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生态经济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生态经济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1-01-16 20:05:20

1. 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

20世纪以来,人类的城市化速度在日渐加快。据1997年联合国人居中心预测,到2030年全世界将有60%以上的人口居住于城市,2050年世界城市化水平达61%。因此,城市作为人类的聚集地已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但即使如此,人类的衣、食、住、行和从前一样离不开自然界,城市也必须依赖于为其提供物质与能量、并可接纳其“代谢”废物的生态系统才能存在。欧洲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29个大型城市的研究表明[1],任何城市生态支撑系统的面积至少为此城市面积的500~1000倍。但在城市化速度加快的同时,城市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自然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生态保护的矛盾使城市的发展面临严峻考验。

1984年马世骏等[2]提出了“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概念。城市是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具体体现。显然,城市中的自然生态系统构成了城市的框架,是公众健康和城市环境改善的基础。城市生态系统对于城市内区域性环境问题(大气污染、噪声等)的就地解决十分有效[1]。因此,城市生态系统功能的研究就显得更加重要。一般来说,城市生态系统是由公园、河流、森林、农田、果园苗圃、行道树、广场、屋顶花园和立体绿化等要素构成的,是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共同组成的网络结构[3]。本文重点从自然生态系统的角度分析了城市生态系统及其服务功能的类型与内涵,并探讨了其在评价和维持城市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城市总体规划及土地利用中的重要性。

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2.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概念与内涵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开始成为一个科学术语,并且成为生态学与生态经济学研究的一个分支。Springer-Verlag首次使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Service”一词,并列出了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类的“环境服务”功能,包括害虫控制、昆虫传粉、渔业、土壤形成、水土保持、气候调节、洪水控制、物质循环与大气组成等方面。稍后,在1981年,著名生态学家Ehrilship与 Holdren论述了生态系统在土壤肥力与基因库维持中的作用,并系统地讨论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将会怎样影响生态服务功能,以及能否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替代自然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等问题[4]。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一词很快地为生态学家所接受。

1997年Daily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定义为: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并认为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食品、医药及其他生产生活资料,还创造与维持了地球生命支持系统,形成了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环境条件[5]。

2.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类型划分

1997年Robert Costanza等[6]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全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和自然资本”,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巨大反响。Costanza等将全球生态系统类型划分为海洋、森林、草原、湿地、水面、荒漠、农田、城市等16个大类26个小类;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划分为气候调节、水调控、水土流失控制、物质循环、污染净化、文化娱乐价值等17种功能。以上17种服务功能类型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两大方面:即生产和生活方面
生态系统是指一定范围内的生物体和它们周围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共同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综合体。而城市是在人类不断改造自然、适应自然的过程中形成的人工—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实际上,与真正的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具有发展快、能量及水等资源利用效率低、区域性强、人为因素多等特征,因此并非发展成熟的自然生态系统。著名生态学家Om[1]在1971年就曾提出“城市可以看作是生物圈的寄生虫”。

生态系统是指一定范围内的生物体和它们周围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共同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综合体。而城市是在人类不断改造自然、适应自然的过程中形成的人工—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实际上,与真正的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具有发展快、能量及水等资源利用效率低、区域性强、人为因素多等特征,因此并非发展成熟的自然生态系统。著名生态学家Om[1]在1971年就曾提出“城市可以看作是生物圈的寄生虫”。

2. 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个方面的发展进行了怎样的探索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这一布局的形成,是实践推动和理论创新的结果,是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期待的结果。五位一体,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方略更加完善、发展目的更加明确、发展内涵更加丰富、发展道路更加广阔,为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前行,提供了重要遵循。
生态文明建设的纳入,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经过30多年持续快速发展,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对中国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这样的形势,只有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才能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从明确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到强调加强社会建设,再到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实践和认识上的不断深化。深刻把握五位一体总布局,当代中国必定会得到全面发展、全面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定会展现新的勃勃生机。
深刻把握五位一体总布局,必须全面理解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联系,从全局层面领会每一方面建设的重大内涵。五位一体的构成,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方面建设全面推进、协调发展,才能形成经济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公平、生态良好的发展格局,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需要结合时代要求不断创新。在经济建设方面,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在政治建设方面,要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在文化建设方面,要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以及“三贴近”原则,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社会建设方面,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全面小康成功在望,中国梦想前景可期。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必由之路,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必将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写下更加壮阔的篇章。

3. 建国后生态经济学的兴起和发展历程

我国的生态经济学是1980年由中国已故著名经济学家许涤新提出建立的.它的出现是生态时代的需要,其目标是实现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学在我国作为一门新兴边缘学科.明确了自己的研究对象,建立了本身的学科理论体系,并广泛用于指导国民经济发展的实践.对我国经济改革和现代化建设起了很大促进作用[21。过去.由于没有经济与生态协调的思想做指导,严重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使经济社会不能可持续发展.因此推动了生态经济学的产生。生态经济学的建立,为指导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我国建立生态经济学的目的是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实践。我国生态经济学的建立反映了新的时代实现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是世界和我国生态与经济的矛盾日益尖锐化的反映。生态经济学的产生是新时期解决普遍存在的生态与经济矛盾的需要。我国的生态经济学是世界生态经济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生态经济学的产生表现出与世界走向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践和理论潮流的三个同步:即与世界3O年来的环境与发展运动同步[3]:与世界生态经济学理论的形成同步…:与世界经济生态化趋势的出现同步

4. 如何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形势和实践探索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并对生态文明的内涵进行了新的概括与升华。简单来说,生态文明就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明境界和社会形态。不仅要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而且提出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状态。不单单是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问题,更要将生态文明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是我们党对生态文明提出的又一科学内涵,对生态文明战略任务的新部署。
一、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快速工业化阶段,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具活力经济体之一。然而,我国工业化水平还较低,2010年工业化指数不到60,距离完成工业化还有40%的路程;工业化质量差、效率低的问题还比较突出,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显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严峻挑战。
1、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树立一种新的发展观、新的现代化的理念。生态文明不是不要发展,或者是放弃现代化,而是要更好、更有质量的发展,生态文明是现代文明的升级版,是更好、更加全面均衡协调的现代文明道路和模式。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必须继续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夯实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也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我们强调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这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的深刻揭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不足和保护不够的问题同时存在。离开经济发展抓环境保护是“缘木求鱼”,脱离环境保护搞经济发展是“竭泽而渔”。
目前我国已经到了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的新阶段,需要把节约环保与调整产业结构、污染防治与企业节约增效、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与扩大内需、生态保护与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结合起来,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建设生态文明,以把握自然规律、尊重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建立可持续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以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着眼点,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本质要求。
我国是在推进工业文明进程中建设生态文明,这不是否定工业文明,而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统筹人与自然关系,在持续保持和享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实现工业化、城镇化;这既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特色所在,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程的有益尝试。
2、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树立新的生态价值、生态伦理观念。人类是自然重要的组成部分。要尊重自然规律,推动生态文化、生态意识、生态道德等生态文明理念的形成与确立,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要素。从物质基础看,必须拥有发达的生态经济。对传统产业进行生态化改造,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使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占较大比重,推动经济绿色转型。从激励与约束机制看,必须建立完善的生态制度。把环境公平正义的要求体现到经济社会决策和管理中,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建立健全法律、政策和体制机制。从必保底线看,必须保障可靠的生态安全。有效防范环境风险,及时妥善处置突发资源环境事件和自然灾害,维护生态环境状况稳定,避免重大生态危机。从根本目的看,必须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这充分表明,在建设生态文明的价值取向、长远目标、基本原则、主要途径和保障举措等方面,我们已经形成完整的认识成果,其核心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3、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是要用新思路新举措来解决资源环境问题。西方发达国家曾经走过一条“先污染后治理、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注重末端治理”的路子。实践证明,这条老路在中国走不通,也走不起。比如,一些地方就环保论环保,就污染谈污染,甚至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付出了惨痛的环境代价。
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着力点和攻坚方向。走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加快构建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环境保护宏观战略体系、全面高效的污染防治体系、健全的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完善的环境保护法规政策和科技标准体系、完备的环境管理和执法监督体系、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是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形势使然,是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出路所在。探索和实践环保新道路越主动越深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就越明显越持久。
4、需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和贯穿到现代化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是我们必须深入思考和贯彻执行的重大课题。这里,“理念融入、目标导向、原则贯彻”是关键。
以生态文明建设优化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深刻地影响到物质生产方式、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变革。生态环境问题本质上是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和消费模式问题。因此,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在转变发展方式上下功夫,在调整经济结构上求突破,在改进消费模式上促变革。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可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以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面对全球性生态危机,我们国家吸取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牢固树立和认真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日益得到重视和维护。但是,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必须坚持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相互促进。一方面,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能够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民主可以扩大社会公众有序参与人口资源环境事业;另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也能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提出并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必将进一步对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产生深刻影响。
以生态文明建设丰富社会主义文化建没。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价值取向。生态文明理念的确立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的主要标志、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途径。科学的自然价值观是生态文明观的核心内容,通过加强科学的自然价值观建设,将科学的自然价值观融人环境教育和环境伦理建设过程中,提高全社会的资源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观念,有利于丰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通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在社会的精神文化领域,创造出更加丰富的生态文化形式,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产业
以生态文明建设改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要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归根到底是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和代际公平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维护和发展世世代代的利益。因此,建设生态文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通过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增进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素质,保护中华民族世代赖以生存的家园,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成小康杜会提供基础条件。
二、现阶段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途径
1、大力宣传教育、培育生态文化,在全社会树立和弘扬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明是个庞大的全民工程、社会工程,更需要全民的文明行动。环境和生态由无数小分子构成,不光是政府、企业、投资商的事,更是每一位公民的事。没有文明的公民,就没有文明的生态;没有文明的生态也就没有生态文明。因此,生态文明建设首先应当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倡导全社会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调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以政府为主体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以行业为主体推动生产方式转变、以公众为主体推动生活方式转变。充分利用多种媒体手段,加强基本国情、基本国策和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的典型做法和成效,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大力普及生态文明理念,发挥环保非政府组织作为政府与社会之间联系的桥梁作用,促进生态文明理念进行业、企业、学校、社区、家庭。
2、从制度设计和体制机制上下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进节能减排。首先要重视和运用市场机制促进节能减排。要严格市场主体责任与权益。生态环境治理必须下狠手、下猛药,企业要把环境资源成本纳入成本体系,公众要有监督意识和反映的渠道。其次要积极培育节能减排交易市场,加快碳排放交易市场试点;第三要加快燃料价格改革。加快资源税和环境税改革。第四要严格市场准入退出机制,完善行业准入标准,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加快完善标准体系,对排污的外部性问题要严格采取收税收费办法。四是加强信息公开,强化公众对能耗污染的知情权。二是切实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妥善处理各功能区利益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尽快建立和实施生态补偿机制;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的支持力度,要建立开发与保护地区之间,上下游地方,生态收益和生态保护地区之间的横向补偿机制。要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优化区域布局,沿海发达地区不能把落后产能转移到中西部地区。还要加强农村与城镇的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要同步推进。三是建立健全生态文明标准体系。在国家发展规划中,要把地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定义为生态权益,把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增加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定义为生态补偿,把地区对生态下游地区资源环境承载人类的影响定义为生态输出,把扣除生态补偿和生态输出后的生态权益定义为生态成本。建立生态文明建设标准体系要承上启下,统筹兼顾。四是改革完善领导干部考核机制,强化监督奖惩力度。要把人均GDP与单位生产成本、生态成本CDP的比值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约束性考核指标。指标要以人口统计、生态输出能力评估和物质生产能力的调查为基础,调整。同时,还要尽快形成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共同承担责任但又有区别的目标、任务考核体系。目标要一致但切忌一刀切,要按照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分别采用不同指标考核,要给欠发达地区发展权;要明确考核对象,明确责任主体。其中,要强化政府的主导责任,重点考核其领导决策和监管责任,突破红线应当一票否决;要硬化企业和法人社团的主体责任、考核及实施的责任;要推动落实公民消费者自律的责任和监督责任。最后,考核的信息结果要公开,接受全社会广泛监督,新闻媒体可以有更大作为。五是要加强重点领域立法,科学合理地修改与制订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应当更多地通过司法途径追究污染环境者和破坏生态者的法律责任,索取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维护公民环境权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生态系统永续发展。要合理利用司法资源,借助法律手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一些不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经济政策法规重新修订,创设有利于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的经济政策法规。
3、加强社会建设,充分引导、动员、利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之中。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建立广泛的社会参与体系,动员社会各界积极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在全社会形成关心、支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使全社会广泛参与成为一项实践生态文明的自觉行动。要完善生态环境教育与公众参与制度,促进民间环保组织的健康发展。只有大幅提升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提升民间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才会有扎实的基础。

5. 如何处理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

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基本途径。

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这对我们协调推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绿色发展把保护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前提,从本质上讲就是把资源消耗强度、生态系统状态等环境要素作为评价经济发展的内在因素,将二者看作互为关联的一个整体。

(5)生态经济发展的探索与实践扩展阅读:

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的重要意义:

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在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积极探索,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绿色发展,在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方面获得了新认识、走出了新路子。

绿色发展打破了环境保护末端治理的单一模式,实施前端保护、过程严控、污染严惩的治理模式,跳出了“先污染、后治理”的怪圈,能够确保发展的可持续性。

绿色发展立足经济发展新常态,通过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生产绿色产品、推动绿色消费、营造绿色文化,能够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

6. 中国共产党不同阶段的生态文明观与当时国内经济发展状况和自然规律的认识有什么关系

你好:
中国共产党在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这是中国共产党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等“三个文明”之后的又一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途径。同时,从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分析,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三个文明发展阶段,世界各国都在反思工业文明对自然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带来的负面作用,探讨以新的文明形态取代工业文明,而生态文明顺应这一发展潮流应运而生。因此,建设生态文明,不仅是中国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符合人类文明发展的客观要求。认真分析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理论的形成条件、形成过程,深入研究其内容特征,总结生态文明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研究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措施,就是为了更好的把握生态文明发展规律,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由于生态文明理论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哲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性研究课题,本论文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指导下,坚持实践的观点,综合运用哲学、政治学、党史学、社会学、经济学、生态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围绕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这一主题,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论证。主要内容概述如下: 第一部分对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理论的形成条件进行了分析总结,认为马克思主义有关生态文明的思想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理论形成的哲学基础,中国古代朴素的生态文明哲学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理论形成的历史渊源,新中国成立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是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理论形成的现实基础,现代西方生态文明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理论的形成提供了科学借鉴。 第二部分对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理论的形成过程、内容特征、现实意义等进行了归纳论述。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理论的形成是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基础上,从节约资源、改善环境的思想,到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思想,再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构建和谐社会思想、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一步步丰富发展起来的。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理论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生态政治。包括有利于生态文明发展的政治制度框架、和谐的国内外政治关系、健全的生态法律体系、顺畅的体制机制、科学的管理方式等。二是生态经济。包括科学的经济发展目标、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方式、生态化的产业结构等。三是生态文化。包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文化、节约环境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健康文明的消费意识、指导生态文明发展的创新理论成果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前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它顺应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潮流,是对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的巨大贡献。 第三部分是对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的实践探索进行分析总结。本文从生态意识、自然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模式、法律制度、行政管理、社会评价体系等方面,对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实践的经验教训进行认真分析,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借鉴。 第四部分是对如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深入探讨。本文认为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进一步强化生态文明意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加大行政管理力度,健全完善科学的社会核算和评价体系,等等。

7. 我问的是经济学的十个基本认识,不是新生态经济的发展意义

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people face trade-offs)
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the cost of something is what you give up to get it)
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rational people think at margin)
4.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people respond to incentives)
5.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trade can make everyone better off)
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markets are usually a good way to organize economic activities)
7.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governments can sometimes improve market outcomes)
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a country's standard of living depends on its ability to proce goods and services)
9.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prices rise when the government prints too much money)
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交替关系( society faces short-run trade-off between inflation and unemployment)

阅读全文

与生态经济发展的探索与实践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