钱盖起了厂房,于1988年成立了宏远集团。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宏远的发展涉及工业、农业、高科技、体育等多个产业。1991年,宏远成立股份公司,开始融资,宏远公司的股份竟一度乏人问津。宏远人认准了不回头,1994年,陈林终于带领宏远在深交所正式挂牌上市。那时的深交所,乡镇企业寥寥无几。 1993年,宏远集团公司创建广东宏远篮球俱乐部,1994年7月宏远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发行社会公众股1800万股。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以多功能工业区开发经营为基础,房地产开发为重点的粤宏远,目前总资产已达到22亿元。 说起宏远的发展,陈林一个深刻体会是用人之道。他说,东莞用人很有包容性。比如宏远集团,上市公司的董事长是青海的,总经理是广东兴宁的,集团公司副董事长是广东增城的,财务总监是广东汕头的。 宏远涉足职业体育界,也是勇于“吃螃蟹”的表现。如今,广东宏远篮球队已经成为东莞的城市名片,从这里走向NBA的篮球明星,又将“东莞制造”带向世界。陈林感慨地说,宏远是一群人奋斗的成果。 宏远集团20年的发展历程,是东莞20年繁荣兴盛的一个缩影。而骁勇善战的宏远篮球队,也代表着东莞的城市形象与城市精神。 这座城市与这个时代 2007年1月初,东莞城市精神确定为“海纳百川,厚德务实”。 东莞城市精神的形成,是东莞这座城市优秀人文传统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时代内涵,将成为新时期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东莞在加快发展中改善民生。2006年,东莞内源型经济税收首次超过外源型经济税收,占税收总额的58%。2007年提高到66.7%。200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025元,位居全国地级以上市第一;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606元,也位于全国城市前列。东莞坚持对镇村基层实行少统筹多让权让利,充分尊重基层的自主权,调动基层积极性,东莞人享受各种福利,率先实现小康生活。 东莞经济的发展不但解决了本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而且吸纳了全国各地的几百万人,使东莞成为综合性现代人才培训的基地。来莞务工,不仅实现了“输出一人,全家脱贫”,而且造就了一大批产业工人、实业家等。仅2007年,新莞人通过邮政汇出金额达193亿元。有些新莞人运用学会和掌握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回乡办起个体户或私营企业,带动了当地的发展。 一座城市因一个时代而辉煌,一个时代因一座城市而更精彩。 这座城市叫东莞。
⑽ 改革开放30年来,东莞的各方面变化(详细)
我从小住的大房来子,还自有很多房子出租,现在只能是租商品房住了,不知好还是不好,地也征了,本地居委会停发外嫁女的福利分红等,禁么了,弄得二公里的路坐公车还得坐上半天才到。。本地人好赌成风,,花天酒地,,,。外表是变得好靓啊,小偷也多了,俺就在路上就给抢4次,。小时候在家是不关门的,晚上也不关门,现在啊,进家得开几个门锁啊。怀念村子的生活,,,住大房子就相当于现在的别墅呀,呵呵,还有一百多平方的小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