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经济发展和民生的矛盾

经济发展和民生的矛盾

发布时间:2020-11-25 14:03:25

① 解决我国主要矛盾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

解决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是
[ A.发展社会生产力 ]

② 为什么GDP的增长和民生是一对矛盾

应该说,GDP的增长与民生在本质上是不矛盾的。
在一定条件下,是一对矛盾。
首先,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创造财富,GDP的创造本身就是居民创造的,因此,GDP本身就是民生。
其次,片面追求GDP增长,可能会带来无发展的增长,甚至对民生有害。

③ 民生问题背后折射出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中国现阶段社会矛盾源自利益结构的不协调,源自民众经济、社会、政治以及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利益诉求没有得到应有的满足。进一步看,中国现阶段社会矛盾的基本根源是民生问题。就总体而言,虽然中国目前存在着多种利益诉求,但相比之下,非民生方面的利益诉求不像民生问题那样迫切、突出,而且涉及面广泛。

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二者是不是矛盾的

①任何事物都包含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即对立统一。(1分) ②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在国家财力一定的情况下,二者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 但...

⑤ 解决民生问题能缓解我国当前的什么主要矛盾如何从根本上解决民生问题

民生问题是一个全局性的问题,解决得好不好,直接关系社会稳定和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全面小康,就是要做到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一切都与民生问题息息相关。改革开放29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民生问题不断得到改善,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但新的历史起点产生了新的民生要求,稳定的就业、公平的收入、良好的教育、安全的社保以及医疗卫生、居家住房、环境保护、民主法治、个人发展等等,日益成为人民群众新的普遍追求,进而成为党和政府必须考虑和解决的重大问题。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以胡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把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作为重大战略举措,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工作重点,顺应了时代要求,体现了民心民意。 民生问题关系社会和谐。任何一个社会只有有效地解决好民生问题,才可能具备和谐稳定的基石。“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解决好民生问题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大力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不断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坚持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全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总体上是一致的。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不同地区和部门在发展中出现了一些差异,统筹协调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成为构建社会和谐的迫切需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必须体现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上,体现在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各项工作上,体现在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上。 改善民生是全社会的共同期待。改革开放29年来,我国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有目共睹。当前我国已进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我国经济社会生活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比较突出。同时,人民群众思想的独立性、多样性、参与性、选择性和维权意识普遍增强。由此,民生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门话题,也成为各级党委、政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大事。 民生问题是历史的、具体的,解决民生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我国面临着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的一系列难题。既要深刻调整我国的利益格局,又要统筹协调各种利益关系;既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趋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民生问题的解决需要政策措施、经济手段、法律法规、说服教育等多种方式综合运用才能解决好。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轻民生。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只有采取扎扎实实的措施,切实把民生问题解决好,才能使人民安居乐业,事业兴旺发达,国家繁荣昌盛,社会更加和谐。 改善民生必须坚持执政为民。只有切实做到执政为民,才能使我们党永远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力量。只有始终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才能使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转化为富民惠民、改善民生的具体行动。只有始终把富民惠民、改善民生贯穿于各项工作之中,千方百计为群众谋利益,才能使党的执政基础更加坚实稳固。这就要求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共产党员,要对群众有感情、动真情,做到深入基层、融入群众,了解民情、听取民意、服务群众。 改善民生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归根到底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要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就要关心每个群体特别是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和个人的利益需求,为老百姓多办实事、办好事,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要通过民主法治建设,完善民主权力保障制度,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权益;要营造有利于激发创造活力的制度环境,通过深化公共财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调解各种社会矛盾。(

⑥ 为什么强调民生建设以及其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突出矛盾

民生问题,主要是指在民生领域中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是指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和发展机会不能得到有效地保障的状况。民生建设,主要是指在国家和政府的引导下,在全社会共同参与下,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不断解决民生问题的思想与实践活动。 我国民生建设的思想来源是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我国民生建设经历了建国初期的积极探索、文革期间经历的挫折、改革开放以来的恢复与发展三个主要阶段。 伴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加强,国际地位的持续攀升,我国的民生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与此同时,我国民生建设中依然存在着突出问题:贫富差距持续增大,失业人口不断增长,公共教育发展缓慢,公共卫生建设滞后,社会保障机制欠缺,城乡发展很不均衡等。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是经济发展不均衡,社会制度不健全,政府公共职能少,社会保障机制弱等诸多原因。 加强我国当前民生建设,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思想为指导,坚持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既要发挥政府的主体作用又要鼓励全社会参与进来,既要解决突出问题又要建立长期解决机制的原则,努力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为实现上述目标可采取如下解决对策:优先发展教育;扩大就业规模;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本医疗制度和加强社会管理。 加快推进民生建设,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要不断提高认识,加强理论研究,用理论指导实践,切实解决好当前的民生建设问题。

⑦ 改善民生,对解决对解决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有什么影响

首先你要明确这个矛盾,即“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见党章)
所谓民生,从人权角度看,就是人的全部生存权和普遍发展权。
从需求角度看,民生是指与实现人的生存权利有关的全部需求和与实现人的发展权利有关的普遍需求。前者强调的是生存条件,后者追求的是生活质量,即保证生存条件的全部需求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普遍需求。
从责任角度看,就是党和政府施政的最高准则。
民生问题的解决要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而社会主义本质,就决定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方向。
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⑧ 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发展经济和民生的关系

①任何事物都包含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即对立统一。(1分)②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是既对立专又统一属的关系;在国家财力一定的情况下,二者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但二者又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发展经济为改善民生提供物质基础和保障;改善民生是发展经济的根本日的,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4分)③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地看问题,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2分)

⑨ 如何解决民生财政支出不断增长与财政收入增长下行的矛盾

区别:

(1)具有不同的含义。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财政总收入和支出的调整来影响总需求,使经济政策的总供给和适应。它包括税收和财政支出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货币当局),以达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的货币供应和监管信贷指引和控制都采取了和他们相应的政策措施的金额。利率其特点是中介,间接的宏观经济效应发生。

(2)具有不同的内容。所有的税收和财政政策的支出,如改变税收,发行国债,国家在粮食以更高的价格保护,有多少属于商品和服务,或政府财政政策的公共工程投资,银行等相关一系列的政策,如利率的调整属于货币政策。庄家

(3)政策是不同的。财政政策是国家制定的,必须由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批准。货币政策由直接央行制定。

联系方式:

(1)两者都是经济政策,都是很重要的方面宏空。

(2)在正常情况下,财政政策和相互的货币政策行为。由于财政政策和经济生活中都有自己的特点的货币政策的作用,效果并不明显,在货币的严重抑郁症的情况政策,财政政策更是如虎添翼,如财政赤字的扩大,以支持大型公建项目,本身可以吸收一部分失业人员,而且还可以促进相关行业的发展;在条件相对抑制经济过热,由于税法变更或利用增加税收等财政政策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使得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不可能具备的灵活性和及时性。

⑩ 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之间的关系

一、抄发展经济是为了改善民生,我袭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发展要依靠人,发展的目的也是为了人。

二、改善民生才能更好地发展经济。1、改善民生,解决人民的教育、医疗、养老、就业、住房等问题,人民无后顾之忧,无存款以备不时之需之虑,人民才能够、敢于消费,从而更好地拉动经济。2、政府对民生的投入,本身也会带动经济发展。

阅读全文

与经济发展和民生的矛盾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