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1953至1957年我国发展国民经济

1953至1957年我国发展国民经济

发布时间:2021-01-17 07:22:51

1. 1953-1957年发生什么事了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
“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中国除了1949年到1952年底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1963年至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外,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已经编制了十个“五年计划”,目前正在着手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研究、编制工作。

第一个五年计划

“一五”计划,是指我国从1953年到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它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

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要求,“一五”计划所确定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以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基本完成。计划所规定的各项建设任务,主要依靠我国人民的力量,加上当时苏联等国家的大力援助,到1957年底胜利完成,使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基本确定。在整个国民收入中,国营经济、合作经济和公私合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952年的21.3%上升到92.9%;建成了一大批重要工程,五年内完成基本建设投资总额550亿元,新增固定资产460.5亿元,相当于1952年底全国拥有的固定资产总值的1.9倍。595个大中型工程建成投产,初步铺开我国工业布局的骨架;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128.6%,五年合计钢产量1656万吨,等于旧中国从1900年到1948年49年问钢的总产量760万吨的218%,煤产量达到1.31亿吨,比1952年增长98%;产业结构发生新的变化,在工业总产值中,工业产值所占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56.5%,重工业的比重由26.4%提高到48.4%。1957年粮食产量达到3901亿斤,棉花产量达到3280万担,都超额完成计划。

“一五”计划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农业生产跟不上工业生产的步伐,以工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70%和工业总产值中生产资料占60%作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农业的发展。二是1956年出现全局性的冒进,基本建设投资总额147.35亿元,比上年增长70%,高于1953、1954两年的投资额,基本建设贷款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上年的30.2%猛增到48%,造成国家财政紧张。三是社会主义改造过急过快,为以后相当长时间留下后遗症。

2. 1953年到1957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

一五计划:背景: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帝国主义和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的破内坏,国容民经济全面崩溃,现代工业不仅十分薄弱,而且残缺不全。通货膨胀极其严重。人民生十分困苦。国民经济恢复:措施:1.一五计划实行。目的: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1953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生产力,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成就: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济指标一般都大幅的超额完成。创办了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沈阳飞机制造厂等一大批重工企业。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家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三大改造的完成:1953年至1956年底,在发展工业的同时,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内容: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意义: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

3. 1953-1957是新中国,重要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属于材料二所述的哪个时代

材料三
客观的回顾中国1949年后在"大国崛起"的道路中发生的社会变迁,可以明确划分出三专个相互衔接的时代脉络:属

一是革命立国时代。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代共产党人,开创了一个新的国家政体,为建立和巩固政权,所走过的时光;

二是改革建国时代。这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一代共产党人,经过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确立并实现中国经济繁荣与快速发展的新经济体制的时代;

三是和谐富国时代。这是以胡锦涛为代表的新一代共产党人,励精图治,承先启后,以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为主旋律,以解决民生问题为契机,开启的中国走向全面富裕的时代。
——摘自《学习时报》

(3)1953-1957年是新中国的重要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属于材料三中的哪个时代?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经济方面概括该阶段的时代特征。
====================================

答案:

3)阶段:革命立国时代。

特征:政治——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初
步构建起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经济——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实现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一五”计划,初步建立起社
会主义计划经济体系。

4. 国家义务计划是从1953--1957年,此后每五年一次,但为什么十二五规划是从2011--2015呢中间好像有时间出

第一个五年计划是1953-1957
第二个五年计划是1958-1962
后由于三年的自然回灾害 第三个五年计划是答1966-1970
第四个五年计划是1971-1975
第五个五年计划是1976-1980
以此类推,第十二五计划是2011-2015

5. 第一个五年计划哪几年

1953—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是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希望能帮到您 欢迎讨论~

6. 1953-1957年为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任务是什么

新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根据党的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提出的,其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单位为中心,由限额以上的694个建设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并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建立对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地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建立对于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国民经济面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6)1953至1957年我国发展国民经济扩展阅读

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占了绝对的优势。在国民收入中,1957年同1952年相比,国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9%提高到33%。

合作社经济由1.5%提高到56%,公私合营经济由0.7%提高到8%,个体经济则由7296降低到3%,资本主义经济由7%降低到l%以下。

在基本建设上,五年内全国完成投资总额为550亿元,其中国家对经济和文教部门的基本投资总额为493亿元,超过原来计划427.4亿元的15.3%。五年新增加固定资产460亿元,相当于1952年底全国固定资产原值的1.9倍。

五年内施工的工矿建设项目达一万多个,其中大中型项目有921个,比计划规定的项目增加227个,到1957年底,建成全部投入生产的有428个,部分投入生产的有109个。

苏联帮助我国建设的156个建设项目,到1957年底,有135个已施工建设,有68个已全部建成和部分建成投入生产。我国过去没有的一些工业,包括飞机、汽车、发电设备、重型机器、新式机床、精密仪表、电解铝、无缝钢管、合金钢、塑料、无线电等,从无到有地建设起来。

从而改变了我国工业残缺不全的状况,增加了基础工业实力。1957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241亿元,比1952年增长67.8%。1957年的国民收入比1952年增长53%。1957年工业总产值超过原计划21%,比1952年增长128.5%。

原定五年计划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4.7%,实际达到18%。1957年手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83%,平均每年增长12.8%。1957年的钢产量为535万吨,比1952年增长近3倍,原煤为1.31亿吨,比1952年增长98.596,发电量为193亿度,比1952年增长164.4%。

机床产量达2.8万台,比1949年增长17.7倍;棉布为50.6亿尺,比1952年增长3296,糖86万吨,比1952年增长92%。

农业生产获得较大的发展。1957年农业总产值完成原计划101%,比1952年增长25%,平均每年增长4.5%。粮食产量1957年达到3900亿斤,比1952年增长19%。

棉花产量为3280万担,比1952年增长25.8%。粮食和棉花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3.7%和4.7%。五年内全国扩大耕地面积5867万亩。1957年全国耕地面积达到16.745万亩,完成原定计划101%。五年内全国新增灌溉面积21.810万亩,相当于1952年全部灌溉面积的69%。

全国交通运输业也有巨大发展,到1957年底,全国铁路通车里程达到29862公里,比1952年增加22%。五年内,新建铁路33条,恢复铁路3条,新建、修复铁路干线、复线、支线共约一万公里。

宝成铁路、鹰厦铁路、武汉长江大桥,都先后建成。到1957年底,全国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5万多公里,比1952年增加1倍。康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

人民生活也得到较大改善,1957年全国职工的平均工资达到637元,比1952年增长42.8%,农民的收入比1952年增加近30%。人民平均消费水平,1957年达到102元,比1952年的76元提高34.2%。文教、卫生、科学、艺术事业也有很大发展。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初步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7.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间

1953-1957

8. “一五计划”

“五年计划”是苏联经济建设的经验,这一经验对新中国产生了明显影响。中国“一五”计划即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该计划1955年7月经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也是实行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重要开端。
“一五”计划五次编制,历时四年
“一五”计划采取边制定、边执行的办法,不断进行修订、调整、补充,经过五次编制,历时四年。
“一五”计划为何以重工业为主?
1953年,中国共产党正式提出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在美帝国主义的战争威胁、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和禁运的背景下,独立自主地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对重工业具有优先需求,中共中央于是确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决策。
建设重工业不仅需要资金量大,建设周期长,而且产品不能直接满足人民的消费需求。这一客观现实要求在工业化起步阶段,全体人民不能不节衣缩食,艰苦奋斗。
“一五”时期苏联的援助对我国工业建设的推进具有重要作用。“一五”时期苏联援助建设了156项重点工程,其中包括鞍山钢铁公司、武汉钢铁公司、北京电子管厂、华北制药厂、长江大桥、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中科院近物所等工程。这些项目的建设,构成20世纪50年代中国工业建设的核心和骨干,影响至今。
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大幅度地超额完成,形成中国近代以来引进规模最大、效果最好、作用最大的工业化浪潮。重工业主要产品的产量大幅度增长,为我国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实现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奠定了初步基础。同时,轻工业也取得了相应的发展。如华北制药厂的抗生素厂就是“一五”计划的大型重点项目之一,现在我们很难想象当年抗生素尤其是青霉素对新中国的意义。由于西方国家实施禁运,1949年1瓶20万单位的青霉素,仅重0.12克,却相当于0.9克黄金的价格。在抗美援朝中,很多志愿军伤员因为伤口细菌感染却无药可用而牺牲。第一个五年计划对中国经济发展发挥了决定性的加速作用。

9. 1953年到1957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

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指从1953年至1957年,新中国仿照苏联工业化模式实施的,第一个为期五年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新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根据党的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提出的,其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单位为中心,由限额以上的694个建设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并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建立对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地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建立对于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国民经济面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占了绝对的优势。在国民收入中,1957年同1952年相比,国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9%提高到33%,合作社经济由1.5%提高到56%,公私合营经济由0.7%提高到8%,个体经济则由7296降低到3%,资本主义经济由7%降低到l%以下。在基本建设上,五年内全国完成投资总额为550亿元,其中国家对经济和文教部门的基本投资总额为493亿元,超过原来计划427.4亿元的15.3%。五年新增加固定资产460亿元,相当于1952年底全国固定资产原值的1.9倍。五年内施工的工矿建设项目达一万多个,其中大中型项目有921个,比计划规定的项目增加227个,到1957年底,建成全部投入生产的有428个,部分投入生产的有109个。苏联帮助我国建设的156个建设项目,到1957年底,有135个已施工建设,有68个已全部建成和部分建成投入生产。我国过去没有的一些工业,包括飞机、汽车、发电设备、重型机器、新式机床、精密仪表、电解铝、无缝钢管、合金钢、塑料、无线电等,从无到有地建设起来,从而改变了我国工业残缺不全的状况,增加了基础工业实力。1957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241亿元,比1952年增长67.8%。1957年的国民收入比1952年增长53%。1957年工业总产值超过原计划21%,比1952年增长128.5%。原定五年计划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4.7%,实际达到18%。1957年手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83%,平均每年增长12.8%。1957年的钢产量为535万吨,比1952年增长近3倍,原煤为1.31亿吨,比1952年增长98.596,发电量为193亿度,比1952年增长164.4%。机床产量达2.8万台,比1949年增长17.7倍;棉布为50.6亿尺,比1952年增长3296,糖86万吨,比1952年增长92%。农业生产获得较大的发展。1957年农业总产值完成原计划101%,比1952年增长25%,平均每年增长4.5%。粮食产量1957年达到3900亿斤,比1952年增长19%;棉花产量为3280万担,比1952年增长25.8%。粮食和棉花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3.7%和4.7%。五年内全国扩大耕地面积5867万亩。1957年全国耕地面积达到16.745万亩,完成原定计划101%。五年内全国新增灌溉面积21.810万亩,相当于1952年全部灌溉面积的69%。全国交通运输业也有巨大发展,到1957年底,全国铁路通车里程达到29862公里,比1952年增加22%。五年内,新建铁路33条,恢复铁路3条,新建、修复铁路干线、复线、支线共约一万公里。宝成铁路、鹰厦铁路、武汉长江大桥,都先后建成。到1957年底,全国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5万多公里,比1952年增加1倍。康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人民生活也得到较大改善,1957年全国职工的平均工资达到637元,比1952年增长42.8%,农民的收入比1952年增加近30%。人民平均消费水平,1957年达到102元,比1952年的76元提高34.2%。文教、卫生、科学、艺术事业也有很大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初步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阅读全文

与1953至1957年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