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这么多年中国经济发展跟谁有关

这么多年中国经济发展跟谁有关

发布时间:2021-01-17 18:18:44

❶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还要过哪些关

转型中的挑战需要应对,以高速增长为导向的地方政府激励机制面临转型,发展中的风险要小心防范,6亿人口的乡村发展也亟待加力……这是一道并不容易的综述题。

“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需要抑制城镇化。”韩俊说,2017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8.5%,今后10至15年城镇化速度不可能像过去20年这么快,“因为农村能出来的人少多了,农村的机会比原来也多多了”。现在一方面农村人口向外转移的趋势会继续,另一方面回到农村的人也会越来越多。乡村如果人口长期过度流失,农村都是老弱妇孺留守,一定会走向衰败。所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定要防止农村人口的过度流失,不能等到城镇化达到成熟阶段再回过头建设乡村,这个路径是行不通的。

“现在中国农村常住人口还有接近6亿、到2035年还有4亿多人,这些人的收入改善、乡村发展了,中国的发展质量才能真正提高。如果是越来越发达的城市、越来越衰败的乡村,那发展的高质量就无从谈起。”韩俊说。

❷ 中国经济发展与中华文化有什么关系

以下内容供你参考:
中国经济发展和文化复兴
演讲人:林毅夫时间:11月4日地点:北京大学·北京论坛
像中国这样经济基础比较低的国家,技术创新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自己发明;另外一种是利用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以引进来取得创新。
中国文化能否复兴取决于三个问题。第一,儒家文化以“仁”为核心的伦理价值是否能支撑起经济基础,即器物层次的不断地发展、创新,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第二,在以“仁”为核心的价值下形成的组织层次能不能与经济基础的发展相适应不断演进?第三,以“仁”为核心的价值在经济基础不断提升以及政治、经济、社会组织不断演化的过程中能否保存,并形成一个完整的器物、组织、伦理三个层次自洽的文化体系?
首先,从经济基础来看,中国继续快速发展的潜力巨大。中国完全有可能继续保持二十年甚至三十年的快速增长。这是因为生产力水平或是经济基础的提高,从长远来看最重要的是技术的不断创新。以西方为例,Maddison的研究认为,在18世纪以前的一两千年里面,平均每年人均收入提高的速度仅为0.05%,要一千四百年人均收入才能翻一番。18世纪以后,人均收入提高的速度,第一个一百年平均每年是1%,每七十年人均收入翻一番;以后这一百多年,平均每年是2%,每三十五年人均收入翻一番。
18世纪前后巨变的关键是在18世纪中叶发生工业革命以后,技术发明创新的速度加快了,而且,还在不断地加快。中国在19世纪之前领先于西方,以后迅速滑落,其原因在于工业革命以前技术发明以经验为主,中国人多,工人农民的数量多,生产经验多,技术发明的速度也就快;但因未能从经验为主的技术发明转型为以科学实验为主的技术发明方式。所以,在西方科技的发明创新速度加快以后,中国的经济地位就日益落后。
中国现在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要持续快速发展,最重要的还是技术的不断创新。技术创新的方式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是不一样的。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已经处于世界的最前沿,其创新只能靠自己发明创造。而像中国这样经济基础比较低的国家,技术创新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自己发明;另外一种是利用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以引进来取得创新。哪一种方式比较好?根据定义,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比原来效率高的技术就是创新,不见得需要是最新、最前沿的发明。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好坏的标准是成本孰低、效益孰高。新技术的发明一般投入大、风险高、成功的概率小;相对而言引进技术则成本小、风险低、成功的概率高。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了日本的奇迹,亚洲四条小龙的奇迹,这些奇迹背后的实质秘密就在于这些国家和地区,能够比较好地利用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来引进技术,以很低的成本取得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的速度快,整个经济基础发展就快了,所以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就随之缩小。中国在1978年改革前后的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在1978年之前,中国自力更生,自己发明技术,在最尖端的技术上同发达国家竞争,但是经济发展的绩效却不高;1978年以后,中国开始像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一样,以引进技术为主来获取技术创新,以后的30年,中国取得了每年经济增长9.9%的成绩,成为同期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这些经验的对比印证:利用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以引进技术来取得技术创新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最好的途径。
延续着引进技术这一条道路,中国在未来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或者更长的时间里,能不能保持经济快速增长?对于这一点关键在于中国和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到底有多大。2008年时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中国的人均收入为美国的21%,说明中国和发达的工业化国家间的技术差距还很大,在这个差距缩小前,中国还可以继续利用后发优势来加速经济发展。根据麦迪逊的估计,中国在2008年和美国的人均收入差距相当于日本1951年、台湾地区1975年、韩国1977年的水平。日本在1951-1971年间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为9.2%,台湾地区在1975-1995年间的年均增长率为8.3%,韩国在1977-1997年间年均增长速度则为7.6%。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所遵循的经济发展战略和日本、台湾地区、韩国相同,据此中国应当还有维持20年年均增长8%的潜力。日本、台湾地区和韩国在1971、1975和1977年时,人均收入分别提升为美国的65.6%,54.2%和50.2%,到2030年时中国的人均收入有可能达到美国的50%,中国的总体经济规模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可能达到美国的两倍,按市场汇率计算的经济规模有可能至少和美国相当。中国有可能再次成为世界上最大、最强的国家。当然要把这些潜在的技术可能性转化成经济的现实增长率,要靠改革开放来克服当前经济中存在的问题,要靠保持政治稳定、社会和谐,要靠提高教育、产业水平,要靠不断吸收外来的技术、管理,并逐渐加强自主研发。只有做到这些,前述的预期才能够实现。
第二个问题,在以“仁”为核心的价值下形成的组织层次能不能与经济基础的发展相适应不断演进?经济组织方面,现在的发达国家实行的都是市场经济,多数学者也认为和现代经济相适应的经济组织是市场经济。从理论上来看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确实比较有利于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技术的不断创新。中国的文化体系能否和市场经济兼容?这一点应该毫无疑问,因为当西方还是封建农奴社会的时候,中国就已是一个市场经济体系的社会。就土地而言,中国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开始推行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欧洲在整个中世纪的封建社会时期,土地属于贵族,不存在土地市场。就劳动力而言,中国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就已经有相当活跃的劳动力市场。例如,春秋时期就有许多像孔子、孟子、苏秦、张仪之类的士人周游列国,相当于今天的高级白领人员出国寻找就业机会。帮助齐桓公称霸的管仲在其《管子牧民篇》写到“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其意为“一个国家如果富裕,就会吸引远方的外国百姓来定居;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土地生产力,老百姓就会留下来耕作、生活。”这表明当时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流动的原则与现在劳动力的流动完全一致。而在欧洲中世纪,农民是半农奴依附于土地,只有极少数取得自由农身份的劳动力才能自由流动。
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不仅要素市场极为活跃,商品市场就更是如此,并且已经有了投机行为,而且投机的原则与今天毫无二致,最著名的就是范蠡的例子。在吴越之争时,范蠡帮助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后,了解到“高鸟尽,良弓藏,狡兔殚,猎犬烹”的道理,功成身退,弃官从商,并在很短的时间内三聚千金之财三散之于贫穷的亲戚朋友。短时间内赚取巨大财富的捷径是投机。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里记载了范蠡投机之道是“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说明当时价格是由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决定。“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说明生产者根据价格信号来决定生产,价格高时多生产,导致供大于求,价格下跌;价格低时少生产,导致求大于供,价格上涨。最后一句“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就是投机的原则,当商品价格昂贵时要像清理粪土一样赶快抛卖,当商品价格便宜时要像珠宝一样买进积存越多越好。可见二十一世纪的投机原理在2300年前的范蠡时代就已经总结出来了。
如前所述,明朝时我国就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既已萌芽为何未能茁壮成资本主义?同样这并不是因为以“仁”为核心的价值体系所致,而是因为技术变迁的方式未能从以经验为基础转变为以科学、实验为基础,技术变迁的速度非常慢,资本难于深化,因此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也就不能深入发展。上述种种说明中国以“仁”为核心的伦理价值跟市场经济体系是共容的。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的参政意识会越来越强。与西方文化比较起来,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强调“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这与西方君权神授的思想不同,人民的利益是政治的目标,群众的意见是政治决策过程的依据,有这种政治理念包含在中国儒家文化内,作为组织层次的文化应该有能力随着经济基础的不断提升,进行必要的调整。
第三个问题是以“仁”为核心的价值在经济基础不断提升,政治组织、经济组织不断变化的过程中,能否保持其精神实质,并根据经济基础和组织层次的需要以相应的形式形成一个完整的内部自洽的文化体系?很多学者认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是保守落后的,是妨碍中国发展的?因为孔子自称“述而不作”。但这种理解并不全面,孟子称孔子是“圣之时者”,也就是孔子所以是圣人,是因为在各种不同的情况、环境下,他的行为总是能够因地制宜,做到恰到好处。孔子主张“仁”,在《论语》中谈到“仁”的地方有20多处,但是,说法各有不同,就是因为对象、情况不同,所以,要求或是表现的形式也就不一样。他的“述而不作”是有选择的,把过去的典章制度按照所处时代的需要给予了创新性的整理、诠释。他的内涵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在不断变动,不断与时代相适应。
孔子强调“仁”,孟子强调“义”。孔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的“仁”是“视人如己”的道德关怀。孟子的“义”是“义者宜也”,“义者人之正路也”,也就是人所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但是,义的判断的标准还在于自己的内心,所以,孟子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说法。和孔子相比,孟子的“义”更强调的是人对社会的积极责任,他的学说反映的是战国末期社会纷乱的现实。
孟子之后儒家文化又继续发展,到了宋明时期,社会经济基础改变的同时又受到印度佛学冲击。在佛学的冲击中出现了理学,强调心性。理学家坚持的行为标准同样是儒家的“仁”。中国儒家文化在吸收了佛学的同时,也把佛学融合成为中国文化体系的一部分。佛学在印度、泰国,重视的是小乘,小乘追求自我的解脱,到中国以后发展的是大乘佛教,讲的是普度众生,和儒家的“仁”有异曲同工之妙。“仁者爱人”,希望每个人都好,把儒家的核心价值移植到佛学里面去了,变成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
时至明朝,社会分工进一步完善,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王阳明的“心学”和“知行合一”的学说应运而生。“心学”和“理学”的差异,可以从王阳明和朱熹对《大学》一书中对“亲民”和“格物致知”的理解的不同反映出来。朱熹认为“亲民”当作为“新民”(教化百姓使其自新),“格物致知”则是“即物穷理”,也就是从各个事物上去认识做人做事的道理,以最终明了人心之全体大用。王阳明则认为“亲民”是“亲亲仁民”(即仁的意思),“格物致知”则是“致良知”,也就是去除蒙蔽每个人良知的物欲以恢复每个人与生具有的良知。
从上述脉络来看,作为上层建筑的儒家文化是有能力随着时代、环境的不同,而不断调整、创新,以适应新的经济基础的需要,而不是顽固、保守、一成不变,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障碍。实际上,这一点也可以从亚洲四条小龙有能力在儒家文化基础上实现现代化得到证明。
最后,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一个文化的核心伦理价值会不会消失?如果儒家以“仁”为核心的价值消失了,我们就会像今天的埃及、两河流域、希腊罗马文明一样,即使有一个经济实体在相同的土地,但是已经是不同的文化了。这个问题从理论上来说不容易出现,但是并非不可能。一个人的伦理价值取向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很小的时候学会,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中国有一句古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一个人三岁时,其行为、价值取向就已经固定,到七岁时,基本上已内化了。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伦理价值就是靠从小跟父母和周遭的人互动中,以他所接触到的人的行为为学习的榜样,而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然而,不容易变并不代表不能变,否则也就不会有埃及文明、两河文明、希腊罗马文明的消失。在我国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有些人为名为利昧着良心而干伤风败俗的事时有发生。并且,在现代化的过程中透过传播、接触,人们也容易不自觉地受到外来文化伦理取向的影响。如果,这样的事发生多了影响到下一代的成长,传统文化的核心伦理价值也可能会逐渐消失。所以,在现代化的过程当中,各界有志于民族文化复兴的人士,尤其是属于社会精英的知识分子,不仅要有责任与义务推动社会的物质进步,献身于经济社会政治的现代化,同时也必须要有“死而后已”的任重道远之责任心,以“仁”为己任,用适合于时代特质的形式,身体力行地实践给社会做出楷模。政府和舆论界也应该通过教育与媒体的报道有意识地倡导适合时代的、以“仁”为核心的伦理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在经济水平提高、实现社会经济政治体制现代化的过程中保持中国文化的核心伦理价值,实现中国文化的复兴。
希望能帮到你。

❸ 中国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之间关系

鱼和水的关系

❹ 谁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一功臣

邓小平,应该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一功臣。
改开以来,共计为国民吸收了回超过3万亿答的外资。折合超过25万亿人民币。
如果人均存款是3万人民币来计算的话,吸引的外资,占到了国民总财富的50%以上。
这些钱,必将极大刺激中国经济的发展,并让国民生活水平走上一个新台阶。
第二大功臣是谁?自然是朱容积同志。
秉承邓小平同志的光辉思想,扩大了中国的外贸出口。提高了国民收入。增加了政府财政和国家外汇储备。
经济发展的同时,通货膨胀也开始增长了。
当然,国内企业的亏损,一定是由于国内企业自身的不足导致的。所以要加强国内企业的改革。
网管同志,请您放行,不然您的思想就很危险。呵呵。

❺ 为什么连锁经营在中国持续这么多年 是否对中国的经济和利益有关系

肯定有关系啊
第一, 连锁经营有利于树立品牌企业,品牌意识,像肯德基,麦当劳一样。
第二, 连锁经营有利于企业进行同区域统一供货上架,建立统一的仓储信息体系,为企业运营节约成本。
第三, 连锁经营能使企业做大做强,促进就业等等,肯定对中国经济有有利的方面啊,
其实弊端也有,但是人还是像好的方面看吧,坏的方面,视人而定的

❻ 中国的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人口,资来源,环境与发展自的关系中,人口是关键因素,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长,排放的废弃物也逐渐超过了自然环境的自净能力。造成了环境污染,由此可见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组成了一个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整体,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制约;人类发展(人类社会生产、人口增长)需要消耗资源,影响环境,不能超过环境、资源的承受能力,在环境、资源能够承受范围内,合理、利用资源的发展的。 这就是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❼ 求救 中国经济发展有关资料

2006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平稳快速增长。上半年,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确定的各项方针政策,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国民经济总体形势良好。
1、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91443亿元,同比增长10.9%,增速比去年同期快0.9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288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46800亿元,增长13.2%;第三产业增加值36355亿元,增长9.4%。
2、农业生产形势较好。夏粮连续第三年获得丰收,总产量达到1138亿公斤,增产74亿公斤,增长7.0%。早稻长势较好。上半年,猪牛羊禽肉产量3605万吨,同比增长4.4%。
3、工业生产快速增长。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39680亿元,同比增长17.7%。分轻重工业看,重工业增长18.5%,轻工业增长15.8%。分产品看,发电量和原煤产量分别增长12.0%和12.8%;生铁和钢材产量分别增长20.8%和25.8%;微型电子计算机和程控交换机分别增长34.0%和21.5%;汽车增长27.8%,其中轿车增长53.2%。产销衔接较好,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97.4%。工业企业利润增长加快。1-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6294亿元,同比增长25.5%,增幅比去年同期上升9.7个百分点。
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加快。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2371亿元,同比增长29.8%,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4.4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36368亿元,增长31.3%,加快4.2个百分点。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房地产开发投资7695亿元,增长24.2%,加快0.7个百分点。分行业看,重工业投资同比增长32.6%,其中,煤炭开采及洗选业投资增长45.7%,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长30.3%,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7.5%,铁路运输业增长87.6%;轻工业投资增长41.2%,其中,食品制造业投资增长65.1%,纺织业增长40.6%。
5、消费需求稳中有升。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448亿元,同比增长13.3%(6月份,6058亿元,增长13.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4%,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0.4个百分点。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30821亿元,增长13.4%;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4929亿元,增长15.3%。全国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中,通讯器材类零售额同比增长25.5%,石油及制品类增长38.4%,汽车类增长27.7%。
6、市场价格温和上涨。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1.3%(6月份,上涨1.5%),涨幅比去年同期低1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9%,居住价格上涨4.7%,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上涨0.9%,烟酒及用品价格上涨0.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上涨0.8%,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与上年持平,其它类商品价格略有下降。上半年,商品零售价格同比上涨0.8%;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2.7%(6月份,上涨3.5%);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6.1%(6月份,上涨6.6%);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5.6%(6月份,上涨5.8%),涨幅回落3.3个百分点。
7、出口增幅高位回落,进口增速明显加快。上半年,进出口总额7957亿美元,同比增长23.4%,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0.2个百分点。其中,出口4286亿美元,增长25.2%,增幅回落7.5个百分点;进口3671亿美元,增长21.3%,增幅加快7.3个百分点。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614亿美元。上半年,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885亿美元,同比增长2.7%;实际使用金额284亿美元,下降0.5%。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9411亿美元,比年初增加1222亿美元。
8、城乡居民收入继续较快增长。上半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97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2%,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0.7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797元,实际增长11.9%,增速回落0.6个百分点。
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部分行业受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的影响,利润空间缩小。展望下半年,只要我们继续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确定的各项方针政策,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解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等突出问题,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年经济将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❽ 中国近30年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

来中国近30年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
自1,中国政局稳定,执政者对经济干预少,因此,经济的发展阻力小。
2,中国劳动力贱,生产成本低,因此,吸引了大量境外资本。
3,中国人口多,消费力量强大,因此,即使生产出过多的产品,也不太容易造成生产过剩导致经济危机。
4,中国经济正在起步阶段,任何国家经济起步阶段都会飞速发展,只要执政者不干预。
5,中国人早在春秋时期就熟悉了商品经济。经商是中国人很熟悉的活动。中国经济在中国商人的运作下,发展速度快。
6,中国人民的智慧是不可估量的,潜力很大。这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也起了推动作用。

阅读全文

与这么多年中国经济发展跟谁有关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