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二战对中国经济的积极影响
二战对中国经济的积极影响体现在一个说法上,过去中国人把西方工业成果称作“斜的歪的”,如今被中国人称作了“高科技”。
㈡ 二战结束之后,中国与欧美主要国家的经济差距有多大
旧中国总体经济状况并不太弱,主要弱在从清末到抗战连年战争大量消耗了国力民力,专破坏了经济,又因为属无工业支持因此被人欺负。抗战胜利后全面恢复了生产力,用现代GDP标准来衡量当时的话,经济大约排位世界第40的样子。
这个结果是有争议的。因为当时能够排入的国家不多,用现在观点看当时欧美也并不富足。此消彼长。也有说当时的统计不正确。但现在也只有这个数据可以做参考比较。仅供参考。
㈢ 二战后中国经济恢复用了几年
建国以后,1949年至来1952年,是我国国民经源济恢复时期,也是新中国经济体制的初创时期。在3年多时间里,人民政府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土地改革、统一财经、外贸管制、调整工商业等一系列改革运动和措施,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形态,建立了与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这就是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和在保留市场机制基础上建立并加强计划管理的运行机制。
㈣ 二战后中国经济发展及其文化原因
二战后中国经历解放战争。国民党当局滥发纸币,通货膨胀。新中国建立后,在苏联帮助下,版中国开始进行一五计划权。农业手工业实行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利用国家权利)。一五计划建立了我国工业的基础,建立了长春一汽,第一飞机制造厂等。1956年周总理在全国文艺工作会议上提出:百家争鸣的学术方针,促进文化事业蓬勃发展。1978改革开放中国国经济在资源的支持下迅速发展。
却是以中国资源大量浪费为代价的!!!
㈤ 二战后中国的状况
经济:
抗日战争结束之后,中华大地上到处都是创伤,遍地都是废墟,很多人还在吃不上饭,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但是本着人道主义的精神,中国两党还是决定要将这些日本人送回他们国家。
这么多人口不论是从人力还是物力上都是非常了巨大的付出,后来据相关资料显示,中国光是遣送这部分人就用了三年多的时间。
在这三年多的时间里,在中国的这部分日本人的衣食住行也全都是中国提供的,据当时资料记载,光是在沈阳的这部分日本人在粮食和燃料方面就花了一个多亿,中国为了保障集中营里日本人的温饱问题,还为其一次性买了粮食和燃煤共七百吨,共计最少也是五千万。
集中营里的日本人享受着日此好的待遇,而很多中国人却还在挨饿。
当然,除了粮食和燃煤之外,衣服和药物等生活必需品的花费也是一笔巨大的开支。不仅如此,中国还应日本的要求给日本的侨民和战俘拨款,还有一批高达四百万的管理费。
这三年内给日本的花费总共有十个多亿,要知道当年中国的经济水平并不高,一个人一年的收入还没有一百人民币,所以这个经济负担实在是太重了,十个亿,那是多少个中国人多少年的收入啊。
如果按照二战结束签订的协议,这部分钱实际上应该是日本方面出的,中国只是先垫上而已,可以抗战结束的中国马上就进入了解放战争,连日本战后的赔款都放弃了,哪还顾得上这部分钱。
科技:
当时中国科技落后,时中国的飞机产量仅仅是日本的零头。由于没有制空权,中国军队被日军压着打,动不动炸弹就从空中丢下来了。
炮兵阵地经常打不了几发就得赶紧转移,如果转移慢了很快就会被日本空军炸掉。当时中国军队在敌人的狂轰滥炸下坚持战斗,可以想象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毅力。
此外,日本已经开始研发原子弹、喷气式战斗机等先进装备,而中国则一穷二白,连螺丝都要进口,可以想象当时两国的差距有多大。但就是在这种差距悬殊的情况下,中国军民凭借大无畏的精神,前仆后继,和日寇进行搏杀,最终用了八年的时间在盟军的帮助下打败了日本。
实事求是的说,中国能够取得抗战的胜利,真的不容易。抗战的胜利是中国军民用生命和献血换来的,中国的大国地位是不屈不挠的中国军民打出来的。中国无愧于世界五大国的地位。
(5)二战对中国经济影响扩展阅读: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德意志第三帝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三个法西斯轴心国和匈牙利王国、罗马尼亚王国、保加利亚王国等仆从国为一方;
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
战争范围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5万多亿美元付诸东流,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英国、中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次战争带动了航空技术、原子能、重炮等领域的发展与进步。
㈥ 二战前中国的经济状况如何
苏联是二战时期军事实力最强盛的国家,苏联是世界第二工业国,苏德战争初期其GDP达433亿美圆,军队人数任何时期一直维持在600万人以上二战末期达到了鼎盛的1200万人,这可以说是世界历史上最庞大的军队了,二战期间苏联共生产了10.8万辆坦克和自行火炮,但有近7万辆在战争中被击毁,苏联强大的生产能力及时的补充了这些损失
近现代的中国,无论是北洋政府的“黄金时期”,还是国民政府时期的“黄金十年”,中国的经济建设虽是略有长进,但经济基本面满目“硬伤”,金融风暴频发,恶性通胀失控。金融史学家洪葭管先生曾总结在近代历史上,旧中国金融风暴就有十次之多。1866年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因世界棉业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潮、1883年因倒账严重爆发的金融风潮、1897年因高息揽存酿成的贴票风潮、1910年橡皮股票风潮、1911年因清朝灭亡政局变更票号集中倒闭、1916年中交停兑风潮、1921年信交风潮、1934-1935年白银风潮、1947年黄金风潮和1948-1949年的法币、金圆券崩溃危机。【洪葭管.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从中国近代金融风潮谈金融危机[N].上海金融报,2008年7月21日。】而发生在解放前国统区的恶性通胀是20世纪出现过的两次最为著名的恶性通胀【另一次则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这两次通货膨胀都被作为恶性通货膨胀的典型例子载入史册。1923年德国的纸币马克流通量达到496×10^18的天文数字,价格指数由1922年1月的100上升到1923年11月的10^13。贺水金:论国民党政府恶性通货膨胀的特征与成因[M].上海经济研究1999(06).67-71.】,1949年解放前国统区金圆券的发行量折合法币高达2,038,374,000,000亿元,上海的物价总指数由1937年6月的100上升为36,366×10^11。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中国东部地区工业重地和金融中心步步沦陷;抗战胜利之后,国共内战一打又是四年,“黄金时期”和“黄金十年”苦心经营的经济成果统统化作炮灰,新中国是在战争废墟上重建国家。
㈦ 二战后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在我看来来在二战后到冷战结束充源其量是一个“半球化”的过程而且是两个半球。这个“半球化”加剧了中国的封闭状态,而冷战后中国绝对是全球化得标杆,以中国为代表的原社会主义国家大踏步的,毫无顾忌的发展市场经济真正使得两半球走向统一。为全球化创造了可能
㈧ 二战后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了什麽影响
楼主讲的二战后,怎么会没"几乎"影响呢? 中国是本来全世界财富最的国家,然而被列强们的强取豪夺,我们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后来我们经历了短暂的资本主义,再后来我们抵抗列强,先辈们浴血奋战,死而后已,终于换来了新中国的成立,基本没有经济的发展,更不用谈全球经济化. 经济全球化,在我们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几乎还没这个概念.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迈入了国际轨道,随着东盟十国,上海合作组织(主要以军事),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K),世界贸易组织(WTO)等的参与,我们正与世界各国分享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成果.但是现在论国际地位,发展中国家还是主要以出卖自身低贱的劳动力和半成品生产来发展本国国力.我们中国也一样,所以经济全球化是相对的,双面性的. 为我们祖国的强大而努力,为我们祖国的复兴而自豪!
㈨ 二战后德国对中国有什么经济的影响
德国科技基础雄厚,战后的德国政府鼓励科研部门与经济部门的合作,促进技术创新、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他们把全部精力放在经济建设上来并在很短时间里在经济上打败了当年的战胜国,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比较稳定的社会形势,并推行较为广泛的社会福利制度,防止人民的极端贫困和社会动荡,给予人民一定的民主权利,引进了新技术和新设备,加速了经济的发展,以法国。联邦德国政府通过建立国有经济,制订法令政策调节国民经济等方面对经济进行有效的宏观管理,并强调经济按市场规律运转。
㈩ 二战后中国经济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中国经济发展情况怎么样?
最佳答案
第二次世界大战内以后,亚洲国家纷纷容摆脱了殖民统治,走上了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道路。但是,亚洲各地经济的发展速度很不平衡。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新加坡、韩国等利用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遇,吸引外国资本和技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接着,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不断进行行业的更新换代,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他们积极参与因际竞争,发展外向型经济,经济出现了高速增长,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一跃而实现了工业化,引起了世界瞩目。新加坡现已成为一个工业发达、贸易繁荣、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国家。韩国到90年代已步入先进国家行列,它的造船、汽车制造和电子等工业在世界上已占有重要地位。
20世纪80年代,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加强与外国的经济合作,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利用本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适时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对外贸易,经济出现持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