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交通运输的发展模式
改革以来,我国的铁路、公路、水运和民航等运输方式均得到较快的发展,而且随着交通运输事业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市场竞争也已全面展开。但是,由于多年来运输市场分属不同部门管理,缺乏统一的总体规划和政策指导,各种运输方式发展很不平衡:公路高速发展,近几年年投入2000多亿元,高速公路已达3万多公里,位居世界第二;铁路、水运相对发展缓慢,铁路客运量十多年来一直徘徊不前,运输份额持续下降,公路运输承担了大量的长距离大宗散货运输;衔接不同运输方式的综合运输枢纽建设严重滞后,铁路、公路和水运在同类客货源上盲目竞争的现象较为普遍。
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交通运输的进一步发展必须走以提升系统协调能力为主的内涵式发展道路。首先,要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需要,特别是满足经济社会向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知识经济发展的基本需要;其次,要符合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交通运输的总体要求,建立安全、高效、经济、协调、绿色的交通运输体系;第三,交通对资源的占用、对环境的破坏及交通伤亡等要控制在国家允许范围内,实现资源、环境、交通的和谐统一。
根据我国的国土、人口、资源分布和产业布局等特点,综合评估各种运输方式造成的土地占用、能源消耗、运输费用、环境影响、运输安全等成本效应,未来我国交通运输应选择“优先发展铁路、促进铁路公路协调发展”的战略模式,既要摆脱对公路运输过于依赖的发展束缚,也不能因强调铁路发展而削弱其他运输方式的发展。其发展思路可概括为三点:通过增加铁路投资,加快铁路发展,逐步提高铁路在运输市场中的份额并维持在合理水平;确保公路、水运、管道稳步发展,实现航空运输快速发展;通过增量调整和存量升级,推动各种运输方式在发展过程中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分工与协作,使运输结构和运输布局不断趋于优化。
Ⅱ 公路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公路交通作为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国民经济发展中正发挥着越版来越重要的权作用。它以强大的通行能力,快捷的运行速度,灵活的运行方式等特性极大地提高和丰富了运输的能力和内容。公路运输对创造就业机会、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开发自然资源以及发挥城市的经济辐射作用均有着重要意义,国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公路运输的支撑。
Ⅲ 公路运输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路运输业快速发展。从完成的运量和周转量看,公路客运已成为主要的客运方式,公路货运量远远超过其他运输方式,周转量也快速增长,这充分说明公路运输方式在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我国公路运输服务方式和经营主体日益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1.服务方式多样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公路运输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为了最大限度地占有市场,公路运输经营者不断扩展其服务方式。在客运方面,从等客上门到想方设法"引客上门",尽可能为旅客出行全程便利着想,在售票网点设置、售票方式(电话订票、送票上门、优惠票等)、站点安排、车辆设施配置、途中服务等方面,都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服务措施。除了常规的购票乘车外,还有计程包车、定时包车。近年来,又出现了车辆租赁业务,目前一些省市正在采取措施取消公务用车,定向服务客运应运而生。在公路客运车辆配置方面,有大、中、小型客车;有普通车、空调车、豪华空调车;有直达班车,定点停靠班车;有快速客运班车、普通客运班车。在货运方面,有整车货运、零担货运;有直达快运、普通货运;货车车辆有普通货车、专用货车;有合同运输、非合同运输;按承运方承担的责任分,有全责运输、非全责运输;按货物运送的要求分,有特种运输、通用运输;有单纯运输服务、储运结合服务和运销结合服务。至于在租赁、计价结算及提供运送保障等方向的服务方式就更显多样化的特点。服务方式多样化,大大地促进了公路运输业的发展。这也是发展市场经济对公路运输行业带来最大的而且是根本性的变化。
2.运输经营主体多元化
20世纪80年代初期,交通部先后提出了"有路大家走车,有客有货大家运,各部门、各地区、各行业一起干,国营、集体、个体和各种运输工具一起上"的措施,以缓解公路运输能力严重不足的矛盾,针对计划经济体制下存在的弊端,充分利用运输生产力。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公路运输业形成了多样化的经营主体。其中有多家大中型运输企业(有的改造为股份制公司,有的改造为有限责任公司,绝大部分已进行了公司制改造)、股份合作制运输企业、中外合资合作运输企业、私营运输企业和个体运输户。在公路客运行业,国有大中型企业仍占主导地位,干线运输任务主要由国有大中型运输企业承担。在公路货运方面,个体运输户所占的比重较大,许多营运车辆挂靠在企业,实质上相当于个体运输户。据统计,我国2000年国营汽车货物运输的平均车辆保有量为3.3辆。一些批量较大的合
Ⅳ 公路发展应当遵循的原则
1、布局合理:按照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和生态功能区划要求,与城镇化格局、城镇体系布局、资源分布和产业布局相适应,统筹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和国防建设需要,合理布局国家公路网。
2、结构优化:加强公路网结构顶层设计,注重发挥普通国道的干线作用和国家高速公路的主干线作用,构建层次清晰、功能完备的国家公路网。
3、衔接顺畅:注重与其他运输方式的衔接,加强与城市交通的融合,发挥综合运输整体效率。
4、规模适当: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科学把握未来公路交通运输需求,合理确定国家公路网总体规模,实现路网供给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
5、绿色发展:统筹规划通道资源,充分利用既有路线,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贯彻低碳发展理念,避让环境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区,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
(4)公路运输经济发展现状扩展阅读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公路交通建设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建国初期,由于对公路运输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和先导性认识不足,公路“长期滞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公路基础设施成为国民经济建设中的最薄弱环节,出现了“全面紧张”的局面。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央将交通运输事业尤其是公路的发展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和紧迫性任务,公路建设得以迅速发展。截至1997年底,全国通车里程达122.6万km,二级以上公路达13.09万km,高速公路达4771km,高级、次高级路面铺装率达38.1,实现了全国县县通公路,乡镇通公路的达到98.5,行政村通机动车的达85.8。
新世纪以来,我国继续加大基础建设投资力度,公路建设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使“全面紧张”的交通状况在近几年内得到根本改变,取得了一系列不平凡的成就。
Ⅳ 当今的经济高速发展,道路运输中的三超即“超载”“超高”“超宽”现象明显增多;特别 “超载”现象危险
(1)速度不能过快、不能长时间踩刹车,不要超载,物体的质量大惯性大,速度快动能大刹车就难 (2)可以在刹车片附近加入滴水装置进行冷却 |
Ⅵ 如果国民经济处于发展时期,则某汽车运输公司生产速度能否快于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
是的可以,因为运输业所服务的产业生产增长速度要快于国民收入增长速度。
Ⅶ 道路运输企业是什么
道路运输是指在公共道路(包括城市、城间、城乡间、乡间能行驶汽车的所有道路)上使用汽车或其他运输工具,从事旅客或货物运输及其相关业务活动的总称。
道路运输分为直达运输、干线运输和短距离集散运输三种形式。因此,道路运输有“通过”运输和“送达”或“集散”的功能,尤其是“送达”或“集散”功能作为其他几种运输方式(管道除外)的终端运输方式是交通运输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随着高速公路向网络规模的发展,利用高速公路的干线运输功能,道路运输作为一种具有功能齐全(“通过”和“送达”或“集散”齐备)的运输体系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与其他运输方式比较,道路运输的特点是灵活性,尤其是高速公路建设,信息网络、通信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的发展,又实现着快速性“门一门”运输和被称为零库存的运输特点,促使着道路运输的快速发展。
道路运输的灵活性和快速性主要表现在批量、运输条件、时间和服务上的灵活性以及时间上的快速性。由于道路运输的批量小和要求的运输条件相对宽松,所以在运输时间和服务水平上容易得到保障。也正因为如此,道路运输具有生产点多面广的特点。
(7)公路运输经济发展现状扩展阅读
道路运输(主要是公路运输)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基础保证作用
公路运输既是保证社会生产、经济生活及其他各领域正常化的基本前提条件,又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基础保障作用。
2、对国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桥梁作用
从宏观经济领域来看,在生产、分配、交通、消费4个环节中,运输是各环节得以连续运转的桥梁。从微观经济领域来看,在产、供、运、销4个环节中,运输不仅仅是其中重要的环节之一,而且是4个环节得以联系和互为整体的条件。在各环节都离不开运输活动为之提供的服务。
3、对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着重要推动作用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运输不仅是生活的基本要求,而且是提高“衣、食、住”等要素水平的条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对“行”的要求也在不断地增添新内容。
4、对提高人们生活和生产效率起着重要促进作用
现代公路运输,尤其迅速发展的高速公路运输业的逐渐完善,能产生良好的时空效应,大大缩短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改变人们的时空观念,大量节省时间和缩小空间,减少中途积压资金,提高人们生活和生产效率。
5、在综合运输体系中起着重要纽带作用
在综合运输体系中,与人们生产和生活联系的铁路、城市轨道、水路、民航、港口和管道等运输方式均不能实现门到门的运输,只有公路运输可以。因此,公路运输承担着对其他各种运输方式集运、疏运、衔接等任务,使其他各种运输方式的运输得以联系贯通。
6、对国防建设发挥着重大作用
国防建设离不开现代交通运输系统,而现代公路运输也是形成快速可靠的军事后勤保障体系的一种主要运输方式,会极大地提高军队快速反应和军需供给能力,有力地保障国家安全、保证战争的胜利和边防的巩固。
Ⅷ 目前,我国的铁路、公路、水运以及航空线等相互交织,形成四通八达的运输网,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回
A、管道是适宜于运输液体和气体等(石油和天然气)物资的一种回现代化运输方式.故A符合题意答;
B、人们出行大多希望尽快到达,所以远距离出行多乘飞机或者乘火车,近距离多乘汽车.有时为了欣赏河流两岸的风景,也有专门乘旅游船的.目前铁路、公路是我国客运的主要方式.故B不符合题意;
C、中国具有发展内河运输的优越条件,长江、珠江、松花江、淮河和京杭运河等都是重要的内河航线.故C不符合题意;
D、在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中,中国铁路运输的地位尤为突出.但分布不均衡,呈现东多西少的特点.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Ⅸ 交通运输的发展对世界经济的作用是什么
第一章 交通运输的地位和作用
交通运输是指利用交通工具完成人员或货物的空间位置移动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根据交通工具的不同,现代交通分为公路运输(汽车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水路运输和管道运输5种运输方式。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一节 交通运输的发展历程
一、交通运输的发展历史
1.道路的历史
世界上最早的道路管理机构出现于中国,早在4500年以前,中国就已设置过掌管道路的“司空官”。约在公元前3000年时,古埃及为修建金字塔而修筑了运输建筑材料的大道;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修建了巴比伦街道,这是一条有路面的道路;公元前500年左右修建了东方丝绸之路,等等。
在古代道路中最有名的是罗马帝国道路,这是罗马帝国为其统治而修建的。随着罗马帝国的覆灭,上述罗马帝国道路也就消失了。此后,对道路来说,是一个持续了1000年的黑暗时期。但是在欧洲,随着文明开化和产业革命,开始使用以牲畜作动力的车辆,即出现了作为道路交通工具的马车。进人马车交通时代以后,以前的砂土路被车轮压出很深的车辙,致使路面破坏。作为防治措施,需要铺砌路面,但是已不同于罗马帝国时代的路面。19世纪末,欧美已经修建了相当多的碎石路。这种碎石路虽然造价很高,但是对马车很适合。美国在1839年采用了木块路面,1872年又采用砖块路面,这就是块料路面的开始。
此后,以马车交通为主的道路交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不仅市内交通,而且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交通,即长途运输,也广泛地采用了马车。因此,道路也得到了改善和建设,马车交通愈加兴旺,并继续向前发展。1885年汽车的出现,标志着道路交通工具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队
第3页
前的马车依靠畜力,而汽车以内燃机为动力。从这一点来说,这是交通史上的一次革命。但是初期的汽车不仅故障多,性能也差。1908年,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利用流水生产线生产出大批量并且廉价的T型车,由于提高了性能、速度,大幅度降低了生产成本和运输费用,作为道路交通工具的汽车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尽管汽车性能提高了,路面也大大改进了,但是陆地长途运输仍然由铁路承担,汽车只分担从火车站到终点的局部运输,即末端运输。这种状态持续了很久。打破这种状态的是高速公路的出现。希特勒为了侵略而在1932年修建汽车专用高速公路(Auto-hahn,德语)是世界上最早的高速公路,全长3 860公里,修建历时11年。
2.铁路的出现和发展
17世纪前后,英国的煤矿开始用木轨和有轮缘车轮的车辆运送煤和矿石。又因为术轮在行驶中受路面铺板磨损严重,于是改用铁车轮。可是铁车轮又损伤铺板,所以又把铺板改为铁板,而后又发展成棒形,这就是最初的“铁轨”。1776年,英国的雷诺兹首次制成凹形铁轨。1789年,英国的杰索普提出了车轮上装上轮缘的方案,因此就用不着防备脱轨的铁轨凸缘了。当时的铁轨形状已接近“I”字形。
促使铁路获得巨大发展的是蒸汽机的发明和锻铁铁轨的出现。1804年,英国的特里维西克制成了牵引着货车在铁轨上行驶的机车。1825年,英国的乔治·斯蒂芬森在斯克顿和达林顿之间铺设了世界上第一条客货两用的公共铁路。
1830年英国开始用双头轨。1831年,美国人设计了现在使用的平底铁轨,后在英国首次制造。到了1855年,已经能用钢来制造钢轨了,其形状和长度与现在的钢轨相似,它对铁路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
到了19世纪,英国、美国和西欧各国都进入了铁路建设高潮,横贯美国大陆的铁路就是在这个时期建成的。这种形势也影响着其他一些国家,到u世纪后半期,已扩展到非洲、南美洲和亚洲各国。从此,铁路成了陆地交通的主要工具。
1879年,德国西门子第一次用电作动力开动了电车。接着德国在1881年正式使用电力机车。以后又用以柴油机为主的内燃机作动力的机车。当时,铁路运输是分别用电力机车或内燃机车来牵引整列客车或货车的。后来又发展到把电动机或内燃机分别直接装在客车上,这就是电车和内燃机车,从而缩短了列车的间隔和适应了小运量列车的编组。由此,进入到铁路的现代化时代。
3.船舶与水运的历史
(1)船舶的出现和发展
在中国的周朝或其以前,就已出现了独木舟。春秋时期,吴国已建造了乘载92人的中型木船。秦汉时期造船技术更加发达。汉武帝刘彻时,已建成能乘载千余人的大木船。到了u世纪前后,出现了航行在远洋上的商用帆船。
人类于14世纪发明了磁罗盘,15世纪已经能绘制航海天文历,航海技术有了飞跃发展。1785年英国人瓦特发明了蒸汽机,1807年美国人罗伯特·富尔顿提出用蒸汽机作为船舶动力’的方案,起名叫轮船。
1836年史密斯发明了螺旋推进器。1839年轮船首次安装了螺旋桨。到了1850年,迎来了烧煤的安装着螺旋推进器的轮船的全盛时代。后来,作为船舶的动力,1883年瑞典的德拉瓦尔和英国的帕森发明了汽轮机,1897年获赛尔发明了柴油机。这种内燃机被用于船舶,于是船的燃料就从煤变为柴油。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客轮就已经成为各大陆之间最主要的客运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