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技术领域经济问题和经济规律,研究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是研究技术领域内资源的最佳配置,寻找技术与经济的最佳结合以求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它主要是对下列各方面经济活动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效果进行分析:各种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农业优良品种的选择;各种工业原料、材料的选择;能源的生产和供应;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的采用;各种标准和系列的制定;产品的造型和结构;生产的专业化、协作化和联合化;企业规模、布局和结构;建设方式和建设周期的确定;各种交通、邮电、通讯方式的选择和配合;环境污染防治方法;工艺条件和工艺参数的合理选择;引进技术的合理选择等等。[1]
中文名
技术经济学
简介
应用理论经济学基本原理
具体内容
为国家和部门制定各种技术方案
目前研究现状
摊子铺得太大,比较散
快速
导航
研究
简介
概念
技术经济学是一门研究间辩证关系的新学科。它是从经济角度研究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的再生产过程中即将采用的各种技术措施和技术方案的经济效果的科学。技术经济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将技术更好地应用于经济建设,包括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研制、各种资源的综合利用、发展生产力的综合论证。
技术经济学研究的不是纯技术,也不是纯经济,而是两者之间的关系,即把技术与经济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以选择最佳技术方案。
当今中国社会,由于人力成本越来高,并且中国沿海一带城市严重出现用工慌的问题,邓小平同志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要更多的企业家拥有了科技创新的思维,更多的去了解新的科学技术,多了解科学经济对生产销售带来的便利。
1.和经济依据。
2.研究技术上的的最优方案。
3.研究并提出技术经济效果的途径。
研究对象
对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从各种不同版本和作者的技术经济学专著中不难发现,这依然是一个争论最多的问题。较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观点有:
1.关系论,认为技术经济学是研究技术与经济的相互关系以达到两者最佳配备的学科。
2.因素论,认为技术经济学是研究技术因素与经济因素最优结合的学科。
3.问题论,认为是研究生产、建设领域技术经济问题的学科。这三个观点显然与20世纪80年代以来引进技术和加大建设项目投资的时代要求有关。
4.动因论,认为是研究如何合理、科学、有效的利用技术资源,使之成为经济增长动力的学科。这反映了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变化,进一步深入研究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理论的客观需要。
5.效果论,认为技术经济学研究技术活动的经济效果。这显然带有学科初创时期对“大跃进”盲目建设不讲经济效果的反思。
6.综合论(系统论),认为是研究技术、经济、社会、生态、价值构成的大系统结构、功能及其规律的学科。这反映了希望在更广泛的人类社会大系统中研究技术问题的愿望。
结果
最近版本的技术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把技术经济学的对象归纳为研究技术领域的经济活动规律,经济领域的技术发展规律,技术发展的内在规律三大领域。并把研究对象分为工程(项目)、企业、产业和国家四个层面的技术经济问题,学科构成由基础理论、基本方法以及理论方法的应用等三个方面。可以看作是对上述提法的归纳、扬弃和提高。
㈡ 诚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建设,是一个包括道德核心和各种道德规范的庞大体系。这个体专系涵盖属了道德生活的所有方面,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三大领域中各种人伦关系的要求。在“二十字基本道德规范”中,更突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10个基本规范。为什么党的十六大在阐述加强道德建设时又提出要“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呢?
诚实,即忠诚老实,就是忠于事物的本来面貌,不隐瞒自己的真实思想,不掩饰自己的真实感情,不说谎,不作假,不为不可告人的目的而欺瞒别人。守信,就是讲信用,讲信誉,信守承诺,忠实于自己承担的义务,答应了别人的事一定要去做。忠诚地履行自己承担的义务是每一个现代公民应有的职业品质。
㈢ 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基础,农业是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产业,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先行官。
农业为通过培育动植物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的产业。农业属于第一产业,研究农业的科学是农学。农业的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获得的产品是动植物本身.我们把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
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品。农业是人们利用动植物体的生活机能,把自然界的物质和能转化为人类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
(3)经济发展的地位扩展阅读:
国家统计局24日发表的一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报告称,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国家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带动下,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业增长方式加快转变,现代农业深入发展,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农村面貌加快改善,农村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报告显示,2011年全国粮食总产量突破55000万吨大关,达到57121万吨,比2002年增产11415万吨,增长25%。2004年至2011年粮食总产量实现连续八年增产,2007年至2011年粮食总产量连续5年超5亿吨,标志着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跃上新台阶。
同时,经济作物全面增产。2011年棉花产量659万吨,比2002年增产167万吨,增长34%。油料产量3307万吨,比2002年增产410万吨,增长14.1%。糖料产量12517万吨,增产2224万吨,增长21.6%。
蔬菜及食用菌产量67930万吨,增产15069万吨,增长28.5%。水果产量14083万吨,增产7131万吨,增长102.6%。
农民收入方面,报告指出,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千方百计拓宽增收渠道,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迅速。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比2002年增长1.8倍,年均实际增长8.1%。
农村民生方面,2011年末全国农村公路(含县道、乡道、村道)里程达356.4万公里,比2002年增长了1.7倍,全国通公路的乡(镇)占全国乡(镇)总数的99.97%,通公路的建制村占全国建制村总数的99.38%。
农村改水累计受益人口达到89972万人;2011年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为69.2%,比2002年提高20.5个百分点;2011年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36.2平方米,比2002年增加9.7平方米,增长36.6%。
㈣ 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在世界中的地位又多高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如何
中国的经济发展是建立在对能源的消耗,对环境的污染,对外贸的依赖内上的。全世界的无技术容含量的生活消费品都是在中国制造的,madeinchina带给国人骄傲,实际上是侮辱,就等于全世界的国家都不做的粗活都给中国人做了,实际上是剥削我们中国的廉价劳工,这种经济发展没有将来。因为我们国家的高技术含量的制造业都要给外国的专利费,什么技术都是引进的,我们没有科研能力。 这是很致命的1.需要创立完善的市场经济,打破个地区的封锁垄断!2.增强创新能力,提高自主制造能力!打造民族品牌!3.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污染!4.提高科学技术,增强科技实力
㈤ 中国在当今世界的地位和作用
当代中国对国际的影响与日俱增,在国际事务中地位与作用也有大幅度的提高。内中国在世容界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的腾飞离不开世界,同样世界的发展也不能离开中国。中国的国际地位可以概括为:在全球范围,尤其对于周边的地区,中国是越来越重要的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大国。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的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决维护和平、反对战争。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我们人口众多、幅员辽阔。中国作为世界第三领土大国和第一人口大国,既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又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处理重大国际事务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是一个在全球范围内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不同领域具有综合实力或潜力的国家之一。
㈥ 图书馆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是什么意思
康科德以盛产花岗岩著名,全国许多重要建筑都采用这里出产的花岗岩,如州议会大厦版、首都的国会图权书馆等。在早期城市的发展中,印刷工业、家具生产、马车制做等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十分发达;康科德家具、印刷品以及花岗岩久负盛名。到了19世纪末,康科德成为地区铁路枢纽,铁路运输以及各类维修商店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此外纺织业也很发达。20世纪后,城市经济向多元化转化,电器、皮革、半导体、工业设备制造、乳制品、印刷业、医疗健康、保险、教育、政府等,分别在经济中起到重要作用。
㈦ 县域经济的经济地位
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都是区域经济。县域经济的基础是区域内的自然资源,而城市经济的发展主要靠资金、技术和人才。中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为了加快国民经济工业化与城市化,长期采取了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经济政策。县域经济为城市经济提供了巨大的资金、土地、劳动力等资源,城市经济在县域经济的摇篮中发育、成长。
据统计,1950—1978年,国家通过工农产品剪刀差的形式,每年提取农业剩余净额155亿元,用于城市与工业发展。1979—1997年,每年净提取811亿元,是改革前的5.2倍;国家和城市又从农村拿走土地2亿7千万亩,用于城区扩容、修建工厂和开发区,这笔土地以极低的价格从农民手中买走,中间被国家汲取6—10万亿元以上的剪刀差。 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并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条件。
县域经济是县域社会的脊梁。县域经济作为一种市场经济,一方面,不断剥离家庭的种种职能;另一方面,要求社会更好地承担抚养教育、赡养老人等职能。一方面,合力抗衡政治专制;另一方面,要求实行政治民主。一方面,千方百计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要求科学技术为经济建设提供持久不竭的强大动力。然而,教育科学、社会保障、政治民主的发展,都需要经济发展来支撑;离开县域经济的发展,县域社会发展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㈧ 发展中国家在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是什么
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格局国际分工的低端从事资源类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 的生产。
国际分工格局事关一个国家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定位,其演进趋势自然会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已有不少文献对国际分工的深化及变动做出了分析。事实上,当代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分工体系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1.传统的垂直型分工正向混合型分工转变,呈现出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与产品内分工并存的多层次的崭新格局产业间分工。国际分工在不同产业间进行,主要特征是发展中国家从事资源类初级产品的生产,发达国家从事制成品的生产;或者是发展中国家从事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如玩具、鞋帽等,属于制造业的低端产品;发达国家从事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如机械、电子等,属于制造业的高端产品。在这种分工格局中,产业边界是清晰的,形成以垂直分工为特征的国际分工合作体系。
产业内分工。国际分工依据同一产业内部产业链条的不同环节来进行,具体而言,产业链条可以分为三大环节:一是技术环节,包括研究与开发、创意设计、生产及加工技术的提高和技术培训等分环节;二是生产环节,包括后勤采购、母板生产、系统生产、终端加工、测试、质量控制、包装和库存管理等分环节;三是营销环节,包括分销物流、批发及零售、广告、品牌管理及售后服务等分环节。经历了多年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发达国家逐渐着力于研发和品牌营销,控制核心技术和经营技巧,而把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出去,生产结构呈现出典型的“哑铃”型;而发展中国家则在全球价值链条中,寻求自己的发展空间,明确自己的发展定位,承接着这种产业环节转移,着力于加工制造环节。如耐克公司是一个典型的微观案例。耐克公司掌握产品设计、关键技术,授权越南、中国等国外生产厂商按其产品规格、技术标准生产产品,自己则在全球建立营销网络,进行产品的广告宣传与销售及提供售后服务。
㈨ 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在国民经济的关键领域和重要部门中处于支配地位,为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发挥着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