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江苏省扬州市仪征市经济发展水平如何
仪征市区繁荣度都已经远远超过苏北地级市的市区,但和苏锡常等地方差的还是比版较多权。仪征这几年发展确实比较猛,优越的地理位置吸引了众多投资商,像仪征化纤、上海大众、史福特照明、活塞环厂、金陵船厂等等一大批全国有名的大型重工业都在这,所以经济也可以想象。
仪征人的收入确实挺高的,一个普通工人一年也能拿到2到4万,但消费水平高了点,东西比较贵另外仪征的区位优势很明显,是宁镇杨几何中心,靠近苏南,去南京也就40分钟样子,水路也发(因为长江流过。嘿嘿)但污染确实比较大,不太适合居住。总之还算不错的一个地方。
仪征,江苏省县级市,由扬州市代管,古称真州,是南京都市圈成员县级城市。位于江苏省中西部,介于东经119°02‘-119°22‘,北纬32°14‘-32°36‘之间。地处长江三角洲的顶端,是宁、镇、扬“银三角”地区的几何中心。
总面积857平方千米。 仪征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截至2017年,仪征辖9个镇、2个街道,另辖8个乡级单位, 市政府驻解放东路300号。截至2017年,仪征户籍人口56.3万人。
❷ 扬州经济水平,生活水平怎么样
从经济水平来看
扬州市在江苏省内处于中等水平,据悉其中 2017年扬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64.92亿元。
扬州,似乎给出了一个相对理想的生活样板。
扬州老城区没进行大规模土地出让和房地产开发,保住了大面积珍贵土地,这些土地,大部分用于建设公园、公共建筑以及筑巢引凤。
扬州“公园+”和“+公园”的建设模式,靠的是主政人的远见和坚持,也因大部分监督者对扬州抱有很深的感情,反对“短频快”的发展捷径。
对于衣和行而言,城市差异不大,也乏善可陈。对于饮食,扬州是大盐商的底子,厨子精益求精,人民的嘴也刁。
并不看重房价上涨带来家庭资产的膨胀,而是意识到房价涨会影响市民的生活和城市的发展,这是一种很超然的理念。扬州人重视的是生活而不是发财。
正是扬州从容恣意的生活方式吸引了各行业的精英,他们把扬州当成了理想乡,扎根这片土地,激发了生命的创造力,开出了最绚丽的花。
❸ 扬州的经济及发展水平
国民经济201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30.3亿元,是2007年1357亿元的1.94倍,年均增长13.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9000美元;财政总收入500.96亿元,是2007年213.6亿元的2.35倍,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18.08亿元,是2007年85.7亿元的2.54倍,年均分别增长23.7%、26.3%;固定资产投资1476.18亿元,是2007年的2.06倍。三次产业结构从2007年的8.2︰56.4︰35.4调整到2011年的7.0︰54.3︰38.7。
工业
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769.7亿元,是2007年的2.47倍,年均增长16.2%;实现利润487亿元,是2007年的4.3倍,年均增长44%。机械装备、汽车及零部件、船舶及配套件、石油化工四大主导产业产值4058亿元,是2007年的2.56倍。“三新一网一书”产业产值180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26%。产值过亿元、十亿元、百亿元企业分别达1199家、115家和6家。重大工业项目建设取得突破,上汽大众30万辆整车、玛切嘉利、中海造船、环洲船用材料、康博多晶硅一期、天威一期、晶澳二期等重大项目竣工投产。建筑业总产值1897亿元,是2007年的2.4倍,新获鲁班奖10项。
服务业
2011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1017.9亿元,是2007年的2.12倍,年均增长14.1%,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比2007年提高3.3个百分点。累计建成市级以上现代服务业集聚区22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46亿元,是2007年的2倍。旅游业总收入370.7亿元,是2007年的2.24倍。房地产投资年均增长16.8%。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实现业务收入130.6亿元,是2007年的2.84倍。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是2007年的2.25倍、2.29倍,新增银行机构12家。
农业
2011年,全市粮食总产量305.68万吨,比2007年增长27%,连续8年丰收。
高效农业总面积171.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40.2%,比2007年提高18.3个百分点。海峡两岸(扬州)农业合作试验区建设大力推进,省级农业产业园区实现县(市)全覆盖。农产品质量稳步提高,新认证“三品”品牌483个。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2家,工商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2940家。农业基本现代化实现程度74%。农村水利、农业开发、农业科研、粮食、农机、供销、气象等工作取得新成效。
开放开发步伐加快。2011年,全市注册外资实际到账22.48亿美元,是2007年的1.96倍。进出口总额突破百亿美元,其中出口73.23亿美元,是2007年的2.3倍。累计落户世界500强企业17家。新增4家省级开发区,市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增民营企业注册资本金773亿元,是2007年的2.5倍。累计开工建设亿元以上民资项目641个。台湾事务、外事、侨务和区域协作等工作在开放开发中发挥积极作用。
创新转型成效显著。2011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966亿元,是2007年的5.13倍;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42.8%,比2007年提高20.5个百分点。累计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47家。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是2007年的3.5倍、3.4倍。创成中国驰名商标29件。拥有省以上“两站三中心”219家,是2007年的7.3倍。获批省以上产业基地(特色产业园)42个,其中国家级基地5个。人才总量新增10万人。建成一批公共服务平台。节能减排扎实有效,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主要污染物减排等刚性考核指标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
❹ 扬州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为什么不能说明中国古代重心南移
经济中心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毕竟不是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即便是现在,上海已经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但是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一直在北京,所以也不能说中国的中心就南移了。
❺ 清朝至民国时期扬州经济衰落的具体原因
扬州衰落原因很多既有自然灾害又有人为因素,既有自己的原因,也有外部环境的变化,
总结起来无非是大运河的地位不再,错过历史机遇,产业单一依赖盐业,附近城市的发展的冲击等等。
在清朝的前中期,扬州再度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成为当时全国极其著名的商业城市。个中原因,无非还是它的水运枢纽地位,南北漕运的咽喉,以及中部省区食盐供应的重要基地。明清时期,两淮盐业在全国盐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明人宋应星估计,明朝万历时,扬州的盐业资本,约为3000万两。清朝,据汪喜孙的估计,则为七八千万两。而根据有关记载,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户部库存银为7800余万两,扬州盐商手中的资本,几与之相埒。漕运的发展,盐业的兴盛,对于扬州的商业、手工业,也起到了促进带动的作用。扬州本就是因运河发展起来的。到了后来,也就是清朝晚期,近海航运的发展,铁路的修建,运河的淤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大运河漕运的货量。
镇江开埠可能对扬州影响很大,吸引了江北京杭运河一线的大量人民。或许因为同是京杭运河和长江的交汇点,镇江的军事位置似乎更重要,而木客衰落的镇江似乎要略好于盐商衰落的扬州,反正外国人当时看得上镇江看不上扬州。如果当年开埠、设租界的是扬州而不是镇江,或许会是另外的故事。再后来民国定都南京,江南一带以南京为中心,扬州在南京的”遮挡“下成了小弟弟。清末的实业兴起,南通无锡都有轻纺工业,南京有江宁织造和江南制造局,扬州没有啥实业,导致民国乃至今天,扬州依然没有像样的重点企业。当今格局,苏州无锡外企众多,南京是省会,上海是全球金融贸易中心,每个地方的政策都比扬州强,而扬州除了仅剩的一点旅游资源,几乎啥都没了,现在盐早已不是扬州为集散地,大运河只有部分河段和通航,即便说旅游资源,全国众多的旅游资源也使得扬州没有了优势,扬州就沦落成二线或者二线半城市了。
2014年地级市人均GDP排名,扬州排42位,排在扬州前的资源型城市13个,而被殖民、有过租界、做过通商口岸的城市有:苏州、广州、嘉峪关(这个也是资源型城市)、大连、长沙、南京、佛山(算广州府一部分)、杭州、镇江、威海、宁波、武汉、天津、青岛、沈阳、舟山 (算宁波府一部分)、上海、中山(算广州府一部分)、厦门、烟台,一共20个(没算深圳、珠海两个靠着当时殖民地现在被划成经济特区的地方)。这些城市的工业大多在这一期间有了较大的发展,一些原本不如扬州的城市因此超过扬州。
❻ 扬州经济怎么样
我是扬州的
支持扬州!
扬州
最棒了!
❼ 泰州地理位置比扬州好为什么经济却比不过扬州, 领导的原因还是...
扬州除了说自己是个历史名城,还能做点什么,一直不上不下的,泰州都从扬州分下来多少年了,马上都要赶超了,扬州还在说自己是名城,哎。。。。
❽ 扬州经济怎么样
城市
GDP(亿)
增幅
苏州市
5700
18.3%
无锡市
3858
16.9%
南京市
3275
18.1%
南通市
2111
20.1%
常州市
1880
19.8%
徐州市
1700
19.0%
盐城市
1368
16.5%
扬州市
1311
19.2%
这是07年的GDP,扬版州排第八,江苏权总共13个城市,但潜力还是相当大的。
❾ 扬州的经济状况在江苏大概排在什么位置
江苏是中国古代吴越文化、长江文化、两汉文化的发祥地,素有吴韵汉风之称。现对江苏省1个副省级城市(南京)和12个地级城市(扬州,徐州,苏州,镇江,淮安,常州,连云港,无锡,泰州,南通,盐城,宿迁)的各方面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和比较,并拟出以下12种全方位的排名:
1、最让全国人民心服口服的排名(城市综合实力排名--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城市规模,城市人口,基础设施,城市环境,人文历史,文化底韵,现代化程度,经济发展程度,区位辐射,教育实力,科技发展等11个公认指标进行的排名):南京(全国第5),无锡(全国第13),苏州(全国第15),常州(全国第23),徐州(全国第36),扬州(全国第47),镇江(全国第49),南通(全国第53),连云港(全国第72),泰州(全国第75),盐城(全国第83),宿迁和淮安(
2、最具大城市优势的排名(各市主城区人口,不包括各县市人口排名):南京(580.38万人),苏州(280.75万人),无锡(280万人),徐州(220万人),扬州(185.13万),镇江(160.36万人),常州(130万人),淮安(103万人),南通(90万人),盐城(78.6万人),连云港(69.74万人),泰州(65万人),宿迁(28万)
3、最能体现“人多好办事”这句真理的排名(各市总人口排名,包括各县市人口排名):徐州(910万人),盐城(795万人),南通(775万人),南京(680万人),苏州(598.85万人),淮安(517.68万),宿迁(515万人),泰州(497万人),连云港(490万人),扬州(487.19万人),无锡(482万人),常州(388.9万人),镇江(367.21万人)
4、最美名远播的排名:(各城市在全国及世界知名度的排名):南京,苏州,徐州,扬州,无锡,连云港,镇江,常州,南通,泰州,盐城,淮安,宿迁
在全国及海外知名度方面,与北京,西安,洛阳并称中国四大古都的南京,其历史馈赠的得天独厚的优势不言而喻。其他城市方面,江南古城苏州,烟花三月的扬州,以及沉积了几千年秦汉文化的徐州在五湖四海之内也有着较大的知名度。
5、最让苏南人津津乐道的排名(GDP总量排名):苏州(4450亿元),无锡(3350亿元),南京(2930亿元),南通(1820亿元),常州(1690亿元),徐州(1670亿元),盐城(965亿元),扬州(860亿元),镇江(840亿元),泰州(770亿元),淮安(580亿元),连云港(510亿元),宿迁(415亿元)
6、最具未来发展潜力的排名(GDP增幅排名):南京(19.0%),苏州(17.6%),无锡(17.4%),常州(16.1%),南通(16.0%),徐州(14.6%),泰州(14.7%),扬州(14.7%),镇江(14.5%),盐城(14.2%),连云港(13.8%),淮安(13.6%),宿迁(13.2%)
❿ 泰州和扬州相比哪个经济好些,扬州在江苏算是二流城市,怎么外地人以为它有钱
肯定扬州好了,扬州30多个商业综合体,人均GDP苏北最高,泰州商业综合体10个不到,消费肯定扬州高,泰州以前是扬州下属县级市,可惜了如果不分开就是上万GDP吊打苏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