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
一、关税同盟理论
对关税同盟理论研究最有影响的是以美国经济学范纳( Jacok Viner )和李普西( K·G·Lipsey )。按照范纳的关税同盟理论,完全形态的关税同盟应具备以下三个特征:
( 1 )完全取消各成员国间的关税;
( 2 )对来自成员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的进口设置统一的关税;
( 3 )通过协商方式在成员国之间分配关税收入。这种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相结合的结构,使得关税同盟对整个世界经济福利的影响呈现双重性,即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并存。
(一)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
所谓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是指假定在经济资源总量不变、技术条件没有改进的情况下,关税同盟对集团内外国家、经济发展以及物质福利的影响。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主要是指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
1 、贸易创造效应( Trade Creating Effect )
贸易创造效应是指由于关税同盟内实行自由贸易后,产品从成本较高的国内生产转往成本较低的成员国生产,从成员国的进口量增加,新的贸易得以“创造”。此外,一国由原先从同盟外国家的高价购买转而从结盟成员国的低价购买也属于贸易创造
2 、贸易转移效应( Trade Diversion Effect )
假定缔结关税同盟前关税同盟国不生产某种商品而采取自由贸易的立场,无税(或关税很低)地从世界上生产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国家进口产品;关税同盟建立后,同盟成员国高产品转由同盟内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进口。如果同盟内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不是世界上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则进口成本较同盟成立增加,消费开支扩大,使同盟国的社会福利水平下降,这就是贸易转移效应。
(二)次优理论与关税同盟的其他静态效应
1 、次优理论
范纳认为关税同盟的建立既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少成员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福利,而这取决于产生关税同盟的环境,这就是次优理论( Theory of the Second best )。这个理论认为,如果福利最大化或者帕累托最优所需要的条件不能全部满足,那么尽量满足尽可能多的条件是没有必要的,并且这样做通常会导致次优情况的发生。因此,建立关税同盟并不仅仅在成员国之间消除贸易壁垒,并不必然产生次优的福利状态。所以,要使关税同盟更可能产生贸易创造效应,增加福利,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2 、关税同盟的其他静态福利效应
第一,关税同盟使得各成员国的海关人员、边境巡逻人员等减少而引起的行政费用的减少;
第二,贸易转移型关税同盟通过减少对同盟成员国之外的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进口需求和出口供给,有可能使同盟成员国共同的贸易条件得到改善。
第三,任何一个关税同盟,在国际贸易投票中以一个整体来行动,较之任何一个独立行动的国家来说,可能具有更强大的讨价还价的能力;
第四,关税同盟建立后,可减少走私。由于关税同盟的建立,商品可在同盟成员国之间自由移动,在同盟内消除了走私产生的根源,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查禁走私的费用支出,还有助于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
(三)关税同盟产生的动态效应
所谓关税同盟的动态效应,是指关税同盟对成员国贸易以及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关税同盟的动态效应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关税同盟的建立使成员国间的市场竞争加剧,专业化分工向广度和深度拓展,使生产要素和资源配置更加优化;
2 、关税同盟建立后,成员国国内市场向统一的大市场转换,自由市场扩大,从而使成员国获取转移与规模经济效益.
3 、关税同盟的建立、市场的扩大、投资环境的大大改善 ,会吸引成员国厂商扩大投资,也能吸引非成员国的资本向同盟成员国转移。
4 、关税同盟建立以后,由于生产要素可在成员国间自由移动,市场趋于统一并且竞争加剧,投资规模扩大,促进了研究与开发的扩大,技术进步提高,加速了各成员国经济的发展。
二、大市场理论
大市场理论的提出者认为:以前各国之间推行狭隘的只顾本国利益的贸易保护政策,把市场分割得狭小而又缺乏适度的弹性,这样只能为本国生产厂商提供狭窄的市场,无法实现规模经济和大批量生产的利益。
三、协议性国际分工原理
协议性国际分工原理是由日本著名教授小岛清提出的。
所谓协议性国际分工,是指一国放弃某种商品的生产并把国内市场提供给另一国,而另一国则放弃另外一种商品的生产并把国内市场提供给对方,即两国达成相互提供市场的协议,实行协议性国际分工。协议性分工不能指望同通过价格机制自动地实现,而必须通过当事国的某种协议来加以实现,也就是通过经济一体化的制度把协议性分工组织化。如拉美中部共同市场统一产业政策,由国家间的计划决定的分工,就是典型的协议性国际分工。
四、综合发展战略理论
综合发展战略理论认为,经济一体化是发展中国家的一种发展战略,要求有强有力的共同机构和政治意志来保护较不发达国家的优势。所以,有效的政府干预对于经济一体化是很重要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一体化是变革世界经济格局、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要素。
⑵ 中国加入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中国的意义
1、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推动着区域内各成员国的回经济增长答。我国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成员国,区域经济一体化既可以消除区域内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等障碍,同时也为区域内市场规模的扩大与市场的整合创造了有利条件。
2、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了我国与区域内国际贸易的发展。
二战后,在世界经济范围之内出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区域性经济组织的数量迅速增加,体现成员国共同意志的经济贸易政策相继出台。可以说,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世界贸易领域竞争的产物,有力地推动了世界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促进了我国同区域内各国的贸易国际化和自由化。
3、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有利于我国资源优化配置
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我国生产要素在国际流通,而且提高资源配置的优化效率。从生产、贸易、金融三个角度看,区域经济一体化不仅有利于我国生产要素参与国际流通,而且也能提高资源配置的效能并刺激经济增长,最终加快经济全球化进程,这显示出我国对全球经济的巨大贡献。
⑶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根本特征是“对内自由贸易,对外保护贸易”,因此,它对多边贸易体制和全球经济的影响必然是双重的,既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消极影响将会变得越来越突出。
1、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积极影响
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助于自由贸易思想的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区域内奉行自由贸易原则,清除各种贸易壁垒。自由贸易政策实施所带来的各种好处将有助于成员国增强自由贸易意识,同时区域内部保护贸易的约束机制对于成员国内部贸易保护主张起到一定的遏制作用。
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成为多边贸易体制的基础,区域谈判与多边谈判具有重要的“协同作用”,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为多边贸易谈判提供经验和技巧。
2、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消极影响
区域性经济集团都实行对内自由贸易、对外保护贸易的贸易政策,这种“内外有别”的政策明显背离多边贸易体制的非歧视原则,形成保护主义的贸易壁垒。
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贸易转移效应”,背离比较优势原则,对区域外的国家造成损害,往往导致区域内外的贸易摩擦和冲突,使世界贸易组织经常处于“救急”状态。
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增加了国际市场上的垄断力量,抑制了竞争,削弱了 WTO 体制的作用。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把各国追求自由贸易的目标由多边贸易协定转向区域性一体化组织安排,不利于 WTO 体制发挥作用和进一步发展。
(3)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包括扩展阅读:
经济一体化是关于成员间贸易壁垒的撤除和各种合作互助关系的建立。贸易壁垒的撤除被称为一体化中"消极"的一面,合作关系的建立则被称为"积极的"一面,因为合作的建立往往要求参加者改变现有的制度或机构,或建立新的制度和机构以使一体化地区的市场能适当而有效率地运转。
在一体化的各种形式中,较初级的形式,如自由贸易区等主要是消极的一面,而较高级的形式,如经济同盟等则更充分地体现了积极的一面。消极的形式比较易于达到,因为消除关税和数量限制易于做到,特别是在经过长期的多边贸易谈判后许多国家的关税水平本来就已经很低。
积极的形式不易做到,因为它要求采取某种形式的共同行动,而且要求在关税以外的领域合作,而金融、货币和雇佣等方面的合作往往涉及国家主权的协调等更深一层次的问题。但对一体化的形式的划分只能是大体上的,实际上每个组织都不可能是标准的某种形式。
⑷ 什么是区域经济一体化他的出现有哪些作用
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可以分为一般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和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版组织。后者权比前者反映了更紧密的地区经济依赖和协作。大量的和重要的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都是经济一体化组织。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大大推动了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⑸ 什么是区域经济一体化他的出现有哪些作用
区域性国际来经济组织可以分为一源般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和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组织。后者比前者反映了更紧密的地区经济依赖和协作。大量的和重要的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都是经济一体化组织。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大大推动了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⑹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世界经济有何影响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根本特征是“对内自由贸易,对外保护贸易”,因此,它对多边贸易体制和全球经济的影响必然是双重的,既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消极影响将会变得越来越突出。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积极影响
(一) 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助于自由贸易思想的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区域内奉行自由贸易原则,清除各种贸易壁垒。自由贸易政策实施所带来的各种好处将有助于成员国增强自由贸易意识,同时区域内部保护贸易的约束机制对于成员国内部贸易保护主张起到一定的遏制作用。
1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效应。
2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示范效应。
3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约束效应。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成为多边贸易体制的基础
(三)区域谈判与多边谈判具有重要的“协同作用”
(四)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为多边贸易谈判提供经验和技巧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消极影响
(一)区域性经济集团都实行对内自由贸易、对外保护贸易的贸易政策,这种“内外有别”的政策明显背离多边贸易体制的非歧视原则,形成保护主义的贸易壁垒。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贸易转移效应”,背离比较优势原则,对区域外的国家造成损害,往往导致区域内外的贸易摩擦和冲突,使世界贸易组织经常处于“救急”状态。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增加了国际市场上的垄断力量,抑制了竞争,削弱了 WTO 体制的作用。
(四)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把各国追求自由贸易的目标由多边贸易协定转向区域性一体化组织安排,不利于 WTO 体制发挥作用和进一步发展。
⑺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负面影响:中国的关税将会进一步降低,这可能会冲击我国那些劳动密专集型产业,影响低端产属品的出口,造成部分农民工失业。例如东南亚地区许多国家的劳动力成本远比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低,而我国还没有完成产业升级,相当一部分劳动力还得从事那些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入区域经济一体化还会对我国汇率造成影响,许多国家会继续要求我国人民币升值,这会影响到我国的出口产业的发展。当然加入区域经济一体化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必要途径,优点还是多于缺陷的,正如我国加入WTO
⑻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利弊
区域经济一体抄化又称区域经济集团化。
区域经济集团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地理位置邻近的若干国家,通过一系列协议和条约建立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其积极影响主要有:
(1)有助于生产要素在本地区的自由流通与优化配置,促进本地区市场的扩大与经济增长。
(2)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赋予世界经济多极化以新的内容,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其主要弊端是区域经济集团都有排他性,对集团外的国家和地区往往实行歧视政策,使经济集团和组织之间的经济竞争更加激烈和尖锐,区域经济集团之间的竞争规模和层次空前提高。从而又阻碍了经济全球化。
⑼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全球化的一个风险是要素大规模流动的冲击和危机的传递。引起冲击的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贸易条件的突然或严重恶化。这主要是可能由于商品价格的大幅度下降引起贸易收支恶化,从而对市场,进而对整个经济造成巨大冲击;
其二,经济环境恶化。比如主要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大幅度降低,贸易政策突然收紧(保护主义,制裁),造成市场需求减少,从而对与之有关的国家的经济的增长产生巨大的影响;
其三,资本流动的冲击。不管是资本的大规模流进还是流出,都不仅会对资本市场造成巨大震动,而且也会使整个经济环境恶化,大规模的流进会导致泡沫经济,而大规模的流出(特别是由投机引起的)则会导致市场崩溃。全球金融市场网的形成使得资本的这种跨国、跨区流动变得非常容易。
其四,汇率的剧烈波动。这种波动不仅会影响资本市场,也会影响贸易条件,进而对整个经济造成冲击。
发展中国家控制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能力的减弱和保护市场能力的下降是影响其经济安全的重要因素。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开放和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对发展中国家经济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从积极意义上讲,它显然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吸收外部稀缺生产要素加快自身的经济发展,在这一点上东亚经济奇迹的出现和中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就是最有力的证明。从消极意义上讲,市场开放和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的增多也会给发展中国家经济带来巨大冲击。比如,短期外资的大量流入极易产生泡沫经济,而短期外资的大量撤走则会导致泡沫经济的破灭。东南亚金融危机和墨西哥金融危机爆发就是由于短期外资大量撤走而引起的泡沫经济破灭的例证。泡沫经济破灭后最终承担损失的是发展中国家。可见,伴随着生产要素大量流入与流出的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繁荣与萧条的更替,萧条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就是最大的经济不安全。此外,由市场开放而带来的外国长期资本、技术和商品的大量流入也会对发展中国家的民族企业产生巨大冲击。在外资企业、外国产品的冲击下,发展中国家民族企业市场份额的下降、人才流失、失业增多及社会各阶层之间收入差距拉大的现象会逐渐暴露出来。解决这些问题无疑会加重社会负担,但不解决这些问题势必会影响到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⑽ 区域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原因,对成员国和非成员国的影响
一、合理利用和配置人力、物力资源的需要人力和物力资源在各国的分布,是不平衡的。一国的各类物质资源和各层次劳动力的供给 与需求的不平衡是绝对的。各生产要素的你多我少,我多你少的现象存在是普遍的。因此,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要合理利用和配置其人力和物力资源,以提高其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 就需要进行多国合作来互通有无与多寡。相邻相近的或特定的地理范围的国家实行区域经济 一体化,正可以解决这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