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泗县经济发展

泗县经济发展

发布时间:2021-01-18 14:31:04

⑴ 安徽最惨城市,地理位置优越,为啥下属四县却都是贫困县

每个城市都会有贫穷和富裕的地方,因为发展不一样,所以在每个地区都会产生一些贫富的差距。对于贫富的差距也是要依照当地的经济来评判的,经济好那肯定不会贫穷,若是一个经济不好,那么造成的经济困难,肯定会导致整个城市或者县城都会非常的贫穷。每个地方都无法做到。贫穷和富裕之间的经济关系都做到均衡。

宿州市的四大贫困县是在当地出了名的贫穷,这四个县城也占据主要的位置。这四个县城分别是,砀山县、灵壁县、泗县、以及萧县。虽然在宿州市拥有四大贫困县,可是自当地拥有一些旅游的著名景点。例如,乐天园,和五柳风景。所以,虽然安徽的宿州市虽然穷,但是富裕的地方还是有的,只是无法做到均衡而已。

⑵ 安徽泗县怎么样

安徽泗县
地方好不好
看在哪个方面吧!
第一
消费水平,比较低可以说是好
第二版
教育水平,泗县一权中,泗县二中分别是省级示范高中
泗县三中,99%是考不上一中
二中的学生才去上的。整体生源
质量较差,该校有其特色:音乐,美术,体育
考生是其强项,想象学这些东西的能是什么成绩好的学生学的吗?该校艺体类考生强。该校假如有100个本科上线的话,其中有96个是艺术体育类的。我对该校印象不好。该校在泗城镇北关。
第三
法制水平,泗县法制落后,该地区有
“胳膊拗不过大腿”
当地人之称。
官员腐败明目张胆。如果是大学生回家
你没有人的话
找工作
门都没有。

⑶ 泗州的演变发展

古泗州或者老泗州 遗址在2013年的江苏省盱眙县境内。《凤阳府志》云:“泗州南瞰淮水,北控汴流,地虽平旷,而冈垄盘结,山水朝拱,风气凝翠,形胜之区也。”
古泗州在夏商周时均为徐国。春秋时,徐国为吴国所灭,徐属吴国。越国灭吴后,徐又属越。战国时,楚灭越后,徐属楚。秦属泗水郡,即建国以后的山东省泗水县。楚汉相争时徐属西楚。西汉王朝建立后,徐先属楚后属沛国,即建国以后的江苏沛县。东汉光武年初并入东海(今山东郯城),后为临淮郡,即今天的泗洪县临淮镇。汉明帝永平15年(公元72年)改为下邳国,治下邳,(建国以后的江苏邳州)。三国时亦为临淮,也属下邳。晋时,下邳属县,在淮南置临淮郡于盱眙,徐属临淮。后魏将徐县置南徐州,梁改东徐州,陈改安州,后周时改为泗州,自此,泗州得名。到了隋朝,隋将泗州改成徐城县,属下邳郡,后又复名泗州。唐至德年初,泗州隶属河南道,辖县六,即:临淮、涟水、徐城、下邳、宿迁、虹县(今泗县)。五代时,泗州为南唐所据,周世宗取之,仍为泗州。宋建隆2年(961),废徐城县,乾德元年(963),以楚州之盱眙,濠州之招信来属。太平兴国三年(978)割涟水置涟水郡,泗州辖临淮、招信、盱眙三县属淮南路。景德3年(1006)移临淮县到徐城驿,自此,临淮始不为郡。宋熙宁5年(1072),分属淮南东路。南宋绍兴11年(1141)和议割予金,仍为泗州,系防御史治所,属南京路,辖淮平、虹县、临淮、灵璧、濉宁五县。元至元27年(1290),盱眙、天长来属,初属河南行省。至正年间,扬州置淮南行省改州隶,革在城临淮县,州始亲民。到了明朝,泗州属凤阳府,辖盱眙、天长。清雍正2年(1724),泗州升直隶州,五河来属,辖盱眙、五河、天长三县,属凤阳府。
据《泗州志》云:“泗州在州境极南,面长淮对盱山,城肇于宋,旧有东西两城,皆土筑,明初始更砖石为之,合为一城,汴河径其中,周九里三十步,高两丈五尺”。泗州城有城门5座,东门有回龙桥,西门有永宁桥,南门仿岳阳楼制,巍然壮观。在南门与西门之间开一门曰香花门,北门名朝阙楼。泗州城诸门皆有水关,西门金刚渡,北门铁窗棂。为防洪,城外还建有6道月城,6道月门,月门像双闸门套闸一样,城外发大水时,先堵住月门,行人从月城堤上出入。这种形式的古城在国内是罕见的。
泗州城虽然地势低洼,夙称泽乡水国,但由于她水陆交通发达,系中原之咽喉,南北之要冲,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地位十分重要。唐、宋时,皇家漕粮皆在此中转,成群结队的船只在此停泊。当时有诗赞道:“官舻客鳊满淮汴,车弛马骤无间时。”
泗州城当时不但水陆交通发达,经济繁荣,更兼有泗州十景:即浮梁练影、回澜晚钟、淮水浮烟、盱山耸翠、禹王台晓月、灵瑞塔朝霞、湿翠堂春霁、挂剑台秋风、九冈山形蜿蜒、一字河流环带。还有全国当时五大名刹之一的普照王寺,其主体建筑僧伽塔,高300尺,影投淮水,蔚为壮观。这些迷人的景致,欧阳修称她:“苍云碧天竹色静,暖日扑地花日繁。”苏东坡赞她:澹涓涓,玉宇清闲,望长桥,灯火乱。”到了明朝,泗州城更是船舶如流,店铺林立,商贾如云,酒旗斜竖。泗州城的政治、经济、文化达到了鼎盛时期。
泗州城的空前繁荣除地理条件得天独厚外,还有一个及其重要的原因,即明祖陵的修建。朱元璋打下江山后,在泗州城北13里处找到了朱家祖坟。于是大兴土木建造了明代第一陵——明祖陵。在此朱元璋葬下了高祖、曾祖衣冠及祖父的尸骨。明祖陵的声威既给泗州城带来了空前繁荣又给其带来隐患。最终使这座形胜之区的千古名城,于康熙19(1680)年,遭到灭顶之灾,被黄河夺淮的滚滚狂涛淹没在洪泽湖底,“永为鼋鼍之窟。”成为世界上的第二个庞贝。由此,在民间至今到处流传着水母娘娘沉泗州的神话传说。
神话归神话,其实泗州城的沉因有二:一是黄河南徙,拦入清口,遏淮不得直下。加之康熙19年山洪暴发,淮河下游淤塞,河水高出堤外数尺,灵瑞塔在水中如砥柱,后与州城一起沉没;二是明代治水专家潘季驯采取蓄清、刷黄、济运的治河方针,大筑黄河两岸堤防,堵塞决口,束水攻沙,同时修筑高家堰(即洪泽湖大堤),迫淮水入黄河攻沙。他大修黄河北岸的太行堤,又修筑黄河南岸堤防,把黄河两岸堤防向下延伸到淮阴。经过这次大规模治理,黄河一时趋于稳定。但以后由于河床不断淤高,黄河两岸决口增多。在明万历统治时期的23年(1596~1619年)中,黄河决口18次,几乎年年决口。在明朝统治期间,淮河流域的变化,除黄河主流由向南转而向东,经徐州夺泗夺淮,灾区下移到江苏和山东以外,还修建了洪泽湖大堤,并在大堤上修建了泄水闸坝以分淮入海入江。明万历32年(1604年),还开辟了微山湖以下至骆马湖之间的运河,以避免黄河航运的危险,这就是现在的韩庄运河的一部分。虽然暂时换来了黄河的太平与安宁,但却人为的抬高了水位。潘季训被削职后,朝廷特派巡按御史邵陛前往泗州治水,邵陛所筑的邵公堤和保护明祖陵的砖石堤,虽然换来了暂时的太平,但其结局已注定了泗州城难逃淹没的厄运。据查:自明万历19年到21年(1591——1593),泗州连续3年大水,洪水翻城而下,鱼游城关,舟行树梢,百姓死者不不计其数。到了清朝,异族统治者只知筑坝拦水,不思疏导根治水患,最终导演了这座千古名城沉没的悲剧。
泗州城沉没后,州署移治于盱山西北麓,悬绝淮湖。直到97年后的乾隆42年(1777),“巡抚闵公,以治隔淮湖,控驭不便,虹最近泗,请裁虹归泗,版图、民赋一并于泗,并以城为州治 ┄┄上从其请。”乃将州治由盱山迁于虹(今泗县城),仍辖盱眙、天长、五河三县。是时。虹县降为虹乡。《凤阳府志》载:新泗州“北枕屏山,南襟长淮,重冈东拱,灵璧西环,盘龙、朱山障其左,鹿鸣、阴灵绕其右,扼徐淮之门户,通兖豫之舟车。虽原野平旷之区,而风水结聚,自然昌明,东南大都会也。”
裁虹归泗的泗州,于民国元年4月废泗州为泗县,直属安徽省。到1949年泗县析出一部置泗洪县,隶属江苏省。1955年盱眙县亦由安徽省划归江苏省。
据《泗虹合志》云:古泗州虽有十景,然其旧也,非其新也。新泗州有虹乡八景,即:赤山暮雨、羊城春色、屏山晚照、阴陵夜月、柏蒲荷风、盘龙积雪、隋堤烟柳、汴水晴波。
1、赤山暮雨:赤山在州东北70里,蜿蜒千尺,土石皆红。在暮色细雨之中,飞虹滴翠,如龙飞凤舞,翩跹而行。古人在游赤山诗中写道“云中隐隐草菲菲,也学高人去采薇。行到桃园流水处,杖头挑得明月归。”
2、羊城春色:羊城湖在州西四十里,相传为古虹旧治,已久没于水。据传常于雾霭之中见楼台城郭之状,宛如海市蜃楼。每逢春季,湖滨芳草萋萋,野花争艳,鹿逐羊跑,兔跳鸟飞,更兼有八角琉璃井点缀其间,更加景色迷人。有诗为证,清人龚起晖诗云:解冻波纹碧,春归沙际暄。渚浦藏宿鹭,野水下清鸢。燕舞香泥坠,鱼惊绿藻翻。杖藜从此过,归带碧香痕。
3、屏山晚照:屏山在州北20里,环翠如屏,故名屏山。此山似虎睡状,又名卧虎山。山出美石。传说在山坡有洁白巨石,在夕阳映照之下,银辉四射,站在北城门楼上亦可见。古人称为奇景。
4、阴陵夜月:阴陵山在州西50里,山虽不大,却名见《史记》,久负盛名,且有“阴陵山万丈高,雀鸟难行之说。”此山为楚霸王失道处,往日山径迂回,夜深人静,明月高悬时,犹显得幽静迷人。明人叶志淑咏道:“阴陵山北小村东,旧说重瞳向此迷。今日偶经征战地,残阳古木任鸦栖。”山北有古迹虞姬墓,墓碑上有副名联:虞兮奈何,自古红颜多薄命;姬耶安在,独留青冢向黄昏。还有一阕《虞美人》词:楚歌声逐愁云起,夜帐明灯里,振衣献舞拭龙泉,拚取一腔热血洒君前。顾骓无语军情变,似雪刀光乱。桃花片片堕东风,花作源头芳草泪丝红。
5、柏蒲荷风:在州北50里的柏家湖,每当荷花开放时节,清香馥郁,别具一番情趣。满湖荷花,白绿相映,景色优雅。古代文人墨客,常泛舟湖上,吟诗作画。
6、盘龙积雪:盘龙山俗称老山,在州北30里。山石层层,盘旋而上,形如盘龙,且鳞甲宛然。山上曾建玉皇阁,在皑皑白雪相映下,尤为壮观,古人称之为盘龙积雪。
7、隋堤烟柳:隋堤,即汴堤,汴水即通济渠,又叫隋唐运河。开挖于公元605年,千里汴堤夹岸植柳,浓荫遮地,似一片绿海。阳春时节,林间桃红杏白,竞相争辉,鸟雀争鸣,蜂飞碟舞。唐白居易咏隋堤柳云“大业年间炀天子,种柳成行傍流水。大业年间春二月,柳色如烟絮如雪,西有黄河东接淮,绿影一千三百里。”
8、汴水晴波:唐李益诗曰“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向长堤望,风起杨花愁煞人。隋大业年间,隋炀帝欲往扬州观琼花,发动民夫百万,开挖通济渠,河长千余里,过宿州、灵璧经泗州穿城而过。尤以青阳镇一带水阔而深,飞桥似长虹。依桥俯视,只见汴水碧波,清澈见底。游鱼浅绿水,白帆点点晴。晚霞夕照,鱼歌互答。故有汴水晴波之说。”

⑷ 睢宁和泗县相比 哪一个更厉害发展的更好一些

睢宁县更厉害一些吧
你对比一下两个县城的卫星地图就知道,睢宁县城明显比泗县县城更大更发达些

⑸ 泗县泗洪泗阳要合并成立泗州市吗

泗县泗洪泗阳目前并没有合并成立泗州市。
泗县:古称虹县、泗州,宿内州市下辖县。位于安徽省容东北部,东邻泗洪,西接灵璧,南连五河、固镇,北至东北与睢宁、宿迁毗邻。区域基本呈长方形。面积1787平方公里。总人口94.4万人,辖15个乡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
泗洪:位于江苏省西北部,古为泗州本州,是苏皖边界一座快速崛起的现代化中等商贸旅游城市,亦是南京都市圈与徐州都市圈之间的重要节点城市,是南北文化交汇处,代表的徐文化与中原文化、吴越文化、楚文化相互渗透融合。泗洪是中国酒都,十大名酒之一双沟大曲出产于此。泗洪坐拥中国四大淡水湖之一洪泽湖40%的水面,国家级洪泽湖湿地公园镶嵌其间。
泗阳县:位于中国“十大新天府”之一的苏北平原,属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淮海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沿运河城镇轴交叉辐射区。泗阳东临周恩来故乡淮安,西接项王故里宿迁,北靠花卉之乡沭阳,南濒洪泽湖,与泗洪、洪泽、盱眙隔湖相望。

⑹ 请问泗县大顾的历史起源

泗县位于安徽省东北部隶属宿州市,黄淮海平原南端,地处苏皖两省五县交界地带,地近沿海,背靠中原,具有“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是“中国山芋之乡”,虽有这个称号,但名不副实!安徽省东向发展前沿县,加快皖北及沿淮三市六县发展重点县。总面积1787平方公里,人口94.4万人,辖15个乡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泗县历史悠久。早在夏朝即始建制,古称虹县、泗州,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泗州戏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境内有自然秀美的“虹乡八景”,有楚汉之争的古战场—霸王城古迹遗址,有目前国内保持最完整的隋唐大运河通济渠遗址。2013年6月,隋唐大运河泗县段已被确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9月,运河申遗顺利通过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现场验收,将成为享誉国内外的泗县文化金字品牌。加之宿淮铁路、泗许高速、明徐高速即将建成通车,泗县未雨绸缪,做好了新一轮经济发展提速的准备。历史编辑
原始社会晚期,境内就有人类生活。县城西南约20公里佘家台,有新石器时代遗址,属龙山文化。古为淮夷地,又称九夷。三代尧封禹为夏伯,在此建邑,名夏丘(邑治遗址在今县城东南1里许),属徐州。商沿夏制。周时属青州,春秋时,初属宋,宋灭属楚。秦始皇统一中国,属薛郡。后在潼城(今泗县的潼城)增设僮县,与夏丘境属泗水郡。西汉置夏丘县,属沛郡。东汉时,属下邳国。北周改夏丘为晋陵县,后与朱沛郡的高平县并置泗州。隋开皇十八年(598)复夏丘县,属泗州。
唐武德四年(621),置虹县(治今五河县境)。六年废夏丘入虹。之后,虹县移治夏丘,属仁州。贞观八年(634),废仁州,虹县属泗州。元和四年(809)改属宿州。大(太)和四年(830),废宿州,复属泗州。后复置宿州,治于虹,虹县再属宿州。五代时沿唐制。
宋元十七年(1092),虹县属淮南路。绍兴九年(1139),改属淮东路泗州。十一年属南京路泗州。建炎后没于金,虹县仍属南京路泗州。元置行省、路(府)、军(州)、县4级建制,虹县初属河南江北行中(尚)书省(又称河南行省)淮安府泗州,继属江北淮东道。至正二十七年(1367),改属临濠府泗州。
明洪武六年(1373)九月,泗州改属中立府。七年八月属凤阳府,属凤阳府泗州。
清初沿明制,后实行省、道、府(直隶州)、县4级制。
顺治二年(1645),虹县属江南省凤阳府泗州。康熙六年(1667),江南省分置安徽省。雍正三年(1725),泗州升为直隶州,虹县仍属凤阳府。乾隆四十二年(1777)泗州迁州治于凤阳府虹县,并虹县入泗州,虹县降称虹乡,至此泗县始为泗州州治。
1912年4月废州制,改称泗县,直属安徽省。1914年6月,安徽省设3道,泗县属淮泗道(驻凤阳县)。1932年10月废道,泗县为安徽省第七区首席县,治泗城。后改行行政督察专员制,泗县属第六区,专员公署暨泗县政府治泗城。
1938年11月7日,日本侵略军小川部侵占泗县城,六区专员公署暨泗县政府先后迁治于郑集、双沟、管镇等地。1940年3月,中国共产党组织接管国民政府在皖东北政权,建立抗日民主政府。同年10月,撤销泗县建制,以泗县为中心,结合邻县。成立泗东、泗南、泗宿、泗北、泗五灵凤5个办事处。1941年4月起,办事处先后撤并为泗南(治今江苏省泗洪县双沟、罗冈一带)、泗宿(治今泗洪县臧桥)、泗五灵凤(治今五河县申集)、(治今泗县黄圩区三侯家)3个边区县,次年春增设泗灵睢县均属苏皖边区行政公署。泗县沦陷区的伪政权,先是维持会,后为县政府,治泗城,先后属苏淮特区和淮海省。1945年8月日本投降,汪伪泗县政府亡。9月,抗日民主政府撤销边区县,恢复泗县建制,属苏皖边区淮北地区第七专区。专员公署、中共地委暨泗县政府治泗县城。
1946年7月,国民政府军进占泗县,泗县人民民主政府东撤,国民政府在泗主政。改属安徽省第四行政督察区。1947年11月后,复建人民民主政府,先后恢复原4个边区县制,属苏皖边区淮北地区第七专区,县政府均驻农村,无一定地点。1948年5月起属豫皖苏边区江淮区。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泗县;翌年4月21日,恢复泗县建制,治大庄;5月迁治泗城,属皖北行署宿县地区。1952年,属安徽(宿州)专区。1956年属蚌埠专区。1961年属宿县(宿州)专区,沿续至今。泗县的由来
泗县(古称虹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因古泗州府所在地而得名。早在二千年前,西汉曾设立了夏丘县。唐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年)移虹县治此,以临汴河,北宋因之。清朝乾隆年间因泗州被洪泽湖淹没,徙州治于虹县,取其地势高,不惧水患,虹县名称遂改。虹县城东南为一系列北北西向砂礓缓岗,高程为37.3米,使城东地势明显高于城西的徐淮黄泛平原。当年汴河不易开凿,只得偏向东北,绕行今枯河头,再折向东南。当地盛传隋炀帝乘舟东下扬州,行至枯河头,因水涩舟止,不得不“纳粟行舟”,即在缺水河段用稷子拌香油铺于河底,两岸由人拽船而进。文献记载虹县以东汴河河道唐宋时期也确实屡有兴作,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河南采访使齐瀚以江淮运漕经淮水波涛,有沉溺之忧,遂开广济渠下流,自虹县至楚州淮阴县北十八里合于淮,逾时毕工,后以水流湍急,行旅艰阻,旋又停废,仍由旧河。[34]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遣宿、亳丁夫自泗州至虹县沿汴河修作踏道擗岸,其浅处为锯牙,以束水势,使其浚成河道”。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都水监丞侯叔献言:“昨疏浚汴河,自南京至泗州,概深三尺至五尺。惟虹县以东,有礓石三十余里,不可疏浚,乞募民开修。”徽宗大观中泗州知州胡师文因创开泗州直河,筑签堤阻遏汴水,兴师动众,费钱谷累百万计,寻复淤淀,生事*功而坐降。以上事例皆说明虹县城东的砂砾缓岗给汴河行水载舟带来很大不便,汴河不得不在虹县由东南流向折转东北。虹县城恰好处在两种不同地貌景观的分界带上,按照城市地理学观点,正是城址长久不废的原因所在。汴河河道的改向亦导致了虹县城市布局也是违背正南正北的传统主导方向。今泗县城区东西长约1公里,建筑形势呈东北-—西南走向,东西门之间的老街集中了全县最主要的商店、旅馆、饭店和影剧院,行人熙攘。此街北侧十余米又有一条同方向的大街紧邻,现已辟作穿过城区的干线公路,其地面明显低于两侧,形成相对高差3米多的南北陡坡。据文献记载:“汴水由虞姬墓经阴陵、鹿鸣二山入州境,穿城东注。西关外为西汴河,东关外为东汴河。”“城内汴河一道,穿泮河而东,长二百八十丈。万历四十四年……以城内汴河道淤塞,城外水冲反跳,乃于水口筑石坝以截其流,开通东、西水关,浚深内河,旧河道凿泮池,使河口往来无滞。由是潼、汴二水之赴于虹者,会城西,穿城东,出东水关南绕,复迤逦而西注,始旋转而东流。”[36]这条低于城内地面的行车干道就是当年汴河的遗址。经县文管会同志指引,找到了它的西端——西水关旧址,砖砌券拱式水门宽3米,拱顶离地面2米,门内水道已为砖填塞。今泗县城的老街当年可能是汴河的南堤,沿河形成市街,买卖业集中的传统迄今不改,还保存着“牛市巷”之类具有商业功能含义的地名。明清时期山西商人的会馆也邻街选址。城内汴河北岸依次集中着州县衙署、文庙、城隍庙等行政职能机构和受官府政权直接管理的科考、祀典场所。南宋绍兴九年(1139年),郑刚中尝沿汴路西去陕西凤翔,留下一部记述沿途见闻的《西征道里记》,其中关于虹县的一段是这样说的:“虹县城因隋渠为壕,潴水深阔,城具楼橹。虹以西诸邑往往皆城,虹独坚密……隋渠自虹以上为陆,木已丛生,县以东水接淮口。”文意表明虹县护城壕水也与汴河相通,这与今日泗县城周围水道的形势是相符的。骑河筑城,城内行船,壕河相通的结构可能是汴河城市的显著特点。由此观之,汴河道上的宿州、虹县、灵璧、永城无论为州为县,皆遵其制。受运河流向和水运码头机制的影响,汴河城市沿运河走向的横轴拉得很长,而城市纵身相对很短。上述特点也影响了汴河故道上的村镇聚落,如:青阳镇(今泗洪县)、马翁店(今马公店)、通海镇(今通湾店)、静安镇(今大店乡)、蕲泽镇(今四铺集)、白禅(白善集)、柳子镇(今柳孜)、酇阳镇等,房屋建筑皆沿汴河而建,拉得很长。甚至影响了今天公路行车的速度和安全,交通部门正在着手改线,绕行村镇外圈,因为这些村镇房舍纵深不大,改线无需绕行过远。由于汴河淤废以后,河床改作车路,继续保持交通干道的功能,沿线城市有持续发展的可能,故能长久不废,很少有城址迁移的现象出现,这与前文介绍的永济渠——御河沿线城市的发展演变有所不同,虽然双方都处于易遭受洪水威胁的黄淮海大平原上。至于城市布局,则因为永城以西至开封间金元以降屡遭黄河溺荡,地面淤高,汴河形迹不存,旧城堙没,驿路改途。原来受汴河水运机制影响而出现的市街码头布局特点也渐渐丧失,故汴河西线带上的城市格局又转而服从明清北方平原城市方整的布局规律,不再显示运河沿岸城市的特点了。地理编辑位置
泗县地处淮北平原东部,为安徽省东北边缘县,位于北纬33°16′~33°46′,东经117°40′~118°10°′。
泗县旧境东至老子山,交江苏省淮阴县界,西至虞姬墓,交本省灵璧县界,横长155公里;南至天井湖,交本省五河县界,北至湖山庄,交江苏省睢宁县界,直长140公里。东南至淮河,交盱眙县界,西北至渭桥,交睢宁、灵璧县界,斜长125公里;西南至马家集,交五河县界,东北至归仁集,交江苏省宿迁市边界,斜长85公里。全县面积3975平方公里。民国38年(1949)5月,马公店、上塘集以东划出,组建泗洪县。现行区域西起长沟乡许韩庄,交灵璧县界,东止黑塔区大魏乡朱庙,交泗洪县界,宽43.5公里;南从墩集区大路口乡小营庄,交五河县界,北到大庄区大庄乡许庙庄,交睢宁县界,长44.3公里;东南从墩集区霸王乡界牌张,交泗洪县界,西北至黄圩区曹场乡朱埝庄,交睢宁县界,约58公里;西南起草沟区大梁乡沈庄,交灵璧、五河县界,东北至山头区找沟乡的后蔡庄,交宿迁县界,约674公里。面积1787平方公里。区域基本呈长方形。
气候
泗县境内大属暖温带半温润季风气候,适于各类农作物生长,尤其是农林牧生产条件得天独厚。年日照时数为2284至2495小时,日照率52%至57%,年气温14℃,年均无霜期200至220天,年均降水量800至930毫米,雨季降水量占全年的56%。气候资源较为优越,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主要气象灾害有旱、涝、风、霜、冻、冰雹等。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中,雨热同期。四季之中春、秋季短,冬、夏季长,春季天气多变,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潮频袭。

⑺ 安徽宿州泗县人口是多少

泗县隶属于安徽省,总面积1787平方千米,泗县历史悠久,可追述至夏朝。泗县属暖温带半温润季风气候,以种植业、养殖业、矿产资源为主要经济支柱。主要特产有红瓜子、墩集花生、大路口粉丝、丁湖螃蟹等。
地理位置 泗县位于安徽省东北部,黄淮海平原南端,地处苏皖两省五县交界地带,地近沿海,背靠中原,\。 基本介绍 邮编:234300 代码:341324 区号:0557 拼音:Sì Xiàn 英译:Si County 泗县位于安徽省东北部,东、北两面与江苏省泗洪、睢宁县毗邻。总面积1787平方千米。总人口89万人(2007年末)。 人口状况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2105184人,其中: 泗城镇 66577、 墩集镇 40622 、丁湖镇 61270 、草沟镇 61392 、长沟镇 54523 、黄圩镇 61309 、大庄镇 62395、 山头镇 60258、 刘圩镇 53090、 黑塔镇 56476、 草庙镇 64745、 屏山镇 53441、 大路口乡 52420、 瓦韩乡 31437、 大杨乡 41276、 瓦坊乡 52540、 小粱乡 34538、 徐贺乡 32321、 三湾乡 41332。现在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少数民族分布。(最新第六次人口普查)
社会经济
泗县新貌
近年来,泗县县域经济呈现积极的发展态势。目前全县已形成化工、医药、食品、农产品加工、轻纺、建材、酿造、机电等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工业生产体系。GDP由2003年的28.9亿元。上升到2011年的65.2亿元。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为36.4亿元、9.6亿元、19亿元。分别比2003年增长了50.7%、31.0%和25.5%。2012年,第一季度泗县GDP达到69亿元,较2006年增长20%。人均GDP达到7802元。首次突破人均1000美元大关!

⑻ 安徽的泗县是历史文化名城吗

泗县,抄古称虹县、泗州,宿州市下辖县。位于安徽省东北部,东邻泗洪,西接灵璧,南连五河、固镇,北至东北与睢宁、宿迁毗邻。区域基本呈长方形。面积1787平方公里。总人口94.4万人,辖15个乡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
泗县地处黄淮海平原南端,苏皖两省五县交界地带,地近沿海,背靠中原,具有“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是中国山芋之乡、中国泗州戏之乡,安徽省向东发展前沿县,加快皖北及沿淮三市六县发展重点县。

⑼ 为何市里第一个上报泗县撤县设市

立足于县级中等城市建设,立足于历史文化挖掘和加快区域发展,立足于把革命老区建专成现属代化新城,泗县各界积极呼吁撤县建市。县委、县政府扎实做好撤县建市各项基础工作,目前已经市政府批准,上报省政府研究。泗州市的设立,将会把泗州历史、人文情怀吸纳到运河情·泗州梦之中,将会激发全县人民建设美好家园,将会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地理位置优越,泗县,古称虹县、泗州,宿州市下辖县。位于安徽省东北部,东邻泗洪,西接灵璧,南连五河、固镇,北至东北与睢宁、宿迁毗邻。


泗县地处黄淮海平原南端,苏皖两省五县交界地带,地近沿海,背靠中原,具有“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是中国山芋之乡、中国泗州戏之乡,安徽省向东发展前沿县,加快皖北及沿淮三市六县发展重点县。

⑽ 安徽省泗县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

泗县古称虹县,长抄期属泗州管辖,曾袭一度是泗州州衙所在地,所以人们习惯把泗县称为泗州。泗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书画艺术源远流长。在新石器遗址杨家台曾出土带有彩绘纹饰的陶片,泗城登达雅苑小区工地曾出土带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图案和隶体文字的秦汉画像砖。在山头、屏山、泗城等古遗址曾出土相当数量的带有生动图案纹饰篆隶文字的战国、汉代铜镜以及工艺精湛、造型优美、线条流畅、质地精良的玉猪、玉龙、玉蝉、玉璧等。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屏山镇沟赵村小秦山上曾出土一座规模较大的古墓,发掘出土大量的画像石狩猎图、迎宾图、车马出行图、辅首衔环图,栩栩如生。据专家考证该墓为东汉时期墓葬,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这些带有各种图案文字的文物充分说明,在很早以前,聪明智慧的泗州艺术家们就具有很高的绘画、书写和工艺制作水平。
秦汉以后泗州书画艺术家也不乏其人,据《泗

阅读全文

与泗县经济发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