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国所有的朝代按顺序排都有哪些,从夏商周开始
1、夏朝:约公元前2029年-约公元前1559年,共计:471年。
2、商朝:约公元前1559年-约公元前1046年,共计:438年。
3、周朝: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分为西周、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共计:867年。
4、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首称皇帝,共计:16年。
5、西楚: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共计:5年。
6、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汉高祖刘邦,共计:210年。
7、新朝:公元8年腊月-公元23年10月6日,新太祖建兴帝王莽,共计:16年。
8、玄汉:公元23-25年,汉更始帝刘玄,共计:3年。
9、东汉:公元25-220年,汉光武帝刘秀,共计:196年。
10、三国:公元220-280年,魏、蜀、吴三足鼎立,共计:61年。
11、晋朝:公元265-420年,分为西晋(265-316年)、东晋(317-420年),共计:156年。
12、南北朝:公元420-589年,共计:170年。
13、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文帝杨坚,共计:38年。
14、唐朝:公元618-907年,唐高祖李渊,共计:290年。
15、五代:公元907-960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共计:54年。
16、十国:公元891-979年,共计:89年。
17、宋朝:公元960-1279年,分为北宋(公元960-1127年)、南宋(公元1127-1279年),共计:320年。
18、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元太祖孛儿只斤·铁木真,共计:98年。
19、明朝:公元1368-1644年,明太祖朱元璋,共计:277年。
20、清朝:公元1644-1912年,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共计:268年。
21、民国:公元1912-1949年:,位于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是辛亥革命以后建立的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22、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己丑年)10月1日成立 ,以五星红旗为国旗 ,《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国徽内容包括国旗、天安门、齿轮和麦稻穗 ,首都北京。
(1)夏商周经济发展扩展阅读
公元前21世纪,中国最早的国家夏朝出现。东周推进了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变革,思想上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帝国—秦朝,西汉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中国陷入分裂割据局面,五胡乱华期间,异族融于中国趋势加强,诸多民族在分立政权的冲突中逐渐汇聚。隋唐时期,中央与边疆少数民族联系更为密切,经济繁荣、科技文化高度发展。宋元时期,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经济、科技发展到新的高度。明朝鼎盛时期,社会经济高度发展,明末在江南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9世纪中期,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确立了共和政体。袁世凯死后,中国进入军阀割据混乱时期。后经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终于在1949年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又经1966年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1978年后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国经济快速发展,2011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贰』 夏商周文明对后世中华文明发展有哪些影响(史论结合,可以从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
民族:奠定了汉族的主体
政治:奠定了君主专制制度的基础
经济:农业为主
文化:礼的文化
『叁』 夏商西周的经济发展特点
(1)农业是夏、商、周的主要经济部门,农作物的品种较丰富,农具版以石器为主,农权业水平和耕作技术有较大发展
(2)以青铜铸造业为代表的手工业高度发达。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的主要部门,这一时代被成为“青铜时代”。玉器加工和纺织有很大发展,出现了原始的瓷器,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飞跃,漆器制造已达到较高水平。
(3)商业、城市和交通业较发达。交通工具种类多,商朝以贝为货币,商都成为繁荣的大都市:商周时建立了邮驿传递制度,西周从都城到全国有几条宽阔的大马路。
over---
『肆』 求夏商周到隋唐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制度(内容和评价)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周的历史地位
约在公元前21世纪时建立和巩固起来的夏王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初形成的国家,是中国奴隶主阶级建立和运用国家机器,确立和进行阶级统治的开端。此后,历经商、西周,直至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自己的外亲申侯勾结犬戎和吕、鄫等方国攻杀于骊山下,历时1300多年,在历史上称为“三代”,是我国奴隶制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演变,对于我国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后代的政治都有重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疆土方面,夏商周凭借自己正统的地位和强大的武装,采取分封、册命和武力征服的手段,不断地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初步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活动疆域,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第二,在经济上,生产工具从骨器、蚌器、石器发展到铸造完美的青铜器;农业生产得到较大的发展,从仅有少量的剩余到“千斯仓”、“千斯箱”①的储备;商品经济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形成以都邑为中心的商品生产和交换市场及比较统一的货币,使社会生活有了较大的发展。
第三,在政治上,确立了以君主为核心的王权专制,在父系大家族的基础上,以宗法制度为主体,按照亲疏远近,从王国到诸侯国,按地区建立起层层的政权机构,并划分明确的等级,由大大小小的奴隶主世代相袭地把持各级政权。这种宗法和等级制度长期影响着中国古代社会。
第四,在思想领域,形成宗教神学思想体系,将天说成是自然与社会的主宰,以证明王权神授,论证自己的统治是合理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并且利用宗教观念来配合暴力统治;同时,根据宗教祭祀仪式演化出“礼”,作为制度、思想、行为的规范,逐步发展成为一套以维护宗法等级制度为核心的礼制,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
第五,在行政管理上,国家行政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形成以王为首、分封诸侯的贵族政体;建立了一套以中央为内服官(在王国直接统治区内为王室服务的官)、以地方为外服官(在王国直接统治区外分封的诸侯和为诸侯服务的官)的内外服官体系;建立了适合奴隶制国家特点的,有关培养、选拔、任免、爵命等级和退休养老等方面的官员管理制度。凡此种种,对后世行政制度的发展变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隋朝在中央设三公、三师、五省,其中五省为内史、门下、尚书、秘书、内侍。五省中秘书省悠闲,而内侍省全是宦官,五省实为三省。三省中内史掌决策、草拟,长官为内史令;门下省掌审议与封驳,长官为纳言;尚书省掌政务的执行,长官为尚书令。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掌官吏的考核与任免;礼部掌国家礼仪制度,如封禅、册封太子、后妃等;兵部掌握军事;工部掌工程建设等;度支掌国家赋税与财政;都官掌刑狱词讼。
唐朝沿袭之,并进一步完善。其中内史省改为中书省,长官为中书令(2人)下设中书舍人辅助起草政令;门下省长官为侍中(2人);尚书省长官为左右仆射[2人],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三省长官议事于政事堂,三省长官地位显赫,一般不轻易授人,为弥补宰相的缺额或扩大宰相的人数,皇帝往往指派一些年轻和品级较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品级较低的官员往往要加上“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号,也为宰相。这样以来,宰相的权力被一分为三,人数增加,权限缩小,削弱了相劝权,加强了皇权 。
在政务执行程序上。中书省由皇帝处领旨或将宰相决议之事交给中书舍人起草诏令。中书省起草好诏令后转交门下省,门下省发现中书所拟诏令有违失,可以驳正封还中书省重拟,即“封驳”。中书省所拟诏令经门下省审议合格并获皇帝认可(“画敕”)后,转交尚书省执行,由尚书省交给六部中相关部门具体执行。三省六部间职责分明,分工明确,程序既定,既分工合作有互相监督牵制,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因此,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标志着中国政治制度走向成熟。
『伍』 阐述原始社会至夏商周的经济文化思想发展状况
畜牧业在夏商周社会经济部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对于富贵人家和国家政权来说,畜牧显得更为重要。为其可以改善生活,丰富祭祀,巩固国防,在一个“国之大事,惟祀与戎”的时代,畜牧委实不可少矣
夏代有专门从事畜牧业的人和部落。古书有“莱夷作牧”的记载,“莱夷”就是就是畜牧部落之一。商周畜牧业在社会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相当大。商代畜牧业相当发达,卜辞祭祀用牲名目繁多,数量很大,一次百头以上者不乏其例,最高用牲量一次达“五百牢”或“千牛”。周人虽然以农业发迹,但畜牧业在周代经济生活中仍很重要。《诗经》中有一首“考牧”诗,反映的是当时畜牧业生产的情况,“三百维群”,“九十其犉”。可见当时牧群的规模是不小的。当时地旷人稀,原野不能尽辟,农田一般分布在都邑的近郊,郊外则辟为牧场。《尔雅??释地》:“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对原野中农田和牧场的规划,被称作“井牧田野”。从《诗经》看,当时确实是划出了放牧牛羊和马的各类牧场的。而《周礼》则记载了组织严密分工细致的牧政。
新石器时代,后来人们所饲养的一些动物,所谓“六畜”都已齐备。商周时期,马的地位显著提高,广泛用于战争,狩猎和交通运输。养马业受到重视,官营养马业中,对于马的放牧、饲养、调教、乘御、保健等都有专人负责。这一时期,象和鹿也成为人们的驯养对象。《吕氏春秋??古乐》中有“商人服象,为虐于东虞”之说,而《诗经??大雅??灵台》则有“王在灵囿,麀鹿攸伏”之句,说的是周天子在灵囿养鹿取乐的事。商周时期,鸭、鹅等水禽开始饲养。鸭,古称鹜,系由野鸭(凫)驯化而来,驯化之后又称家凫,或舒凫。鹅,古名舒雁,系由雁驯化而来的。
夏、商、西周时期,畜牧兽医技术较之于新石器时代有了很大的提高。由于种植业的发展,放牧已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于是对于牲畜的饲养管理,在采用放牧的同时,圈养已很普遍。甲骨文中有反映圈养的文字,而《诗经》中更有不少圈养的记载,如“执豕于牢”,“乘马在厩”等。适应圈养的需要,在商代出现了割草作饲料的饲料生产。更有以粮食来秣马。但商周时期,最通行的做法可能还是圈养与放牧相结合。《周礼》中既有“圉师”负责圈养,更有“牧师”负责放牧。
商周时期,家畜的繁育技术也已出现。特别是对于马的繁育技术有一套较为成熟的作法。《夏小正》中有五月“颁马”的记载,就是指别马雌雄,分群放牧。这样做是为了防止乱交、保护孕畜和便于控制牲畜交配与生育季节。《周礼??牧师》提到了“中春通淫”,这就是说,马匹平时是化牡分群放牧的,至仲春之月则合群配种,配种之后再“颁马”,分群放牧。母马春季配种,次年生产后,正值天气转暖,对养育幼马是有利的。为了适合马配种繁殖的需要,提出了牝马牡马的比率。《周礼??校人》:“凡马,特居四之一。”郑玄注引郑众的解释是:“四之一者,三牝一牡。”这样能使母马不空怀,提高产驹率。为了保持这一比率,对于不适于作种马的雄马采取去势(“攻特”)的办法,以改良马的品种,提高配种质量。对于留作种马的公马,《周礼》中还有“佚特”一项。“特”是留作种马用的公马,俟通逸,“佚特”就是使种马逸而不劳,保证其充沛的精力。对于怀孕的母马和生下不久的幼马则有“执驹”一说。这些反映当时的畜牧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商周时期还出现了兽医。兽医最早的记载见于《周礼》,兽医,包括“疗兽病(内科)”、“疗兽疡(外科)”两项,还有专疗马病的“巫马”,以至为良马保健的 “趣马”等。夏商周时期,兽医学上的最大成就募过于阉割术的出现。《周礼》中“攻驹”和“攻特”,指的就是对于公马的阉割,《周易》说:“豮豕之牙,吉 ”,则是说,阉割过的猪性情温和,虽有其牙,不足害物。阉割技术的发明对于动物的驯养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大概早期的家畜虽已驯化,但还保留了一些原始的野性,经过阉割之后,野性受到一定的限制,这对于家畜的圈养大有裨益。
夏、商、西周时期的文化
(1)文字:成熟文字的出现和形成体系——商代的 甲骨文;籀文(商周时期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2)教育:西周:“学在官府” (3)天文:甲骨文有关于日食的最早记录。
『陆』 农耕经济为什么在秦汉时初步发展,夏商周没有发展农耕经济嘛
有啊,但是人不算多,部落之间有战争,老百姓生活没有秦汉稳定,自从秦始皇连接长城,北拒匈奴之后,内部更加稳定。汉朝在文景之治时期,休养生息,使得国家人口,粮食都大幅增长。
『柒』 穷二代和富三代、富四代,在经济上,发展速度上,会有什么区别
穷二代拼不了爹,只好拼命。一般来说,富三代富四代如果教育好,不败家,穷二代基本上赶不上!但也不是没有希望,那就需要你加倍的努力,找到更好的赚钱模式!
『捌』 从经济,文化,政治方面看,夏商周的历史是如何发展的
夏商周都是隶为主的经济体制,周朝的经济是以分封为基础的家天下,将土地分封给各个诸侯国,有诸侯管理,诸侯必须对中央有绝对的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