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国经济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可以从最通俗的GDP经济指标变化显示,平均环比增长速率达到了13.42%(1979年至2012年间)。GDP总值的环比增速与人均GDP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是两者之差在1989年达到最大值,随后一直呈现差值下降趋势。这预示着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小于人口总量的增长。而且,GDP总值的环比增速以1994年为分水岭(图1-1),1998年以后虽然总体看经济发展呈上升趋势,但是环比增速在减小。这些都预示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不可能永久地这样快速进行下去,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规律。因此,今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增长转入中速增长将是大概率事件。
图1-1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情况统计趋势(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2)
中国全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统计见表1-1。2000年到2008年间,中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呈现不断增长态势,2008年达到最高峰值后开始下降,2013年该系数为0.4730。
表1-1 中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情况统计
(据参考文献[4-5])
* 2014年1月20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
2010年中国人均收入接近8000国际元,2012年达到9000国际元左右,2013年预计接近10000国际元[6]。如果今后继续保持这样的增速,2014年最迟2015年就可达到11000国际元水平这个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回落“点”。在人均11000国际元水平上增长速度“自然回落”是顺利渡过工业化高速增长阶段的成功标志,这是一种潜在增长率的下降[7]。到那时能源的供求状况就会出现不同于现在变化的新情况。因此,从长远的经济发展趋势来看,必须解决能源供给或将成为瓶颈的问题。
B. 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到底怎么样
一般来说,中国的经济发展在良好的基本上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改变,经济良好的韧性,潜力足够和大的回旋余地基本特征没有变,支持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基础和条件没有改变,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情况也没有改变。
稳定经济增长,当前7%的波动是一个合理的范围的增长速度并不是因为增长,向高收入国家在实现的过程中。重点群体的就业得到了更好的保障,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和创业水平稳步上升。自主创业、创业的大学生人数同比增长6.8%。农业生产稳定,去年同期夏季粮食产量基本持平,秋粮增长良好。物价稳定上涨,农业生产形势良好,为稳定物价提供了重要依据。
这几个稳,不仅稳定了经济、稳定了民生,也为稳定社会大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总结:面对问题,中国经济一直在增长。从积极的角度看,问题的存在是转型的契机和改革的希望。只要坚定的信心,深化改革,中国经济就能反弹,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效、更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C. 中国的经济总水平在本世纪是否会超过美国
中国经济总水平超美国,本身对我们而言有什么好处,我们很多人连房子都没有的住,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有意思吗?
D. 中国的经济发展目前处于什么水平
市场化经济,就来是尊自重市场规律的经济,中国目前属于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处于发展中阶段,各地区发展也很不平衡,很难说是什么水平。
资本主义,以资本为主体,一切为资本服务,一切向钱看,资本主义的初级阶段是金钱主义,高级阶段则是人本主义,以尊重和保障个体自由为首要。因为最大的资本是人,是能够创造、善于利用资本的人。
社会主义,以社会为主体,将社会建设成为一个能够让广大民众最有归属感、亲切感和舒适感的处所。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是集体主义,这个阶段容易出现以集体名义抹杀个性的现象。当社会主义发展到高级阶段的时候,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个体的感受和尊严会被重新发现并受到重视。
总而言之,殊途同归,人类最终总会找到一条既保障公共利益,又适合个性发展的道路。但是,这个过程必将漫长,也不是我们这些普通公民所能左右的。
因此,做好自己,适应社会,善待身边的人,珍惜公共资源,是我们每个人容易做到而又应该做到的。
E. 中国现阶段经济水平
第一,人均GDP水平在世界上排在很低的位次上,我国仍然属于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1998年,按汇率法计算,人均GDP750美元,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3%,在低收入国家之列(低收入国家标准为人均GDP低于760美元),排在世界第149位;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人均GDP3220美元,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l.9%,在中低收入国家之列(中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为人均4080美元),排在世界第129位。这一水平与印度尼西亚(人均GDP的汇率值为680美元,购买力平价值为2790美元)和玻利维亚(人均GDP的汇率值为1000美元,购买力平价值为2820美元)比较接近。
第二,社会物质财富远不够丰富,尚需要大量创造。人均能源消耗当量和人均电力消耗量可以集中反映社会财富的丰裕程度,也可以反映居民的生活水平。1996年我国人均石油消耗当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人均1684千克)的53.6%,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人均5346千克)的16.9%;人均电力消耗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人均2027千瓦时)的33.9%,高收入国家(人均8121千瓦时)的8.5%。
第三,产业结构层次低,结构升级任务繁重。从三次产业的构成来看,1998年第一产业比重为18%,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比重仅为对%,低于世界平均30个百分点。从制造业内部结构来看,消费品制造业的份额为36%,高于世界平均水平3.2个百分点;资本品制造业的份额为32.5%,低于世界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资本品制造业多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消费品制造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发达国家一般都具有发达的资本品制造业,且其比重明显高于消费品制造业的比重。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则刚好相反。如1997年,在发达国家中,美国资本品制造业的比重为48%,消费品制造业的比重为29%,前者比后者高19个百分点;日本资本品制造业的比重为50.3%,消费品制造业的比重为24.l%,前者比后者高26.2个百分点;而在发展中国家中,巴西(1995年)资本品制造业的比重为29.l%,消费品制造业的比重为32.8%,前者比后者低3.7个百分点;印度尼西亚资本品制造业的比重为22.8%,消费品制造业的比重为51.8%,前者比后者低29个百分点。通过比较可见,我国制造业内部结构状况与发展中国家接近,而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
第四,一半左右的劳动者在初级产业就业,劳动力需要大规模转移。在发达经济中,初级产业就业份额一般都低于10%,1998年美国为3.l%,日本为5.4%,而1997年中国为48.7%,与印度尼西亚水平(45.7%)相当。这说明,我国大部分居民依赖来自于初级产业的收入生活。
从三次产业就业比重来看,我国也与许多发展中国家相近。1998年我国基础设施、服务业和其他部门就业份额之和为37.5%,高于孟加拉国的水平(29.2%),与泰国的水平相近(3.6%),但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如印度尼西亚(43.0%)、埃及(5l.5%)、哥伦比亚(79.3%)、巴西(62.4%)等;更低于多数发达国家的水平,如美国(81.1%)、日本(72.9%)。
第五,居民消费结构层次低,消费结构需要升级。人们通常用恩格尔系数(居民食物消费支出占居民总消费支出的比例)来判断消费结构层次的高低,恩格尔系数越小,消费结构的层次越高;反之亦然。1998年,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为44%,农村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为53.4%,整体上我国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当在44%与53.4%之间,处于很低的层次上,与人均GDP小于或等于1000美元(PPP)的国家组别相当。在这个组别,食品消费支出占居民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平均为48%。有人认为,由于城镇居民享受福利住房消费,按统计年鉴有关数据测算的居民消费结构低估了城镇居民住房消费的比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高估了城镇居民食品消费的比重。但实际上,随着住房制度的改革,这种低估或高估的程度已经很小。
F. 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及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发展水平:十五期间,抄就是2001-2005年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率高达9.5%,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5.7个百分点,分别比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年均增长速度高7.4和3.7个百分点。初步核算,200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182321亿元(按当年平均汇率折合22257亿美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9%。
地位:一些国家或媒体把中国视作经济大国、强国,甚至提出要中国在联合国承担与我身份不相称的会费。应该做出怎样的科学判断呢?我非常赞同对中国目前在国际上“双重身份、双重特征”地位的判断。这就是,首先我们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不平衡,中西部仍然很落后,总体水平不高,但又开始具备某些发达经济体的特征。
G. 中国经济发展的总体特点是什么
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创新,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在实践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几个涉及全局的重大关系,提高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管理社会事务、协调利益关系、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开展群众工作、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从理论上看,反映事物内在联系,体现事物本质特点的关系也就是规律。从实践上看,把握了客观规律就能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十六大提出了我们党在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战略部署。“全面小康”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须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与2000年我国达到的“总体小康”相比,“全面小康”要求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全面小康”包含了“社会更加和谐”的内容。 有的同志提出,有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为什么还要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呢?我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我国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针对当前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出现的突出问题,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而确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我国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实现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这种转型不是细枝末节的变动,而是经济体制根本性的变革。这种变革已经并将继续对我国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适应经济体制的这种深刻变革,社会体制正在发生转型。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社会出现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形式多样化,推动着我国社会体制的转型。对外全面开放是我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多变性、差异性越来越明显。在这样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既有巨大发展潜力和动力,又有各种困难和风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显得特别重要而艰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什么关系?一方面,如前面所提到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一种价值目标,又是一种不断推进的现实的社会历史过程,是价值目标和社会历史过程的统一。从这个角度看,“构建和谐社会”与“实现全面小康”两者的现实起点一致,目标一致,实践过程一致。另一方面,和谐是一种社会状态,我们在实现“全面小康”的过程中,通过解决当前发展阶段存在的突出问题,促使全面小康的目标在和谐的状态中实现。如果说,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阶段性目标,那么,逐步消除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不和谐因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实现这个目标所要完成的重要战略任务。“和谐社会”是对“全面小康”的坚持和发展,是对“全面小康”中关于社会更加和谐要求的进一步展开和丰富,使得“全面小康”在理论形态上更加完整、系统。当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具体的、历史的,需要长期奋斗,不断推进,逐步实现。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谐社会建设有不同的具体目标。我想,我们完全能做到通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协调方面,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方面,比现在中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做得更好,从而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进一步证明社会主义能够获得成功。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总结国内外关于发展问题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提出的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把坚持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统一于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和实践中。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发展,是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物质财富的日益丰富。贫困是产生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原因,而发展则是消除贫困的根本途径。当然,富裕不一定和谐,但贫困肯定会导致不和谐。马克思指出:“生产力的这种发展之所以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夺必需品
H. 中国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增长呈现四大来新源特点 12月8日由北京大学经济研究所主办的“经济论坛二OO二”上,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说,今年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第一年,一年来中国经济呈现出新的特点。 邱晓华说,一年来,中国经济整体表现比预期的好,中国人应对挑战很有成效,一年来中国经济呈现出新的特点: 首先,经济保持平稳的过程中,有小幅回升的发展态势。全年经济总量第一次超过十万亿元人民币,经济增长率将达到百分之八左右。 其次,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全面增长,共同拉动经济增长。 第三,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工业、农业取得了新成效。其中,农业向特色产区和优势产区集中的趋势更加明显;工业以出口为导向、投资为支撑、技术为推动力、高消费结构为突破口的格局正在形成,以适应新的市场需求。 第四,国家财政收入、企业效益、国际收支等方面的表现都表明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改善。
I. 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显然高于以前的表现是什么
中国经济发展水平高于以前的情况可以用多项经济指标加以证明。回
以2000年为节点,答15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
首先,在GDP上,2014年我国GDP累计63.65万亿元,2000年是9.98万亿元,有大幅度增长。相应的,人均GDP也同比增长。
其次,固定资产投资上,201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12761亿元,2000年是29854.7亿元,即便排除物价增长因素,此数值也已极具放大。
第三,国民收入上,201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0167 元,2000年只有3210.5元。
第四,工业增加值上,2014年全部工业增加值 227991 亿元,2000年为25394.8亿元。
此外,人均预期寿命、旅游总收入等多项指标均能反应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居民日常生活感受也能体现出水平的提高。
J. 中国现在的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增长呈现四大新特点 12月8日由北京大学经济研究所主办的“经济论坛二OO二”上,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说,今年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第一年,一年来中国经济呈现出新的特点。 邱晓华说,一年来,中国经济整体表现比预期的好,中国人应对挑战很有成效,一年来中国经济呈现出新的特点: 首先,经济保持平稳的过程中,有小幅回升的发展态势。全年经济总量第一次超过十万亿元人民币,经济增长率将达到百分之八左右。 其次,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全面增长,共同拉动经济增长。 第三,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工业、农业取得了新成效。其中,农业向特色产区和优势产区集中的趋势更加明显;工业以出口为导向、投资为支撑、技术为推动力、高消费结构为突破口的格局正在形成,以适应新的市场需求。 第四,国家财政收入、企业效益、国际收支等方面的表现都表明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