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和必然结果。下图是“某地区A、B两个城市化发展过程示意图”。分析A、B城
(1)郊区城市化。 (2)城市沿河流延仲;城市面积不断扩大;A、B城市相连,形成城市带。 (3)阶内段Ⅰ容:城市功能分区不明显,商业、工业、住宅混杂分布。阶段Ⅱ:城市功能分区明显,城市中心为CBD。 ⑵ 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甲图表示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及国内三大经济地带城市化水平的变化情况
⑶ 经济发展与城镇用地扩展 大量研究表明经济发展与城镇化水平正相关(仇保兴,2003),并且人均GDP 是衡量经济与城镇发展的重要指标,但是对于资源型城镇而言,城镇化水平与人均GDP 并不呈现正向相关,并且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并不代表高的城镇化率(陈新凤,2014)。平鲁区人均GDP的变化如图7.14所示。平鲁区人均GDP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尤其是2004年以后,呈现急剧增长。通过分析,人均GDP与人口城镇化率之间的关系不明显,主要原因是平鲁区人口城镇化率相对较低,而人均GDP过高,高的人均GDP 对人口城镇化率的提升作用不明显。 虽然经济发展对人口城镇化率的提升作用不明显,但是人口的积聚效应已经体现,并且支撑人口积聚的相关服务业已逐渐发展。2009年平鲁区第三产业产值为26.81亿元,2013年增加至43.04亿元,增加了60.54%。另外随着平鲁区经济的发展,平鲁区的财政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图7.15)。 图7.14 平鲁区人均GDP变化 Fig.7.14 Changes of per capita GDP in Pinglu District 图7.15 平鲁区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与财政收入变化 Fig.7.15 Changes of per capita net income and revenue in Pinglu District 无论是政府财政收入的提升还是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给城镇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2009年平鲁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74.65亿元,2013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150.76亿元,增长1倍左右,主要用于煤炭生产加工业规模扩大、产业链延伸、技术革新等。此外,平鲁区还加强了城镇更新改造及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在城镇更新改造方面,2011年总投资8亿元,总改造面积2.35km2 ,拆迁面积80万m2 ,涉及机关企业26家、居民8000多户、人口3.2万人。开展了胜利路、建设路、东环路、平阳街拆迁与改造。这也是城镇中心区城镇用地与交通用地变化频繁的重要原因。在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方面,搬迁改造了多所中小学,新建平鲁区医院、改建中心医院等。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加,提升了消费能力与消费水平,加大了对商业服务业的需求。在这些驱动要素的作用下,城镇用地扩展成为城镇发展的重要载体。 ⑷ 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9. (1) 关系:城镇化水平快速增长的同时GDP亦在增长,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原因:一方面,城市化促进人口和生产力高度集中,集聚效应好,带动产业结构向现代化发展,从而促进城市经济的繁荣,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城市经济发展,辐射能力增强,吸纳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为城市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促进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2) 城市各类用地规模扩大;工业区不断向城市外缘布局;原来的工业用地转变为商业和办公用地或居住用地;城市交通线路不断扩大,日趋便捷。 (3) 该市工业区不断 向城市外缘布局,沿主要交通线布局,主要分布在市中心主导风向垂直的郊外,这有利于因地制宜利用不同区域的空间位置、基础设施和资源环境条件,因此其变化是合理的。 (4) 城市化的发展会将部分原来的农业用地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地面大面积硬化,导致地表水下渗减弱,地表径流增大,地下径流减少。水汽输送环节:城市下垫面粗糙,阻碍了降水云系的移动,延长了降水时间,增大了城市降水的不均匀性。 解析:(1) GDP增长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在 髙,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基本与GDP增长成正相关,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城市经济发展吸引人口流入城市,使城镇化水平提升;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为城市经济产业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人才。 (2) 从图2中可以直观看出该城市的发展变化,包括城市面积、工业区位置及面积、交通线密度等。 (3) 城市土 地利用空间结构原理:合理的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应该是从城市中心向外围依次出现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和农业用地。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和保护城市环境,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区外围,且沿交通线布局。 (4) 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主要从对地表径流、下渗、地下 径流、蒸发、降水等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来分析。 ⑸ 城市是人类对自然改造最强烈的地方,城市聚落对经济的发展和分布具有巨大的影响。读某城市发展阶段图,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