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中国近年经济发展情况

中国近年经济发展情况

发布时间:2021-01-20 00:53:18

① 中国经济发展状况

发展速度:增长的下降有利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现阶段避免GDP的两位数发展,事关中版国的经权济承载力。失业“虑”:失业多表示我国社会分配并不公平。通涨:我国近年CPI居高不下(5%),引起社会热议,其实2010年诺贝尔奖经济学奖得主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表示:"GDP增速实际上是通胀率的3倍左右,有很多的支出盈余。所以说,中国即使通胀率达到5%都没有问题。”发展方式:我过发展方式并不合理(产业链中最低端,高耗能,高污染,社会效益低下),转变发展方式,调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势在必行。高房价:房价捆绑中国经济,不能忽视,降缓房价,迫在眉睫。民生问题:要把经济发展,表现在改善民生方面,解决广大人民最关心,最直接的现实问题。面临经济发展突出状况,找到弯路,方有出路,个人观点,愿,对你有帮助!

② 中国近几年经济发展状况

稳中求进,中高速发展最少持续30年

③ 中国近五年的经济状况怎样

一个由计划经济国家逐步向市场经济国家转轨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市场经济体制还远远没有建立起来,转型期需要持续相当长的时间,用物价指数等经济指标这套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成熟市场经济理论来衡量和评价中国经济的宏观形势,并以此为依据对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出判断,虽然也可以说明一些问题,但却很容易产生误导和偏差。这也是国内学术界和理论界分歧巨大的原因所在。中国尝试运用货币政策和货币手段来干预宏观经济发展态势,屡屡收效甚微和近乎失灵,最终都不得不以来行政手段解决问题,其原因就在于完全市场化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学理论,由于中国的具体国情不同,经济学理论的基本前提条件和假设条件不一样,照本宣科的结果,不仅说明和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反而将问题更加复杂化,陷入迷茫和争论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了。对于这一点的感性认识,在国际油价近年来处于高价位运行,并不断创出新高的时候,对中国经济宏观形势的影响就看得十分明显。中国如果完全放开油价,与国际油价接轨,运用经济学理论和模型,很容易得出将使中国的物价指数上涨2至3个百分点的结论,现实的反应也会很快体现出来,那么自然就是一种通货膨胀的态势,远远不是如今有许多经济学家所担心的通缩阴影。所以说,中国的物价指数并非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情况,加上中国国内经济发展的区域状况的严重不均衡,统计数字的误差就将放大到失真的程度。中国无论是在客观上还是主观上,都不存在经济发展拐点和通缩的问题。城乡的巨大差别,以及中国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都使得中国高速发展的势头难以扭转。即使一时的有可能出现的通缩情形,也是由于社会基础公共消费品(水、电、油等)的政府管制所掩盖下出现的问题,并非投资下降所导致。中国在宏观经济领域出现一些所谓的?论,虽难以理喻但却不难理解。由于社会基础公共消费品的政府严格管制,使得这些特殊商品的生产和流通环节,以及相关管理部门的市场化程度很低,企业和相关部门的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十分缓慢,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无法通过市场机制产生作用,依然是计划经济模式下的管理方式,所以才会出现非供求关系真实状况反映下的“油荒”,煤电油运的瓶颈。政府和经济学家们的分析十分谨密与客观,从局部和细节问题的解决上,方法和措施也是十分到位,但对于宏观经济态势的把握总觉得有些力不从心,原因就在于改革的全局观在现实中得不到充分的体现和发挥,对于世界经济的发展状况缺少经验和深刻理解,对于中国宏观经济的未来发展缺少底气和科学的指导。加息和人民币升值,只不过是一种局部和细节的经济关系调整,构建和谐社会,以及社会的均衡发展,需要的是统筹兼顾。油价的上涨,消费者自然不会满意,但炼油企业亏损四百多亿难道就是合理的吗?方方面面都不满意,实质上就是中国社会的社会生产关系没有完全理顺的现实反映,还没有完全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宏观调控看到和抓住这一点,才是真正找到了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症结。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不加快,力度不加大,行政管理宏观经济的方式和现状就无法改变,市场经济体制就很难建立。经济学家们一方面不希望政府过多地干预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又担心市场经济发展的失控,需要依赖政府的管制。就经济说经济,割裂了经济与政治的辨证关系,以及相互作用和影响。分析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不能简简单单地就事论事,依赖某个经济指标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政治因素,地域环境,国际经济形势的发展与走向,中国的社会结构等诸多方面的因素都会对于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同作用。中国的奋斗目标和理想是民族崛起和实现强国梦,那么在宏观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客观实践过程中,完全西化就是十分不足取的,一定要采取“扬弃”的态度。世界的发展,向全球化和不断的加深加大社会分工的方向演变,中国一方面要在世界大分工中找准找好自己的位置,同时,国内的分工和细化也要同步进行。要同时发挥宏观与微观两个积极性,解放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切束缚。充分发挥市场手段和计划手段的各自优越性,保障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和健康。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宏观经济形势的研判也不能割裂开来进行。

④ 中国现代的经济发展状况

在回答你这一个就睡觉,经济学上观点:目前我们第一产业(农业)发展仍然缓慢,第二产业(工业)平稳较快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迅速发展

⑤ 中国自1986年以来的经济发展状况

中国农业发生于新石器时代。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在长达八九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农业曾经有过许多领先于世界的发明创造,但也经历过漫长的停滞时期。近代帝国主义的入侵使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农业日益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只是到了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半封建半殖民地制度的废除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中国农业才结束了停滞的历史,进入了发展较快的新时期。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技术显著改善,产量水平迅速提高。尽管近30多年来的发展过程中也有过挫折,中国以仅仅相当于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几乎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说明还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979年以后,在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引下,中国农业经过经济体制的改革,又取得了新的成就,其发展变化举世瞩目。

自然条件 见农业自然资源。

经济地位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全国12亿人口的粮食、肉类、蔬菜、水果等食物和纺织用纤维等,除少数年份为调剂品种而有进口外,都来自本国农业。轻工业以农产品为原料的也占很大比重。同时,农村和农业生产部门还是中国工业产品的重要市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农村商品零售额的比重已由1952年的54.6%增至1985年的58.5%;其中农业生产资料的比重已由5.1%增至11.7%。在对外贸易的出口商品构成上,1953年农产品的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55.7%,1985年降至17.5%;但轻工业出口产品中,农产品加工品仍占一定比重,农业仍是中国获得外汇收入的重要手段(表1)。

中国农业产值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1952年的农业产值(461亿元)比重为 45.4%,工业为34.4%,其他(包括建筑业、运输业和商业)为20.2%;到1985年工业比重已升至59.6%,农业(3619亿元)则降为22.2%,其他为18.2%。如从农业和工业的产值构成看,1949年农业产值与工业产值之比约为7:3;1985年已颠倒过来,约为3:7。但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占全国社会总劳动力的比重仍达 60.9%。 这个比例不仅大大高于发达国家,而且高于不少发展中国家,如埃及和巴西等。

19世纪以前,中国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田赋。清代乾隆时田赋约占财政收入的80%。民国时期田赋仍为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如1916年的田赋总额约占财政收入的49%。1949年以后,农业税虽是国家财政收入来源之一,但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已显著下降,1952年尚占14.7%,1980年以后连续5年均不过2.5%左右。

社会主义改造和体制改革 1949年以前的中国农业,由于几千年封建制度和百余年帝国主义的压榨,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生产规模狭小的小农经济,常常连简单再生产也难以维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首先以3年时间完成了土地改革。紧接着,又于1956年基本完成了农业合作化,使广大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见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但由于合作化后期工作上的缺点和偏差,加以1958年发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见农村人民公社,1966年又发生了灾难性的“文化大革命”,以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遭受了严重挫折。从1979年起,根据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的精神,对原来的农村经济体制开始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改革,已经采取的改革措施包括对原人民公社经营体制和政社合一体制的改革,以及农产品收购制度的改革等。特别是通过经营体制的改革,以家庭承包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基本普及,农业中集体经营与承包农户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逐步形成,大大提高了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自主权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迅速增长。按可比价格计算,1979~1985年农业总产值平均年递增率达10.1%,而1953~1978年间仅为3.2%;每一农民的年平均纯收入1978年为134元,1985年为398元,增加了197%。

1979年以后,中国国营农场的经营体制已逐步地进行了改革(见国营农场)。

中国除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包括壮、蒙古、回、藏、满、维吾尔、苗、侗、彝、土家、朝鲜、布依、高山等55个民族,1985年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的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5.6%,但所拥有的草原和森林资源分别约占全国的90%和40%,对于农业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整个农业的发展关系重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少数民族农业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水平很不一致。许多民族以封建制的生产方式为主;有的还存在着农奴制或牧奴制;甚至还保留有原始公社制的残余。从农业生产的结构和发展水平看,有的停留在渔猎经济阶段,有的以从事畜牧业为主,有的主要务农,但仍沿用刀耕火种、广种薄收的原始耕作方式。他们的某些独特的传统生产技艺,如朝鲜族的农艺、维吾尔族的园艺、蒙古族的畜牧、兽医等是较为精湛的,但由于落后的生产关系的束缚,农牧业生产总的处于相当低的水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和80年代以来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的农业生产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以1985年与1952年相比,农业总产值从46.5亿元增至368.3亿元;粮食从1582万吨增至4006万吨,大牲畜(年底头数)从2439万头增至4749万头。

技术改造 为了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中国于50年代中期提出农业技术改造任务。当时,计划用5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完成农业机械化。以后这一进程因工作的失误发生曲折。1979年以后,中共中央确定发展农业“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的方针,又使农业技术改造工作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30余年来,农业技术改造所取得的成就,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农田基本建设 兴修农田水利和兴修山地水平梯田一直是30余年来全国大规模农田基本建设的重点项目。由于排灌动力机械的大量增加和渠道等设施的大规模建设,1984年农田的有效灌溉面积达66338.7万亩,居世界第一位,其占耕地面积的比重约为44.5%,也高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在有效灌溉面积中,机电灌溉的面积约占56.6%,而1952年仅为1.6%。此外,在水土保持、改造低产田、治理盐碱地和改良土壤等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农田基本建设的巨大成就,提高了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为中国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创造了条件。

肥料施用和病虫害防治 肥料施用坚持了有机肥同无机肥相结合的原则。但在继续广泛施用人畜粪和绿肥等有机肥料的同时,化肥施用量有了大幅度的增加。按有效成分计算,1986年化肥用量(折纯量)1930.6万吨,为1952年的240余倍,每亩耕地平均施用量13千克,居世界中等水平。但化肥构成上磷肥、钾肥的比重偏低。植物病虫害防治也取得重大成就。1982年化学防治面积近12.8亿亩,占耕地面积的86%。历史上常常造成颗粒无收的蝗灾已告消灭,许多植物病害如小麦锈病等已得到有效控制。

在家畜疫病的防治方面,由于建立了兽医生物药品工业体系,兽用药物迅速推广,50年代就在全国范围内消灭了牛瘟。以后,气肿疽、牛肺疫、羊痘等传染病和一些寄生虫病也得到有效控制。中国研制的猪瘟、牛痘、羊痘等疫苗,居世界领先地位。

育种和良种推广 30余年来育种工作的巨大成就,是农业增产的又一重要原因。1949~1979年间,全国开展了水稻、小麦、棉花等25种主要农作物的育种工作,育成并用于生产的品种达2700余个,其中推广面积在100万亩以上的265个,对提高产量、改进品质、增加抵抗病虫害的能力等都起了重要作用。1975~1984年间杂交水稻的推广,对粮食的增产作用尤为显著。现稻、麦等主要农作物的良种种植面积均已超过播种面积的90%。

在家畜育种方面,除了对传统品种进行改良外,还先后从国外引进良种,并通过纯种繁殖和杂交,育成了不少优良的牛、羊、猪和家禽品种。冷冻精液和人工授精繁殖体系也已形成。

机械和电力装备 由于工业发展水平的限制和农村存在十分庞大的劳动力资源,中国农业机械化的程度仍较低,人力操作和手工工具尚占主导地位。但30余年来农业机械和农村用电量的变化也是很大的。50年代初期,拖拉机的拥有量还微不足道; 1986年已有大中型拖拉机86.65万台,小型拖拉机452万台(其中手扶拖拉机有相当数量用于农村运输);联合收割机的拥有量为3.09万台,农用载重汽车的拥有量为49.92万辆。1986年的机耕面积达54641.7万亩,超过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3。与此相应,电力在农村中的应用也有很大发展,1986年农村用电量为586.7亿千瓦小时。

农业教育和农业科学研究 见农业教育、农业科学研究。

生产结构和产量变化 中国农业的生产结构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副业;但数千年来一直以种植业为主。由于人口多,耕地面积相对较少,粮食生产尤占主要地位。在传统观念中,种植五谷,几乎就是农业生产的同义语。50年代以后,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副业等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增长,但它们在农业总产值构成中的比重,总的变化不大。1979年以后由于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并确定了“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农村经济从较为单一的经营向多种经营的商品经济转化,情况才开始出现引人注目的变化(表2)。

种植业 即狭义农业。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和绿肥等的生产。其具体项目,通常用“十二个字”即粮、棉、油、麻、丝(桑)、茶、糖、菜、烟、果、药、杂来代表。种植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50年代为80%以上;60年代为75%以上;70年代前期为75%左右,后期为66%左右;80年代中期已降到60%上下。

在农作物播种总面积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的比重,从50~70年代始终高达80%左右,其中有9年超过85%;1979年以后适当调整了作物布局。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由1978年的18亿亩减少到1986年的16.6亿亩,比重下降到76.9%。但由于亩产量增加,总产量反由30475万吨增至 39151.2万吨。1986年粮食总产量的大致构成为:稻谷44%,小麦23%,玉米18%,薯类6.5%,其他8.5%。

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在农作物的总播种面积中一直偏小,但总的趋势是上升的,从50年代至1978年大体为8~9%;进入80年代后,连续上升至14%左右。从经济作物的不同种类看,1952~1986年间棉花的播种面积在农作物播种总面积中的比重由3.9%减少到3.0%左右,产量则由130.35万吨增加到354万吨,30余年中虽有起伏或停滞,但总的说还是增长较快的。油料包括花生、油菜子和芝麻等的产量起伏很大。1952年的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4%,产量为419.3万吨;此后有升有降。1978年以后又发展很快。1986年的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7.9%;产量1473.8万吨,约为1952年的3.5倍。

其他经济作物的发展情况,以1986年的产量与1952年比较,其增长幅度约为:烤烟6倍,糖料(甘蔗、甜菜)7倍,茶叶6倍,黄红麻5倍,水果18倍。

林业 40年代末期,林业产值在全国农业总产值中仅占0.7%的微小比重。50年代以后,林业建设有了发展。1986年林业的产值比重增加到 5%。但林业生产起伏较大,总的发展速度不快。30余年来,全国累计造林面积18多亿亩,因抚育管理跟不上,实际保存面积不足三分之一;加以采伐多于更新,1985年的森林面积仅为17.3亿亩,每人平均1.7亩,森林覆盖率为12%,且分布很不平衡,多集中在东北、西南和浙江、福建等地区。为了改变林业生产与国家和人民需要严重不适应的状况,1978年以来已采取措施加强林业建设,从而使抚育管理不断改进,造林面积和木材产量有所增加,用材林、经济林和防护林的构成也日趋合理。

畜牧业 在农业总产值构成中,畜牧业产值在50~60年代初期所占比重总的呈下降趋势。以后逐渐回升。1952年的畜牧业比重为11.5%,1986年增至21.8%。种植业和畜牧业之间的产值比例,则因种植业所占的比重逐步减少,二者的差距有所缩小。大体上50年代初为7:1,80年代中期为3:1。

家畜头数有较大幅度的增加。1986年末的存栏数大牲畜(包括牛、马、驴、骡、骆驼)为 11896.1万头(其中役畜约占58%),猪为33719.1万头,羊为16622.9万头,分别比1952年增加了55.6%、2.75倍和1.69倍。其中猪的数量增加最快。在全世界猪的存栏总数中,中国约占40%。大牲畜则因部分役畜为农业机械所取代,比重有所降低。此外,家兔和野生动物的饲养利用,近年来也有较大发展。但和社会需求相比,畜牧业的发展不快,特别是出栏率较低。1986年肉猪的出栏率为77.6%,羊为31.5%,牛仅6.1%。其原因在于饲养方法落后和饲料工业不发达。牛羊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草原建设不相适应。因此中国肉类产量虽由50年代的 300多万吨增加到1986年的2112万吨,牛奶产量由1978年的88万吨增加到1986年的289.9万吨,但按人平均占有量低于一般经济发达的国家。由于肉类产量中猪肉占90%以上,而猪的饲养又集中在农区,因而95%的肉类产自农区,无论农区或牧区畜牧业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除家畜、家禽饲养业以外,以桑蚕和蜜蜂等昆虫为对象的动物生产也有很大发展。特别是养蚕业,不仅历史上一贯占有重要地位,至今仍有较高的经济价值。1986年蚕茧产量36.9万吨(其中桑蚕茧产量为33.6万吨),比1952年增加近2倍。

水产业 即渔业。1952年的产值仅占农业总产值的0.3%,1986年的比重已增至4.1%,30余年有了较大的发展。水产品总产量1952年为166.6万吨,1986年增至823.6万吨,提高了近4倍。从水产品的产量构成看,1986年,海水产品约占57.7%,淡水产品约占42.3%。海水产品中绝大部分来自捕捞,主要是近海捕捞,海水养殖和远洋捕捞尚未得到应有的发展。近年来淡水产品的养殖业则有一定发展。

副业 中国农业中的副业,在不同时期有不同性质和内容(见农村副业)。60年代以前的副业,是指农民利用业余时间或家庭中的辅助劳力所从事的生产活动,包括采集、渔猎以及家庭手工业如编织、刺绣等,大多属于自给、半自给性质。其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约为 4%强。至于后来由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举办的企业,它们虽在一个时期仍被当作副业,实质上已是相对独立于农业之外的工业、交通运输业和建筑业等,突破了副业的范围;到80年代,又进一步演变成为乡镇企业。

台湾省农业 台湾省位于中国大陆的东南,与福建省隔海相望。全省包括大小岛屿近80个。土地总面积35981平方公里,2/3为山地,平地不足1/3。耕地面积1337万亩(1982),其中水田约占56%,旱地约占44%。全省地处热带与温带之间,年平均温度24℃,年平均降水量2400毫米,四季无霜。农业人口1982年为488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26.4%,而40年代时这个比例高达50%以上。人均耕地也由50年代的1.5亩左右,降至80年代初的0.7亩左右。该省原有的耕作制度和生产工具,与福建、广东省类似,复种指数较高,是中国富饶的农业产区。历史上常以稻米和蔗糖等产品,与大陆东南沿海各省交流。

台湾省在50年代,进行了土地制度的改革(见土地改革),农业中自耕农已占绝大比重。经营方法也逐渐改变为节约劳力与资金的集约经营,而更多地应用农业机械和现代栽培技术。60年代以后,为适应市场需要,逐渐形成了某些农产品的专业化生产区,农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1984年水稻产量为224.42万吨,甘蔗为654.53万吨,香蕉为20.33万吨,菠萝为12.36万吨,分别比1952年增加43%、12倍、90%和 80%。其他农产品有烟叶、茶叶、柑橘、花生等。大豆、小麦和玉米则种植稀少,被列为经济作物。森林面积原占全省总面积的一半以上。50年代初年产木材45万立方米左右,70年代初增至110万立方米,但经多年采伐,日见减退,1982年的产量已不足50万立方米。畜牧业在生猪生产上对品种改良、推广配合饲料及改进饲养技术等方面,颇为重视,从而缩短了饲养期,提高了屠宰重量,而且大部分为“瘦肉型”猪。

台湾省的出口农产品主要有糖、米、香蕉、菠萝、蘑菇、芦笋(罐头)、茶叶和水产品等。50年代以来,这些产品的出口量增长较快,但30余年在出口总值中所占比重,则逐步下降;进口农产品以至米、大豆、小麦和面粉、原棉、烟草、牛乳和乳制品、橡胶及其制品、木材等为主。其在进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呈上升趋势。

⑥ 求中国近年经济,发展数据

1990 18667.8 1644
1991 21781.5 1893
1992 26923.5 2311
1993 35333.9 2998
1994 48197.9 4044
1995 60793.7 5046
1996 71176.6 5846
1997 78973.0 6420
1998 84402.3 6796
1999 89677.1 7159
2000 99214.6 7858
2001 109655.2 8622
2002 120332.7 9398
2003 135822.8 10542
2004 159878.3 12336
2005 183084.8 14040
2006 209407.0 15931
2007 257306.0 18268 (2009.01)
2008 300670 (2009.01)
走势自己感觉。

⑦ 中国现在经济发展情况

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升为世界第三了。但我国还是个第三世界国家,我国的经济发展比专较单一,主要为属出口拉动增长,出口的物品付加值都不高,正好现在又是金融危机,国外的进口下降对中国的发展有严重影响,内需严重不足是当前最迫捷的问题。个人的一点拙见。
希望采纳

⑧ 我国近两年的经济总体状况

过去的十年,中国经济总量整整增加了200%。但近两年出现通货膨胀后,又再经过国家财政政策抑制物价过快上涨,于是,又出现了经济增速下降。
截至目前,中国生产的煤炭、钢铁、棉花、水泥、纺织品、电子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各国首位。近年,我国的银行业、保险业等服务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网络经济、知识经济、文化产业、大众传媒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是世界上的美国、欧共体之外的三大经济体之一,目前在经济总量上,中国位居第二。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社会财富急剧增长,我国的外汇储备高达3.2万亿。中国到2020年,就将会成为世界上第一大经济体。
与此同时,普通居民占有个人财富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人们的住房宽敞,私家车骤增。
中国经济总量进一步增长,在社会政治制度、文化生活方面,民主法制制度进一步完善,政治生活局面进一步开明,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但不庸讳言,我国民众收入高低悬殊,贫富的差距愈益加大。
中国经济增长率第二季度为7.8%,为8年来首次回落至8.0%之下,目前开始从增长率的谷底温和回升,未来十年中国经济还会继续保持较快增速增长,增长率将会保持在7.5%至9.8%之间波动。
在这之前,受到欧洲债务危机影响,再加上央行加大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调控力度,这使得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以致下滑,煤炭、钢铁、水泥价格下降,物价水平降低,社会用电量减少,出口量降低,市场需求不旺,商品市场销售量锐减,价格降低,工厂开工率不足,制造业企业出现大面积亏损,有在维持运转的也是利润微薄,甚至出现负利率和亏损,呈现难以为继的状态。
经济增速但从8月底、9月初有望开始回稳,7月份的物价指数为1.8%,8月份则为2.0%,回升的主导因素为食品价格、副食品价格、鞋帽服装价格的上涨达3.5%。8月份制造业指数47.5%,9月份便回升到49.2%,并且,上个月出口量增长率重回9.0%以上,但第三季度经济增长率仅为7.6%。
而未来的两三年是经济的恢复期,未来国内的经济政策、货币政策将会显得更为稳健,今后的经济发展格局更不会大起大落,更会呈现平稳增长的态势。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各行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发展潜力也在发生细微的变化和调整。某些行业社会需求加大促进了这些行业的蓬勃发展,并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导产业。
产业结构性调整:1、产业结构向科技含量增大升级;2、逐步淘汰落后产能;3、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4、进一步着手高科技成果的应用;5、大力开发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6、大力发展自主民族品牌,进一步加大自主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号召力。
展望未来,中国还将会保持较高速率的经济增长。
细分来看,21世纪中国最有发展前景的行业:
根据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的预测,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各行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发展潜力也在发生变化。某些行业社会需求加大促进了这些行业的蓬勃发展,并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导产业。据有关专家的预测,21世纪巨大发展潜力的行业主要有:
1、网络信息咨询与服务业。当今的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对网络信息的依赖也越来越大,网络信息服务也成为社会上的一个重要的行业。这个行业包含了网上购物、商业信息服务、广告媒体服务、技术信息咨询与服务等等。
2、房地产开发业。随着住房政策改革和住房的商品化,房地产开发业成为一个繁荣兴旺的行业,购房也成为每个家庭的一件头等大事,房地产开发业也因此面临无限的商机,并因此带动了与之相关的房地产开发、咨询、销售业务、物业管理、租借、二手房转让行业的迅速发展。房地产开发具有巨大的市场,也具有较高的利润汇报,因此,成为众多房地产投资者的青睐。
3、社会保险业。随着国家经济的进步和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人们的安全防护意识也不断提高,保险意识越来越强。对于一般的家庭来说,都意识到了花少量投入,保证家庭财务和成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保险业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4、家用汽车制造业。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家庭对汽车的需求量也呈不断上升趋势,个人对家用汽车的需求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持续上升,给家用汽车制造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会,商家也将从中获得丰厚的利润。同时,家用汽车市场的发展还将带动汽车配件、维修以及相关的技术产品生产业等行业的发展。
5、邮政与电讯业。在当今的快节奏高效率的时代,人们对信息传递快接性、同步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相关通讯产品(如电话、手机、传真机)以及通讯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目前中国的电话与移动电话人均拥有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通讯市场的开发潜力巨大,这将给通讯业带来新的机遇和丰厚利润。
6、老年医疗保健品业。专家预测到2015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达到1.45亿左右,中国也随之步入人口老龄化的社会。老年人比例的增加带来很多医疗、保健、社区服务等方面的需求的增加。因此,从事老年人保养品、药品、生活必需品、社区服务等将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并形成一个独特的产业。
7、妇女儿童用品业。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尤其是女性朋友和儿童对服装、化妆品、洗涤用品以及她(他)们生活中的一些必需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在这些用品上的投入也比较高,并带动相关的产业的迅速发展,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这一行业的仍然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8、旅游休闲及相关产业。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节假日数量的增多,外出旅游休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人们旅游休闲的机会也越来越多,这不仅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代用了服务业、运动产品、体育场馆、旅行社、旅游产品等行业的繁荣发展,形成了一个促进经济发展的强大产业。
9、建筑与装潢业。国内城市的居民住房的商品化,带动了装修业的发展,室内装饰产品和装修工程承包业成为一个获利丰厚的行业。据有关部门的统计资料表明,当前城市居民装修住房的投入大约在2-5万元左右不等,并促进了装饰材料业的发展。
10、餐饮、娱乐与服务业。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们对快餐业的需求增加。虽然国外的西式快餐业在中国迅速发展,但是,西餐式的快餐业更多地是针对儿童市场。对于中国人来说,更习惯于中国式的快餐,因此中式快餐业在未来社会发展中将占有重要的地位。
除此之外,中国还将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除了有国家资本的投资,还有民营资本的加入,文化事业力求向多渠道、多元化、多样化发展。
但在这之前,我国在欧洲债务危机阴影的影响下,面临通缩的压力,经济增速放缓,以至下滑。市场价格有了连续5个月下降,年内有过一次下调准备金率,降低存贷款利率,而从8月底9月初开始有所好转,明年将会好于今年,在经济增长格局上却不会急剧暴增。
经济总量上来看,中国、美国、欧共体是世界三大经济体,目前,中国是第二大经济体。长期来看,中国经济还将会保持较高速率的经济发展增速,未来十几年,还会保持8%上下的增长率。到了2020年中国国力就将会超过美国和欧共体,成为世界上经济总量的第一大经济体。目前,仅仅是经济增长增速放缓而已,未来的三到十年,中国经济还会保持较高的增速增长。
只有中国国力得到增长,普通居民才会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才会有更高的生活水平。
未来几年改革重点任务:推动多种经济共同发展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中国经济面临的种种困难如一团麻般复杂,但换个角度看,却如同一根线般简单,那就是产业结构调整还会延续进行,体制、机制的制约还有待转变。
以更大决心和勇气继续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等各项改革,破解发展难题。今年的改革重点任务包括:推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
分配制度改革的破题之举,在于打破行业垄断、打破部门垄断、打破企业单位和事业单位双轨制、对于高收入群体要课以高比率的收入调节税,一次分配追求公平为主,二次分配补充为辅。
分配制度改革,其意义在于,不仅解决目前分配领域的不公平,缩小贫富差距,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增强动力,更会激活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潜力和活力。
完善和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打破垄断,放宽准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铁路、市政、金融、能源、电信等领域。
国家发展改革委日前已召集45个部门,研究制定工作计划、倒排时间表,确保在今年上半年出台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相关实施细则。
普通民众热切期盼新的分配政策出台,因为关系到普通居民物质生活和幸福指数,也关系到社会公平、社会和谐进步。
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都要毫不动摇加快发展,关键是要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竞争,这样才会促进中国经济效率提高和活力增强。
收入分配改革牵动人心,关系长远。抓紧制定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收入分配改革关系到消费扩大和社会公平,“调高、提低、扩中”的思路早已明确。同时,这项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要在权衡各方利益、协调各方关系情况下,果断决策,尽快推出。
尽管如此,新的、合理的分配制度在我国得以实行,还有待时日。

⑨ 中国目前经济发展状况

1、不管是中国或是外国,经济问题从来都不是单纯的经济学理论问题,经济政策不可避免要受到政治、舆论的影响,所以,看待经济政策的效果不能仅从经济的层面来看;
2、中国的经济问题短期来看是消费和投资的失衡问题,投资比重太高,消费能力不足;以前消费能力不足是通过美国等国外市场的消费来弥补,现在国外的需求没了,增长自然就没动力了;
3、短期消费能力跟不上怎么办?国家买单,所以4万亿投资。刚才说了,我国的市场问题是投资比重太高,那再投资岂不是雪上加霜;从长远来看是这样,但是正像前面所说,经济政策不能只看理论效果;投资的结果,1)恢复市场信心;2)避免大规模失业,避免社会动荡;所以,政府干预没有错,但如何调整干预后的不良影响才是问题的关键;藏富于民,内需推动才是社会稳定、经济可持续发展之本;
4、长期来看,经济建设的配套条件(如体制问题)是中国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此外,环境问题的愈演愈烈,究竟仅仅是经济范围内的一次掣肘,还是人类社会发展模式的一次彻底反思,这个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我国未来的经济走向;
5、你提到的中国目前的经济回升,其实连回升都算不上,扬汤止沸罢了,路漫漫其修远兮,路真的还很远……

⑩ 中国近年来经济的发展

中国近些年来经济发展很好。去年中国的经济总量为90万亿元,目前中国的回经济形势答被认为是中高速增长。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近年来发展良好,如果看人均GDP增长,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人均GDP增长率快。

阅读全文

与中国近年经济发展情况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