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汉中各县在2011年陕西省县域经济排名各排多少名,哪个县发展最好
你好,2011年陕西省县域经济排名数据要到2012年3月才能出来。根据2010统计资料:
南郑县 排在全省第24位,我市第一。城固县排在全省第30位,我市第二。城固县排在全省第33位,我市第三
根据陕西省统计局发布的2009—2010年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综合排名
位次 县(市) 位次 县(市) 位次 县(市)
1 府谷县 29 旬邑县 57 平利县
2 神木县 30 城固县 58 富平县
3 靖边县 31 蒲城县 59 宜君县
4 志丹县 32 蓝田县 60 商南县
5 高陵县 33 勉县 61 淳化县
6 吴起县 34 华阴市 62 白河县
7 韩城市 35 千阳县 63 永寿县
8 黄陵县 36 甘泉县 64 洛南县
9 凤县 37 陇县 65 绥德县
10 安塞县 38 米脂县 66 宁强县
11 彬县 39 长武县 67 延长县
12 兴平市 40 麟游县 68 山阳县
13 定边县 41 旬阳县 69 紫阳县
14 凤翔县 42 富县 70 留坝县
15 岐山县 43 石泉县 71 白水县
16 三原县 44 澄城县 72 吴堡县
17 户县 45 潼关县 73 佛坪县
18 洛川县 46 汉阴县 74 清涧县
19 泾阳县 47 略阳县 75 镇坪县
20 眉县 48 周至县 76 宁陕县
21 礼泉县 49 宜川县 77 合阳县
22 乾县 50 太白县 78 镇巴县
23 扶风县 51 大荔县 79 镇安县
24 南郑县 52 西乡县 80 黄龙县
25 武功县 53 洋县 81 岚皋县
26 横山县 54 子洲县 82 丹凤县
27 华县 55 延川县 83 佳 县
28 子长县 56 柞水县
⑵ 清涧县怎么样
地方不大,经济在榆林属于中下,而且方言很重,不好懂
⑶ 陕西省2010年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综合排名
2010年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综合排名
⑷ 谁了解陕西清涧,介绍一下
清涧县
网络名片
清涧县
清涧县古名宽州,位于黄河陕晋峡谷西岸,榆林东南部与延安交界处及无定河、黄河交汇处。地处东经109°55′27"~110°38′50",北纬36°57′30"~37°25′,是扼守延安、关中之要地。东西长95千米,南北宽55千米。面积1881平方千米,占全省土地总面积0.91%,占榆林市总面积的4.31%。神延铁路、210国道穿境西而过,渭清公路、210国道交汇于县城。全县下辖7乡8镇1街道办事处,640个行政村,6个居民委员会。至2010年底全县人口22万,农业人口有19.1万人,非农业人口1.93万人,(占总人口的9.2%),人口密度为112人/ 平方千米。清涧县是中国红枣之乡。
中文名称: 清涧县
外文名称: Qingjian County
别名: 宽州
行政区类别: 县
所属地区: 中国西北
下辖地区: 宽洲镇,李家塔镇,高杰村镇等
政府驻地: 宽洲镇
电话区号: 0912
邮政区码: 718300
地理位置: 陕西省北部,无定河下游
面积: 1881平方千米
人口: 22万(2010年)
气候条件: 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 魁星楼
火车站: 清涧站
车牌代码: 陕K
行政区划代码: 610830
⑸ 清涧县的经济
2014年,清涧县全年各项经济指标完成良好,完成GDP39.4亿元,同比增长%,固定资产投资32.46亿元,同比增长21.7%,规上工业增加值7.34亿元,同比增长24.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8.74亿元,同比增长11.9%。清涧县是国家级贫困县。 2013年上半年,清涧县实现生产总值14.7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0.71亿元,增长2.2%;第二产业增加值5.90亿元,增长41.3%;第三产业增加值8.12亿元,增长15.4%。 清涧县境内,农业生产活动历史久远。在考古发掘和出土文物中,屡有农业工具和人类活动的踪迹。
据历史记载,西周时本境土地肥沃,草木丛生。春秋之际,白狄族曾在此放牧。秦汉时期,大批汉人迁入屯垦,农业逐渐兴起。公元前179~157年,汉文帝采取“募民徙塞下”政策,汉人应募迁于上郡,进行大规模垦殖,农业迅速发展,县境遂为半农半牧区。汉末至隋,汉人南迁,畜牧复兴。唐时,特别是安史之乱后,大批贫苦农民逃至今陕北,垦荒毁林,扩展耕地,森林、草原受到破坏。宋代朝纲不振,西夏掠夺,农业停滞不前。蒙古人南侵,贵族广占农田,专放孳畜,农桑凋敝。明时,陕北常有重兵驻守,粮食多靠本地供应,燃烧森林,大量垦荒,倒山种田变为常年耕种。清朝,改军屯、商屯为民屯,封建王朝层层盘剥,人民生计艰难。民国时期,战乱迭起,赋税繁重,农业萎缩。1933~1935年,开展土地革命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清涧农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实现了农业合作化,进而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农业生产蒸蒸日上。
“十一五”期末(即2010年),清涧县农民人均纯收入4386元,接近2005年1450元的3倍,年均增长26.6%。
2013年上半年清涧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247万元,比上年增长8.7%(现价增长)。其中,农业产值3814万元,增长16.7%;林业产值1336万元,增长16.2%;牧业产值5847万元,增长2.8%;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250万元,增长8.7%。 清涧工业起源于古代。明清时期,除传统的粮油加工外,还可生产农具、土布、丝线、皮张等;行业稀少,设备简陋,工艺简单,多为家庭季节性生产,自制自用,偶有出售。民国年间,城乡个体手工业略有发展,主要行业为丝绸、印染、铁器、小五金、砖瓦、木器、皮麻以及米面、食油、肉食加工等10余种,从业人员不多。其中丝织业占有突出地位,30年代,花绸等产品驰誉临近省区。在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中,上万名妇女纺纱织布,推动了清涧县纺织工业的发展。由于工具落后,交通不便,部分行业盛衰不定,发展缓慢。1949年,清涧县工业总产值5.3万元,仅占工农业总产值0.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清涧县工业生产发生了巨大变化。50年代初,手工业户和从业人员增加。1955年始对私营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成立清涧县第一个集体工业企业缝纫社。1956年,先后成立铁业、五金、木业生产合作社及车马挽具社,手工业实现合作化,促进了生产发展。当年,清涧县工业总产值达87.1万元,比1949年增长15.43倍。
1958年“大跃进”运动中,清涧掀起大办工业热潮,兴办钢铁、砖瓦、石灰、土肥等工厂以及果干、果脯品加工等92个企业。同年创办的清涧县第一个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县综合厂,从事发电、面粉加工及小型农具、五金家具修造。在上述企业兴办中,由于脱离实际,盲目冒进,原料、设备、资金和技术严重匮乏,同年12月清涧县并入绥德县后,这些厂子大多下马。1960年县丝绸厂建成投产。1961年,清涧县有10个工业企业,总产值由1960年的127.5万元下降为51.5万元。1962年,县面粉加工厂上马。1963年起,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指导下,设有火电、采煤、农机、农具、缝纫等项目。至1966年底,清涧县有工业企业13个,其中全民所有制4个,集体所有制9个,工业总产值达108.7万元。70年代,相继兴办规模较大的水电、建材等重工业以及印刷、食品加工等轻工企业,同时对一些原有企业进行扩建和改造。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营工业体制改革逐步展开,乡镇工业兴起,县内初步形成电力、煤炭、机械、建材、食品、丝绸、缝纫、木材加工、造纸、印刷等一系列工业门类。1990年,清涧县工业企业939个,其中全民所有制9个,集体所有制17个(县属5个,乡办10个,其他2个),村及村以下工业913个(村办6个,个体850个,其他57个),职工总数3571人;总产值1896.1万元,比1949年增长356.8倍,比1978年增长3.38倍;全员劳动生产率5310元。清涧县26个独立核算的工业企业,从业人员1229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015.2万元,固定资产净值1673.6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2004.8万元。
2013年上半年,清涧县实现工业增加值5.3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6.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32亿元,增长33.2%。规下工业实现增加值3.06亿元,同比增长9%。 远在原始社会,清涧境内就出现了商品交换。秦汉时期,半两、货布等9种货币广为流通。北宋时,青涧城主种世衡重视发展商业。清乾隆年间,清涧县红枣被“里民贩往山西、榆林、宁夏等地,计值在万金以外”(乾隆《清涧县续志·地理志》)。道光初,街头小卖,习以为常。“会看街道三日集,儿童争卖饭钱钱”。因生产落后,交通不畅,信息闭塞,群众商品意识同外地相比,还很淡薄。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开放,清末和民国初,县内私人字号和店铺逐渐发展起来。1933~1936年,国民党对清涧苏区实行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商业几濒停滞。抗日战争初期,公有商业从无到有,个体商业发展较快。1940年清涧县解放后,随着大生产运动的开展,商业企业日渐活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国营和供销商业居于主体地位,发挥了积极作用。由于“左”的影响,1956年后排挤甚至取消私营商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营体制进行改革尝试,个体商业迅速发展,市场空前活跃,国营和供销商业面临挑战。
2013年上半年,清涧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5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09亿元,同比增长17.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26亿元,同比增长12.6%。批发零售业实现销售额2.80亿元,同比增长15%;住宿餐饮业实现销售额0.55亿元,同比增长24.8%。
⑹ 清涧家乡的变化特点
陕西省清涧县
地名来源
庆历元年(1041年)宋仁宗放弃了进攻方针,改而采取范仲俺的守策。范仲俺推行修固边城、精练士卒、招抚属等相应的措施。修固边城就是在宋夏交界
的前沿阵地修筑寨堡,建立军事据点。范仲俺的部下种世衡建议,在延州东北二百里古宽州的故垒上筑城。这里地处要冲,右可屏障延州,左可得到山西的粮食,北
可以进图银、夏二州。范仲俺采纳了这个意见,派种世衡率兵前去修筑,夏兵来争,种世衡就一边作战一边抢修。城内缺乏水源,他出重金奖励凿井,终于从地下
150尺处冒出了清泉,于是取名为青涧城。
建置沿革
东周襄王十七年(前635)猃狁被晋文公攘居西河圁(秃尾河)洛间,史称白狄,清涧县由白狄族居住。周显王四十一年(前328)属秦。秦时属上郡肤施、阳周2县。
西汉时属汉上郡、圁阴。莽新为方阴县。建安二十年(215)被羌族和匈奴占据。
三国至西晋,匈奴与汉错居。魏黄初元年(220)地为魏国并州所辖。西晋统一后,属晋国并州。
东晋十六国时,先后为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领地。义熙三年(407)匈奴酋长刘勃勃叛秦建夏,本境隶夏。南北朝时先后为北魏、西魏和后周所辖。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境内首设朔方县,属东夏州朔方郡。神龟元年(518)置城中县。西魏大统十二年(546)设绥德县(治今县折家坪镇境)。废帝元年(552)析置延陵县。
隋代先后属雕阴郡绥德、城平、延福县。
唐武德元年(618)属并州道绥州。贞观元年(627)属关内道。二年属延州。九年(635)境内置浑州,后浑州宽州并设宽州。后梁属忠义军。后唐隶延州彰武军。
北宋初归陕西路,继属永兴军路。北宋至道年间,为西夏所据,县废。康定元年(1040)筑土城。庆历元年(1041)隶鄜延路。元丰七年(1084)设青涧城。元符二年(1099)隶绥德军。
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青涧城升为青涧县,隶鄜延路绥德州。蒙古太祖十六年(1221),青涧归蒙古汗国。元代属陕西行中书省延安路绥德州。
明洪武二年(1369)青涧归明,隶绥德州。四年(1371)县名改为清涧。成化九年(1473)隶延绥镇榆林道。嘉靖四十一年(1562)改属延安府。崇祯十六年(1643)李自成占领陕西,改清涧县为天波府。
清顺治二年(1645)复称清涧县,仍属延安府。雍正三年(1725)绥德州升为直隶州,领清涧、米脂2县。
民国间,隶属几度变化。1913年,清涧县属陕西省榆林道。1926年废道,为省直管县。1935年11月,大部地域属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陕北省所辖。1937年12月,为统一战线区所辖。1940年3月,属陕甘宁边区绥德分区。1949年5月,隶属陕北行署绥德分区。
1950年1月,属陕西省绥德分区所辖。1956年10月隶榆林专区。1958年12月,并入绥德县,1959年3月,清涧成为中心乡,仍隶榆林专区绥德县。1961年,恢复清涧县,属榆林地区行政公署管辖。2002年,榆林地区改为榆林市,清涧县属榆林市辖县。
⑺ 为什么合阳县是陕西最穷的县
72 合阳县 (合阳不是最穷的)
2008年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监测排名
位次 县(市) 位次 县(市) 位次 县(市)
1 神木县 29 蒲城县 57 汉阴县
2 靖边县 30 子长县 58 大荔县
3 府谷县 31 旬邑县 59 平利县
4 志丹县 32 长武县 60 淳化县
5 吴起县 33 子洲县 61 绥德县
6 韩城市 34 旬阳县 62 潼关县
7 高陵县 35 城固县 63 富平县
8 黄陵县 36 华阴市 64 麟游县
9 安塞县 37 延川县 65 紫阳县
10 凤翔县 38 周至县 66 商南县
11 定边县 39 蓝田县 67 山阳县
12 岐山县 40 勉 县 68 吴堡县
13 凤 县 41 澄城县 69 洋 县
14 横山县 42 富 县 70 佳 县
15 兴平市 43 永寿县 71 丹凤县
16 洛川县 44 柞水县 72 合阳县
17 户 县 45 陇 县 73 白河县
18 华 县 46 石泉县 74 白水县
19 三原县 47 宜君县 75 西乡县
20 彬 县 48 延长县 76 宁陕县
21 泾阳县 49 宜川县 77 镇坪县
22 礼泉县 50 千阳县 78 太白县
23 乾 县 51 米脂县 79 黄龙县
24 甘泉县 52 略阳县 80 岚皋县
25 武功县 53 清涧县 81 镇巴县
26 眉 县 54 镇安县 82 佛坪县
27 南郑县 55 宁强县 83 留坝县
28 扶风县 56 洛南县
⑻ 陕西清涧现在人多吗
2012现在大约:24万人 600多个村 清涧下二十里铺学校QQ群:102428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