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济南和烟台哪个经济发展的更好一些
烟台。05年烟台的经济增长率沿海第一。还有烟台开发区发展特别快,像大宇造船投资15亿美元建厂,台湾富士康集团计划到09年在烟台的工厂招人达到9万,还有上海通用雪弗兰烟台分厂,lg电子在烟台开发区都早已经落户了。
2. 烟台的经济发展得怎么样
中华工商时报讯(记者路敦海)近年来,山东省烟台市经济发展速度快、亮点多。2004年该市GDP增长速度在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中,由上年的第七位跃升到第一位,并一举获得了“最佳中国魅力城市”和“中国人居环境奖”。但在济南出席山东省十届人大三次会议的烟台市市长周齐,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却显示出非常强烈的紧迫感,话题始终是“突破烟台”。
与青岛、大连等城市一同打开对外开放之门的烟台,在上个世纪末一度曾陷入了“发展困局”,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等方面渐渐落后于与其毗邻的青岛和隔海相望的大连。仅以港口为例,曾经与烟台港不相上下的青岛、大连两大港口已经纷纷跨入亿吨大港的行列,而烟台港吞吐量去年刚刚达到3000万吨。近几年,烟台虽然通过加大结构调整和对外开放力度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经济发展与烟台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不相匹配,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服务业明显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山东省委、省政府为推动烟台的发展,于2002年提出了“三个明显、两个高于、一个跨越”的要求,去年初又适时提出了“东部突破烟台”的战略构想,对烟台经济快速发展寄予厚望。
周齐市长说,烟台经济要真正突破,在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和山东省统筹发展的大盘子中做出更大的贡献,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以基础设施、产业为主的支撑体系,围绕一“外”一“民”全力实施突破,膨胀发展区域经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实现烟台经济全面突破。
烟台要想突破,就要以大工程、大项目为重点,构筑坚实可靠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这是周齐强调的第一个重点。他认为,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和山东半岛城市群建设为烟台的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重要机遇,烟台要以此为契机,掀起一轮新的基础设施建设高潮。要坚持港口、铁路、公路、机场建设全面推进,使烟台市海陆空交通条件适应当前跨越发展的需要。
烟台要突破,必须要有强大的产业作为支撑体系。谈到这个观点,周齐市长如数家珍,对烟台制造业进行盘点:烟台机械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加工和黄金四大支柱产业,去年完成销售收入1400亿元,今年要突破2000亿元,并力争迈上更高的台阶。另外,还要重点搞好汽车、手机、计算机、生物制药等10个产业集群的发展。汽车产业目前在烟台已拥有通用东岳、北方奔驰重卡等15家整车生产企业,轿车发动机、变速箱、车用空调器、子午胎等300家零部件配套企业,已经进入集群化的快车道;以富士康为龙头的电脑产业高点启动,发展势头良好,包括东芝、日立、三井等世界500强在内的一些配套企业,已经或正在达成合作意向,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手机产业目前也呈现出以浪潮、LG、特薄泰克和VK等整机企业为龙头,一批配套企业跟进的良好势头。
周齐又以非常肯定的口气对记者说,烟台要实现突破,必须选准对外开放和民营经济两个突破口。他说,目前,烟台市对外开放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下一步要集中研究如何通过加大产业和专业招商力度,提高开放的层次和水平。不断优化投资环境,抓住四大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卓有成效地开展产业招商和专业招商,瞄准世界500强和国际知名跨国公司,千方百计再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尤其要引进一批过亿美元甚至过十亿美元的大项目。
周齐市长说,烟台要蓬勃发展县域经济,营造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这也是烟台需要尽快突破的。要通过烟台开发区带动12个国家级和省级经济园区,使之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板块。烟台开发区近几年来主要经济指标大都保持了40%以上的增幅,进入了一个跨越发展的新时期。下一步要更好地发挥“率先突破
3. 烟台的经济社会
2012-2015年烟台市生产总值情况 2012-2015年烟台市生产总值情况年份生产总值(单位:亿元)同比增长名次2012年 5281.3810.3%列全国第21,位居省内第二位,仅次于青岛。烟台经济实力居全国地级市前五位。2013年 5613.8710.2%2014年 6002.089.1%2015年6446.088.4%总量位居全省第二,在全国大中城市中位次前移至第20位。2012年-2015年烟台市经济结构变化情况 经济结构/年份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 第一
产业 增加值377.31亿元420.99亿元441.27亿元440.85亿元增加值同比增长4.6%3.9%3.9%4.3%增加值比重7.2%7.5%7.4第二
产业 增加值2985.09亿元3075.12亿元3212.35亿元3323.46亿元增加值同比增长10.2%10.8%8.8%7.9%增加值比重56.5%54.8%53.5第三
产业 增加值1918.98亿元2117.76亿元2348.46亿元2681.77亿元增加值同比增长11.6%10.4%10.4%9.8%增加值比重36.3%37.7%39.141.6%人均生产总值75672元
增长10.2% 80358元
增长10.1% 85795元
增长8.9% 备注: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缩写为增加值比重财政收支
2012年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57.36亿元,比上年增加54.17亿元,增长17.9%。其中税收收入262.83亿元,增长14.5%。公共财政预算支出476.87亿元,全年完成国地税收入748.80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其中,国税收入(含海关代征)完成464.54亿元,地税收入完成284.26亿元,分别增长4.5%和29.1%。
2014年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90.2亿元,增长12.1%,高于全省1.9个百分点。
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446.0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4年增长8.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40.85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3323.46亿元,增长7.9%;第三产业增加值2681.77亿元,增长9.8%。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7.1:53.0:39.9调整为6.8:51.6:41.6。
发展前景
“十二五”时期烟台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为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建设现代化国际性港口城市为目标,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社会建设整体性推进、体制改革实质性突破、开放水平全方位提升,建成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努力建设蓝色经济强市、创新活力城市、特色文化名城、和谐幸福家园。 城市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全年累计完成建筑面积审批36467平方米,市区建成区控规覆盖率达到95%。
城市管理
中心区实现数字化城市管理五区连接,覆盖城区面积130平方公里。市区新增供热并网面积238万平方米,供热普及率达到71.4%,燃气普及率达到99.3%。新增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的村(居)1778个,市区垃圾清运、处理及时率保持在98%以上。市区公交线路73条,公交车辆1742台,营运线路1854公里。
住房建设
2010年,烟台市新开工经济适用住房6280套、46.4万平方米,新建廉租住房项目1213套、6.7万平方米,筹集公共租赁住房420套。全年供应经济适用住房5594套,廉租住房811套。烟台市房屋施工面积3921.7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1691.3万平方米。 2014年,全力推进蓝黄“两区”建设,加快构建“一极领先、多极崛起”的发展格局,全市在建蓝色经济重点项目总投资达到8000多亿元。东部海洋经济新区实现领先发展,110多个基础设施和公益类项目快速推进,海洋经济发展中心全面完工,烟台海洋产权交易中心经省政府批准正式成立,成为国内首家省级海洋产权交易平台。
海德新能源汽车产业园等10个过亿元产业项目启动建设,未来5年将完成基础设施投入30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投入2000亿元以上。西部增长极莱州已建和在建过亿元项目达到71个、总投资894亿元;南部增长极中的海阳亚沙新城和莱阳南海新区;北部增长极龙口人工岛群主体完工,招远滨海科技产业园开工建设过亿元项目30个、总投资270多亿元,蓬莱西海岸文化新区入驻项目16个、总投资近300亿元;长岛连岛大桥建成通车、蓬长实现跨海供水,旅游门票收入首次突破亿元。 烟台有91个镇、6个乡、53个街道办事处,585个居民委员会、6199个村民委员会、6864个自然村。
农业生产:全年农林牧渔业实现增加值377.31亿元,增长4.6%。其中,农业增加值186.94亿元,增长4.6%;林业增加值8.10亿元,增长9.3%;牧业增加值62.81亿元,增长6.8%;渔业增加值107.71亿元,增长2.9%;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11.75亿元,增长6.0%。
农业产业化:年主营业务收入过500万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00家,其中过亿元龙头企业110家,出口创汇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55家。2010年,全市农业百强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54.9亿元,增长18.9%,实现纳税额26.2亿元,增长15.1%。龙头企业带动市内外农户300万户,建设基地650万亩。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40家。
农业标准化:全市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达到450万亩。新认证“三品”188个,总量达到578个。继莱阳等5市区后,牟平、莱州、招远等3市区新增为国家级绿色农业示范区,烟台成为全国最大的绿色农业示范地区。
新农村建设2011年,全市6423个村通电和电话,6422个村通汽车,自来水受益村5969个;新开工林区危旧房改造项目6个、240户、改造面积1.47万平方米。
2014年,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全市4038个村完成登记颁证,占应确权总村数的72%。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组建了108个乡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流转土地62.7万亩,涉及农户17.9万户。截止2014年12月,全市合作社发展到8112家,入社率达到51%,居全省第二位。
2015年粮食生产实现“十三连丰”,“海上粮仓”建设持续推进,农产品出口占到全国的二十分之一,其中水产品占十分之一。
4. 烟台和济南,哪个更发达
济南更发达。
经山东省统计局统一核算,2019年烟台市生产总值初步核算数据为7653.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5%,增速与全省持平。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50.42亿元,比上年增长2.6%。
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185.48亿元,增长4.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0%,高于全省3.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917.55亿元,增长7.1%。
产业结构由上年的7.1:42.8:50.1调整为7.2:41.6:51.2,第一产业比重提高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回落1.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1.1个百分点。
2019年,济南地区生产总值9443.37亿元,比上年增长7.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43.06亿元,增长1.3%;第二产业增加值3265.22亿元,增长7.8%;第三产业增加值5835.09亿元,增长7.0%。
三次产业构成为3.6:34.6:61.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06416元,增长5.7%,按年均汇率折算为15430美元。
(4)烟台经济发展扩展阅读:
济南市要打造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经济中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与山东经济文化强省相适应的现代泉城。
济南成功举办亚洲杯、全运会、中国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中国艺术节等多项国际和国家级盛会,2015年举办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2016年4月举办中国绿公司年会,12月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2019年1月进入“亚洲城市50强”,跻身“全球二线城市”。
2020年济南被世界权威机构GaWC评为世界二线城市。 2020年9月2日,被交通运输部评为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
5. 山东烟台近年来的经济发展状况如何
在近些年的发展浪潮之中,涌现出了许多的黑马城市,而山东省在最近几年的经济发展是有目共睹的。作为我国的旅游大省,山东省地理位置优越,当地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深受游客们的喜爱。
而这其中要数济南、青岛这些城市的发展最为突出,这两座老牌经济发达城市,也一直占据着当地前两名的宝座,不过要知道,济南是山东省的省会城市,而青岛又是我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能有这样的成绩,在很多人看来都是无可厚非的。
当然,当地人非常的热情好客,如果有游客到达烟台市,当地人会热心的分享海边旅行的一些知识和周边一些好玩的景区,因此,到烟台旅行,一定是非常不错的选择,对于这座默默无闻的“黑马”城市,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6. 烟台哪里发展的最好
关于一个地区的发展,需要经过衡量各方面的因素之后,才能够最终确定。因为每一个地方都有属于自己的特色,都有让人喜欢的一面,同样也有不好的色彩。但是综合考虑过后,还是芝罘区更胜一筹!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人民,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最爱的那片土地,以上所述也只不过是我的个人见解。东边的高新区也在不断发展,再往东面的牟平区也是过着平淡的生活,更适合人们安稳居住。西面的开发区有着众多的工业区,工业园林,众多的外来人口更考验政府的治理能力。只希望烟台发展的越来越好,人们安居乐业!
7. 烟台经济怎么样
烟台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山东而言,应该说仅次于青岛,烟台又处于环渤海蓝色经济区,是山东省重点发展对象,在有些方面比如汽车行业在山东省都是首屈一指的!
8. 烟台会不会超越青岛成为山东第一大城市为什么
烟台不会超越青岛成为山东第一大经济强市。在改革开放之前,烟台的经济体量高于青岛,后来威海单独设市,大大削弱了烟台的经济实力,加上青岛电子工业、高速列车制造业、海工制造业、航运物流业、高科技研发业的快速崛起,使得烟台失去了发展机遇,不可能再度超越青岛。
9. 烟台在山东地位如何
烟台市位于我国经济发达的山东省,地处山东半岛东部,位于东经119°34′~121°57′,北纬36°16′~38°23′,辖6区7个县级市和长岛县。依山傍海,气候宜人,东连威海,西接潍坊,西南与青岛毗邻,北濒渤海、黄海,与辽东半岛对峙,与大连隔海相望,共同形成拱卫首都北京的海上门户。海岸线曲长702.5千米,海岛曲长206.62千米,人口692万,有少数民族47个。烟台是我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是环渤海经济圈内以及东北亚地区的国际性港城、商城、旅游城,中国经济20强城市,是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和发展活力的新兴经济强市。
改革开放以来,烟台市社会经济各方面都取得了持续稳定高速发展,经济实力与效益显著增强,社会结构趋向合理,人口素质和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改善;城市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环境质量较高。从烟台的综合实力看,经济发展全国第九,山东第二,市区面积大,全国第13,全市人均收入26803元,烟台是自主创业及个体从业人员最多的地区之一,烟台的发展处于名列前茅。1994年,由中国城市评价中心评出的“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中,烟台名列15位。1996年,烟台市在全国大中城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排名中列第17位,1997年全市下属县城升级为市。有7个县市区分别跨入全省和全国“经济强县”行列。
经济实力
2011年,烟台国内生产总值列全国第20位,省内第二位。烟台经济实力居全国地级市前五位。2011年,烟台被中国社科院评为未来10年最具潜力城市之一。
产业结构
在2011年的经济发展中,结构性指标不断优化,发展后劲明显增强。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两税收入和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都有不同程度提升。三次产业比由2010年的7.7:58.9:33.4调整为7.3:57.8:34.9。
财政收支
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03.2亿元,增长27.5%;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万亿元,增长22%,利税、利润分别达到1150亿元和910亿元,均增长25%以上。 城乡建设
10. 烟台经济情况简介
目前,已形成以轻纺、机械、建材、电子、冶金、医药等行业为主的工业体系。全市乡以上工业企业2700多家,主要产品2000多种。张裕葡萄酒、三环锁是烟台的传统产品。近年来,锦纶、白卡纸、电子网目板等技术水平较高的项目相继投产。
城市重点工程建设投融资33.7亿元,形成了滨海中路、迎宾路等一批新的城市景观,烟栖高速、烟台港三期、零点立交、黄务立交、青年南路、500热力网三期等一批重点基础设施相继投入使用,蓝烟铁路复线、大莱龙铁路和206高速公路建设进展顺利,烟大铁路轮渡、烟德铁路、莱山污水处理厂等项目正式启动。
初步核算,2008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34.1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3.6%(比上年,下同)。人均GDP达到49012元(按现价汇率折算为7171美元),增长13.1%。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75.55亿元,增长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090.97亿元,增长13.6%;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067.67亿元,增长16.5%。三次产业结构为8.02:60.89:31.09 。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005.73亿元,增长17.5%。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53.79亿元,增长24.1%。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023.44亿元,增长23.4%。
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350.31亿美元,增长46.3%。
全年利用外资新签合同251个,下降37.4%;注册外资16.71亿美元,增长7.2%;实际到帐外资10.58亿美元,增长12%。
全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381.16万人次,增长17.3%,其中国际游客35.21万人,增长14.6%。旅游总收入228.46亿元,增长22.6%,其中旅游外汇收入2.67亿美元,增长16.4%。
全年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66.17亿元,增长18%。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350元,增长15.4%。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935元,增长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