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扩大消费需求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消费对复生产有反作用制
这几年我国而经济的增长主要依赖于出口,内需不足是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
现今的金融危机导致国际市场逐渐萧条,大量的外贸行业不得不转行或直接倒闭。扩大内需对我国经济的长久发展是最根本的。
当然这也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发面
B. 消费对经济发展有什么作用
消费对经济有绝对的推动作用。消费促进经济发展。因为人们消费,所以提高了对经济的需求,也带动了资金的流通。消费可以刺激社会市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进一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C. 对于经济增长来讲,需求和供给的作用是什么
对经济增长的意义 摘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主要通过三个途径来进行的,一是通过要素投入带动经济增长;二是通过带动经济结构的调整来推动经济增长;三是通过促使知识存量的增加和技术进步带动经济增长。
D. 论我国当前扩大内需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长期的战略方针
1)什么是扩大内需政策
所谓扩大内需政策,就是在生产相对过剩的情况下,调整经济结构(包括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拓宽国际市场.培育消费热点,以拉动经济的增长.简言之,就是通过扩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内需必须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正确的消费政策.
2)坚持扩大内需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①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来说,推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力量是国内需求.国内市场广阔,是我国最大的优势.面对国际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和世界经济的复杂变化,立足国内需求,可以使我国经济有较大的回旋余地,增强抵御经济风险的能力.扩大内需是在当前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下,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根本之策.②我国国内市场存在着广泛的需求.经济发展不平衡需要进行产业结构,区域结构调整,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加快和进一步改善,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需要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都会带来巨大的需求.
扩大国内需求首先必须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人.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要进一步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要适当提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工资;要积极扩大就业和再就业,要扩展消费领域,改善消费环境,鼓励消费信贷.要清理各种抑制消费的政策.
什么是积极的财政政策 积极的财政政策有什么局限
答: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改变财政收入和支出来影响社会总需求,从而最终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即增加政府支出来扩大社会总需求.
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局限是挤出效应,即增加政府支出会
E. 我国消费需求的变化对国民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消费需求弹性系数是一个较为具体地反映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或制约性的分析指标。它是经济增长率与消费需求增长率之比,说明消费需求每增长1个百分点能带动经济增长的比例关系。消费需求弹性系数有名义弹性系数与实际弹性系数之分。名义消费需求弹性系数是消费需求名义增长率与GDP名义增长率之比。实际消费需求弹性系数是消费需求实际增长率与GDP实际增长率之比。实际弹性系数消除了消费价格指数与GDP平减指数之间的差异影响,从而反映消费需求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实际比率关系。
从我国1979-1994年实际情况看,我国消费需求弹性的变化与宏观经济的景气周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宏观经济的扩张期,消费弹性都比较大,说明消费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拉动作用;而在宏观经济的收缩期,消费弹性系数都比较小,说明这时的经济增长放慢与消费需求不足的密切联系,即与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不够有着重要的关系。
2、消费实际增长带动的经济名义增长可分成两块:一块是GDP的实际增长,一块是GDP的价格上升。我们可通过计算消费拉动系数来作进一步的分析。所谓消费拉动系数是指一定时期消费需求增量占当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量的比重,反映经济增长中消费需求增长所起的拉动作用程度。通过消费拉动系数,我们可以计算经济的名义增长率和实际增长率中各有多少个百分点是由于消费需求增加而带动的,再通过这两种增长率的比较,便可以得到消费需求增长对经济的影响和对物价的推动影响程度。我们通过计算消费需求正向影响度来说明市场消费需求增长的适度性。当正向影响度大于50%时,我们可以说这种消费需求的增长基本上是适度的;否则,就是不正常。
F. 充分认识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和经济稳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消费需求作为最终需求,对经济增长起着直接和最终的决定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约束已经由短缺经济时代的供给约束转变为需求约束,决定生产规模和规模的主要因素转变为市场需求规模。从社会再生产来看,需求不过是中间需求,只有消费才是社会再生产的终点和新的起点。消费需求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需求和总需求。特别是从中长期来看,没有消费需求支撑的将成为无效,而无效是无法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这一点已为我国多年的实践所证明。
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从需求角度看,拉动经济增长的因素有消费、和净出口三大块。对于三者在经济增长中所起的作用,多年来人们的直观印象似乎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最大,理由是我国每次经济的繁荣和高涨都与规模膨胀密切相关。但实证研究表明,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大超过需求和出口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平均值约为60%(近几年降至50%左右),而世界平均水平约为75%,其中美国、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达到80%以上。
消费率对率具有决定性作用。消费率与率之间并不是简单的此消彼长的关系,消费率对率在本质上具有决定性作用。在宏观经济分析中,消费决策同时也就是储蓄决策,二者恰如一枚硬币的两面。而储蓄与有着本质性联系,即储蓄为提供资金来源。因此,如果希望有一个较低的率的话,首先就要有一个较低的储蓄率、也就是较高的消费率作为基础。直接针对高率采取措施,可能在短期内起一定作用,从长期看则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
消费需求不仅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也是缓解经济剧烈波动的稳定力量。消费需求在经济波动中的稳定性表现为,它的波动总是小于需求的波动和GDP的波动,而且往往滞后于需求波动。由于GDP的波动主要是消费需求与需求波动的综合结果即两者的叠加,所以消费需求的相对稳定性是经济周期性波动的重要制约因素。消费需求相对平缓,能在很大程度上削弱需求波动给国民经济带来的动荡,缓解国民经济的大起大落。消费需求作为国民经济中的最终需求,始终约束着需求的波动。在需求迅速上升时,由于消费需求上升相对缓慢,从而限制需求增长的空间,以致减缓需求的增长速度;而在需求迅速下降时,由于消费需求下降缓慢,在需求下降初期消费需求下降很少甚至维持不变,因而具有一种自发的对经济衰退的遏制作用。
G. 扩大消费需求为什么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当前,在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衰退、我国出口疲弱的情况下,我们不仅要深刻认识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而且要充分发挥消费需求的导向作用,努力扩大消费需求,从而实现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的目标。
市场经济是需求导向型经济,而市场需求中最重要的是消费需求,因为它是最终需求。马克思指出,如果没有消费,生产就没有目的。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认为,一切需要的最终调节者是消费者的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研究经济发展,必须首先考虑消费需求问题。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衰退、我国出口疲弱的情况下,尤其应重视发挥消费需求的作用,努力扩大消费需求,从而实现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的目标。
扩大消费需求作用重大
消费需求是拉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最终力量。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消费水平和质量,能够提高消费力,进而提高生产力,促进消费力与生产力之间形成良性循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直接体现社会生产目的。只有扩大消费需求,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社会生产目的,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从而真正体现以人为本。
直接拉动经济增长。只有扩大消费需求,才能提高消费水平和质量,促进消费结构优化升级。消费结构优化升级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新的消费热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形成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良性循环,促进经济不断发展。
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消费需求,对经济发展不仅有拉动作用,而且有导向作用;改善消费需求,不仅能引导消费合理发展,而且能引导投资方向;重视消费需求,不仅能避免盲目投资、无效投资,而且能根据消费需求的新变化,及时发展相应的产业和产品,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文化含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从而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和水平。
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消费需求扩大了,就能使居民消费由以生存消费为主逐步转变为以享受和发展需要为主。这就要求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发展文化、教育、科技和生活服务等产业。第三产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产业发展了,就能吸纳大量劳动力,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同时,这些产业的发展还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促进社会文明。
当前消费领域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消费需求不断扩大,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逐步提高。但也要看到,消费领域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在我国经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严峻形势下显得更为突出,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投资率偏高,最终消费率偏低。我国最终消费率(总消费在GDP中的比重)2000年为62.3%,2005年为51.8%,2007年为48.8%。最终消费率之低,是世界上少有的。2003年,低收入国家最终消费率为79.7%,中等收入国家为71.7%,高收入国家如美国为86%(2002年),世界平均为79.1%。我国比这些国家要低20—30个百分点。最终消费率偏低,意味着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偏小,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
产业结构不合理,不能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要求。例如,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几年来一直在40%左右,而世界平均为67.9%(2003年),其中美国为75.3%、法国为72.8%、英国为72.4%。我国相差20—3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就难以适应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就会制约消费需求扩大。
消费环境存在不少问题,消费成本偏高。在生态环境方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还较为严重;在市场环境方面,假冒伪劣商品和服务还不时危害消费者;在精神文化领域,黄、赌、毒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生态环境、市场环境不干净,增大了消费成本,使消费者不敢放心消费,直接影响消费需求扩大。
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中低收入者有效需求偏低。中低收入者占我国人口的大多数。他们消费倾向高,但收入低、购买力差。加之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不少人有后顾之忧,不敢放心消费。而高收入者消费倾向较低,有效需求并不高。特别是少数高收入者大搞奢侈消费,不仅浪费资源,而且败坏社会风气,影响正常消费。
进一步发挥消费需求的作用
针对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党的十七大强调: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要求,“积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发挥消费需求的作用,需要强调以下几点:
确立消费导向。我们不仅要深刻认识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而且要充分发挥消费需求的导向作用。在消费需求方面,应把握好四个“点”:消费需求的出发点——提高消费水平和质量,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消费需求的凝结点——消费热点的形成和发展;消费需求的升华点——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消费需求的落脚点——人与经济、社会、自然协调发展。把握好这四个“点”,不仅可以使消费本身科学合理运转,而且能够引导投资科学合理运转,提高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形成良性循环。
提高居民收入。扩大消费需求,基础是提高居民收入。应着力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走共同富裕道路。这除了要进一步提高城镇中低收入者的收入,还要着重提高农民的收入。在当前,就是要努力实现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目标: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消费水平大幅提升。实现这一目标,要求加快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搞好农产品精深加工、转化增值。特别要根据当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产品优势。这是提高农民收入的基本途径。
调整产业结构。我国现在的产业结构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要求。应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发展文化、教育、科技、生活服务等产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文化教育可以说是第一消费力。应进一步研究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还应强调,在消费结构升级的过程中,消费领域会不断扩大,新的消费热点会不断出现,这就需要及时调整产业、产品和服务结构。比如,随着“家电下乡”的推进,家电消费将成为我国农村消费的热点。这就要求生产出适应农村需要的产品,并保证质量和售后服务。又如,近年来闲暇消费迅猛发展,旅游、健身以及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已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如何扩大闲暇消费领域,发展高层次、高质量的闲暇产业,特别是发展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闲暇产业,以适应闲暇消费发展的要求,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发展高层次、高质量的闲暇产业,不仅有利于提高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质量,而且能吸引大量的国外游客,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文化发展。
改善消费环境。加快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节能、节地、节材、节水,发展循环经济。治理和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城市、生态社区、生态村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从源头上治理污染,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认真搞好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安全监管。进一步整顿市场秩序,加大“打假”和“扫黄打非”的力度。特别是要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保证人民群众吃得放心。应从各个方面净化消费市场,培育优良的社会机体。消费环境改善了,消费者敢于消费、乐于消费,就会为扩大消费需求创造重要的条件。
健全社会保障。要扩大消费需求,必须提高消费倾向。我国不少人消费倾向低的原因,除了收入差距大,还在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人们有后顾之忧,不敢放心消费。因此,应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城乡居民免除了后顾之忧才敢放心消费,消费倾向就会提高,消费需求就会扩大,进而实现消费需求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
(作者为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
H. 消费对经济发展有哪些影响
投资、出口和消费,是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据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8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4%;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8.5%,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4.2个百分点。由此可见,上半年的消费,一如既往地扮演了经济发展第一驱动力的角色;中国经济发展韧性强、潜力大、后劲足,也将继续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年中回望,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已成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稳定器”和“压舱石”。巨大的内需增长潜力、完善的宏观调控政策工具手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释放的红利,也将有效对冲经济运行中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可以肯定,通过深化改革、持续创新、改善供给,消费将对中国经济增长发挥更加重要的拉动作用。
I. 当前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情况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内需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力量,内需主要包括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两大部分,这两大需求中,又以投资需求为主导。考察数据,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投资贡献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消费贡献率呈现下降走势,2009年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一度达到92.3%。这一趋势不利于当前经济平稳运行,并可能带来结构性失衡、财政隐患与金融风险等一系列问题。
一、消费增长稳中略降,贡献率略有回落
2011年以来,我国消费增长速度连续三年下滑。2013年,我国消费名义增长13.1%,较上年下降1.2个百分点,实际增长11.5%,下降0.6个百分点。2014年1-2月,我国消费需求名义增速继续下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1.8%,增幅同比放缓0.5个百分点。消费增长放缓,相应最终消费贡献率也有所回落。2013年,我国以支出法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支出贡献50%,资本形成总额贡献54.4%,货物与服务净出口贡献-4.4%,其中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上年下滑1.8个百分点。
消费贡献率主要反映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情况。消费需求由政府消费与居民消费两部分组成,居民消费是消费驱动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导致消费贡献率下降,既有长期因素也有短期因素。
从长期因素看,首先,消费需求属于稳定变量,受居民收入、消费心理、人口结构等因素影响,政府对其主导干预程度与效果有限;而在当前我国储蓄率高企的背景下,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更加明显,并且在现有体制下,投资需求的可控性较强,政府可以在经济衰退期通过引导扩大投资需求,短期内拉动经济增长,也可以在经济过热阶段适当抑制投资需求,防止经济运行风险。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政府适时扩大投资规模保持经济平稳增长,投资贡献率相应提高,消费贡献率有所下降。其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直接关系到消费需求增长速度。长期以来,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向政府和企业倾斜,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缓慢,除个别年份外,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速度长期低于GDP增速,同时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增长也较为缓慢。再次,收入结构不合理,收入差距不断拉大,一方面高收入群体由于财富迅速累积导致边际消费倾向下降,另一方面具有极高边际消费倾向的低收入群体没有购买能力,消费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当前我国中产阶级在社会中所占比重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显偏低,以收入划分的人口构成中,中低收入者比重偏高。收入结构不合理制约了消费潜力的释放。最后,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体制转轨阶段,结构性失业问题较为突出,社会保障制度有待完善,居民住房、医疗、教育等负担加大,这些因素对居民现期消费存在抑制作用。
从短期性因素看,首先,前些年政府消费支出的比重不断上升,助长了奢侈浪费之风。十八大后中央提出“八项规定”等严格公务消费的规章制度,对于抑制不合理消费起到了较为显著的作用,餐饮、礼品、庆典等消费需求有所下滑,下拉了整体消费增长。其次,2013年处于经济下行阶段,企业经营困难,就业与收入受到影响,居民消费预期较弱。再次,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家电以旧换新等立竿见影的刺激消费政策退出,鼓励信息消费等扶植新型消费模式的政策显效存在时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