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样做好 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 规划工作
为加快推进毕节市村级集体资产股份量化改革试点工作,及时掌握试点工作新动态,认真总结改革工作新经验,近日,毕节市农经站就织金县官寨乡红岩村村级集体经济业态发展试点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织金县官寨乡在改革试点中制定方案,健全机制,整合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改革试点工作,力争打好“生态农业观光”牌,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一、抓好组织建设,健全工作机制红岩村成立了以副乡长为组长,财政分局、村管、国土、经济发展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共同商讨,建立健全的村级集体经济业态发展试点工作机制,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领导小组通过完善各项权能,激活红岩村各类生产要素,共同探索创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经济运营机制,避免集体资产流失和农民权益受损,防止集体资产被集体组织内部少数人侵占和支配,防止外部资本侵吞、控制集体资产,保证村级集体经济健康发展。二、利用区位优势,制定工作方案红岩村距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织金洞7.8公里,仅需10分钟车程,是乌江百里廊的核心地段,风光秀丽,气候迷人;辖区内盛产柑橘、樱桃、枇杷、果蔬等主要名特产品,吸引众多游客来此游玩采摘,据统计,红岩村共有农家乐17家,名特产品带动每家年收入达10万元以上;境内旅游资源丰富,东风湖库区裸结河水上旅游、生态农业观光园与织金洞风景名胜区连为一体;除此之外,面积2万多平方米,政府耗资300多万元建成的生态农业观光园坐落其中。乡、村两党委就如何发展壮大村级经济进行了深入调研,并充分结合该村经济、地理、人文、环境气候以及现有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依托乡村区位优势,制定以发展农村特色旅游经济为主的村级集体经济业态发展试点方案,全力打造“生态农业观光园”品牌,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三、整合资产资金资源,发展集体经济红岩村将对集体资源和资产进行清产核资折股量化到集体经济组织每个成员,让集体资产变股权,明晰产权归属,赋予农民的财产权利,让农民真正能把资产揣进口袋。同时,以村级集体经济业态发展试点省级财政补助的80万元扶持资金、“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的财政补助资金以及“一事一议”财政资金为牵引,进行折股量化后投入“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建设和经营中,让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共同打造“生态农业观光园”,共享收益分红。除此之外,红岩村将通过整合本村集体资产、资金、资源,采用“公司%2B农户”现代农业发展形式和“考酒%2B养猪%2B建设沼气池%2B种植发季节蔬菜”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农民创收,增强集体经济实力。四、做好宣传工作,尊重群众意愿红岩村充分做好了集体业态经济发展宣传工作,召开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实施群众动员大会及各种形式的座谈会,做到大小事务公开,保障群众的知情权,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到方案制定、实施坚持尊重群众意愿的原则,既要重视和尊重村支书等关键人物的意见和建议,也要保证方案制定不以参与决策者个人意见为主攻方向,须经村集体经济组织代表充分酝酿、民主讨论,提交成员大会或成员代表大会并经应到人数的2/3以上通过,方案报乡人民政府批准和县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核准备案后实行。保证村民既是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参与者,同时也是共享集体资产收益的受益者。
2. 到2020年国家对农村发展规划的目标是什么
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是:
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消费水平大幅提升,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健全,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2)2014年村经济发展规划扩展阅读:
一、实现上述目标任务,要遵循以下重大原则:
1、必须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必须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必须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必须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始终把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政治保证。
二、认清形势
1、农业现代化发展挑战加大
“十三五”时期,农业现代化的内外部环境更加错综复杂。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背景下,部分农产品供求结构性失衡的问题日益凸显。
优质化、多样化、专用化农产品发展相对滞后,大豆供需缺口进一步扩大,玉米增产超过了需求增长,部分农产品库存过多,确保供给总量与结构平衡的难度加大。在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背景下,农业发展方式粗放的问题日益凸显。
2、农业现代化条件更加有利
展望“十三五”,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有利条件不断积蓄。发展共识更加凝聚。党中央、国务院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快补齐农业现代化短板成为全党和全社会的共识,为开创工作新局面汇聚强大推动力。
外部拉动更加强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城乡共同发展新格局加快建立,为推进“四化”同步发展提供强劲拉动力。
3. 如何不断完善村级发展规划,为联系村办实事
村2015-2017年发展规划
第一章 基本情况
第一节 自然条件及资源概况
一、地理位置
**村位于**乡西南部,东靠**村,南与前进古城村相邻,西与三锅镇黄水村接壤,北界大桥村。该村位于105省道沿线,距乡政府所在地4公里。
二、地质地貌
**村属典型的山地,山高坡陡,高山多。
三、气候
属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
四、土地资源
全村幅员面积2.4平方公里。
五、生态环境状况
**村适宜多种动植物生长,森林覆盖率高,生态环境好。
第二节 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一、人口构成。
**村由袁家河社、上沟社、雪旦山社、左家湾社组成。行政区域面积:2.4平方公里,总户数:112户,总人口:349 人 ,有建卡贫困户19户78人。年末实有耕地面积: 1183 亩,年末林地面积:9051 亩,茶园面积:411 亩。
二、贫困状况
目前,**村共有建卡贫困户19户78人,占全村人口22.3%,享受低保32人。通过调查,全村主要存在的突出问题是:
1、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至今全村道路需硬化达5.7公里;有89户村民住的还是旧房,占全村总户数79.4%,没有互联网覆盖。
2、没有产业支撑。全村主要靠务农和外出务工为主,种养殖业均没有规模,没有支柱型产业,农户增收困难。
3、群众综合素质低。劳动技能差,缺乏技术和长远发展的创业眼光和自立精神,长期以传统的种养业为生,在一定程度上有“等、靠、要”思想。
第三节 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分析
一、有利条件
1、**村被确定为省定贫困村,纳入了**县综合治贫贫困村项目,有政策和项目支撑。
2、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县地税局挂联帮扶**村,为**村实施扶贫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外部条件。
3、**乡在开展扶贫开发工作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也吸取了很多教训,干部和当地群众发展意愿强烈,脱贫致富干劲十足。
二、制约因素
**村地处山区,生产生活条件较为艰苦,生产生活方式、信息、交通等都制约着全村的经济发展。
1、劳动力紧缺。由于务农收入较低,青壮年大多选择外出务工,在家的绝大多数是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造成劳动力紧缺。
2、土地贫瘠,产出降低。**村山高坡陡,石多土少,耕地全部是旱地,大于30度的坡耕地比例大,土壤蓄水保水困难,水土流失严重,养分流失,地力下降,耕种方式较为粗放,土地产出率较低。
3、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产生活条件艰苦。一是饮水难。**村由于地形地貌复杂,水文地质条件差异大,全村高山社每逢旱季,人畜饮水和生产生活用水方面就面临不同程度的困难,主要靠水泵多级提水,使用、维护成本巨大,不能满足人畜饮水和农业生产用水的需求。二是行路难。虽然已有3个社通砂土路,但路窄坡陡弯急,且雨季经常垮方,路况极差。三是看病难。村级卫生室设施简陋,设备和医务人员缺乏,大病只能到县城医院。四是住房难。部分农户仍居住在老式土墙房中,住房还比较简陋。
4、群众综合素质低。多数村民劳动技能差,没有一技之长,外出务工更多是靠体力吃饭,回乡创业意识缺乏,致富带动作风发挥不充分。市场经济意识淡薄,发展产业抗风险能力较弱,一旦发展种养殖业投资失败,只有靠政府救济。
第二章 总体思路、原则和目标
第一节 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政府主导、农户主体、社会参与、形成合力的工作思路。强化产业发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为目标,资源为依托,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支撑,种养结合,逐步构建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的基本门路。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进一步改善精准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条件,持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全面促进村域经济社会、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1、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原则。在政府主导的同时,积极协调社会力量参与**村整村推进发展工作,形成工作合力。
2、精准扶持、户户受益原则。准确掌握精准扶贫对象,按照缺啥补啥实行一户一规划,做到户户受益。
3、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原则。要充分发挥**村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扬不等不靠、艰苦奋斗精神,引导干部群众抢抓发展机遇,主动对接各方帮扶,积极参与发展。
4、扶贫扶智、统筹推进原则。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产业的同时,加大智力扶持力度,掌握新的致富技术,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5、真帮实扶、量力而出原则。各帮扶单位和结对帮扶干部,要做到因人制宜、因户制宜、量力而行,出实招、真帮扶、见实效。
6、保护生态、持续发展原则。扶贫开发与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实现资源、人口和环境的良性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