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演变历程
一、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1.先秦时期的发展与繁荣
(1)商周时期,商人出现,商业兴起。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
(2)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2.秦汉以来的艰难发展
(1)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2)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但商业还是得到了发展。
3.隋唐时期商业发展
(1)发展的条件: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
(2)发展的表现:除都市商业外、农村集市贸易,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4.宋元时期的商业繁荣
(1)宋朝: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种类增加,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理解升华 交子的出现有何意义?便利了商品流通,促进了北宋时四川等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2)元朝:交通发达,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5.明清时期商业的压制与城镇商业依然繁荣
(1)棉花、茶叶、甘蔗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2)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3)出现“商帮”,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二)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发展历程
(1)西汉时,由于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2)唐朝时,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在这里设有市舶使。
(3)两宋时,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及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
(4)元朝时,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5)明清时期,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日渐萎缩,那时候,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由“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二、古代的经济政策
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奴隶社会的井田制
(1)盛行时间:夏、商、西周
(2)内容
①一切土地属于国家,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
②受封者要向国王交纳贡赋。
③庶民和奴隶在贵族封地上耕种,遭受着残酷剥削和奴役。
(3)评价:这是奴隶社会的一种土地国有制度。
(4)瓦解
①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发展,井田以外的荒地被大量开垦为私田。
②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
③诸侯视自己疆域内的土地为私产,加上井田上耕作的劳动力不断减少,井田制遭到破坏。
3.封建土地私有制
①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其他诸侯国也相继进行税制改革,这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②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3)评价: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地主阶级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造成社会的人丁。
(4)历朝政府抑制兼并的措施:
北魏至唐朝前期,政府实行两极分化,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均田制;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照买卖和田亩多寡收取赋税。
⑵ 中国建国以来的经济史
一、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
二、1953年~1958年,这段时期主要是一五计划。
三、严重失误时期(1958~1976)。
四、改革开放时期(改革+开放)。
(2)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历程扩展阅读:
1949年10月,新中国从国民党政府手里接收过来的,是一个经济濒临崩溃的烂摊子。1950年年初,在经过稳定物价、统一财经之后,市场发生很大变化,全国贸易系统的统一管理得以恢复。但与此同时,又出现了一种窘境,那就是市场陷入停顿,商业资本不足,各地工商业者都叫喊货卖不出去,许多工厂不得不缩工或停产。
此外,由于多年战争使得旧的商业网被打乱,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再加上我们有的干部“重任务轻政策”,对市场情况缺乏调查研究,致使农副土特产大都积压在农民手中,出现谷贱伤农的困境,农民无力购买必需的工业品。
就连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以下简称中财委,作者注)主任陈云也坦言:“我个人在这一件事情上没有经验。”
⑶ 从古代中国的商品经济发展的历程中,你能得到那些启示
第一,要使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得到顺利发展,必须以国家的独立、自由、民主、统一为前提。近代中国历史表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掠夺,对中国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使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处于十分缓慢的状况。没有一个政治上独立、自由、民主、统一的新中国,就不可能使中国经济得到正常、健康的发展。
第二,民国经济的历史表明,在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封建地主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是阻碍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在民国时期的中国,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控制了中国财政经济命脉,他们利用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权,疯狂地掠夺中国的资源,并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行压制、打击。封建地主经济占有农村绝大部分土地,对农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造成农民生活困苦,农村经济萎缩。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垄断着中国主要经济部门,对私人资本主义经济进行排斥、打击,阻碍了中国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第三,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民国时期曾得到发展,这表明代表着新的生产方式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民国社会经济史的重要内容,是贯穿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线索。但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封建势力的包围打击下,难以得到正常、自由的发展,最后走向衰落。历史表明,要在中国实现资本主义是非常困难的,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第四,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建立符合中国历史的发展,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前途是社会主义。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掠夺和封建势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压迫,阻碍了中国近代经济的顺利发展,因此,在中国人民进行争取独立、自由、民主、统一的革命斗争中,必须建立新的社会经济形态来代替旧的社会经济形态。由于中国社会经济的落后性,不可能马上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必须根据中国的国情,建立一种符合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并以发展生产力为主,为以后过渡到社会主义开辟道路的新的经济形式,这种新的经济形式就是新民主主义经济,只有这种由多种经济成分构成的特殊形式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才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需要。而在新民主主义经济中,由于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居于领导和支配地位,这就保证了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前途必将是社会主义。
⑷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简史
夏商西周时期
当黄河流域出现夏、商和西周三代文明古国之际,代表新的生产力的文字、青铜器和城市已经在北方的辽河流域、长江以南地区纷纷出现,从而使中国大陆的奴隶制王朝得以巩固和发展,成为东方世界的经济发展中心。
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迅速,判断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这里所说的劳动资料主要指生产工具而言。由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先进的生铁冶铸技术,即出现了铸铁,促进了铁器的普遍使用,并由此推动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使中国在经济发展上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秦汉时期
由于中国早在公元前3 世纪就建立了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迫使封建统治集团对古代社会的自然经济状态进行干预,以使社会经济朝着有利于巩固封建统一的轨道运行,于是形成了封建经济的自然发展与封建国家经济制度的矛盾,也就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魏晋南北朝
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专制集权较弱,政治上相对宽松的时代。因而对经济活动的控制也相对宽松,经济活动也比较活跃。这在南朝表现得尤为明显。
隋唐五代时期
唐的经济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
(一)南北经济均有发展,更主要的是南方经济已逐渐成为中国中央政权的主要支柱,成为经济中心。
(二)生产力有了巨大发展,新的技术给生产带来突破性变化。如造船、建筑、农田水利、造纸印刷术、瓷器、丝织都有创造性发明并向海外流传。
(三)与外国经济交流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与非洲、西欧、中亚、西亚、东南亚、日本、朝鲜等国,都有贸易往来,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畅通无阻。
五代十国时间很短,实际是唐代的继续,经济虽因战乱而受影响,但仍然有很大进步,正因为经济的发展才有全国统一的迫切要求,分裂很快被宋统一起来了。
宋辽夏金时期
其主要标志是,以农业为主、以手工操作为基础的社会生产体系及其相应的制度保证体系已经趋于完善;从对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而言,已经接近甚至几乎达到了古代的技术条件所能允许的最高水平。
元朝时期
元代经济历史提供的经验和教训在中华民族经济管理历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卓越的军事、经济管理谋略运筹思维,忽必烈多元一体化的国民经济管理思想模式,元代长期影响后世的经巩固、各族人民的团结交往、封建社会后期经济的进步性发展都有重要的、深远的影响。
明清时期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有声有色的时代。明代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上处于变革的重要时期,有诸多新现象、新特点,值得认真总结,深刻分析、取其精华,以资借鉴。
封建末期
甲午战争后的中国,不仅远远落后于西方先进工业国家,而且被历史抛在了东方的日本后面。
(4)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历程扩展阅读
中国远古暨三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历史长河的源头,也是光辉灿烂的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经济的发展是以越来越快的步伐前进的,旧石器时代经历了上百万年的漫长道路,新石器时代只有几千年,进入文明时期以后,各个王朝的更替不过数百年的时间。
每一个时期的经济发展都有一定的特点,也都遵循着中国传统文化和农业经济的共同规律。经济基础对政治、军事、文化艺术乃至人们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影响是极其重大的,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不言而喻。
⑸ 概述中国古代经济中心南移的历程并简述导致中心南移的原因
南方经济的发展过程
1.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南方开始得到开发。
2.东晋和南朝时期,南方得到大规模开发,南朝末年开始赶上北方。
3.隋唐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几无差距。
4.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进一步大发展。
5.南宋至元朝时期,南方经济突出发展,完全超过了北方。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①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②北方农民大批南移,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补充了江南的劳动力;③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④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⑤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
⑹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历程按朝代先后顺序
历朝社会经济发展原因一般有:
(l)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这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推行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一般有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保障农时、奖励耕织、抑制土地兼并,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3)重视水利的兴修,西汉武帝时调集几万民工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派王景治理黄河。(4)改革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从刀耕火种到铁犁农耕促进我国古代农业质的飞跃。耧车,曲辕犁,筒车等都极大促进农业的发展。
(5)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正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才使中国古代的经济得到发展。
(6)外来移民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例如三国两晋南北朝和辽宋夏金元时期,江南经济之所以能得到发展主要是由于北方劳动人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并与南方人民一起辛勤耕耘的结果。
(7)民族融合加强,各民族间相互学习交流,促进经济发展。
(8)开明开放的对外政策。
特征:
先秦:走在世界前列
春秋战国:封建经济产生并开始发展
秦汉:封建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魏晋南北朝:南方经济开始发展
隋唐:封建经济鼎盛
五代十国:南方经济赶上北方
宋元:商品经济发展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发展过程、原因和特征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重心曾发生从北至南、从西到东的转移。
三国两晋南北朝以前,中国经济重心位于黄河流域,特别是关中地区。正是由于该地区在政治经济上的重要性,使它成为历代统治者争夺的对象。因此容易发生大规模的战乱,这就使黄河流域原本高度发达的封建文明不断遭到破坏。
特别是东汉末年,北方大规模的战乱连绵不断,经济文化遭受毁灭性打击,长安洛阳两大古都几经洗劫,黄河中下游的高度文明一再受到破坏,人民生活流离失所,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而生产力水平较低的长江流域此时却获得了发展经济的一些便利条件。南方此时战乱较少,社会相对安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从西晋末年开始,大批北方农民迁居南方,为南方增加了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人民的辛勤劳动,也是江南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南方的某些统治者,如宋的刘裕,也比较注意采取措施发展生产。因此南朝时江南的经济发展水平开始赶上北方,为国家实现政治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前提,也为隋唐时期封建经济的空前繁荣准备了条件。
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均获得极大发展。由于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的发生,北方经济再次受到严重破坏,至唐朝后期,已经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五代十国时期,由于北方平均十年左右即发生一次大规模的战乱,而南方战祸较少,相对安定,大量北方人民迁居江南,补充了当地劳动力;加上许多割据政权的统治者为增强实力,重视发展生产,因此南方经济又一次获得发展。
南宋时期,北方为落后的金政权,而汉族建立的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经济获得进一步发展。当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至元朝,为解决“南粮北运”问题,还大力兴办漕运和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足以说明南方经济的重要性。可见,南宋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的阶段。
1、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这一地域性转变的发展过程
秦汉时期,经济中心在关中地区;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经济中心在关中和中原地区,但淮河流域和江南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南北经济差距明显缩小;
隋唐时期,经济中心仍在黄河流域,但长江流域的经济重要性已与之接近;
五代十国和辽宋夏金元时期,长江中下游经济发展快,尤其是南宋时,江南经济已超过北方,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不仅是农业经济中心,也是工商业中心,在这里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2、促进经济重心转移的原因 南方自然条件好;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北方战乱,北民南迁,农业劳动力增加,并且带去先进的工具和技术;统治阶级为保证国用,调整政策,重视生产的发展;政治中心的南移 (如南朝、南宋)对经济中心的南移也有一定的影响。
3、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
(1)北方人民的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最高水平。
(2)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封建割据或封建战乱时期最突出。
(3)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朝、南宋)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
⑺ 中国经济发展历程的简表
从我国建国到现在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的地区经济的发展可以说经历了版三个阶段。第一权个阶段即从建国初到1978年的改革开放,这段时期我们可以把它称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平衡时期;第二个阶段是从1978年的改革开放到1999年,这个阶段是我国重点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从1999年到现在,国家先后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加快发展中部地区”等战略措施,这个阶段是我们各地区协调发展的时期。
⑻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
一、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1.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入 鸦片战争后,列强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输出商品,并在东南沿海地区创办了一些船坞和工厂 这是中国境内最早的近代经济成分。
2.自然经济的解体 (1)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入侵。(2)表现:东南沿海一些地区“纺织”“耕织”分离,手工业者大批破产,中国城乡商品经济发展 (3)实质: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
3.洋务运动(官僚资本的产生)
(1)根本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科技,维护清朝统治。
(2)内容:①自强、求富—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②筹划海防。③培养人才—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3)结果:甲午战争失败,洋务运动破产。
(4)实质: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5)评价:积极作用:洋务派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兴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局限性:只学习西方的科技,不改变中国的制度。说明“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不可能使中国走向富强
二、民族工业的发展
1.晚清民族工业的兴起 (1)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①自然经济日益解体;外商企业刺激;洋务运动诱导。②概况: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2)初步发展(甲午战争后):①原因:甲午战争后,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破坏中国自然经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困难,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②影响: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发起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倡导实业救国论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民国初期的短暂春天:①原因:辛亥革命影响;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促进;实业救国思潮影响;一战的影响。②特点:地域不平衡(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区);部门不平衡(轻工业发展迅速);短暂。③影响:为新文化运动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2)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曲折发展:①1927—1936年较快发展,国民政府基本实现全国统一,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推出一些有利于发展的经济和政治措施,民族工业有了较快的发展 ②抗日战争时期遭受沉重打击 (沦陷区日军的吞并、挤压;国统区的战时体制;官僚资本的压榨等因素影响)③抗战胜利后走向萎缩;民族工业陷入绝境。(美国商品排挤、官僚资本挤压、苛捐杂税、通货膨胀等因素)④新中国成立后获得新生,三大改造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一部分
3.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1)中国近代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民族资本主义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多重压迫。(2)国内政局和国际环境 (3)政府的政策措施。(4)民族资本主义自身因素:民族资本的独立性与依赖性,民族资产阶级的进步性与局限性等。
4.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引进先进的生产方式,代表近代经济发展方向,有利于经济的近代化。(2)为资产阶级维新变法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提供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逐渐发展使无产阶级队伍逐步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阶级基础 (3)民族资产阶级倡导的立宪改良、民主共和、民主科学等主张,既推动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发展,也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4)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多重挤压,始终未获得独立发展,没能成长为中国经济的主导成分。
⑼ 概述中国古代封建经济的发展历程
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线索及其特征 中国的原始农业起源于黄河一长江流域,并首先在中原地区达到较高水平,南宋后经济重心南移。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发展到简单协作的耜耕农业;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与使用,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个体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本定型,并在古代社会一直延续。明清之际虽然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但经济结构没有突破性进展。到了近代,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阻碍了新的生产关系的发展,成为束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在世界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官营手工业代表着当时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明中后期,在私营手工业里产生了雇佣关系,孕育了资本主义萌芽。早期商业发展繁荣,城市规模与功能不断扩大,汉唐之际的对外贸易繁荣。明清之际,封建经济全面繁荣,商业发展出现了新特点。但在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下,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阻碍,也失去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没有跟上世界大潮流,中国经济逐渐落后。
古代经济发展的一般原因 在不同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虽不尽相同,但从整体上探析古代经济发展的共性因素,对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政策的因素。历代统治者制定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土地政策、赋税政策,或者一定时期对统治政策进行调整的变法、改革。二是科技的推动。劳动人民改进工具,提高生产技术;兴修水利,免除水旱灾害;政府推广优良品种;历代总结生产经验的著作可以指导人们直接把先进的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三是人民群众辛勤劳动。各族人民互相融合,共同劳动,相互学习,提高生产技术。
各经济部门的地位、发展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个体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手工业与商业始终是农业的补充,其发展方向与规模一直被历代王朝控制着。在古代社会经济中,首先是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在此基础上手工业发展起来,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城市、商业和对外贸易得到发展,而城市、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农业、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在商品经济繁荣时期和商品经济繁荣的地方,货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并缓慢发展。
小农经济的发展原因、特点及其启示 铁农具的使用、牛耕的出现和普及,是以家庭为单位、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农耕模式出现的根本原因。在小农经济模式下,自耕农生产积极性高,同时由于人口膨胀和土地兼并,农民在土地上精耕细作、不断改进农具和耕作技术,从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成为古代农耕的一大特色。这一模式具有内部的稳定性、保守性和排他性,因其脆弱而对新经济因素产生本能的抵抗,既保障了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促进封建经济向前发展,又阻碍了商品交换与扩大再生产。手工业和商业是为满足人民日常生活和统治者奢侈享受而存在的。小农经济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经济基础,自耕农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来源,为了巩固其经济基础、加强统治,各朝各代的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统治者通过发展农业、严格控制工商业发展,既维护了统治基础,又掌握了经济发展的命脉,这一政策把农业与工商业对立起来,阻碍了生产力的变革和商品流通,必然阻碍经济的发展。
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的形成还是明清之际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都是生产力发展引起的生产关系的变革。明清之际,统治者坚持抑商政策,并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和海禁政策,使得日益发展的商品经济受到限制,已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始终没有成长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经济。中国不但内部失去了经济的活力、失去了科技发展的动力,也逐渐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终于日渐脱离了世界发展大势,陷于落后挨打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