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近代日本经济工业发展的影响

近代日本经济工业发展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1-16 13:45:18

『壹』 抗战时期日本侵略给民族工业发展的影响

抗日战争以后的萎缩工业: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展开后,战区工厂内迁,连同大后方新设工厂,比较偏僻的西南地区逐渐成为民族资本工业的阵地,重庆成了后方工业中心。其他如四川的成都、万县、泸州、宜宾,云南的昆明,贵州的贵阳,广西的桂林、柳州,湖南的衡阳、祁阳、芷江、沅陵,陕西的西安、宝鸡,甘肃的兰州等城市都陆续发展成为后方的新工业区。就资本状况看,当时以四川和云南的私营工厂规模较大,而湖南、广西的工厂规模较小,总的说来都较战前为弱。但由于国民党政府推行错误政策,使一度兴起的后方工业,到1943年便陷于停工关厂的困难境地,其后几年中艰难竭蹶的情景更见严重。抗日战争时期,表现在中国经济上的一个突出现象,是官僚资本的形成和膨胀。国民党统治集团凭借国家政权,巧取豪夺,特别是在抗战时期,利用战时经济统制,借用“公营”名义,控制工业企业。1942年后方共有工厂3758家,官营工厂在数量上虽只占17.4%,但所拥资本额占总资本额69.5%,所拥动力设备占全部动力的42.2%,官营工厂平均每厂动力有100匹马力,而民营厂只有26.7匹马力。其后数年,官、私工厂在这些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大。及至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没收日伪财产和德、意的法西斯投资。其中接收日伪工厂便有2411家,作价标卖的不过10%,其他绝大部分成为国民党政府的官营工业。1948年,官僚资本占有全国产业资本的80%,控制了全国钢产量的90%,煤产量的33%,电力的67%,石油和有色金属的100%,水泥的45%,纱锭的38%,织布机的60%,棉布的73%,棉纱的39%,毛织品的50%,食糖的65%,纸张的30%。在这种情况下,民营工业处于受压制和被排挤的地位。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官僚资本主义是一种腐朽的生产关系,它投靠帝国主义,严重地压制国内生产力的发展。中国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下,处于十分艰难的境地。 原因:1官僚资本主义的阻挠 2美货的泛滥 ·

『贰』 日本的战后经济是怎么发展起来动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对峙的国际形势是显而易见的原因,日本企业因而获得源源不断的军需订单,从而为战后日本经济的恢复提供了强有力的刺激。

二、出于抑制日本并与苏联对抗的考虑,美国一直以其核力量和海军、陆军保护日本本土和海上航道。这意味着,日本得以将大量经费从高额国防开支中转移出来,为其工业和技术发展提供更多资源。

三、晚至经济早已“起飞”的20世纪80年代,日本年均国防开支仅116亿美元,而同一时期法国、英国、西德为210至240亿美元,美国更高达2390亿美元。按人均计算,1983年每个日本居民只需为防务支付98美元,而英国人为439美元,美国人为1023美元。

(2)近代日本经济工业发展的影响扩展阅读:

日本战后70年的经济增长主要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到70年代前半期的高速成长,70年代前半期到90年代前半期的稳定成长,以及90年代之后股票等泡沫崩溃的“失去的20年”,日本陷入被称为通货紧缩的低速增长。

而日本经济实现高速增长的起点是1956年。当时已超过了战前的经济规模,日本政府的经济白皮书中也记录到“已经不是战后”。冰箱、洗衣机和黑白电视这“三件神器”销量惊人,丰富的劳动力对生产和流通构成支撑。

在经济迅猛增长的背后,扭曲也出现扩大。大气和水污染日益严重,由于增发国债,日本政府的债务出现膨胀。20世纪90年代之后,日本经济经常陷入负增长。经济刺激的资金和债务不断增长,远远超过税收收入,加剧了财政的恶化。

『叁』 日本明治维新对日本经济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1)“废藩置县”
明治政府推翻幕府统治之后,各地藩国依然存在,并且拥有很大势力,威胁着中央集权,不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1871年明治政府宣布废藩置县,废除藩国,设立府县,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这样日本封建割据局面彻底结束,真正形成了统一的中央集权政府.这样一方面有利于明治政府各项措施顺利施行,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需要注意的是在废藩过程中,对各藩大名,明治政府采取了优抚政策,减少了改革的阻力.
(2)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取消武士特权,宣布“四民平等”
明治政府成立不久就着手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取而代之的是皇族、华族、士族和平民四种身份,并宣布“四民平等”,取消武士特权.这样一种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体制开始建立起来.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平民可以自由择业和迁徙,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二是明治政府用公债的形式逐步收回了华族和士族的俸禄和禄米.华族和士族的上层利用巨额公债投资于新兴工业,成为资本家.其实质是利用国家力量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建议本目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结合本单元第一课的有关内容思考“封建幕府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对日本资本主义发展有哪些阻碍?”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概括政治改革的必要性,然后再根据具体改革内容探究改革的影响,尤其是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注意比较改革前后日本武士和平民地位的变化.
第二目“发展新经济”
明治维新的根本目的是富国强兵,而富国强兵的关键又在于必须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建立资本主义新经济.同时也为了解决政府面临的财政困难,明治政府开始进行经济改革,初期主要精力集中在土地改革上.
(1)土地改革
建议在此设问“为什么明治政府首先进行土地改革?”原因有二:一是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阻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二是在资本主义工商业不发达的情况下要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也不能不在土地上打主意.
改革进程:①1871年币制改革,以金本位的纸币日元作为全国唯一货币.②1872年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③1873年,颁布地税改革法令,以土地价格为标准,一律按地价的3%向土地所有者征收土地税,并以货币税取代原来的实物税.
关于改革的影响,建议设问“土地制度的改革有何影响?”“征收土地税以货币取代实物有何作用?”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土地所有权的确认和保护,提高了土地所有者经营农业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同时地税改革推动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为国家工业化政策提供了保障.
(2)“殖产兴业”政策
建议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阅读【学思之窗】引文,了解“殖产兴业”政策提出的背景.“殖产兴业”政策是大久保利通1874年在考察欧美国家后提出的.其主要精神在于充分利用政府的力量发展经济,以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此政策的主要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利用政府力量引进技术和设备,创办“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同时由国家兴办近代交通通讯事业,为工业发展奠定基础.建议投影日本近代第一列火车机车和近代纺织厂的投影片以加深认识.
第二,利用政府力量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具体措施:①政府把铁路和军工企业以外的大部分国营企业无偿或以优惠的价格转让给私人资本家.②政府通过补助金和优惠贷款等形式给予私人资本家资金支持.在政府示范企业的刺激和政府的扶持下,日本出现了兴办工业的热潮.在几乎所有的生产领域,建立了许多资本主义企业.至19世纪90年代初日本初步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但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得到明治政府鼎立扶持是那些与政府关系密切的大资本家如三井、三菱集团等,奠定了他们后来发展为“财阀”的基础.随着规模的扩大,财富的增加,这些大资本家控制了日本大部分近代工业,这构成了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特征.
第三,政府大力拓展海外市场,同时积极发展国内市场.
明治政府在初步实现富国强兵之后,作为日益崛起的东方强国,日本开始效仿欧美强国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具体内容下一课时进行详细阐述.对国内市场,明治政府采取撤销国内各地关卡,禁止对商人任意抽税加捐等措施大力发展.到19世纪末日本的产品迅速占领了国内市场,还开始出口海外.
建议本目教学时与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进行比较,以加深对日本发展资本主义工业的过程及其特点的理解.
第三目“倡导‘文明开化’”
明治政府在推广“殖产兴业”政策时特别注意从西方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以提高日本的生产力水平.但只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是不够的,还必须学会和掌握这些技术,因此明治政府大力倡导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即所谓“文明开化”.
建议投影1871年日本政府使节团出访的影像资料,加深对日本人迫切了解西方文明愿望的理解.
“文明开化”政策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派遣留学生,翻译西方著作,让更多日本国民了解西方文明.
(2)为提高日本国民的素质,进行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体制.1871年明治政府成立了文部省,统一管理全国的教育,开始逐步建立了小学、中学和大学三级教育体制.小学为义务教育,所有适龄儿童必须上学.教学内容增加了许多自然科学的知识.对于教育改革的评价,可利用【学思之窗】中的问题:如何评价“和魂洋才”的教育原则?在学生讨论基础上概括:一方面为日本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大批掌握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另一方面向学生灌输忠君思想,封建色彩浓厚.
(3)在生活习俗方面,明治政府也大力推行西化.如采用西方历法.穿西服,喝牛奶,吃西餐,住洋房等.但随着学习西方高潮的到来,也出现追逐西方文明的皮毛和崇洋媚外的不良倾向.有的人甚至主张取消日语,改用“文明”的英语.关于这一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材料中有关“鹿鸣馆”的文字图片资料,加深认识和培养学生的辨别分析能力.
第四目“建立新军队”
富国强兵是明治维新的最终目标,因此政府必须加强国家军事国防力量.而为增强这个力量就必须取消旧的军制,建立新的军制.1873年,明治政府颁布《征兵令》.实行义务兵役制,取消了武士垄断军事的特权,仿照欧美组建一支常备军.为了确保这支常备军的实力,明治政府一方面大力改进军事装备,引进新式武器.并设立现代化军工企业,仿制先进武器以作保障;另一方面,设立军事院校,培养军事人才.
新组建的这支日本军队与英、美等国不同之处在于:①它由军部指挥.军部只向天皇负责,称为“皇军”,不受内阁干涉.1878年发布的“军人训诫”第一条就要求军人把天皇当作“神”来崇拜.②所有的军人都接受武士道教育.“武士道”本来是封建武士的道德规范,它强调“忠君”、 “尚武”等精神.这一切都决定这支军队从开始就保留了浓厚的封建军国主义色彩,成为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的核心力量.

『肆』 日本的经济特点是什么

日本的经济特点是:

1、大力发展海上航运,进口原料,出口工业产品。

日本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从而使本国经济得到调整发展,日本是世界上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日本的主要工业部门有:钢铁、汽车、造船、电子、化学和纺织工业.这些工业的产品大量出口,在国际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

2、普通商品价格比较高。

日本是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国名意为“日出之国”,位于亚洲东部,是一个有名的岛国,领土由7200多个小岛和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组成,总面积37.8万平方公里。

日本因为国土面积小,国内资源有限,主要依赖进口,导致日本国内的普通商品价格比一般国家高出不少。

3、近几十年经济发展甚是缓慢。

2017年底,日本GDP总量48675美元,是中国的GDP总量的1/3左右,同比增涨率为1.6%,增速缓慢,早在1994年日本GDP总量已达到49070亿美元,可以看出近二十多年日本经济总量没有很大变化。

日本自从上世纪九十代初爆发了泡沫危机之后,GDP增速一直持续低迷,并且在1998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和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中出现了GDP负增长。那么日本经济到底有什么特点和优劣势。

4、容易受其他经济影响

除了丰富的森林和渔业资源,日本的自然资源贫乏,基本大部分都依赖进口,通过国外进口的自然资源有石油、铁矿石、铜矿石等。日本以海港为依托,进口原料,出口工业产品,主要依靠国际市场。

日本主要出口的产品有汽车、电器、一般机械、化学制品等,主要贸易对象是中国、美国、韩国、德国等国家。日本经济主要依赖大量进口原材料和出口成型的工业产品,导致日本的经济受全球经济影响很大,一旦爆发全球经济危机,日本经济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4)近代日本经济工业发展的影响扩展阅读

日本经济的大致发展:

回顾日本的经济发展史,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从“成功”转向“失落”的曲线。

二战以后,日本经济率先复苏,突飞猛进,曾一举跃升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2010年被中国超越)。

1985年,日本经济进入泡沫化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泡沫破灭之后,日本经济一蹶不振,陷入“失落年代”,至今仍未能完全走出来。

1868年~1945年属于明治维新后的崛起阶段。

经过1894年的甲午海战和1904年的日俄战争,日本获得了大量的战争赔款,并从殖民地、半殖民地攫取了大量的资源类产品,成为西方国家中的后起之秀。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的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达到56.8%,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但在1929年~1933年的大危机中,日本同样受到巨大打击,工业生产降幅超过35%。

在此背景下,日方开始宣扬对外扩张理论,并走上了扩军备战之路。

从1931年入侵我国东北到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再到1941年挑起太平洋战争,日本的战争费用直线上升,国债余额从1930年的62亿日元增加到1945年底的1439亿日元。战争最终拖垮了日本经济,到1945年战争结束,日本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1946年~1985年属于战后经济复兴及高速增长阶段。这个阶段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1946年~1955年为战后经济复兴时期。战后,日本在美国占领当局的“间接统治”下,推进了解散财阀、农地改革、劳动立法等一系列民主改革,完成了从战时统治经济向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的转变,这被称为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的“第二次大改革”。

1946年采取的“倾斜生产方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一方式将经济重建重点放在煤炭、钢铁的扩大生产上,通过两者的循环增产,阶段性地带动其它产业发展

1951年爆发的朝鲜战争为日本经济起飞带来了机遇,大量的战争特需使日本工矿业明显活跃起来,经济触底反弹。1951年日本与美国签订《旧金山和约》,宣告美国对日本全面军事占领时期的结束,日本取得主权国家地位。

1953年日本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1955年又加入关贸总协定(现为世界贸易组织),以二战战败国身份回归国际社会。到1955年,日本的所有经济指标已全面恢复或超过战前水平。

『伍』 ”1.日本岛国的自然环境,对工业和农业的有什么影响2.日本经济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矿产资源不足,依赖于此的基础工业发展比较弱,较同纬度更温暖湿润的环境有利于农业。
以高新技术产业,文化产业和服务业为主

『陆』 日本重型工业开始发展,这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实际上,日本人一直是比较精明狡猾的,他在二战结束后,支撑战争机器的军工企业披回上了答民用的外衣,并未得到惩办,朝鲜战争的爆发更是给他带来了极为重要的经济发展契机,日本重型工业的发展可以为其日后战争提供巨大的潜在支撑,就比如说他的潜艇,一直处于世界一流技术的行列,而且在未到服役年限之时,就把它退役封存,而且,其借助发展核电站的名义,已经暗地存下了诸多核弹的原料和技术,其大型舰艇也是缩小版的轻型航母,而这些都涉及到重型工业,比较著名的重型工业比如说三菱重工,这家日企在二战时期所造的零式战斗机赫赫有名,川崎重工等等一直在暗中研发技术,一旦发生战争,只需要对一些机器做些改动,就能成为战争利器。

『柒』 日本经济的特点是什么工业分布特点是什么

特点
1.大力发展海上航运,进口原料,出口工业产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从而使专本国经济得到属调整发展。日本是世界上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2.日本的主要工业部门有,钢铁、汽车、造船、电子、化学和纺织工业。这些工业的产品大量出口,在国际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日本的最大贸易对象是美国,其次是亚洲和西欧。

日本与中国的贸易,日本从中国输入的商品有服装、石油、煤炭、棉花、水产品和蔬菜等。向中国输出的商品有钢材、电子产品和其他工业品。

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的狭长地带。东京大阪、名古屋、北九州等大城市及其附近地区是主要的工业区。

2. 影响日本工业分布的原因。

以海港为依托,进口原料,出口工业产品,依靠国际市场,是形成日本工业临海分布的主要原因。

『捌』 关于日本近代工业发展史的文章

日本近代造船工业简史

日本近代造船工业始于19世纪50年代,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得到迅速发展。1915年商船产量为4.9万总吨,而在1919年时增至61万总吨,仅次于英国和美国居世界第三位。1914~1922年间,共建造舰艇64艘、共7万吨。战争结束后,造船工业急剧衰落,1934年后又重新膨胀,1944年时有大中型船厂60家,船台140余座,职工近40万人,当年舰艇产量达374艘、共40.8万吨。
1. 战后恢复联阶段(1945~1959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作为战败国,受到政治和经济的限制,舰船生产一度停止。
战争刚结束的头两年,日本造船工业作为军火工业,由美国当局接管,解散了4家海军船厂,其它船厂也纷纷倒闭和缩小规模。1946~1949年间,产量仅有10万总吨。1947年以后,美国对日政策开始缓和,放宽了对造船的限制,并通过向日本船厂订船及向日本投资的方式,帮助恢复和发展造船工业。这样,在美国的扶植下,日本利用战后国内外需要大量船舶的有利时机,凭借其工资低,有较好造船工业基础等有利条件,又迅速发展起来。
但是,当时日本在造船能力、技术水平以及船用配套工业方面均不及西欧,建造出口船的竞争力量薄弱。进入50年代后,日本不断提高其造船技术水平,增进设备的自动化和合理化程度,使其建造出口船的竞争力不断增强。
1952年海上警备队(即海上自卫队的前身)成立后,舰船工业开始得到恢复。为此,日本造船界作出积极的响应:招收具有丰富造船经验的原海军技术人员重操旧业,成立船舶设计协会,大量搜集有关资料,开展舰船理论和设计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将研究结果提供给防卫厅。
1953年,日本船厂为海上警备队建造了16艘舰船(包括警备舰5艘、大型舰7艘),共计9330吨,建造费为116亿日元。
1956年4月,日本第一艘国产护卫舰"春风"号在三菱重工业公司的长崎造船厂建成。当年商船的下水量达175万总吨,首次超过英国,居世界第一位。
1958年,海上自卫队开始实施第一次防卫发展计划。1958~1960年间,根据该计划要求,建造了26艘、计23620吨舰船,总建造费约276亿日元。
2.迅速发展阶段(1960~1974年)
60年代是日本造船工业迅猛发展的阶段。针对当时大型油船、兼用船、集装箱船等市场需求,日本加速了设备投资,不断扩大造船能力。1962~1965年的设备投资额为777亿日元,1965~1971年累计达到了2030亿日元,10年间造船能力扩大了3~4倍。1962年商船下水量为218.3万总吨(约占世界商船总下水量的26.1%),1971年增加到1199.2万总吨(约占世界总下水量的50%),10年间船舶产量增加了4.5倍。这个时期正是海上自卫队执行第二、三次防卫发展计划时期。1962~1966年间共建造31艘、计42052吨舰船,总建造费423亿日元。1967年日本提出促进武器装备现代化和国产化,并提高后方支援能力。1967~1971年间建造了45艘、约5万多吨舰船。
70年代初,日本建造了4700吨级直升机驱逐舰和1800吨级的水滴形潜艇,特别是可载3架反潜直升机的驱逐舰,在当时受到各国注目。
3.结构转换阶段(1975~1989年)
7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世界性石油危机的影响,日本商船产量急剧下降(1973年为1750万总吨,而1979年时降至503万总吨,下降了71%)。正处在这一时期的海上自卫队的第四次防卫计划(1972~1976年)也未按期完成,原计划建造54艘、约69000吨舰船,实际上仅建造了37艘、约5万吨。
1979年日本造船工业在短期复苏后,于1982年再度萧条,加之日元升值,南朝鲜等新兴竞争力量的出现,使日本造船业处境困难。
1986~1990年的中期防卫计划,要建造35艘、约69000吨舰船,这促进了日本舰船工业的发展。
1996~2000年,日本政府制定并正在实施"中期防卫力量发展计划"。针对下世纪初日本仍不能拥有核潜艇和航空母舰的现实,他们把发展远洋作战装备作为建设21世纪远洋型海军的关键,使其常规舰艇的总吨位、单舰平均吨位及舰龄、整体作战能力等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该计划规定,5年中建造各种舰艇共16艘,其中4400吨级驱逐舰5艘、2700吨级潜艇3艘、8900吨级两栖登陆运输舰1艘、5400吨级潜艇供应舰1艘。
4.亚洲金融危机后的发展情况
1997年下半年,日本造船工业经受住了震撼世界的亚洲金融危机的考验,主要大型造船企业的造船产量虽有升有降,但接获新船订单大幅度上升,造船手持订单储备充足。从总体上来说,各船厂生产稳定,企业利润有所改善。
1997年日本造船产量总体水平仍居世界首位。从主要大型造船企业的造船情况看,1997年日本三菱重工造船产量为142万总吨,较1996年下降26.8%,造船企业排名位于世界第四;川崎重工为66万总吨,较1996年增长57.1%,排名位于世界第七;日本钢管为65万总吨,较1996年增长31.6%,位于世界第八;日立造船公司为53万总吨,较1996年下降22.7%,位于世界第九。在承接新船订单方面,由于日元大幅度贬值,日本造船工业的竞争力进一步增强,新船订单大幅度增长。据劳氏船级社公布的统计数字,日本接获各类新船订单643艘,共计1536.2万总吨,占1997年世界新船订单总量的比重达到了42.1%。与1996年水平相比,增长67.7%。1997年日本新船订单的增加部分占世界新船订单增量的比重为47.5%。由于接获了大量新船订单,日本的造船手持订单大幅度上升。根据德国不来梅航运经济研究所对全世界300及300总吨以上船舶的统计,截止到1998年1月1日,日本造船手持订单为550艘,1115万修正总吨,占世界造船手持订单总量的比重为31.9%,与其主要竞争对手韩国相比高出6.2个百分点。充足的手持订单使日本造船企业在1997年度过了繁忙的一年,而且从手持订单的数量看,至少在2000年年中之前,日本主要造船企业将继续保持这种繁忙和兴旺的状况。迫于新船订单大幅度增长对造船生产设施需求的压力,为了在不增加新造船基础设施的情况下,完成现有的船舶订单,日本造船企业对船舶建造的生产组织方式进行了调整。其中主要措施是采用过去曾被禁止使用的平行建造法。解除对平行造船法使用的禁令,是1996年日本运输省造船工业调整计划的一部分。除此以外,日本一些船厂还计划通过重新启用过去被停止使用的船坞,以增加其现有的生产能力。日本中型造船企业已经大量采用平行造船法造船,目前日本主要大型造船企业也已出现采用这种方法的趋势。三菱重工的长崎船厂、日立造船公司的舞鹤船厂和住友重工的横须鹤船厂已开始采用平行造船法造船。三菱重工在长崎船厂采用平行造船法建造了10艘集装箱船;日立造船公司也将采用平行造船法在有明船厂建造11艘VLCC和几艘巴拿马型散货船。这几艘散货船是日立造船公司为调整生产组织计划从舞鹤船厂转移到有明船厂建造的。石川岛播磨重工和川崎重工将重新开放过去曾被停止使用的船坞或船厂。三井工程和造船公司也开放了它在千叶船厂过去停止使用的3号船坞。
生产效率有提高加之滚滚而来的订单,使1997年日本造船企业经营状况有所改善。据日本住友重工透露,该公司在截止到1997年9月的前6个月中,营业利润增长了150%,达到63亿日元(约合5250万美元),税前利润与1996年同期水平相比激增640%,达到了15亿日元。但销售额与1996年相比没有变化,仍保持在1244亿日元的水平。另外日本钢管公司造船部透露,1997财年该公司销售利润率为5%。从总体情况和主要大型造船企业的经营状况看,1997年日本造船工业取得了重要发展,但日本中小型造船企业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加之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发展遇到了较大困难,如日本中小型造船企业中的函馆造船厂陷入经营困境,上岛造船厂也面临倒闭,村上造船厂已向仙台地方法院申请破产。对于日本造船工业来说,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船价过低,企业难以形成合理的利润率。鉴于这种情况和日本已处于世界造船第一大国的地位,目前日本一方面努力提高造船生产效率,降低造船成本,进一步增强自身竞争力,保持其现有地位;另一方面,在策略上积极呼吁各国限制造船生产能力,试图以此推动船价的上涨。
方针政策: 为发展造船工业,日本政府制定了有关法律和各种保护发展政策与措施。属运输省海上技术安全局主管的法律及与其业务相关的法律有23项,其中主要法律有8项。即造船法、小型船制造业法、临时船舶建造调整法、摩托艇竞赛法、船舶法、船舶安全法、造船业基础整备事业协会法和船舶吨位丈量法。
战后,日本造船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政府以这些法律为依据,根据不同时期的情况,制定有关政策和措施,有效地对造船工业给予指导。
70年代末,石油危机以后,日本政府为了解决造船工业供需结构不平衡的问题,积极调整市场,努力促进需求正常化,运输省根据造船法和特定船舶制造业经营安定临时措施法等有关法律,以造船合理化审议会为咨询机构,对造船企业降低开工率、处理过剩的造船设备能力进行了统一安排;运输大臣引用有关法律,有效地实施了这些措施,官民共同努力,使造船工业重振旗鼓,结束了长达10多年的不景气局面。
1. 反萧条措施
(1)1979年和1987财年先后两次处理过剩的造船设施能力。
(2)企业合并,实施集团化管理,调整和强化产业体制。
(3)特定船舶制造业安定事业协会收买被处理的设备和土地,并对由此而使造船厂发生的解雇金、退职金等债务给予担保。
(4)根据促进特定远洋船拆解临时措施法和促进船舶拆解补贴制度等,大力促进拆船。
(5)根据垄断禁止法,对造船设备能力在1万总吨以上船厂的造船产量加以限制。
(6)促进高附加价值船,21世纪船舶配套设备、海洋开发设备等新技术和生产技术开发,强化研究开发体制。
(7)促进国际协调,加强造船国之间对话,稳定造船市场秩序。
2.日本政府扶植政策
日本船舶工业的迅速发展是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扶植分不开的。政府为了促进船舶工业的振兴和发展,制定了许多法律,并以此为依据,根据各个不同时期的发展需要,适时地制定相应的扶植政策和措施,使日本船舶工业能在较短时间内从战争的废墟上重新振兴起来,成为世界造船大国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造船扶植政策主要是以"计划造船"制度和提供"出口信贷"制度为核心而展开的。从日本船舶工业的演变可以看到,这两项政策为日本船舶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造船政策结构与法律基础
F造船政策结构
日本船舶工业是由私营企业构成。国家通过有关的法律,对船舶工业进行管理和调控。船舶工业扶植政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船舶建造实行审批制度,并通过金融财政措施,对船舶工业实施直接或间接调控;
提供出口信贷,促进在日本船厂造船,支持造船工业;
对产业调整给予援助。
F造船政策法律基础
日本的船舶工业属运输省海上技术安全局管辖。1964年由该局实施的法律共有23项,其中单纯为船舶工业立的法律有"船舶法"(1933年颁布)、"船舶吨位丈量法"(1980年颁布)、"船舶安全法"(1933年颁布)、"造船法"(1950年颁布)、"小型船造船业法"(1966年颁布)"临时船舶建造调整法"(1953年颁布)、"造船业基础整备事业协会法"(1978年颁布)和"摩托艇竞赛法"(1951年颁布)。
政府在制定造船扶植政策的时候,除了依照上述法律以外,还可以引用如"中小企业团体法"、"中小企业现代化促进法"等永久性法律。在造船工业萧条时期,为了保证产业调整援助政策的顺利实施,政府相应地制定了临时性法律。如"中小企业事业转换对策临时调整法"(1976~1986年)、"特定不景气产业安定临时措施法"(1978~1983年)等。正是这些法律的适时设立,使各项造船政策无论是在造船业振兴时期,还是在提高国际竞争能力时期,以及在产业调整时期都能够有法可依,顺利实行。
F造船政策的资金基础
开发银行和输出入银行作为国家金融机构,为造船扶植政策的实施提供了资金保障。通过这两个银行为计划造船和出口船提供金融援助是日本造船与航运政策的核心。日本国内的航运公司只要得到政府认可,列入造船计划以后,即可从开发银行获得优惠的造船贷款。对于建造出口船,只要满足规定的条件,输出入银行可为其提供优惠的出口信贷。
60年代初,开发银行对在本国船厂造船提供的贷款占该银行贷款总额的21%,1965年上升至45%,以后逐年减少,1975年降到10%,80年代初稍有提高,为13%。从开发银行为船舶建造提供贷款的力度不难看出日本政府对造船与航运业的重视程度。
另外从输出入银行提供的出口信贷看,60年代中期促进建造出口船是该银行的投资重点。在其投资总额中,船舶出口信贷占58%,以后开始减少,1980年约8%左右。
综上所述,日本造船扶植政策主要是以"造船法"为依据,通过审批的方法直接调控。
2)财政扶植
F国内信贷
70年代以前,日本建造的本国籍船主要是通过计划造船制度具体实施的。该制度始于1947年,但是以开发银行贷款的方式是从1953年开始实行的,并一直延续至今。
根据国家规定的条件,日本船东申请建造的船经审批被列入造船计划以后,可以从开发银行获得优惠的贷款。贷款比率大约占船价的70%左右,偿还期限从贷入本金后算起,货船15年,油船13年(均含3年宽缓),年利息为7.5%。对于商业银行贷款利息高于开发银行的部分,国家还提供利息补贴。船东在获得优惠的造船贷款以后,虽然法律上没有明确规定禁止到国外船厂造船,但是原则上以计划造船方式建造的船都在日本船厂建造已成为惯例。因此,日本计划造船所建造的船都是在国内船厂建造的。
60年代初政府加强对船舶工业的扶植,计划造船产量大增,每年约250万吨左右。70年代以后稍有减弱,而在70年代末又重新加强。进入80年代以后,计划造船产量逐年下降,1991年只有10艘,约计92万总吨。
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关于取消造船补贴的谈判中,日本开发银行提供的优惠造船贷款制度受到了欧美的指责。对此,日本极力申辩其制度是对航运业的支持,并非间接对造船给予的扶植。经过辩论,谈判最后认为,该制度不违反出口信贷协定,可继续保留。
F出口信贷
从50年代开始,日本政府通过输出入银行提供船舶出口信贷。实行初期的贷款条件为相当于60%船价的贷款可在交船后的5年内分期偿还,年利率7.5%。1962年以后宽到80%船价的贷款可在交船后8年内分期偿还,年利率4%。
60年代日本把航运与造船工业作为重点扶植产生,给予了很大支持。在1960~1967年间,输出入银行为船舶出口提供的信贷约占该银行贷款总额的80%。1969年以后,受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关于船舶出口信贷规定的制约,开发银行的贷款条件接近国际水平。尽管如此,该银行提供的出口信贷仍为船价的50%左右,偿还期7年,年利率8%。
80年代以后,输出入银行提供的出口信贷不足其贷款总额的10%。近几年,由于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比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建议的利率低得多,输出入银行的出口信贷逐渐失去吸引力,1989年以后船舶出口信贷已名存实亡。
除了提供船舶出口信贷以外,日本不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特殊条件的出口信贷,输出入银行不提供拨款或直接基金。通产省可以按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规定的条件,为船舶出口信贷保险。
F产业调整援助政策
从70年代末起,日本的造船扶植政策转向支持和援助产业调整。根据"特定船舶制造业安全事业协会法"(1978年月10月颁布)和"特定船舶制造业经营安定临时措施法"(1987年颁布),日本于1979年和1987年先后两次处理了过剩的造船设施能力。实施对象为造船设备能力在5000总吨以上的造船企业。造船业基础整备协会按照上述两项法律,收买被处理的设备和土地。在第一次削减造船能力阶段,用于土地收买和设备处理的资金总额为960亿日元;第二次对5个船厂的设备和土地的收买费合计为107日元。这些资金来源主要是依靠从开发银行和商业银行贷款。偿还分两部分,土地收买贷款由其土地再卖出后的收入偿还;设备收购贷款由生存下来的企业根据政府规定,每年按接到新船船价的一定比率共同承担偿还债务,贷款偿还期为10年。
造船业基础事业整备协会除了收买经处理的土地和设备以外,还对由此而使造船企业发生的解雇金、退职金等债务担保。第二次设备处理阶段,该会对7家造船公司的债务担保额为95亿日元。
经过调整以后,1988年5000总吨以上的造船设施从1986年的73座、602万修正总吨减少到46座、460万修正总吨,同时把44家设备能力在5000总吨以上的公司减少到26家,将21个集团合并成8个。1989年随着世界造船市场出现转机,日本停止了在造船工业实施的反萧条措施。1992年"特定船舶制造业经营安定临时措施法"被废除。
3.21世纪日本造船工业将采取的措施
90年代初,日本造船工业从持续萧条的谷底中走出来。为了重新发展造船工业,长期稳定地满足90年代建造舰船的更新需求,在船舶工业中发挥其作用,改善就业环境,改变船舶工业形象,根据运输大臣的咨询,海运造船合理化审议会于1991年12月提出了21世纪日本造船工业的方针政策。基于这一方针所采取的措施包括:
(1)长期稳定供需平衡
由于70年代大批量建造的大型油船经过20多年的使用后达到了更新年龄,90年代就会出现更新需求。但是,只为了满足暂时需求而扩充船舶建造能力会再次导致供需结构不平衡。因此,在2000年前后,当更新建造需求结束后,新船建造需求将进入低谷时期。为此,日本造船界认为:不应增加造船设施,而应通过机械化和省力化来提高生产效率,满足未来舰船建造需求。为了为2000年以后需求下降作准备,应开发新船型,扩大需求量。同时还应改进生产系统,更进一步节省劳力,以提高企业的灵活性。因此,通过吸取过去靠投机性订船与随意扩大建造能力曾引起市场不必要的混乱这一教训来增进国际间有关远洋船舶市场趋势的共同认识对造船界至关重要。
(2)完善产业基础
a. 基于日本造船工业刚刚摆脱困境,在短时期内要采取如下措施:
·由于船舶生产设备陈旧,要促进现代化改造;
·必须解决人员短缺和职工老龄化问题,改进雇用条件和工作环境。
b. 在中、长期将采取下列措施:
·改进造船工业结构,加强研究开发体制,以灵活地适应多样化、高度化市场需求的变化,并创造需求;
·改进生产设备和工作环境。
(3)促进国际协调
为了攻克世界造船工业共同的课题,加深相互依存关系,日本计划就以下几方面促进国际间协调:
·通过OECD所倡导的多国间协商、国与国协商等创造公平竞争条件;加强各国在造船市场现状与未来发展动向方面的情报交流,统一认识,促进船舶市场供需平衡长期稳定;
·根据国际上对全球环境保护的要求,促进船舶环境保护技术的发展,并努力使其成果得以推广;促进老龄船的拆解;
·促进技术合作,加强国际间技术交流。
4. 船用配套工业的政策和措施
船用配套工业为摆脱受造船萧条的影响,企业间竞争激烈、价格下跌、技术力量下降、经营不佳的局面,为航运及造船工业提供质量好、可靠性高的配套设备与机械,日本政府正在采取必要的措施。
(1) 促进集中生产、专业化分工的生产体制,保持适度的生产能力。
(2)在接受订货、购置原材料等方面促进行业间的相互协调,建立稳定的供应系统,共同获利。
(3)加强含软、硬件在内的新技术开发,促进企业间的合作与交流。

上贴: 拉斐尔 发布日期: 2005-12-03
规模布局: 1.船厂数量
日本造船工业规模十分庞大,据统计,1988年可建造500总吨级以上钢船的船厂有700家,1990年减少到634家。这些船厂以东京、横滨、大阪、神户和长崎为中心,主要分布在九洲、四国等地区。
1987年,为了应付造船工业长期萧条的局面,颁布了《特定船舶制造业稳定经营临时措施法》。根据这一法令,日本于1988年初将44家设备能力在5000总吨级以上的公司减少到26家,而称为大型造船公司的有7家:即三菱重工业公司、石川岛播磨重工业公司、三井造船公司、日立造船公司、川崎重工业公司、住友重机械公司和日本钢管公司。除了日本钢管公司是从钢铁冶炼起家的以外,其余6家都是由造修船逐渐发展起来的综合性大型重工业企业。这6家公司是日本最大的造船企业,单个公司每年建造数十万载重吨甚至超过一百万载重吨的船舶,船舶业务产值超过3.5亿美元。按日本野村研究所的统计,这7家造船公司的船舶业务销售额在世界居很高的地位。它们1991年度的船舶业务销售额为3.7~17.5亿美元,总计为60亿美元。7家公司的平均船舶业务比重为7.6%;如果不包括日本钢管公司,6家公司的平均比重为12.2%。近几年,它们的船舶业务(造修船和海洋工程)虽然有明显增长,但由于非船业务同步增长,所以非船业务的比例始终超过86%。
2.职工人数
据日本运输省对630家钢船建造厂的统计,1991年共有造船职工8.9万人。其中正式职工5.5万人,外包工3.4万人,与1981年比较,十年间职工人数减少了一半,只相当于1974年高峰时期的三分之一。
日本造船职工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造船工业长期萧条,有计划地裁减人员所致。加之造船行业在日本被视为"脏、累、危险"的产业,且工资低,企业形象差,特别是对年青人缺乏吸引力。从日本船厂各种人员短缺的情况看,职员中的营业人员、设计人员、现场管理人员,工人中的焊接工、管子安装工、涂装工等经验丰富的造船职工短缺严重,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不得不依靠外包工,且外包工的雇用比率正在扩大。但是雇用到合适的外包工也很困难,许多船厂不得不采取提高工资、改善福利设施等方法来吸引外包工人。
日本造船职工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目前平均年龄已超过40岁。针对这一问题,日本正在采取各种措施,以改善工作环境,增强就业吸引力,促进同行业间的劳动力交换。
3.配套工业
除上述这些造船公司以外,1990年底时日本还拥有859家船用配套设备生产厂。其中大约有210家是大船厂的机械部门、大型企业和中型专门企业,其余则是资金不足1亿日元的中小型企业。此外,日本还有约900家工厂从事小型内燃机修理和船舶电气安装业务,这些工厂绝大部分是小型企业。1990年时日本船用配套工业共有职工3.7万人,与1972年兴盛时期的18万人比较,只相当其20%左右的水平。

结构体制: 1. 管理体制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日本的舰艇建造是以原日本海军舰政本部为核心,加上海军的技术研究所和横须贺、吴、佐世保、舞鹤4家造船厂来进行的。战后这4家船厂解散,现在日本海上自卫队所需的舰船都是直接向私营船厂订货。
日本的舰艇研制首先由防卫厅作出经费预算,然后防卫厅长官根据海上自卫队慕僚长(相当于海军参谋长)的报告,决定各舰船的性能要求。此后,再经防卫厅技术研究本部长和海上自卫队协商,制定出"基本计划",报防卫厅长官批准。"基本计划"的具体实施由防卫厅技术研究本部负责。当船厂接到订单开始建造时,由防卫厅采购实施本部派监督检查官到船厂,对整个造船过程进行监督检查。
日本的舰船生产体制与美国不同,它没有专门的舰船生产厂,而是由综合性私营造船公司生产。在大型造船公司内一般都设有舰艇兵器本部,专门为海上自卫队建造舰船。例如,日立造船公司的舰艇兵器本部附属在海洋事业本部之下,负责舰艇的建造、改装和修理,以及舰艇配套设备、武器装备的采购、技术服务和开发设计工作。本部长一般由公司的副社长或常务理事担任。
(1)科研管理
防卫厅技术研究本部所属的舰船技术开发官室是海上自卫队的武器装备设计部门,负责各种舰艇的初步设计和详细设计。同时它也是舰艇配套试制工作的主管部门,在业务上对技术研究本部下属的第一、第五研究所有指导关系。
舰船技术开发官室下设试制和研究两个部门:试制部门主要负责编制船体、发动机、导航仪表、舰载武器弹药和电子设备等的试制和定型技术文件;研究部门主要负责制定舰船设计标准和船体性能、船体结构、船体舾装、船用汽轮机和燃气轮机舾装的设计,以及武备系统、电子设备和导航仪表等的舾装设计。
第一研究所下设管理部和四个研究部(包括若干个研究室),是一个综合性研究所。该所的业务是对舰炮与火炸药、舰船与船用设备、通信、电子、电气与理化器材、燃料及润滑剂进行考察、调研、试验和制定标准。
第五研究所由总务课、两个研究部、一个海上试验室和川崎分所组成,其研究范围包括水中兵器、水声器材、磁性器材、扫雷器具的设计、调研、试验和制定标准等。
(2)舰艇研制程序
日本的舰艇研制程序大体可分为计划阶段、申报预算阶段、设计阶段和建造验收阶段。
F计划阶段
研制某种舰艇的最初设想是在分析和研究了国内外形势、科技发展趋势和日本的国防需要等问题之后提出来的。这项工作由防卫厅的有关局、三军参谋长联席会议、海上自卫队参谋部和各有关院校和技术研究本部共同承担。在完成这项工作的基础上,制定出舰艇发展计划,并纳入国家军备发展计划。
F申报预算阶段
在安全保障会议决定舰艇发展计划(方案)之后,还要仔细研究预算。首先由海上自卫队参谋部提出舰艇的性能要求,然后委托技术研究本部的舰艇技术开发官室进行初步设计和确定概略性能数据,并将其结果报告海上自卫队参谋部。当海上自卫队参谋部的技术部接到报告以后,再拟定主要性能表,然后通知海上自卫队参谋部的防卫部。据此,正式编拟建造舰船的要求和预算表。
日本财政部在计划建造年度的前一年的9月到10月,审查防卫厅提出的申报预算,经过审查与汇总以后

『玖』 经济全球化对日本产业发展有哪些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早已开始,尤其是80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了。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性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它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柄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特别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所遇到的风险、挑战将更加严峻。目前经济全球化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建立公平合理的新的经济秩序,以保证竞争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经济全球化 是指贸易、投资、金融、生产等活动的全球化,即生存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佳配合置。从根源上说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高度发展,要求进一步跨越民族和国家疆界的产物。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的深入发展,既给世界贸易带来了重大的推动力,同时也给各国经贸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使其出现许多新的特点和新的矛盾。为此,研究和了解这一问题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经济全球化的提出与发展

(一)经济全球化的含义经济全球化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得到认可,但目前没有统一概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1997年5月发表的一份报告中指出,“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经济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市场、技术与通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特征,民族性和地方性在减少”。

为此,可从三方面理解经济全球化:一是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和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二是各国国内经济规则不断趋于一致;三是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强化,即各种多边或区域组织对世界经济的协调和约束作用越来越强。

总的来讲,经济全球化是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先进科技和生产力为手段,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最大利润和经济效益为目标,通过分工、贸易、投资、跨国公司和要素流动等,实现各国市场分工与协作,相互融合的过程。

(二)经济全球化的载体

1.贸易自由化。随着全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的加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多边贸易体制的形成,从而加快了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促进了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也使得加入到WTO组织的成员以统一的国际准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2.生产国际化。生产力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极大地推动着世界市场的扩大。以互联网为标志的科技革命,从时间和空间上缩小了各国之间的距离,促使世界贸易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促使生产要素跨国流动,它不仅对生产超越国界提出了内在要求,也为全球化生产准备了条件,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

3.金融全球化,世界性的金融机构网络,大量的金融业务跨国界进行,跨国贷款、跨国证券发行和跨国并购体系已经形成。世界各主要金融市场在时间上相互接续、价格上相互联动,几秒钟内就能实现上千万亿美元的交易,尤其是外汇市场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具流动性和全天候的市场。

4.科技全球化。它是指各国科技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这是经济全球化最新拓展和进展迅速的领域,表现为,先进技术和研发能力的大规模跨国界转移,跨国界联合研发广泛存在。以信息技术产业为典型代表,各国的技术标准越来越趋向一致,跨国公司巨头通过垄断技术标准的使用,控制了行业的发展,获取了大量的超额利润。

经济全球化的四个主要载体都与跨国公司密切相关,或者说跨国公司就是经济全球化及其载体的推动者与担当者。

“经济全球化”这个词,据说最早是由特·莱维于1985年提出的,但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

有人从生产力运动的发展的角度分析,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即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经济一统天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因此,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

也有人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分析,认为“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利用科技进步,借自由化之名,行控制世界经济之实,使发达国家越来越富,发展中国家越来越穷的历史过程。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不仅冲破了国界,而且缩小了各国和各地的距离,使世界经济越来越融为整体。但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推动了全球生产力大发展,加速了世界经济增长,为少数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与此同时,也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多了国际投机,增加了国际风险,并对国家主权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造成了严重冲击。更为严重的是,在经济全球化中,由于实力不同,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将得利最多,而发展中国家所得甚少。因此,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一些最不发达国家将被排除在经济全球化之外,越来越被“边缘化”,甚至成为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的“新技术殖民地”。

目前,经济全球化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并对世界各国经济、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等所有方面,甚至包括思维方式等,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这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任何国家也无法回避,唯一的办法是如何去适应它,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在历史大潮中接受检验。

『拾』 重化学工业对日本经济的影响

一,日本"世界工厂"的发展
日本从明治时期开始发展现代工业,20世纪30年代工业化基本达到了欧美的水平,成为东亚惟一的工业强国.二战结束以后,日本以赶超欧美为目标,大力发展重化学工业,不断提升产业结构和工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经过三十几年的发展,到80年代日本一举成了公认的"世界工厂".
(一)二战之前的工业化
1.工业化历程
1870年,明治政府成立了实施"殖产兴业"政策的工部省.该机构改组旧幕府的军工厂,建立了大批国营企业;并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建立了一批"模范工厂"出售给特权商人,以鼓励投资近代工业.以棉纺织业为龙头产业,日本工业从此走上了现代化道路.
工业化初期,轻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一直是70%左右.但19世纪末的中日甲午战争和20世纪初的日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刺激了对钢铁,机械等重化学工业品的需求,重化学工业各部门增长迅速.1919年重化学工业占GDP的比重增加到37%,一些部门已完成了由人力向机械动力和电力的转换.在这一过程中,日本工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投资热,并在东京,大阪,名古屋,北九州等大城市周围形成了具备一定规模的工业带,初步建立了近代工业体系.
一战结束以后,日本经济连续遭遇危机,工业发展停滞,直到进入30年代以后,以军事工业为中心,重化学工业才又迅速增长.1930-1937年,重化学工业的生产额增加了3.6倍,附加值增加了2.9倍.1937年,重化学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62.1%,占附加值总值的比重则高达86%,已经成为日本工业的主角.
30年代日元汇价下跌,外国产品在日本市场的价格优势大为削弱,这对日本工业的生存发展非常有利.当时,钢铁,汽车,造船等重工业部门致力于开发技术,开拓市场,努力降低成本,推动产品国产化和多样化;相比之下,化学工业特别是其中与纤维工业关系密切的产业,则依靠国内市场,走向了自主发展的道路.
两次世界大战虽然催生了日本的重化学工业,但由于为战争服务,重化学工业结构高度军事化,而且生产管理落后,产品质量低劣,其基础非常脆弱.另外,与重化学工业相比,用于满足大众生活的产业,如轻工业,家电业等在战争期间却受到了严重的抑制.
科技能力看,日本的工业技术水平居世界前列,这也正是日本"世界工厂"的优势所在.战后以来,日本利用陈旧设备少的优势,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发展重化学工业,迅速缩小了与欧美各国在传统工业技术方面的差距.以钢铁工业为例,1974年日本氧气顶吹转炉和连续铸钢机的年生产能力分别达到12451万吨和4018万吨,把其他发达国家远远甩在了后面.
在70年代后期开始的新科技革命中,日本不仅逐渐摆脱了对美国技术的依赖,全面赶上或超过了美国,而且在高新技术的某些领域,也取得了相当的优势.据通产省1989年《产业白皮书》的统计,在当时已经商业化的40种高新技术产品中,日本赶上或超过美国的已有36种.以代表半导体尖端技术的芯片为例(参见表9),1984年以后日本的芯片生产技术迅速提高,1988年1M芯片产量占世界市场的91%.1990年日本已经掌握了1000M芯片的生产技术,连美国也望尘莫及.
1.重化学工业化战略
(1)重化学工业的范围及特点
从上文对日本工业化历程的考察可以看出,正是由于重化学工业化,日本才实现了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正是由于重化学工业在许多领域赶上和超过了欧美发达国家,日本才最终成为了"世界工厂".重化学工业对日本成为"世界工厂"究竟为什么有这样大的作用呢
重化学工业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钢铁工业和石油化学工业为主的基础原材料工业,二是以一般机械,电气机器,运输机械和精密机械为主的加工组装型产业.其中,钢铁工业和石油化学工业是日本50-60年代的支柱工业,而汽车工业,电气机器工业和一般机械工业则是70年代以后的支柱工业.
重化学工业的显著特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重化学工业具有很强的规模经济效益,大批量生产将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二,重化学工业的发展有一定的顺序性,一般是在轻工业发展得比较充分的基础上,沿着基础原材料工业——机械机器工业的顺序发展的,基础原材料工业是机械机器工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而机械机器工业则是传统工业的精华和现代工业的支柱产业;第三,重化学工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本积累,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具有一定素质劳动力.
(2)重化学工业化战略的确立
战后初期,日本工业仍是以轻工业为主体的非现代工业结构,其比较优势是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重化学工业设备陈旧,生产效率低,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力.因此,在战后初期选择工业化道路的时候,国内出现了两种对立的意见.
一种意见是根据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主张走劳动密集型工业化道路.如当时日本银行总裁万田尚登和运输省的官员们就主张,日本应该以发展轻工业为主,至于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的钢铁,汽车等工业,可以依靠进口.
另一种意见是根据动态比较优势,主张走资本密集型的工业化道路,即实行重化学工业化战略.他们认为:应通过政府的扶植,保护措施,把重化学工业做大做强,以此带动经济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尽快实现工业和技术的现代化,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从而提升日本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由此可见,重化学工业化战略是着眼于长期经济发展的强国战略.因此,日本在工业化总体战略上没有强调"发挥优势,扬长避短",而是强调"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即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化学工业的战略.
(3)重化学工业化战略的内容
重化学工业化战略最主要的目标,是提高重化学工业在工业以及出口中的比重,建立独立完整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具体而言,包括进口重化学工业发展所必须的资源和能源;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对原有的基础薄弱的重化学工业部门进行大规模技术更新改造,或建立新的工业部门;依据进口替代的原则,加大对重化学工业的资金支持,利用产业政策有步骤地加以扶植;通过限制进口国外同类产品,保护重化学工业的国内市场,促使其发展成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出口产业.
(4)重化学工业化战略的意义和影响
重化学工业战略的实施,使日本的重化学工业在产业政策的保护和扶持下,成功地完成了进口替代并迅速发展.由于重化学工业具有强大的产业关联性,其发展有力地增强了日本的生产力.重化学工业迅速发展对日本经济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全面发展.重化学工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的国产化,使工业发展对产业机械的消费转回国内,产生了"投资促进投资"的效果,实现了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鉴于重化学工业发展对生产要素的要求,日本非常注重引进和吸收先进技术,促进资本积累,培养高素质劳动力,从而增强了经济发展的潜力.
第二,提高了工业技术水平,增强了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重化学工业战略的成功实施,在提升日本产业结构的同时,大大提高了日本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其中造船工业和钢铁工业从60年代开始,汽车工业和家用电器工业从70年代开始,都具有了所向披靡的国际竞争力.
第三,使日本在国际分工中处于越来越有利的地位.1960年,重化学工业产品在日本出口中的比重为42.1%,1980年则增长到84.4%.由于出口产品结构得到了改善,出口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日本在对外垂直的国际分工关系中就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好处.
第四,从根本上解决了国际收支问题.战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日本经济发展都面临着严重的"国际收支的天花板"问题.重化学工业的规模经济效益需要依靠庞大的消费市场才能实现,所以工业产品产量的增加在满足国内市场之后,必然寻求广阔的世界市场;而且由于规模效应,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也将随着规模的扩大而不断增强;如此获得的规模经济效益使日本的国际收支从根本上得到了改善.
总之,正是由于在一定的工业基础上成功地实现了重化学工业化,在工业生产,科技水平方面占据了世界领先地位,日本才得以成为了举世公认的世界工业强国——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工厂".
2.加工贸易立国战略
大力发展加工贸易使日本工业的发展更具国际性,因而成为日本"世界工厂"在短期内迅速形成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1)加工贸易的含义
加工贸易是指进口(或出口)的目的在于加工后再出口(或进口),主要包括来料加工,来样加工以及来件装配等贸易方式.战后日本在发展加工贸易的同时,不断促进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出口结构的改善,例如战后初期,日本的工业出口以轻纺产品为主,但到80年代初期则提升为以机械机器产品为主.
(2)日本加工贸易立国战略的确立
面对国内外条件,日本在战后初期开始了一场关于经济发展模式的争论,最后集中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开发主义模式"和"贸易主义模式".
以有泽广巳和都重留人为代表的"开发主义"者,主张从优先开发国内资源入手来发展经济.他们认为:战后世界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分裂,世界生产技术迅速发展,美国以外的国家购买力不足,因此依赖对外贸易存在着很大的不稳定性,应当通过国家投资,技术引进对本国资源进行大规模开发,促进经济发展.
相比之下,以中山伊知郎教授为代表的"贸易主义"者,则主张从发展对外贸易入手来发展日本经济,将国内问题放到世界经济中解决,实行加工贸易立国型产业化道路.他们认为:日本资源不足,人口过剩,只有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加快资本积累和人才培养,才能加速工业发展,实现现代化.
经过争论和比较,日本政府采纳了贸易主义者的意见.1955年12月,鸠山内阁制定了《经济自立五年计划》,认为当时国际市场逐渐扩大,矿产资源和能源价格低廉,对发展加工贸易非常有利,把"振兴贸易"列为基本政策之一,最终确立了加工贸易立国的战略.
(3)加工贸易立国战略的内容
战后初期,日本轻工业恢复生产比较迅速,轻工业产品出口成为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日本政府采取各种措施推动轻工业品大量出口,以便赚取外汇,解决严重的国际收支问题,这成为加工贸易立国战略的起点.
加工贸易立国战略的基本内容是:利用轻工业产品出口获得的外汇,进口矿产资源和能源发展初级加工生产,满足国内生产发展的需要,在此基础上扩大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外汇收入增加后,除进口再生产所需的资源和能源外,更重要的是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提高加工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并进一步扩大工业制成品的出口能力,如此往复循环.通过这种方式,日本依照产业结构由低到高的顺序,逐步完成产业的进口替代.
虽然日本政府1980年又提出了"技术立国"战略,但加工贸易立国的发展思路仍起作用,只是根据当时日本工业现状,具体贸易产品发生了变化,由大量消耗资源能源的重化学工业产品转向资源能源节约型的知识密集型产品.
(4)加工贸易立国战略对重化学工业发展的影响
加工贸易立国战略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日本的国际收支问题,并利用国际市场克服了重化学工业发展的种种局限.
首先,充分利用了国际市场上廉价的资源和能源.日本资源贫乏,仅仅依靠国内储量,资源能源消耗巨大的重化学工业是不可能发展的,而通过贸易立国战略,大量进口资源能源,有力地保证了重化学工业的发展.以钢铁工业生产的主要原材料铁矿石为例,1958年日本进口铁矿石759万吨,1965年增加到3877万吨,1972年又达到11152万吨,是世界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
其次,工业产品获得了更加广阔的市场.日本国土面积狭小,虽然人口稠密,但相对于重化学工业的发展来说,市场还是十分有限的.通过加工贸易立国战略,日本大力开拓国际市场,保证了重化学工业规模效应的实现.同时,为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生存,日本企业在改组,重组的基础上互相联合,产业竞争力得到了迅速提高.
另外,加工贸易立国战略还对重化学工业发展赋予了更高的目标:一种产业并不满足于国内的发展,在比较成熟时还大规模地走向国际市场.随着工业生产结构重化学工业化的发展,日本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在世界市场上出售的产品更加丰富,在世界工业中的份额不断增大,并逐渐占领了高科技产品市场,进而成为世界制造业的重要生产基地.
3.加工贸易立国战略与重化学工业化战略的关系
在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加工贸易立国和重化学工业化这两大战略是密切相连的.如前所述,日本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经济发展与国际市场密不可分,保证"进口原材料——出口加工制成品"这一基本的循环模式连续不断地运行,实施加工贸易立国是必要条件.而要实现"立国"的目标,关键在于该国经济发展具有可持续竞争力,只有大力发展重化学工业才有可能实现这一目标,而根据比较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则是没有出路的.
所以说,重化学工业化是加工贸易立国战略的主要对象和产业基础,而加工贸易立国又使日本重化学工业的发展充分利用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两大战略反映了战后日本经济发展既依靠国际市场又非常自主的发展理念,是日本"世界工厂"在短时期内迅速形成的战略保证.
昌黎:《现代日本经济概论》,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页
出自日本经济企划厅1956年度的《经济白皮书》.
出自刘昌黎:《现代日本经济概论》,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29页
苔莎·莫里斯—铃木在她的《日本的技术变革》一书中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
引自金明善主编:《日本现代化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198页.
引自金明善著:《日本经济:昨天,今天,明天》,辽宁民族出版社1992年10月,第324—325页.
出自刘昌黎:《现代日本经济概论》,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82页
国际收支的天花板是指每当景气过热进口增加,日本政府都不得不在外汇短缺的情况下采取紧缩措施,以至经济增长率的上限往由国际收支决定.
出自刘昌黎:《现代日本经济概论》,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29页
出自刘昌黎:《现代日本经济概论》,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80页
该提法出自邱询旻:《国家可持续竞争力长期视角分析》载于《财经问题研究》 2002年06期
张鸿《论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以日本的产业政策为例》 载于《外国经济与管理》2000年第8期
见日本经济新闻社编著,大连市信息中心编译:《昭和经济里程2:日本的产业》东方出版社1992年6月版,84页
出自刘昌黎:《现代日本经济概论》,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137页
当时引进并推广先进的股份公司制度的关键人物是弃官从商的涉泽荣一,详见周见:《明治时期企业家的形成与日本式经营》载于《经济科学》1997年01期
本定义参考2001年以来吕政,唐杰,冯昭奎等对世界工厂的相关著述或言论.
分别为1688年停止进口法国,荷兰的毛织品;1700年禁止从印度,伊朗和中国进口棉织品.
左大培:《混乱的经济学——学到底教给了我们什么》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2
见金凤德:《战后日本经济发展模式再研究》载于《日本问题 》1986年第6期
美国学者彼德·德鲁克甚至认为,在日本之前的英,德和美都是通过技术上的领先地位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只有20世纪的日本是通过经营管理上的领先地位成为经济大国 (彼得·德鲁克,1990).
冯昭奎:《"世界工厂"的变迁》载于《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2年07期
《诠释"中国制造"》国研网相关专题
见国家经济统计局公布的1-6月份相关数据
《诠释"中国制造"》国研网相关专题
工业增加值为工业行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总资产贡献率是反映企业全部资产的获现能力,是企业经营业绩和管理水平的集中体,是评价和考核企业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计算公式:总资产贡献率=(利润总额+税金总额+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
张祖:《中国向"世界工厂"大踏步前进》载于《价格与市场》2003年01期
《经济观察报》2003年8月18日

阅读全文

与近代日本经济工业发展的影响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