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韩流对韩国经济产生了什么影响
首先是韩流本身即影视产业的巨大发展,接着是影视产业上下游产业链(类似迪斯尼专利玩具),同时也推动了韩国的旅游产业发展等。
B. 韩流的好处和坏处
坏处多于好处吧,比如中国娱乐圈逐渐韩化,并有继续加深的趋势,韩国文化产业其实一内向是速容食文化,比如韩剧和韩国音乐,韩剧不用讲了纯粹的速食品,韩国音乐呢,基本都是热舞歌手或组合,他们的歌曲都是舞曲,只是拿来跳舞的,本身就是口水歌中的口水歌。
逐渐韩化之后,实力派将会没什么出头的机会,都是颜值为主吧。以后中国娱乐圈,估计会变得很糟,颜值好的偶像派在肤浅的粉丝面前卖骚卖浪,实力派等着哪天掉大运了才能走红。
好处的话,就是方便了那些喜爱小鲜肉的女人,和喜欢搔首弄姿女明星的男人了,他们可以满足自己的需求。
C. 从大国关系角度分析韩流对中国的影响
韩国—来—整容大国、造星自工厂。娱乐公司众多,综艺节目发达,培养的明星组合多,并且明星都是从小就开始在娱乐公司当练习生。培养出的女明星颜值高身材好气质佳又会卖萌又会撒娇,韩剧里面的长腿欧巴又帅又温柔又会撩妹。街上的美女帅哥多,爱自拍爱打扮,并且会化妆又会穿衣搭配。韩国是个追求颜值的国家,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凡是满了十八岁不满意自己长相的,或者是想让自己看起来更漂亮的,家长都会出钱给孩子去整容,韩国人确实是把整容当家常便饭的,所以整容业也是相当发达的,也才诞生了那么多五官精致长相完美的男神女神。正是这些,让国人为之疯狂,为了追明星追韩剧去韩国旅游,为了让自己变得漂亮或想出名去韩国整容,因为自己喜欢的欧巴或欧尼而喜欢上韩国的文化。这些促进了韩国的经济发展,推动了韩国旅游业娱乐业的发展。这也让韩国的娱乐公司想法设法地在中国大把大把地捞金。国人对这些的向往,会让韩流在中国更加汹涌,韩国也会因为中国是它巨大的消费国,产生更多的合作,关系会更加紧密的吧。
D. 韩流的发展所给韩国带来的经济效益,对我省发展文化产业有何启示
通过韩流,不仅塑造了韩国的文化形象,也扩大了韩国的影响力。
韩流一路高歌的同时,在韩国的土地上则是汉风劲吹。在韩国,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很多,自全球第一家孔子学院于2004年创办于首尔后,至今在韩国已经发展到了12家。在只有5000万人口的韩国,如今有30多万人正以各种方式学习中文。汉语水平考试在韩国已经举办了14年,韩国考生于2007年再创纪录达2。4万人,居世界第一,占海外考试人数的67%。汉风劲吹的另一个表现是到中国旅行的韩国人日益增多,2007年已超过400万,包括商务、观光、探亲等。大批韩国人学习汉语,到中国旅行,为中国的文化传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长远来看,汉风的影响将更具潜力。韩流已经建立和发展了完善的文化产业链,为韩国创造了可观的经济价值,汉风则尚未在文化产业上形成优势。文化软实力这一概念已广为人知。韩流不仅是韩国文化产业的集中体现,更是韩国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缩影。韩国宣布,要把韩国文化产业的产值,在世界市场上的份额,由1%增加到5%,而且要成为世界五大文化产业强国之一,而最终目标就是要把韩国建设成为21世纪的文化大国和知识经济的强国。同时,韩国政府认为,不应该把韩流现象当作单纯的文化传播,而要使之成为亚洲的代表文化。可见,韩国政府已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的发展战略,也彰显了发展文化产业和提高文化影响力的勃勃雄心。
* 词条由网民创作并享有版权,请保护版权归属
了解更多 韩流 的讨论 用网络知道
Hot影视指南,每日为你贴心推荐
韩流影响
目录
网络名片
流行原因
韩流发展
各地韩流
香港韩流
台湾韩流
内地韩流
日本韩流
韩流服饰
韩流影响
E. 韩流对中国的影响(中文口语论题)(急)
韩流”一个新的名词正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并逐渐被大众所接受。而在这背后的本质却是中韩文化的一次碰撞。如何理解“韩流”?如何对待她与中国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韩流的热潮”自90年代末,由中国媒体第一次使用以来,在既往的数年间“韩流”这个词汇已经成为了媒体常用菜单之一。中华圈及东南亚各国,通过报纸和广播电视知晓韩国的大众文化后引起强烈的反响。韩剧在拥有十三亿人口的中国几乎妇孺皆知。如今,随着韩国影视剧在中国及东南亚和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普及,以韩国旅游、购物、时装、美容,以及其他韩国品牌为标志的“新韩流”将伴随“韩流”旅游战略实施而启动。
一、韩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在韩流的发源地中国,大众音乐和电视剧成为核心。韩国大众音乐被中国人广为知晓是通过“汉城音乐厅”的广播。从1997年在中国开播的“汉城音乐厅”,在中国大城市通过FM介绍了韩国的名曲。从1998年酷龙的《弓大力夏巴拉》受欢迎开始,Babybox,SES,神话,李贞贤,HOT,NRG以及近期窜红的宝儿等的舞曲音乐在中国的年轻人中引起了强烈反响。特别是2000年的HOT中国音乐会的成功和安在旭在中国主要城市举行的10次音乐会等,使中国人强烈地意识到了韩国大众音乐的存在。在国内甚至出现了“哈韩族”,“韩迷”等新词,用来指称陶醉于HOT等韩国舞曲而模仿韩国歌手的发型、服装的青少年。韩国的舞曲使中国社会听到了强有力的振动音。
二、韩剧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
全国都在痴迷韩剧的事实通过2003年在北京和上海以2000余名市民为对象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得到了证实。寻问是否看过13篇在韩国最具人气的电视剧时,回答收视过一次以上的人的比例是:《蓝色生死恋》最高为68%,《明朗少女成功记》较低为16.1%。这证明中国人通过电视、VCD、DVD等媒体,在相当程度的接触韩国电视剧。引起注意的是中国人对韩国大众文化的消费根据性别、年龄、收入而不同的事实。以上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韩国电视剧是在女性当中、韩国音乐是在青少年人群当中特别受欢迎;而在
北京地区收入越少、在上海文化程度越低,韩国电视剧的收视率越高(李俊雄2004:296~297),而相比之下,北方比南方有更多的“韩流”追随者。中国人频繁接触韩国电视剧的现象,也通过在中国国内所放映的海外电视剧中,韩国的作品所占比重高的事实得到了证实。2002年度中国的进口电视剧放映片数:以香港133部(占总数的40.7%)占第一位,韩国67部
(20.5%)居第二位;进口电视剧放映频道:韩国的《蓝色生死恋》和《女主播的故事》在香港电视剧后占有第二,三位(杨英钧(音译).文玉彪(音译).宋道英(音译)2004:73)。韩国电视剧的好人气,也反映在每片进口价格的上升上:1993年《黎明的眼睛》和《嫉妒》等剧每片卖了400美元,而2003年《四姊妹的故事》则卖了4000美元,而最近人气电视剧价格更是高于6000美元。关于韩国大众文化在亚洲各国倍受欢迎的理由有很多不同的解释。有的看法强调韩国大众文化本身的优势如韩国歌手的唱功、有韵律的舞蹈、电视剧脚本的优秀构成、演员的魅力和演技等。有的则提出儒家文化的相近性,另外还有人从亚洲大众文化市场的地域性角度进行解释(赵韩慧贞(音译)外,2003 )。
三、“韩流”的冲击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启示
韩国大众文化受欢迎的秘诀可能有多方面。但最可能的是:对改革开放以后向市场经济急速转换的中国当今社会的多种需求和矛盾,韩国大众文化以比较华丽和精炼而可亲的方式表现了出来。对暴露于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和其物质万能的消费文化中、处于诸多新的需求和矛盾中的中国人来说,动用华丽的道具来表现爱情与矛盾情节的韩国青春偶像剧和家庭电视剧有时会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尤其在偶像剧中其纯粹而坚定的爱情、家庭剧中家庭成员之间温暖的情感以有趣的故事情节来编织出来,这些都被认为是韩剧的亮点。
1·“韩流”的大背景是文化产业的世界化和地域化的巨大潮流。在追求利润为目的的资本和商品的国际性移动加速化的今天,特别是在以东南亚地区为中心蓬勃发展的文化产业的交流和交易促使了韩流现象(请参考河钟源(音译).杨银京(音译)2002)。
中国从1980年开始了改革开放以后,以媒体产业为主的大众文化市场迅速增长。其结果对香港、台湾等中华圈及海外大众文化的需求也在大大的增长。在这种形势下自90年代后半期开始,韩剧和流行歌曲逐步进入中国市场,成为了韩流的始发点。在电视播放呈急速扩张的趋势中,受观众喜欢的电视剧有了飞快的发展。在中国收视率最高的电视剧,在改革开放后呈现持续增长的势头。从国内电视剧制作的数量来看,从1980年的177集,到1998年的9327集,18年间增长了52倍之多。2002年中国国内拍摄的电视剧有489部,共达9005集。但这个程度的制作量远不能满足众多频道对电视剧播放的需求,所以中国的电视台开始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海外电视剧的进口。
2·“韩流”是随着这种文化商品市场的变化而产生的现象。因文化商品需求量猛增,当然质地优而价格廉的韩国文化商品开始在中国倍受欢迎。较西方和日本的作品价格低廉,又能提供现代音乐和舞蹈的、结构严密、演技优秀、画面华丽的韩国流行音乐和电视剧,很受中国大众的欢迎。韩国文化观光部副部长裴钟信最近在出席亚洲文化部长论坛时说:“中
韩两国的价值观念非常相近,所谓’韩流’实际上是在韩国文化中重新找到了中国的古典文化。”《大长今》在中国走红,使得“韩流”再度在中国掀起了一轮冲击波。韩国文化为何拥有如此魅力,中国人一直百思不得其解。现在,韩国文化官员的这番话,似乎告诉了我们答案:韩国文化在汲取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后,融入了韩国自己的意蕴,然后才放射出无限的文化魅力。也就是说,“韩流”之所以在中国受欢迎,源于中韩文化同源,并且韩国人不讳言中国古典文学是源,韩国今天的包括电视剧在内的文化,不过是“流”而已。当然,人家这个“流”,因为是标准的“混血儿”,有两国各自的文化精华作母乳,一经问世,便所向披靡,同时折服了韩国和中国的观众。所谓奥秘,不过在于谁能较好地继承并发扬汉文化,谁就占领了新时代的文化制高点而已。听了裴钟信先生的解释,令人想到了一个词:反哺。汉文化的乳汁喂养了韩文化,韩文化在日臻完善之后,重新轮回中国,反哺中国。这种现象,符合世界文化交流的规律,不足为奇。我们所需要面对的是,在“韩流”冲击波面前,不必自卑;该学习的时候,也不妨放下惟我独尊的架子。研究韩流的成功之道,对中国当代文化的成熟,很有必要。
3·当代中国的文化现状,就整体而言,媚外有余,尚古不足。即便尚古,照搬多于发扬,如此低级的“拿来”,和邯郸学步没有太多的差别。中国的文化工作者假如连自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即韩国人所说的中国古典文化)是什么都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或者说一知半解,便忙着去“埋锅造饭”,“烹饪”文化产品,嫌口味不佳,再弄点洋葱、洋味精点缀,试想这样的文化产品,中国文化的精华何在,外国文化的精华何在?假如只是个“大杂烩”,观众不叫好,就不能怪观众“崇洋媚外”了。缺少传统文化的底蕴,缺乏当代精神的意蕴,可以说是当代中国文化产品的致命弱点了。自己祖先的东西都视而不见,偏偏留给韩国和日本人去“啃”,吃亏的到底是谁,现在应该不言自明了吧。能流传到今天的传统文化,其生命力不可谓不旺盛。我们若能真正把这些古典文化当作遗产好好继承,相信她们融入到现代人的血液中后,焕发出异彩当不成问题。“汉流”涌入韩国、日本之时,也就是中华民族的古典文化课集体考试合格之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并不是停滞不前的,而是一个始终追寻新的目标,在追寻中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相信,中国现代文化,会在其内部因素裂变的同时,在与周边国家和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影响的过程中成熟发展起来。
四 韩流对中国大学的韩国语教育的影响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他们中的不少人从小学时代就开始接触韩流,这比人们预想的时间要早;大部分学生很喜欢韩国电影和
电视剧,并经常观看,但对于韩国的流行歌曲,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比较欣赏。这种现象可以解释为,韩国电影和电视剧的内容本身针对成人观众
设计,而H.O.T、NAG、GOD、COOL、PLT等流行音乐几乎都是以青少年为对象制作的。应该特别指出的是,很多学生并没有盲目地“哈韩”,而是对韩流进行理性地吸收,在他们学习韩国语并选择韩国语专业的过程中,理性分析也起主要作用。
调查表明,韩流给中国大陆高校的韩国语教育带来了很多积极的影响。这个结论在目前的韩国语专业在校生的入学考试专业选择,他们学习韩国语的动机中的以留学韩国为目的和仅出于对韩国的好感,以及对韩国语专业选择的满意程度等方面得到了如实地体现。当然,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其原因不仅仅在于受到韩流的影响,韩国企业进入中国令就业形势良好等变量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韩流”是一种潮流。“潮流”既可以是持久的,也可以是暂时的。韩流究竟是会持久存在,还是它也仅仅是一种暂时的现象,这个问题还待留后观察。因为韩流的生死存亡与韩流自身的发展状况及青少年的成长有密切的联系,而韩流自身的变化和青少年的生长过程都充满了变数。
参考文献:
金贤美·“韩流”话语中的欲望及现实·2002《当代批评》19号,216~233页·
杨银京·关于东亚偶像剧流通的文化相近性研究·《放送研究》2003年夏季号,197~220页·
河钟源、杨银京·东亚电视的地域化与韩流·《放送研究》2002年冬季号,67~103页·
韩洪锡·中国大众文化市场的形成及对外国大众文化的接受:以“韩流”发生的时代背景为中心
金秉运.韩流热潮与中国大学的韩国语教育 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2008年第4期(总第105期))
F. 韩流的流行原因
分析韩国文化“韩流”为何会在中国发展,究其原因有以下内容:
1、韩国文化和中国文化有着很多历史上的相同之处,两国都在东亚文化圈内,有着儒家的文化传统,这也是韩国文化相比欧美西方文化,更容易被中国观众接受的原因。但是因为韩国文化深受儒家传统的影响,也限制住韩流文化的繁荣局限于东亚圈范围之内。
2、韩国政府的文化发展政策的高度支持。韩国政府一向重视发展本国的民族文化,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与本土文化的输出,韩流文化的兴起之后,在韩国的许多名牌大学开设了韩流文化研究的研究生专业,用于发展输出韩国文化。
3、韩国的经济发展,韩剧中的情景,使我们看到人均年收入2万美元的人们的生活,这是我们一些年轻人所向往的追求。
4、韩国的歌曲中,和大陆,港台的歌曲中许多单一的情感表白不同,有许多强调青年人个性发展,以及对未来向往的有益内容。
自2005年下半年以来,韩流文化开始出现萧条。很多方面没有了2005年之前的韩流文化的火暴。其原因,分析有以下内容:
1、韩国本国国内娱乐事业的萧条。和韩国经济近几年的萧条一样,韩国本土娱乐事业也发展缓慢,固定的套路使韩流文化变得十分单一。歌曲上除了多人伴舞的舞曲和长相迷人的俊男美女的慢曲演唱之外没有更多的发展,电视剧上,观众也疲软于青年男女的纠缠的爱情故事,韩国电影中模仿中国香港,好莱坞痕迹过重,剧本单一,场面不够宏伟,难得与美国电影进行持久战的对抗。
2、中国本地有部分电视台等地方媒体开始限制韩流文化。
3、韩国明星来中国演出有许多耍大牌事件,韩国电视剧以及韩国的娱乐节目中许多民族主义过重,伤害中国观众心理的台词,影响着中国观众的收视心理。
G. 韩流的意义是什么
韩流,是指韩国音乐、电视剧大举登陆中国后人们的一种形象说法,它谐音于“寒流”,暗指中国的音乐和电视剧处于被动地位。进入21世纪以来,“韩流”这 李贞贤,引入韩流第一人。两个汉字频频出现在韩国的媒体上。一些报刊甚至刊登连载文章,介绍“韩流”在中国及其他亚洲地区的流行情况,并且认为“韩国经济的出路就在韩流之中”。“韩流”现象已经引起韩国政府的高度重视。韩国政府最近表示,要借“韩流”现象更多更广泛地进军中国文化商品市场,使“韩流”成为促进出口的桥梁。韩国百变天后李贞贤 是把韩流引入中国第一人,并引起轰动,其次是韩国电视连续剧《爱情是什么》在中国播放。随着韩国歌手在中国舞台的出现,“HOT”、“NRG”等韩国流行组合歌手的名字在中国传播开来,引起了一些青少年对韩国影视明星和歌手的兴趣和关注,形成了一股韩国流行歌曲、电视剧以及韩国影视明星的“热潮”。中国一些报刊把这一现象称为“韩流”,韩国媒介则把这一叫法接了过去。目前,这股“韩流”似乎越涌越急,并向越南、蒙古和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扩散。“韩流”滚滚,其内容也在不断扩大,日趋多样,一些青少年从喜欢看韩国电视剧,听韩国劲歌,“追星”,进而发展到追求韩国的商品,如韩国的化妆品、结婚礼服、韩国比萨饼屋、韩剧服装,以至韩国的二手车、幼儿英语教材和教育玩具等。与此同时,一部《大长今》也将韩国饮食带到我们身边,韩式烤肉,韩国泡菜等渐渐走进我们的餐桌.一些青少年为了“追星”,甚至专程到韩国旅游,体验“韩流”发源地的文化氛围和情趣,拜见自己心目中的偶像。不过,韩国文化界和经济界的一些人士对“韩流”能持续多久表示怀疑。他们认为,“韩流”现象只是在青少年中出现的一种现象,而青少年没有收入来源,他们的经济能力很有限。此外,他们还担心中国政府会对韩国大众文化过多地进入采取限制措施,并忧虑韩国文化界拿不出更多的吸引力的精品而使“韩流”失去后劲,最终导致昙花一现
H. 为什么韩流对中国的影响要大于日本文化
韩流的影响范围仅仅在韩国和中国而已,其文化内核并没有多少深度。之所以看起来专韩流对我们的影响要属大于日本文化的主要原因我认为有几点,一是历史原因,二是我们的文化不自信,三是公众人物或平台的推波助澜造成的。
I. 是什么原因导致韩流在中国衰退了呢
韩流在中国衰退的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限韩令的颁布。自2016年颁布限韩令以来,国家在中国大陆地区封杀了所有韩国艺人。毕竟国家都给出政策了,也就没有人敢请韩国艺人来参加节目或者拍摄影视剧了,时间一长,韩流明星就自然慢慢淡出大众视线了。限韩令的颁布,表面看上去是娱乐圈的事,可是它真正的导火线是韩国萨德反导系统的部署,这就是政治层次的了,所以说限韩令能不能解除还不好说。
我感觉中国人爱国是刻在骨子里的,很多人都说,虽然喜欢韩流明星,但是支持限韩令,支持国家的政策。
J. “韩流”为韩国贡献多少GDP
韩国年均GDP增速达8.5%的经济奇迹时期持续了36年,直到1997年亚洲危机来袭。事实上,时任韩国总统金大中1998年提出“文化立国”战略,正是基于亚洲金融危机的背景。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金纪宪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与其他国家相比,服务业对韩国的重要程度更高。而服务业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文化产业,“我们可以认为,韩国政府层面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
正是在GDP年均增速放缓至4.9%的阶段,韩国“文化立国”战略发挥了作用。
2014年,韩国文化产业增加值达377051亿韩元(1万韩元约合9业,带动效应为2.18万亿韩元。
根据韩国企划财政部的。
游戏是韩国出口额最高的文化产业门类。2014年,韩国文化产业对华出口总额13.41亿美元,占其文化产业总出口额(51.17亿美元)的26.2%。尽管韩国电影和电视节目的出口规模远低于游戏产业,但中国是韩国影视剧的最大出口市常2014年韩国电影和电视节目的对华出口规模分别占到相应类别出口总额的42%和43%,韩国对华游戏出口占其游戏出口总额的32%。
根据额排序,韩国文化产业中销售额最高的门类是电视节目、卡通形象和游戏;音乐和电影的销售额基本接近,漫画和动画的销售额较校
就销售额第一的电视节目而言,出口占到了很大的比重。2014年,韩国电视节目的出口总量超过3.3亿美元,从构成来看,主要的出口内容是电视剧,占比超过73%。
韩国电视剧的主要影响区域都在亚洲,占其出口额的95.5%。其中,日本、中国内地、中国香港地区的占比分别为31.1%、22.4%和20.7%。
就韩国文化产业而言,中国是最大的出口市场之一。就出口类别而言,电视节目并不是韩国对中国出口最多的产品,而是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