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转基因技术对我国的经济影响

转基因技术对我国的经济影响

发布时间:2021-01-17 04:48:02

Ⅰ 转基因技术具有经济易得的特点吗

随着转基因产品的扩展,转基因技术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问题主要集中在生态安全、食品安全、社会安全等几大方面。
(1) 环境安全问题
其一,破坏生物多样性,转基因生物体进入自然环境后, 可通过基因遗传、变异影响后代的繁殖与发育, 通过改变物种间的竞争关系形成优势种, 并通过食物链间接影响群落结构, 这将可能严重扰乱自然环境的稳定性和有序性, 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 对生物多样性构成潜在风险。其二,转基因抗虫作物的长期、大规模种植, 会加速昆虫向抗虫的进化, 从而导致农药使用量的增加, 对农田和自然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危害。其三,存在于转基因作物中的具有某种抗性的基因可能通过花粉、虫媒或风媒途径进行转移、扩散, 它们会与其邻近地域的同种属近缘野生植物发生杂交, 从而可能将一些抗病虫、抗除草剂或对环境胁迫具有耐性的基因转移给野生近缘种杂草, 使杂草获得转基因生物体的抗逆性状, 而变成 “超级杂草”进而严重威胁其他作物的正常生长与生存。
(2)食品安全问题
转基因技术可引起食品成分不可控的,对人类造成潜在的危害。其一,转基因技术可能会增加和积累食物中原有的少量毒素,进而导致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大幅度上升。其二,由于转基因技术在受体细胞导入新基因具有不可控性, 可能会导致原过敏源的增加和新过敏原的产生。其三,转基因技术会使作物的主要营养成分发生变化,进而可能会造成新的营养缺陷问题。其四,抗生素抗性标记基因的大量使用, 可能使人体对很多抗生素产生抗药性,影响抗生素治疗的有效性。
(3)社会安全问题
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引发了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这些社会问题也将对传统的道德、伦理、法律产生难以估量的损害。
其一,转基因技术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可能会拉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不利于世界发展,更会引发贸易冲突,以至于危害经济安全。其二,转基因技术可以用来制造更加危险的生化武器,危害世界和平。其三,将动物基因转入植物中, 会引起素食主义者的反对,食品中有猪或牛的基因也会引发犹太教等宗教冲突。

Ⅱ 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国际经济与合作组织在1992年签署的两个纲领性文件______和______,专门提到了生物技

生物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明显的或潜在的威胁或一些社会回伦理问题,有三方答面的安全性问题:食物安全,生物安全和环境安全.因此,1992年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签署了《2l世纪议程》和《生物多样性公约》两个纲领性文件,我国相继制定颁布了一系列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2001年5月颁布实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故答案为:《2l世纪议程》;《生物多样性公约》;《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Ⅲ 转基因技术对社会经济及环境的影响怎样

随着转基因产品的扩展,转基因技术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问题主要集中在生态安全、食品安全、社会安全等几大方面。
(1) 环境安全问题
其一,破坏生物多样性,转基因生物体进入自然环境后, 可通过基因遗传、变异影响后代的繁殖与发育, 通过改变物种间的竞争关系形成优势种, 并通过食物链间接影响群落结构, 这将可能严重扰乱自然环境的稳定性和有序性, 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 对生物多样性构成潜在风险。其二,转基因抗虫作物的长期、大规模种植, 会加速昆虫向抗虫的进化, 从而导致农药使用量的增加, 对农田和自然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危害。其三,存在于转基因作物中的具有某种抗性的基因可能通过花粉、虫媒或风媒途径进行转移、扩散, 它们会与其邻近地域的同种属近缘野生植物发生杂交, 从而可能将一些抗病虫、抗除草剂或对环境胁迫具有耐性的基因转移给野生近缘种杂草, 使杂草获得转基因生物体的抗逆性状, 而变成 “超级杂草”进而严重威胁其他作物的正常生长与生存。
(2)食品安全问题
转基因技术可引起食品成分不可控的,对人类造成潜在的危害。其一,转基因技术可能会增加和积累食物中原有的少量毒素,进而导致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大幅度上升。其二,由于转基因技术在受体细胞导入新基因具有不可控性, 可能会导致原过敏源的增加和新过敏原的产生。其三,转基因技术会使作物的主要营养成分发生变化,进而可能会造成新的营养缺陷问题。其四,抗生素抗性标记基因的大量使用, 可能使人体对很多抗生素产生抗药性,影响抗生素治疗的有效性。
(3)社会安全问题
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引发了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这些社会问题也将对传统的道德、伦理、法律产生难以估量的损害。
其一,转基因技术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可能会拉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不利于世界发展,更会引发贸易冲突,以至于危害经济安全。其二,转基因技术可以用来制造更加危险的生化武器,危害世界和平。其三,将动物基因转入植物中, 会引起素食主义者的反对,食品中有猪或牛的基因也会引发犹太教等宗教冲突。
另外,通过检测胎儿基因推断其出生后的智力和容貌的技术,会危害对当今的婚姻、生育、家庭等伦理道德关系。转基因技术以及其余基因工程技术会对基因缺陷的人产生伤害,甚至造就新的种族歧视。
因此,转基因技术的伦理问题相对于其他方面的危害,对我们的影响更加深远。理顺伦理与社会问题是发展技术的先决条件。

Ⅳ 举例说明基因工程在改良动物、植物或微生物经济性状中的应用潜力

我认为是基因污染,在基因改良的过程中,人们只注意到基因对某种植物或动物的影响内,却没注意到容在他们周围的一些生物的改变,譬如抗虫基因的小麦等转基因植物在种植的过程中,地里的杂草也得到了这种基因,进行变异。不过这项科研也是有潜力的,但请在应用的过程中遵守一些职业操守和专业科研精神。

Ⅳ 中国盛行“阴谋论”:什么“日本经济衰落”都是

摘要:转基因是一种新技术,但历史上可能没有哪一种新技术象转基因这样引发如此巨大的纷争。尤其是在中国,科学在这个纷争中甚至不是最重要的因素。

网易河北讯 转基因是一种新技术,但历史上可能没有哪一种新技术象转基因这样引发如此巨大的纷争。尤其是在中国,科学在这个纷争中甚至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在美加等国家,虽然依然有纷争,但已有大量种植,食品市场上也随处可见。而在中国,各种谣传和阴谋论依然盛行。

在美国,转基因到底是什么状况,这样的状况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民众:质疑本是天性

动物会对陌生的事物充满警惕。人虽然已经超越了通常所说的动物范畴,但“质疑新事物”这一本能依然或强或弱地保留着。从“铁路惊龙脉”到“照相摄魂”再到“微波炉致癌”,都是这种天性的体现。到了转基因,这种质疑展现到了极致。

与中国人相比,美国人新事物的接受要容易得多。比如对于国外已经很普遍的转基因大豆,中国人会质疑“外国人垄断了技术,阴谋控制中国粮食”;而对于水稻这种国外没有成熟产品的转基因,又担心“国外都没有,为什么我们要做?”美国人则更容易倾向于“其他国家都还没有做,我们做了抢得先机”。所以,多数美国人不会因为它是“新事物”而抗拒,而更愿意根据“它是否为我们带来好处”而去决定是否接受。

转基因的安全是基于“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逐一评估转基因操作所带来的风险——如果每一步操作、每一个方面都没有带来额外的风险,就认为它的安全性跟相应的非转基因产品一样高。而这种风险评估是非常专业复杂的流程,需要由专业机构来完成。能够接受这一理念是对转基因的安全性质疑是否理性的关键。

在美国,能够理解和接受这一理念的人比较多,所以对转基因的质疑也就不象中国那么多。有很多质疑本身也比较合理,比如“风险评估中还有某某问题没有考虑到,不能排除某某的不确定性”,“这个转基因品种带来的特性价值有限,没有必要”或者“对于环境影响的评估还不够充分”等等。

当然,美国也同样有“我不关心你进行了什么研究,我就是认为它的安全性不确定”“没有证明它绝对安全”这样的质疑。不过这样的声音比较微弱,也得不到社会多数的赞同。

科学:普及产生理性

对新事物的抗拒是天性,不合理的天性只能通过人的理性来克服。而理性的产生,只能通过把对新事物的了解来实现。在中国,过去的十年中科普和宣传转基因的声音非常微弱,“反转”的声音占了主流。政府部门态度暧昧,科学家群体默不作声,产业界还在萌芽阶段,就更没有动力去进行宣传普及。

国是典型的市场运作。开发推广农业新技术的公司有巨大的动力去宣传转基因技术带来的好处。农业部(USDA)和FDA 这些机构也会积极地进行宣传。而科学家群体也乐于向公众发声。在这样的背景下,公众很容易了解到转基因的真实情况——谣言少了,盲目的质疑自然也就少了。

产业:市场才是根本

新技术在中国的应用往往是政府来推动的。政府拨款进行研究开发,然后再转让给企业。转基因这种投资大、见效慢的新技术,一般都是要政府作为“国家战略”才能获得足够的投入。这种体系很易导致研究与市场的脱节——拿经费完成课题交差,跟开发出产品卖给顾客,毕竟是两种不同的理念。研究的目标不同,研究者的工作方式和态度也就不同。

开发转基因产品这样高度应用化的事情,美国基本上都由产业界来进行。企业投资开发,失败了愿赌服输,成功了获得巨额利润。在中国,转基因作为国家重点投资的项目,15年投资240亿人民币,被认为是“巨大的蛋糕”。平均到每年,其实还不到3亿美元。而美国产业界一个公司的投入就经常比这高得多。比如蒙山都、先正达,近些年来的研发开销每年在10亿美元以上,巴斯夫也超过10亿欧元。

这么巨大的投入集中使用,市场定位更清晰,开发目标更明确,自然能够快速拿出优质的品种。中国的研究者为“自主研发得到两个抗虫水稻品种”而欢呼,而对这两个品种本身因为缺乏吸引力而逐渐被淘汰却讳莫如深。同一时期,国外的开发者已经把目光转向了“新品种不仅要让种植者得利,还要对消费者有吸引力”的品种。比如十几年前,孟山都开发的一个抗病毒转基因土豆,已经进入了商业化推广,但最大的土豆客户麦当劳觉得它带来的好处小于人们对转基因的疑虑,选择了拒用,从而导致了这个转基因品种退出历史舞台。而最近进入到审批公示阶段的一个新品种,“不变色从而减少农民收获运输中的损失,大大降低炸薯条中丙烯酰胺含量从而更健康”的转基因土豆,就让麦当劳难以拒绝。

简单说来,美国的转基因产业有更大的动力和能力去开发更好的产品,用产品带来的好处去战胜“万一可能的风险”而产生的疑虑。

媒体:坚守职业素养

理论上,每个媒体人都会把“客观独立”当作自己的职业素养和工作信条。而在实际工作中,多数人都难免会带入自己的态度。在转基因的报道上,中国媒体的“态度和立场”往往明确到了无视职业素养的地步。在过去的十余年中,多数媒体热衷于报道转基因的“负面新闻”,甚至是明显的谣言。而大多数“负面新闻”,尤其是那些“某某科学家发现转基因造成某某危害”的新闻,无一例外地,后来都被权威机构或者其他科学家批驳。但媒体在积极热情地报道了开头之后,却对结局漠不关心。事实得不到澄清,谣言在反复传播之后也就深入人心。

相比之下,美国的媒体就要严谨得多。尤其是主流媒体,基本上都能坚守职业素养。当一个“很抓眼球”的新闻出现,他们不仅会报道这个事件,采访当事人,还会采访能对这一事件发表专业评论的专业人士,以及相应的主管部门。如果事件有进展,尤其是对此前的事实有更正,他们会如实地跟进报道。比如德克萨斯州中部有牛因为牧草中含有氰化物而死亡,开始的时候以为是转基因牧草,多个媒体纷纷报道了这一“惊人消息”。随后被澄清不是转基因牧草,而是杂交牧草,各媒体一般也做了跟进和澄清。而很多中国媒体在转述最初的新闻之后,很多对后续进展视而不见。再加上网上“反转控”们的反复炒作,这个转基因躺着中枪的事件,就被许多人当成了转基因的罪状之一。

监管:严格带来保证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转基因产品生产国和消费国。美国的转基因产品不需要标注,如果是非转基因,在“不产生误导”的前提下可以自愿标注——所谓的“不产生误导”,是指可以说明产品没有经过基因改造的事实,但用语不能让消费者产生“非转基因产品比转基因产品优越”的认识。因为经过审批上市的转基因产品,在安全和营养方面都跟相应的非转基因产品一样。如果让消费者产生了这样的印象,就是误导了消费者,不符合科学事实,所以FDA不允许。

尽管美国的加工食品中估计有70%以上含有转基因成分,而美国人的日常饮食中大量食用加工食品,但美国人对“转基因产品”的感受并不深。甚至很多每天吃着各种加工食品的人,在说起转基因的时候,也经常说“转基因不天然,我不愿意吃”。

对于绝大多数中国公众来说,“不标注转基因”是不可接受的事情,但美国人对此意见并不大。加州的37号提案要求“强制标注转基因”,其实是在中国、欧洲和日本等国都在执行的做法,却在加州的全民投票中被公众否决。实际上,在这份提案公布初期,支持的比例超过了6成,提案者提出的“对转基因食品的知情权”获得了很大认同。反对派拿出了两条理由:一是“知情权”在现行规定下也得到了保证,即“未标注的食品默认含有转基因成分,需要非转基因的人可以购买有机产品”;二是强制标注将使每个家庭每年的食品支出增加几百美元。第一条理由显而易见,第二条理由有独立咨询公司的评估报告,提案方也无法反驳。于是民意逆转,这份提案被否决。

不管是37号提案的支持方还是反对方,对于“经过审批上市的转基因食品,跟相应的非转基因产品一样安全”这一点,都没有异议。所以,争论的焦点,才变成“知情权”与“增加食品开支”的权衡——而多数人选择了“每年少支出几百美元”。

之所以双方在安全性上没有争议,主要来自于严格的监管。虽然美国批准了最多的转基因作物,但每一个批准的品种都经过了严格、规范和公开的审核。每一个产品的食用安全性评估和环境安全性评估,都公布在FDA网站上,除了专家审核,还有几个月的时间收集公众意见。公众的质疑有充分表达的机会,申请材料无法回答的质疑还会被采纳。所以,一旦通过,就不仅仅代表着专家和主管部门的意见,也代表着公众的认可。

世界上没有滴水不漏的监管。只要是人在管理,就难免有人钻空子,有人违规。美国与转基因监管相关的三个部门——农业部(USDA)、FDA和环保署(EPA),也经常会受到质疑。但是总体而言,他们的监管能让多数民众信服——有了这种信任,美国人对于转基因安全性的疑虑,也就无法成为主流。

Ⅵ (附加题)根据以下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近些年来,棉铃虫在我国大面积爆发成灾,造成巨大的经济损

(1)运载体
(2)CaCl 2 细胞壁的通透性 遗传密码
(3)能 因为植物体细胞具有全能性 细胞工程 目的性强并打破远源杂交不亲和性
(4)基因突变

Ⅶ 你如何看待转基因食品或如何看待经济发展与环境破坏的论文!

1、生物技术研究人员及种子公司眼中的转基因作物 (1)提高了抗性(抗病、抗虫、抗盐碱、抗旱)。 (2)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保护了环境。 (3)增加了单位的产量。 (4)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5)解决了粮食安全问题。 2、环境保护主义者眼中的转基因作物 (1)转基因作物是人造生物,而不是自然界原有的品种,它们对地球的生态系统来说,都属于外来品种。由于转基因的生物一样有繁殖及与近亲交配的能力,它一旦被释放到环境中(例如在农田种植),后患莫测。 (2)人类长期吃用转基因食品,究竟有什么影响,仍然是未知之数,因为至今未见到对长期服用转基因食品的研究报道。 (3)世界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及经济合作组织这些国际权威机构都表示,人工移植外来基因可能令生物产生“非预期后果”。 (4)转基因作物并不是解决饥饿根本办法,生产量不足并非现在的主要问题,而是获得和分配机制的问题。 3、公众看转基因作物 (1)不知何为转基因作物与转基因食品 根据中国农业部农业转基因办公室颁布的《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从2005年3月20日起,凡是在市场上出现的转基因食品一律要亮明身份,标明自己是转基因食品。这一规定颁布后,大洋彼岸的美国却掀起了轩然大波,而中国老百姓的反应平平。 最近的调查表明,但大多数消费者不知道什么是转基因食品。 (2)转基因作物加工成的食品是否能吃 调查表明,普通老百姓只关心转基因食品能不能吃,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到底好不好。但是,他们对转基因及转基因食品一无所知。现在市场上很多食用油都是用转基因大豆炼制而成,而一些消费者在选购时也没有注意到自己选购的油就是转基因油。 (3)转基因作物加工成的食品是安全的 有的消费者说:“买油从来没有注意是否是转基因油,周围的人也不大关心转基因食品,既然能在超市出售,安全性应该通过质检部门的许可了吧!”

Ⅷ 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国际贸易自由化的新形式下生物安全成为全球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原因主要有那些

生物安全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生物安全是指防范由现代生物技术(主要指转基因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即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及人体健康可能构成的威胁或潜在风险。广义生物安全则不仅针对现代生物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还包括了更广泛的内容,大致分为3个方面:一是指人类的健康安全;二是指人类赖以生存的农业生物安全;三是指与人类生存有关的环境生物安全。目前国内对生物安全的认识很多还局限在狭义的概念里,而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如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等,在实际管理中已经应用了生物安全的广义内涵,并且将检疫作为其保障国家生物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说,生物安全所受到的外来威胁主要来自对人和动植物的各种致病有害生物;外来生物入侵;转基因生物。

一、转基因技术及其优点

1983年,世界上第一例转基因植物一种含有抗生素药类抗体的烟草在美国培育成功。从此,人类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创造新生物了。转基因技术是指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遗传物质得到改造的生物在性状、营养和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类需要的目标转变。

世界上第一种转基因(GM)食品——转基因保鲜延熟西红柿是1993年在美国市场投放的。从1996年开始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种植,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增加了近40倍,从1996年的170万公顷发展到2003年的6770万公顷,其中最主要的4种作物是转基因大豆(占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61%)、转基因玉米(占23%)、转基因棉花(占11%)和转基因油菜(占5%)。

转基因技术所能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第一,通过此项技术可以改良品种。第二,可以延长食品保存时间及增加营养成分。第三,通过给作物植入防虫防毒防菌基因,使作物本身产生抵抗病虫害侵袭的能力,因而可减少农药的使用量,有利于环境保护。第四,转基因技术及基因食物正向医疗药用方面扩展。同时,与杂交技术和传统育种方法相比,转基因技术具有更大的精确性和导向性。

正是由于转基因作物可能同时具有的高产、优质、抗病毒、抗虫害、抗寒、抗旱、抗涝、抗盐碱、抗除草剂等诸多优点,以及传统农业受育种技术和耕地面积的限制,因此许多专家将农业转基因技术看作是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解决世界温饱问题的根本途径。

转基因技术在动物饲养领域也取得了很大进展。除了蛋、奶、肉、毛、皮等产品的产量与质量提高外,转基因动物还在医药领域独辟蹊径。只不过目前转基因动物商业化的还很少。

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然而,自第一种转基因生物诞生之日起,人类有关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争论就从未停止过。如含有抗虫害基因的食品是否会威胁人类健康;转基因产品对环境的影响;转基因产品是否会破坏生物多样性;转基因产品带来的伦理问题等。综合起来说,目前对转基因食品的担心主要集中在对人体健康和对环境的影响两个方面。英国皇家学会曾经发表过一份研究报告,称转基因技术很可能导致不可预测的食物营养结构的改变,从而给人类健康带来危害。

不过人们对转基因技术的最大的担忧还是来自对环境的影响方面。有人认为,外源基因的导入可能会造就某种强势生物,从而破坏原有生物种群的动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1995年,加拿大首次商业化种植了通过基因工程改造的转基因油菜。但在种植后的几年里,其农田便出现了对多种除草剂具有耐抗性的野草化的油菜植株,即超级杂草。如今,这种杂草化油菜在加拿大的草原农田里已非常普遍。这种能够同时抵御三种除草剂的野草化的油菜不但很难铲除,而且还会通过交叉传粉等方式,污染同类物种,使种质资源遭到破坏。另据英国《新科学家》报道,该国曾出现植入了抗虫基因的转基因土豆抵御咀嚼型害虫却不能抵御吸食型昆虫如蚜虫的情形。原因是植入了某种能产生豇豆胰蛋白酶阻滞剂的基因却可能降低了某种配糖生物碱的水平,而后者的味道对于许多哺乳动物和昆虫来说是极其难闻的。

还有一种忧虑是经济方面的。一些专家指出,国际上几家大公司控制着这种技术,它们关注的是商业利益,并不是真心实意为第三世界创造出增加产量的作物,有时甚至利用转基因种子和作物的专利权把发展中国家的农民逼入困境。由于欧洲公众的抵制,今年美国不得不减少转基因作物的种植,其中转基因棉花和玉米面积各减少8%,转基因大豆面积减少5%。

三、外来物种入侵

除人为制造的新物种外,外来物种的入侵也能对环境造成巨大危害。所谓外来物种有两层含义:第一,物种必须是外来的、非本土的;第二,该外来物种能在当地的自然或人为生态系统中定居、自行繁殖和扩散,最终明显影响当地生态环境,损害当地生物多样性。入侵的外来物种会破坏景观的自然性和完整性,摧毁生态系统,危害动植物多样性,影响遗传多样性。外来物种有3种成功的入侵途径。即有意识引进、无意识引进和自然入侵。有意识引进最初主要是出于农林牧渔增产、景观美化、生态环境改造与恢复、观赏等目的,但是有的物种引进以后可能“演变”为入侵物种;靠自身的扩散传播力或借助于自然力而传入,属于自然入侵;无意识的引入是随贸易、运输、旅游等活动而传入。

经济贸易的全球化和旅游业的发展正在为外来物种长距离的迁移与入侵、传播与扩散到新的生存环境中创造便利条件。20世纪70年代作为猪饲料引进的水葫芦(凤眼莲),在我国滇池疯长成灾,导致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使滇池污染治理难上加难;原产南美亚马孙河流域的瓶螺,1987年被人为引入四川养殖,结果在泸州等地形成田间自然种群,危害水稻和其他水生农作物,对当地水生贝类、水生植物造成严重威胁。目前,外来物种入侵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据统计,美国每年因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500亿美元,印度每年的损失为1300亿美元,南非为800亿美元。我国因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损失也相当惊人,每年几种主要外来入侵物种造成的经济损失达574亿元人民币,仅每年对美洲斑潜蝇一项的防治费用,我国就需4.5亿元。

四、生物安全管理

在转基因产品管理方面,由于各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宗教信仰以及现实利益不同,对转基因产品的态度和管理方式也就不一样,但大体上可以分为美国和欧盟两种模式:美国政府对转基因食品的管理相对宽松,欧盟则要严格、复杂得多。双方的区别主要在于:欧洲国家认为,只要不能否定转基因食品的危险性,就应该加以限制。而美国则主张,只要在科学上无法证明其危险性,就不应该限制。因此欧盟要求对销售到其市场上的转基因食品贴转基因标签,以维护公众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而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GM食品生产和消费国,为了更广泛地占领国内外市场,对于GM食品,不主张采用贴标识的办法,只要求开发商在转基因食品进入市场之前至少120天,向FDA(食品与药品管理局)提出申请并提供此类食品的相关研究资料,以确认该食品与相应的传统产品具有同等的安全性。但它们在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阶段管理比较严格,规定即使是风险还不明显的小规模种植,投入田间试验的转基因作物也需接受FDA、EPA(国家环保局)等部门的安全性评估。同时还规定转基因作物要在空间和时间上与其他作物分开,如抗虫的转基因玉米必须种植在离其他玉米400米以上的地方,种植时间也要与其他农作物错开2周。欧盟法律明确向世界宣布它不欢迎转基因产品,并极力主张对转基因产品采取“预先预防态度”,没有得到官方的授权,转基因产品就不能投放到欧盟市场。

总的来说,美国对转基因食品的管理较为宽松,而欧盟则严格得多。日本的立场则与欧盟接近。在美国,一种转基因食品从申报到批准一般只需要5个月的时间,而在欧盟则通常至少需要17个月。

我国对转基因食品的态度介于美国和欧盟之间,即既要有利于促进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又要积极致力于保障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安全,以提高人民福祉。为此农业部于1994年6—10月邀请数十位著名教授、专家,制定了《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实施办法》,2001年5月9日国务院第38次常务会议通过了这个条例,使我国对转基因产品的管理做到了有法可依。自《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实施办法》施行以来,农业部从1997年3月至1999年12月共受理6批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及其产品安全性评价申请260项,批准205项。其中批准商品化生产33项,环境释放74项,中间试验98项。

在外来物种入侵的控制方面,美国于1996年颁布了《国家入侵物种法》,1999年克林顿总统签发了第13112号《入侵物种法令》,责成农业部牵头,统一管理外来入侵物种:组建了国家外来入侵物种委员会,并正在构建入侵物种国家研究中心。而欧盟于1979年9月19日签署的《欧洲野生生物与自然界保护公约》则要求缔约国承担严格控制引进非原生物种的义务。《关于地中海特别保护区的巴塞罗那公约附加议定书》(1995年6月10日)规定,禁止引进可能对公约使用范围内的生态系统、生境和当地物种造成有害影响的物种。此外,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印度、泰国、马来西亚、南非等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制定了国家计划,以加强外来入侵生物的防治与管理。

Ⅸ 转基因药品对一个国家经济上的影响,和文化上的影响~

没这么深远吧?大哥了,转基因是帝国手上的无声武器。几十年之后将给全世界带来永久性的灾难

阅读全文

与转基因技术对我国的经济影响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