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城市发展的经济学分析

城市发展的经济学分析

发布时间:2021-01-19 06:19:21

A. 城市经济学中影响城市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城市发展必定受到资源因素的影响。自然资源的承受能力是有限度的,社会资源也是有限度的。人多粥少时,必然会引起社会的不稳定,当然会制约城市的发展。

B. 社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推进城乡社会公共事业协调发展 发布日期:2004年12月06日 点击数:182 民建浙江省委会 在加快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中,重视城市建设,忽视农村发展的问题比较突出,城市与农村的发展失衡情况在加剧,特别是在社会公共事业领域,农村大大落后于城市。经历撤区、扩镇、并乡,乡镇机构改革,农村医疗改革,农村基础教育布局调整等一系列与农村密切相关的改革措施后,农村原本就稀缺的社会公共资源进一步向城市转移和集中。特别是在资源配置中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发挥后,政府不仅没能及时调控公共资源的配置,而且在城市化建设中存在错误引导,更加快了农村公共资源向城市转移的速度。农村公共资源的匮乏,加剧了城乡差距、贫富差距,使农村的上学难、就医难、维护正当权益难、改善生活条件难等问题更为突出。也因此引发了不少社会问题,如公共安全、社会心态等,影响了农村的社会稳定和发展。在城市发展热衷于讨论和建设大型文化休闲广场、五星级公厕、景观大道等豪华、超豪华公共设施时,农村社会事业的落后着实令人担忧,必须加快发展。一、农村公共资源状况调查改革开放初期,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面貌大为改观,特别是在乡镇企业比较发达的乡镇,各项社会事业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随着改革的深入,政府把发展的重点更多地放在城市,形成了农村无可比拟的城市发展优势,并进一步带动农村的资源向城市集聚,使农村的发展基础不断弱化。(一)农村公共资源不断递减1.农村教育资源过度收缩,农村优良的教育资源向城市快速转移。从《浙江农村统计年鉴》等资料上看,全省农村普通中学从1985年的2485所,减到1995年的828所,再减到2000年的599所,其中高中从1985年的167所,减到1995年的9所,到1998年直到现在只剩5所;农村普通中学的专任教师从1985年的4.84万,减到1995年的1.79万,再减至2000年的1.66万;农村小学1985年34548所,1995年减至8159所,2000年减至3324所,专任教师1985年11.83万,1995年为3.28万,2000年为2.92万。2、农村医疗服务机构质与量同时下降。从统计资料上看,全省乡镇卫生院从1985年的2830所,到1995年的3017所,到2000年的2681所,卫生院床位数从1985年的2.75万张,到1995年的2.67万张,再到2000年的2.57万张,农村卫生服务资源的减少明显。我们具体调查了部分县,如社会经济发展良好的新昌,1990年乡镇卫生院53所,总病床数414张,总职工数633人,卫生技术人员数573人,1995年乡镇卫生院18所,总病床数402张,总职工数567人,卫生技术人员500人,2000年乡镇卫生院18所,总病床数391张,总职工数544人,卫生技术人员数471人,2003年乡镇卫生院18所,总病床数386张,总职工数501人,卫生技术人员数436人。这些数据还不能充分反映部分农村的医疗卫生条件,城郊和经济发达乡镇良好的医疗条件部分地掩盖了问题的严重程度。3.农村文化事业堪忧。从现有的资料上看,农村文化资源普遍萎缩,如农村放映队1985年3903个,1990年2924个,1995年1826个,到现在可能已所剩无几;乡镇广播站1985年3198个,1990年3287个,1995年1884个,2000年1741个;乡镇文化站1990年3069个,1995年1816个,到2002年包括街道文化站在内只剩1247个。即便如此乡镇广播站、文化站有名无实的也不在少数,设施陈旧、落后,活动器材和设备奇缺,有些文化站设在乡镇政府内,成了内部活动室,没有起到应有作用。文化员专职不专用,或身兼数职,姓文不干文的情况比较普遍。如杭州某县37名乡镇文化干部仅2名不兼职。农村基本上已经没有体育设施,过去每村有篮球场(兼作晒场)、每个乡有较标准的操场兼足球场(主要是供初中体育和学校运动会用),现在是相去甚远了,即使设施还可利用,也已无人组织,全民健身基本不包括真正的农民。4、农技服务“线断网破”。我省统计资料显示,乡镇农技服务站1985年3156个,1990年3119个,1995年1908个,2000年1744个;畜牧繁育改良(配种)站1985年246个,1990年53个,1995年20个,2000年18个;畜牧兽医站1985年2567个,1990年2479个,1995年1621个,2000年1529个。有报道称“农技推广名存实亡”。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胡瑞法博士从2002年开始对湖北、浙江、广东等省28个县84个乡 http://www.zjzx.gov.cn/Item/1534.aspx

C.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在大城市工作的利弊

  1. 大城市,劳动力就业机会高,劳动力价格高。

  2. 但是,大城市,劳动力的生活成本也高。

D. 互联网是城市的互补品。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解释

互补品指两种商品必须互相配合,才能共同满足消费者的同一种需要,如照相机和胶卷。啤酒内价格上容升 —> 啤酒的需求减少 —> 比萨的需求减少 —> 比萨的需求量下降 —> 比萨的供给量下降 —> 比萨的供给减少 —>比萨的价格上升

E. 从经济学角度解释为什么需要城市规划

我理解城市规划不是孤立的,它的目标是要通过经济的社会的工程的手段去实现的,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城市规划目标和路径是不同的,规划的实施要有经济的手段。

F. 对城市经济学的认识

1城市经济的作用及其运行问题

经济学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是人类社会的共识。经济的发展带动全局的发展。城市经济是指城市空间范围内,以非农人口和非农产业为主体的经济形式、经济活动或经济体系。城市经济的作用①城市经济是各部门经济在城市空间范围内的重要纽带。②城市经济是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支柱。③城市经济的发展,加深了社会分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步。④城市经济对其经济腹地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扶持、引导和推动作用。

现代经济的主要特征①空间上的集聚性与规模性。空间集聚性是城市的本质特征,也是城市经济的本质特征。②系统上的综合性与网络性。现代城市经济系统通常都包括工业、建筑、房地产、金融保险以及信息等系统。城市经济系统是这些系统的综合。这些系统之间、各系统内部各单位之间都存在种种经济关系,他们相互关联与交融,使城市经济又具有网络性的特点。③运行商的开放性与外部性。④绩效上的高效性与裂变性。城市的人均投资低于农村,而投资取得的效益却比农村高。城市经济的高效性,使得城市经济以较高的速度不断增长和发展。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质的飞跃,呈现裂变性的特征。

城市经济运行的问题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空间集聚与城市化的问题。②城市空间规模增长管控问题。③城市经济空间与城市经济空间的合理配置问题。④城市空间范围内产业结构问题。⑤城市空间范围内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问题。

对上述城市经济运行问题的分析探讨,是城市经济学的主要任务。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空间集聚与城市化经济、城市空间规模经济与增长管控城市空间的合理配置、城市空间内的产业结构、城市经济增长与发展、城市土地经济、人口经济财政金融经济、管理经济、住宅经济、福利经济、基础设施经济、交通经济、物流经济、环境经济以及城市与区域经济等。

2城市经济学学科的发展

城市经济学是随着现代城市及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而逐渐产生和发展的。多数学者认为,1965年美国人威尔帕·汤普森编写的《城市经济学导论》的问世标志着城市经济学的诞生。西方城市经济学发展非常迅速。在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适应城市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形势的需要,城市经济学才被介绍到我国,并且发展迅速,很快确立了它的学科地位,成立了研究城市经济学的学会及系所,取得了相当数量的研究成果,培养了大批城市经济学科理论与实际人才。我国城市经济领域的权威性学术团体——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的宗旨包括:开展城市经济理论前瞻性理论研究,总结城市发展经济经验,传播城市现代化建设理论信息,推动全国学术研究成果交流,繁荣城市经济,促进城市发展。

我国城市经济学学科发展的新形势:(1)学科理论基础和理论体系研究将会进一步加强。(2)城市经济学研究将会更加注重实践性并将直面重大问题。当今城市社会的城市化规律与方针政策问题城市经济增长中经济组织结构、社会政治制度结构的作用及其对策、城市经营与管理问题、城市竞争力问题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等实践实践中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难题,都是目前的研究热点。(3)研究方式、手段以及方法将有大的变革。①个性化研究开始出现,“群体化的跨空间协作研究”也正在兴起,出现了跨地域乃至跨国界的全球同步合作研究。②计算机应用更加频繁和突出。建立城市经济学数量经济模型,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进行大量的数据统计分析。③由专门化研究走向综合研究趋势明显。在中观层次和空间范畴上对城市经济问题进行跨学科、跨部门的综合研究将成为必然选择。(4)城市经济比较研究也将成为一个趋势。城市经济研究将逐步摆脱对单一城市的研究,开始注重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不同城市的比较研究,尤其是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研究。

G. 城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城市经济学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是与经济理论从微观经济学到宏观经济学再到中观经济学这一发展历程一脉相承的。1965年美国汤姆逊的《城市经济学导言》问世,标志着城市经济学在美国首先诞生。虽然城市经济学作为中观经济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只是经济学体系中的后来者,但它一经产生就体现出蓬勃发展的生机和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此后,城市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欧美各国、日本、前苏联得到较快发展。20世纪80年代,城市经济学在我国兴起和传播,经过20多个年头的风雨历程,城市经济学在我国已经得到长足发展,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是,从总体上说,我国城市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还远不能满足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迅速发展的需要,这与社会各界对城市经济学这一学科缺乏全面、深入的认识是分不开的,因此,认识城市经济学的性质,有助于我们揭开城市经济学的庐山真面目。 城市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而不是理论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是为了把握城市系统经济运行、经济关系及其规律,并以此来指导城市经济和城市管理的实践。研究城市发展规律,是通过对城市化基本规律的揭示,探寻城市发展的一般条件、动力及过程,这对于制定城市发展战略是有意义的;研究城市经济结构,是通过对城市三次产业结构、产业技术结构和组织结构以及空间结构的分析,以期对城市经济结构进行不断的调整和优化,这对于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规模以及城市功能的定位是有意义的;研究城市经济环境,是通过对城市人居环境、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全面、系统的阐述,提高人们对人与自然、经济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认识,这对于城市规划和建设以及城市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是有意义的;研究城市经济效益,是通过对城市经济整体效益、城市土地效益、城市规模效益或定量或定性的分析,来探索提高城市经济效益的途径和方法,这对于提高城市的综合效益是有意义的;研究城市经济区域,是通过对城市经济区域形成与发展的剖析,寻求城市与区域共同发展的机制,这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建设是有意义的;研究城市经济管理,旨在探索城市政府管理和社会管理的职能、方法、途径,这对于提高城市的水平和效率是有意义的;研究城市文化,旨在通过对城市文化与城市经济、城市管理之间关系的梳理,实施有效的城市文化发展战略,这对于提高城市的竞争力是有意义的。综上所述,城市经济学是为城市经济和城市管理服务的一门应用学科。

H. 留大城市还是回小城市 能够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吗

留大城市还是回来小城市自
要考虑各自的机会成本和收益
留大城市机会成本是在小城市的发展机遇、和家人朋友的团聚等等
收益是可能的高收入工作和辉煌的前景

回小城市机会成本是在大城市的机遇
收益是和亲朋团聚和在小城市的机遇

I. 从经济学的角度,谈谈对城市化概念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它不仅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特殊规律,并且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也提出了科学的预见。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概念提出以来,学术界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解读。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也只有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出发,才能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避免陷入新自由主义的理论陷阱之中。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坚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统一的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在社会生产中,始终存在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个方面及其对立统一关系。从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过程来看,生产力的不同发展阶段决定着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但是,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下,生产关系及其具体形式对生产力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甚至决定性作用。因而,片面强调生产力的决定作用是一种庸俗机械的唯物主义观点,片面强调生产关系的反作用或决定作用则是一种唯意志论和唯心主义观点。所谓供给侧,总是相对于需求侧而言的,它主要是指社会生产这一方面。而任何社会生产都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统一的基本原理,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一方面必须从生产力的角度来认识供给侧,另一方面又必须注重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认识供给侧。分析当前中国经济所表现出来的供给侧方面存在的问题,不能停留在生产力这个层面上,而是必须深入认识生产关系这个层面存在的问题,应该地从完善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这个角度出发去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质内容。必须高度重视已经形成的社会生产关系体系对于我国社会生产力所产生的巨大能动甚至决定性作用。仅仅从生产力角度来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社会经济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其中既存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运动这样的一般规律,同时,不同性质和阶段的社会条件下的经济发展又具有不同的特殊规律。因而,仅仅从抽象的、一般意义上去谈经济发展是没有意义的;仅仅从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出发去解释和解决特殊条件下的经济发展问题则是无效的。因而,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一方面必须注重借鉴国外的经验与教训,另一方面又必须从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反对任何形式的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只有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运用于对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科学分析,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和原则。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能迷信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制度基础。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比资本主义私有制更为广阔的空间和前景。同时,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的社会生产计划,能够避免资本主义生产无政府状态所产生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和社会经济资源的巨大浪费,从而能够更加有效地保持社会生产的快速和可持续发展。建立在按劳分配原则基础上的收入分配制度,能够避免社会财富占有和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从而不仅能够保证社会公平和正义,极大地焕发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而且也避免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人民群众的消费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从而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必须遵循的路线和道路原则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原则和方向,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发展道路。同时,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看来,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经济发展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其特殊性在于它以追求无止境的价值增殖或赚钱为目的,因而,剩余价值规律支配着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全部过程,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发展生产力是资本获得剩余价值的手段,与此同时,生产力的发展又与资本的内在要求相矛盾的。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表现在各个方面:第一,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含义在于同一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从而单位商品的劳动量及价值量必然下降,可是资本追求的却是剩余价值,而不是物质财富。这样,资本生产的商品越多,单位商品的价值以及剩余价值就越少,从而平均利润率具有一种下降的内在趋势,这就迫使资本必须加快积累并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使同一单位的资本获取的剩余价值会更少,平均利润率进一步趋于下降。这就形成一种循环,正是这一循环推动着资本主义的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第二,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商品的实现以及剩余价值的实现需要一系列严格的前提条件,这些条件最重要的是:必须有足够的市场购买能力来消化或购买大量生产出来的商品。可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恰好不能保证这一条件,原因在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与生产供给相比总是不足的,因为资本积累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必然造成财富占有在资本一方和劳动一方的两极分化。除此之外,资本主义生产还表现为一种无政府状态,即使是资本之间的相互需求也具有不确定性和经常的不平衡。因而,生产之间的矛盾以及生产与最终消费之间的矛盾,是一个标准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型无法解决的问题。于是,这些矛盾总是以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的方法来进行一种强制性的解决。第三,资本为了获得利润或收益的最大化,在职能资本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一个庞大的信用制度和信用系统。信用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资本的集中和一定阶段的经济增长,但是另一方面它又创造出一套投机和欺诈机制,使现实资本地转化为虚拟资本,从而产生了国民经济金融化,并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两极分化,最终必然产生金融危机并进一步引发经济危机。因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自身的矛盾会产生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并最终给广大民众带来深重的灾难。因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决不能朝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去改,绝不能如资本主义社会那样盲目迷信市场的力量,而应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三、解决供给侧问题需要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任何社会的经济增长和发展在不同的条件下具有不同的模式,而经济增长和发展模式是由一定的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决定的。一定性质的社会生产关系构成了一定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它决定了一定社会的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同时,一定经济制度下的不同发展阶段,社会生产关系具有不同的具体形式,从而形成不同的经济体制,而一定的经济体制决定了一定的经济增长和发展模式。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表现出一系列问题:对外贸易增长乏力、部分产能严重过剩、产业结构失调、技术创新能力不足、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脱节、资源生态危机等等。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这些问题都具有供给侧的性质。因而,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切合实际的。但必须深究的问题是,产生供给侧问题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对于当前的中国经济问题可以从多种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但是,必须抓住中国经济发展的“牛鼻子”,这个“牛鼻子”,就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特殊经济体制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特殊经济增长模式。从中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角度来看,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在于地方政府在实际职能上的企业化。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一方面造就了中国经济在一定阶段的高速增长,另一方面又是产生一系列问题的根源。正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中指出的那样,全面深化经济体制的核心问题是进一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其中,如何处理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以及地方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尤为重要。因而,改革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模式才是治本之策。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特别是地方政府的行为模式。如何通过改革,使地方政府一方面在经济增长中继续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又能够贯彻落实中央制定的综合改革和发展目标,这是能否解决供给侧问题以及能否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重要环节和关键。四、供给侧改革既应强调供给又要关注需求,既要着眼当前又要立足长远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表现为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等四个环节同时存在并且相互转化的过程。这四个环节之间存在着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但是生产在其中始终起着支配的作用,社会生产过程的性质和特点始终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性质和特点。因而,必须始终重视生产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地位,同时又必须高度重视分配、流通和消费对于生产的巨大反作用。只有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这个基本理论出发,才能全面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分配、流通和消费方面的改革的辩证关系,也才能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丰富内涵和重要意义。仅仅从供给或需求的角度来看待经济发展问题是片面的,把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割裂开来更是错误的,必须全面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前我国经济的突出问题在于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加大,而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直接来源于企业的活力不足。企业活力不足的根源在于企业生产的商品或服务没有市场,企业生产的商品或服务没有市场是因为它们生产的东西与市场的需求之间存在矛盾。而供求之间的矛盾既来源于供给侧,也来源于需求侧。因而,在强调和注重供给侧改革的同时,必须进一步重视需求侧的作用和需求侧的改革,其中,投资体制的改革和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把供给侧的改革与需求侧的改革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改善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状况。不仅如此,还必须正确理解和处理好长期经济变量和短期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从一般意义上来说,供给侧地具有长期的性质,而需求侧地具有短期的性质。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供给侧也存在短期的经济变量,需求侧也具有长期的效应。就供给侧方面来说,不仅存在产业结构、技术创新能力、在价值链中的地位等长期经济变量,也存在产品库存、过剩产能、产品质量等短期经济变量。就需求侧方面来说,出口、消费和投资不仅具有短期经济效应,同时也会产生长期经济效果。因此,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一方面必须注重影响长期经济变量的经济体制方面的改革,另一方面又必须采取有关政策措施解决短期经济变量方面存在的问题;既要把这两个方面区别开来,又要对它们进行全面统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无论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还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学,都没能科学地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因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依据这两种经济学理论所制定的,无论是新自由主义政策还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由于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或经济制度所固有的内在矛盾,从而也未能消除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因此,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坚决抵制这两种经济学理论和思潮的干扰,必须坚定不移地依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来制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各方面具体政策。望采纳我的回答。

J.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毕业后选择在一线城市还是二线城市发展

主要看个人意愿,其实哪里都可以发展,哪里都能赚到钱的,主要看个人能力,当然从经济学层次来说肯定是一线城市了,你感觉呢?

阅读全文

与城市发展的经济学分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