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新常态下国企改革的亮点和难点有哪些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面临六大问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曾指出,国资国企改革是我国下一步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之一,也是下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难点领域之一。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军扩在论坛上提出,现阶段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关键是要解决好以下六个重要问题。
一是要通过完善顶层的国有资本管理体制,强化国家所有权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促进国有资本更好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
二是要通过构建有效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平台,实现从管资产向管资本的转变。
三是要通过优化股权结构,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张军扩说,大量的经验证明,即使不能实现国有资本与其他社会资本的混合所有制的多元化持股,只要能够实现多元国有股东持股,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对改善公司治理发挥积极作用。
四是要通过深化国资国企的用人管理制度改革,构建与市场经济相兼容的激励制度。张军扩认为,按照改革后的国资管理体制,两类公司之下,基本上是按照《公司法》运行,实行完全的市场化用人管理制度。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以及个别的特殊类公司,可能比较合理的方式是实行双轨制的选人用人和管理机制。
五是要通过进一步解决国有企业的历史包袱问题,为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公平参与市场竞争、与市场经济更好融合创造基本条件。
六是各地方要因地制宜开展国资国企改革。在坚持国有资本更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以管资本为主提升企业活力,坚持多种所有制资本公平竞争、共同发展这些原则的前提下,鼓励地方因地制宜探索国资管理新模式,尽早释放改革红利。
建立以管资本为主的宏观管理体制
针对国资管理体制改革,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刘尚希在会上表示,要全面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应当将国资改革作为国企改革的前提条件,若没有这个前提条件,国企改革可能成为空谈。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刘尚希认为,从传统的管资产为主,转向以管资本为主,虽只有一字之差,但实际上有极大的分别。传统的管资产,并不能真正地让国有企业成为一个合格的市场主体。这种管理体制下的国有企业不仅很难同其他的市场主体平等竞争,还会有各种各样的束缚和制约,无法真正实现混合所有制。
对于如何建立一个基于管资本的宏观管理体制,刘尚希认为,可以采取“横向三分开、纵向三分离”。
“横向三分开”就是将国有资本所有权管理的三种基本职能分开行使,即将国有资本的宏观管理职能、国有资本的投资运营职能、国有资本的监督评价职能分开。虽然这三个职能在实际上构成了国有资本的所有权管理体系,但是这三个职能必须分开,不能混为一谈。
要达到“横向三分开”,就需要通过宏观管理来体现、落实。刘尚希表示,宏观管理应当做出相应决策,对国有资本的具体投资运营制定一套相应的规则和政策,但也不需要具体干预国有资本的投资运营。国有资本一旦进入市场,应完全依照市场规则运营。与此同时,还要进行监督评价与反馈,通过监督评价看投资运营是否符合国有资本的使命和战略目标、战略要求。
“纵向三分离”就是将国家的所有权、出资人的产权、企业的经营权分离。所有权、产权和经营权实际上是对应着三个不同的主体:一个是国家,由政府代表;一个是产权主体,即投资运营公司;还有一个是企业,按照公司法设置的企业市场主体。
过去的两权分离为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刘尚希认为,还应加上产权分离,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才能真正实现,如此实现“纵向三分离”,才可能真正做到构建符合以管资本为主的宏观管理体制。
刘尚希说,只有实现“横向三分开、纵向三分离”,以管资本为主的宏观管理体制的框架才能真正形成,才能真正从过去基于管资产、管企业的管理体制转变为管资本的新型管理体制。唯如此,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才有更大空间。
『贰』 在经济新常态中,经济发展呈现出的鲜明亮点是包括什么
亮点一:经济结构不断升级,随着技术的变革与需求的升级,我们的生产及流通方式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在互联网的助推下,大众需求与企业生产的互动也日益紧密,构筑了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一大亮点。
亮点二:民生得到持续改善,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亮点三:创新驱动日益强劲,民生的改善需要经济发展作支撑,而高质量增长离不开创新。
拓展资料:
经济新常态就是在经济结构对称态基础上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可持续稳增长。经济新常态是强调“调结构稳增长”的经济,而不是总量经济;着眼于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及在对称态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而不仅仅是GDP、人均GDP增长与经济规模最大化。经济新常态就是用增长促发展,用发展促增长。
经济新常态就是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在经济结构对称态基础上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可持续稳增长。经济新常态是强调结构稳增长的经济,而不是总量经济;着眼于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及在对称态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而不仅仅是GDP、人均GDP增长与经济规模最大化。经济新常态就是用增长促发展,用发展促增长。
网络_经济新常态
『叁』 在经济新常态中,经济发展呈现出的鲜明亮点包括
1、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年均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但仍将保持在7%—8%的中高速。与中国改革开放前32年年均增长9.9%的高速增长阶段相比较,年均增长速度大概回落2—3个百分点。但与世界其他国家或全球经济增长速度相比,这一增长速度仍处于领跑状态。
2、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吃资源饭、环境饭、子孙饭的旧发展方式正在让位于以转型升级、生产率提高、创新驱动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可持续、包容性发展。中国经过前一个阶段的高速发展,资源、环境、社会保障问题的制约日趋严重,吃资源饭、环境饭、子孙饭的旧发展方式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已经被迫展开,告别不顾资源短缺、竭泽而渔、破坏性开采的粗放型发展,忽视环境保护的污染性发展,透支人口红利、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滞后的透支性发展,正在逐步转入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
3、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服务业发展及创新驱动
经济增长结构发生变化。生产结构中的农业和制造业比重明显下降,服务业比重明显上升,服务业取代工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13年,中国第三产业(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14年前三个季度,这一比例继续上升到46.7%。
需求结构中的投资率明显下降,消费率明显上升,消费成为需求增长的主体;内需与外需结构发生变化,内需占比增加。
视环境保护的污染性发展,透支人口红利、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滞后的透支性发展,正在逐步转入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
(3)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亮点扩展阅读
经济转型中的四大阵痛决定了中国正面临着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面临四大阵痛:
1、钢铁、水泥、造船电解铝等制造业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制造业要“去产能化”;
2、中国地方政府负债率较高,金融要“去杠杆化”;
3、房地产调整阵痛;
4、环境的要求,环境要“去污染化”
『肆』 在经济新常态中,经济发展呈现出的鲜明亮点包括哪些
1、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年均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但仍将保持在7%—8%的中高速。与中国改革开放前32年年均增长9.9%的高速增长阶段相比较,年均增长速度大概回落2—3个百分点。但与世界其他国家或全球经济增长速度相比,这一增长速度仍处于领跑状态。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14年10月的最新预测,2014—2019年世界经济年均增长速度将为3.9%,其中发达国家为2.3%,新兴经济体为5%。
2、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吃资源饭、环境饭、子孙饭的旧发展方式正在让位于以转型升级、生产率提高、创新驱动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可持续、包容性发展。中国经过前一个阶段的高速发展,资源、环境、社会保障问题的制约日趋严重,吃资源饭、环境饭、子孙饭的旧发展方式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一是资源消耗大,资源约束日紧。
总之,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已经被迫展开,告别不顾资源短缺、竭泽而渔、破坏性开采的粗放型发展,忽视环境保护的污染性发展,透支人口红利、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滞后的透支性发展,正在逐步转入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发展的主要动力正在逐步转向依靠转型升级、生产率提升和开拓创新。
(4)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亮点扩展阅读:
在认识新常态上,要准确把握内涵,注意克服几种倾向。
其一,新常态不是一个事件,不要用好或坏来判断。新常态是一个客观状态,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必然会出现的一种状态,是一种内在必然性,并没有好坏之分,我们要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
其二,新常态不是一个筐子,不要什么都往里面装。新常态主要表现在经济领域,不要滥用新常态概念,搞出一大堆“新常态”,什么文化新常态、旅游新常态、城市管理新常态等,甚至把一些不好的现象都归入新常态。
其三,新常态不是一个避风港,不要把不好做或难做好的工作都归结于新常态,似乎推给新常态就有不去解决的理由了。新常态不是不干事,不是不要发展,不是不要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而是要更好发挥主观能动性、更有创造精神地推动发展。
『伍』 在经济新常态中,经济发展呈现出的鲜明亮点包括
由过去靠投资驱动现在转化了消费成为了发展的第一动力
第三产业超过工业成为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产业
『陆』 在经济新常态中,经济发展呈现出的鲜明亮点包括
亮点一:经济结构不断升级,随着技术的变革与需求的升级,我们的生产及流通方式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在互联网的助推下,大众需求与企业生产的互动也日益紧密,构筑了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一大亮点。
亮点二:民生得到持续改善,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亮点三:创新驱动日益强劲,民生的改善需要经济发展作支撑,而高质量增长离不开创新。
(6)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亮点扩展阅读:
经济新常态起因:
中国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共中央政治局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
“新常态”在彰显中国共产党人对现实问题和未来挑战的清醒认识中、在彰显中国共产党人对现实机遇的从容把握和对未来发展的信心把握中、在彰显中国共产党人对自身使命的担当精神,彰显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实力智慧和意志的背景中形成。
从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中国GDP增速从2012年起开始回落,2012年、2013年、2014年上半年增速分别为7.7%、7.7%、7.4%,是经济增长阶段的根本性转换。中国告别过去30多年平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长。
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新常态”使中国政治生活进入新阶段,中国政治呈现出新常态,拿下周老虎徐老虎。
刑可上常委,给公款吃喝、公车私用、奢侈消费、公款旅游、迎来送往等戴上“紧箍咒”,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断深入;“新常态”也不仅仅是指中国社会建设发展进入了新阶段,中国社会建设呈现出新常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包括北京市老百姓国学会等一大批社会组织紧跟党走在时代前列,倡导社会风尚,促进和谐社会幸福社会建设;“新常态”使中国文化发展进入新阶段,中国文化发展呈现出新常态。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经济新常态
『柒』 什么是中国经济新常态 a 经济形势闪耀新亮点 b 经济速度换挡 c 经济运行呈现新
中国经济新常态就是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在经济结构对称态基础上的经济可持续回发展,包括答经济可持续稳增长。经济新常态是强调结构稳增长的经济,而不是总量经济;着眼于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及在对称态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而不仅仅是GDP、人均GDP增长与经济规模最大化。
经济新常态就是用增长促发展,用发展促增长。经济新常态不是不需要GDP,而是不需要GDP增长方式;不是不需要增长,而是把GDP增长放在发展模式中定位,使GDP增长成为再生型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模式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