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

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

发布时间:2021-01-15 06:04:08

A. 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

主要因为美国的扶持与日本自身的全面发展战略。具体原因如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日本的经济文化不但没有衰落,反而在短短几十年内日本的政治经济实现了全方位的发展,并一跃成为亚洲第一大国。执着于现实情况出现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最主要的有两方面原因:

1、美国为了实现自己的强大,实现其自身的霸权战略,由最初想占领日本,并且扶植日本发展,从而辐射整个亚洲,所以那个时候日本就作为了美国在亚洲的代言人。并且随着国际政治形势的发展,美国认识到日本的经济文化的恢复有助于自己在亚洲势力的扩张。

2、二战之后日本制定了相对全面的发展战略,主动地参与国际竞争,重视科学与教育,国内的企业也制定出符合国家国情的发展策略,日本人独有的民族心理帮助他们在二战之后短时间内将日本的经济迅速的崛起。

(1)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扩展阅读:

二战后的日本工业基础设施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在其后20年间,日本的经济年均增长率达8%,第一个从战后的“发展中国家”一跃跨入“发达国家”的行列。

1968年,日本经济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60年代,日本工业竞争力稳步提高,年均出口增长率高达18.4%。在60年代中期之后,除1973年石油危机后的2年,日本的经常项目每年均为顺差。

在1985年的“广场协议”之后,日元迅速升值,由此引发的出口产品的价格增长削弱了日本出口产品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1998年的日本经济出现负增长。

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日本经济再次遭遇重创,除2010年外,其余年份名义GDP 增长率都小于1%,并且GDP增长率多年出现负增长。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日本出现近20年来最严重的衰退,名义GDP增长率为-4.6%。

日本经济高度发达,国民拥有很高的生活水平。2014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9731美元,是世界第17位。若以购买力平价计算,国内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3位(仅次于美国和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世界第23位。

B. 为什么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

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原因有以下四点:

1、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是我们充分认识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成果。

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是在对工业文明带来严重生态安全进行深刻反思基础上逐步形成和正在积极推动的一种文明形态,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形态。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创造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经济奇迹,积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也饱尝了高增长带来的苦果:能源紧张、资源短缺、生态退化、环境恶化、气候变化、灾害频发。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2、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是为人民群众谋福祉的生动诠释。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指导方针,也是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

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实现“五位一体”协调发展,正是践行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

但是,长期以来,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型生产方式仍未根本改变,导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水土流失面积扩大、江河湖泊受到污染,草原逐渐退化等。

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既有利于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促进科学发展。

又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生动诠释。

3、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是破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重大环境污染事件频发,给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带来危害,直接酿成社会群体性事件,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群体性事件的重要诱发因素,对社会和谐稳定构成直接威胁。

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必须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不断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4、生态文明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2)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扩展阅读:

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的重要性。

新华网北京2013年2月19日电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这是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的明确要求。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是更好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的客观需要。

随着全球能源资源需求持续增长和气候变暖趋势不断加剧,未来各国围绕能源资源、气候变化、温室气体排放等生态环境问题的博弈会日趋激烈。

目前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已居世界第一,人均排放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发达国家要求我国减排的压力不断加大。

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增强我国在国际环境与发展领域的话语权,提升我国参与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领域国际谈判和对话交流的位势,有效维护我国的核心利益和负责任大国形象。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为什么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C. 世界八大奇迹有哪些

世界八大奇迹是:

1、埃及胡夫金字塔(建造时间:约公元前2631年-公元前2498年,埃及开罗附近的吉萨附近)。

2、巴比伦空中花园(建造时间:约公元前6世纪,巴比伦,幼发拉底河(Euphrates)河东)。

3、阿尔忒弥斯神庙(建造时间:约公元前550年 ,古希腊爱菲索斯(Ephesus)中)。

4、奥林匹亚宙斯神像(建造时间:约公元前457年,希腊奥林匹亚城)。

5、摩索拉斯陵墓(建造时间:约公元前353年,古希腊)。

6、罗德岛太阳神巨像(建造时间:约公元前282年,爱琴海,希腊-罗德港)。

7、亚历山大灯塔(建造时间:约公元前281年,埃及法洛斯岛)。

8、中国的秦陵兵马俑(建造时间:约公元前246年,陕西西安临潼区)。

(3)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扩展阅读:

这"七大奇迹"是公元前3世纪,腓尼基的一位旅行家安提帕特列举出来的。后世人反复沿用,也就流传开了。不过现"七大奇观"中有六个已被损毁,只有埃及胡夫金字塔得以保存。1978年9月,法国总统希拉克在参观后留下这样的赞词:"世界上曾有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第八大奇迹了,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从此,"第八大奇迹"便成为秦兵马俑的代名词,飞向世界各地,飞入寻常人的心中。

D. 中国现今有哪些高科技领先于世界

超级稻研究
超级稻研究再上新台阶,审定优质超级稻新品种百余项;水稻功能基因组取得新进展,获得一大批具有重要农艺性状的功能基因,研究水平处于国际领先。
载人航天圆遨游太空之梦
2003年10月15日9时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将中国第一名航天员送上太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也是发展中国家第一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活动的国家!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发现新粒子
2006年1月6日,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分析粲粒子J/ψ衰变到1个光子和3个介子的过程中,北京谱仪国际合作组观测到一个新粒子。该新粒子质量约为1835兆电子伏特,寿命约为10~23秒,人类的正常知觉根本无法感受到它的存在。有关专家指出,如果发现普通夸克模型以外的新型粒子,将改变人类对物质结构和自然界的认识。
青藏铁路实现全线通车
2006年7月1日,经过10多万筑路大军历时5年的艰苦奋战,破解了千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工程技术难题,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青藏铁路全线建成通车,创造了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一大奇迹,开启了人类客运火车穿梭“世界屋脊”的新纪元。
三峡大坝百项科技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
三峡坝建成,使我国的水利科技创新成果达200余项,近30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100多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近30项水利水电类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高温气冷实验堆研究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10兆瓦高温气冷实验堆实现72小时满功率发电运行,使中国模块化高温气冷堆的研究与建造技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为研发第四代核能系统创造了有利条件。
高性能计算机关键技术的突破
曙光4000A高性能计算机的研制成功,使中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第三个能制造和应用十万亿次级商用高性能计算机的国家。

E. 改革开放40年取得哪些辉煌成就

改革开放40年取得的成就可以从以下4各方面来看:

1.从经济发展看,实现了从封闭型经济弱国向开放型全球经济大国的转变。改革开放以来,依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理念,我们渐进式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户籍制度、乡镇企业发展、城市国有企业、外商投资、金融服务、科技管理体制、经济特区等相关制度的改革。

逐渐明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政府与市场、国家与民众之间的关系,全面调动了生产者积极性,激发了经济活力,完成了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共同创造了经济发展的中国奇迹。

2.从治国理政看,实现了从单极化传统管理向现代公共服务型治理的转变。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必然对国家的政府管理体制、传统管理理念、社会管理能力等带来巨大的挑战。

因此,不断适应经济体制改革释放的活力、社会流动性增加、科技互联网技术崛起、多元社会组织蓬勃发展等趋势,协调推进党的自身建设、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城乡基层政权建设等方面的改革,成为中国渐进式改革开放的政府逻辑与基本内容。

3.从城乡结构看,实现了从落后的乡村型社会向富足的城乡融合型社会转变。1978年,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总人口80%的典型农业型国家。

此后,经过采取加大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城市单位体制、设立经济特区、增设开放城市等改革创新,把农民从原有的土地束缚中解放出来,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开始流向大中型城市,整个社会呈现出高度的流动性,中国社会走上了现代城市化发展之路,城市活力进一步释放。

4.从社会民生看,实现了从温饱向小康的整体性转变。通过经济、政治、社会、生态的全方位改革,为广大民众开辟新的就业渠道和发展机会,不断改善民生,不断增加收入,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富裕、幸福、文明的美好新生活,这是改革开放的初心,也是40年改革开放最大的成就之一。

(5)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扩展阅读: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广大人民群众和文化工作者的创造精神,推动优秀文化产品大量涌现,丰富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广大人民群众和文化工作者的文化创造热情得到极大激发、创新才华得到充分施展、文化创造活力竞相进发、文化创造成果不断涌现,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十分活跃,精品不断涌现、市场日益繁荣。

坚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发展理念,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大幅度提高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水平,大幅度提高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文化体制改革,打破了长期束缚文化生产力的制度和体制藩篱,文化产业日益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2004年至2010年年平均现价增长速度超过23%,2010年突破1.1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2.78%。

坚持发展多层次、宽领域对外文化交流格局,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我国已与145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海外文化阵地建设不断加强,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口逆差逐步减少,图书版权进出口比例由2003年的9:l下降为2010年的3:l。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成就

F. 林毅夫《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电子版谁有啊谢谢啦!

这里有免费下载内:容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8833748.html

G. 中国近年来取得的成就

1、1953年7月27日,战争双方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抗美援朝,又称抗美援朝运动或抗美援朝战争,是20世纪50年代初爆发的朝鲜战争的一部分,仅指中国人民志愿军参战的阶段,也包括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抗击美国侵略的群众性运动。

1953年7月,双方签订《朝鲜停战协定》,从此抗美援朝胜利结束。1958年,志愿军全部撤回中国。10月25日为抗美援朝纪念日。

2、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成为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同日发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称,中国政府一贯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中国发展核武器是为了防御,为了打破核大国的核垄断。中国政府郑重宣布,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3、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

1956年,以聂荣臻为主任的国防部航空工业委员会成立,负责导弹的研制工作和航空工业的发展工作。5月,中央军委召开会议,讨论《关于建立我国导弹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中央果断作出发展导弹技术的决策。

1965年,导弹和人造卫星的研制被统一纳入中央专门委员会的领导范围之内。全国26个部委,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000多家单位的科技人员大力协同,在攻克尖端科技难关方面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4、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1967年6月17日8时20分,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实测当量330万吨,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氢弹技术的国家。

“一切准备就绪。……震动世界的时刻来到了。”“骤然间,闪光万丈,碧蓝天空涌现出一个烈焰翻腾的大火球,只听一声天崩地裂的巨响,火球消失,一个蘑菇形状烟云上升。

我国自己设计、自己制造的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了!”1967年6月18日,人民日报刊发文章,对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进行了纪实报道。

5、北京举办2008年第二十九届奥运会

第二十九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又称为北京奥运会,2008年8月8日至24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举行。此届奥运会是中国首次举办夏季奥运会,亦是继1964年东京奥运会和1988年汉城奥运会后,夏季奥运会第3次在亚洲国家举行。

本届北京奥运会共打破43项新世界纪录及132项新奥运纪录,并破纪录共有87个国家在赛事中取得奖牌,主办国中国以51面金牌成为居奖牌榜首名,是奥运历史上首个亚洲国家登上金牌榜首。本届奥运先后诞生出两名水上及陆上“飞人”—— 美国选手菲尔普斯及牙买加选手博尔特。

前者在“水立方”连夺八枚金牌,不但成为同一届奥运会中获得最多金牌的运动员,而且成为夏季奥运会获得金牌总数最多的运动员;后者在“鸟巢”八日内先后以破世界纪录成绩夺得男子100米、男子200米及男子4x100米接力三枚金牌,被誉为全世界跑得最快的人。

H. 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

[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ZQ学长给我推荐这本书的时候,就说你可以把它当中国近现代史来读,应该很有意思,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那天拿着写有书名、作者、检索号的小纸条,第一次穿梭在图书馆一楼找书,以往都只是看看三楼的书。当这本小黄皮书印入眼帘那一刻,还是着实兴奋了一把。就用这本书,开始我真正经济学的学习吧。 所以,这本可以当历史来读的经济学书籍至少让我这个在大四才开始想去真正了解我的专业的人来说,还是一个很符合我口味的开始。读完了,就想写点读后感吧,还不能算作评论云云。 这本书是由林毅夫、蔡昉、李周合著的。林毅夫是一个有着传奇经历的中国人,从台湾游到大陆的学者。本书从发展战略选择与资源禀赋之间的矛盾出发,分析了中国传统经济体制模式内生地形成逻辑,并将这种分析方法及其结论扩展到所有其他国家和地区,指出发展战略的选择是否和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一致,是决定经济体制模式进而决定经济发展绩效的根本原因。 新中国成立后,出于当时国际形势的考虑,从保家卫国自力更生的角度,我国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读后感《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但是重工业作为资本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资金、设备且产业周期长,见效慢,这与当时中国所拥有的比较优势即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并不相符。为了达到优先发展的目的,便不得不采用扭曲产品和生产要素价格的宏观政策环境、高度集中的资源计划配置制度,以及没有自主权的微观经营体制。然而在这样的经济体制下,并未实现赶超战略,反而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拉越远。平均主义、大锅饭导致企业效率低下,生产积极性不高。 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从微观的放利让权开始,在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得农民在“交满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余的便可以归于自己”的政策下大大提高了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同时,随着资本的慢慢累积,需要资金较少而应用劳动力较多的乡镇企业开始蓬勃发展。在城市,国有企业开始大刀阔斧改革,企业也取得了部分资源的配置权。慢慢地这些资源都流到了被赶超战略压制的部门,而这些部门的发展正是符合中国比较优势的环境。由此,才制造了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的发展的奇迹。 当然,由于整个发展战略并未改变,经济宏观政策环境并没有改变,基础行业的价格、利率、汇率依旧没有市场化。各种矛盾、寻租行为也层出不穷,金融体制的改革也是举步维艰。 然而,林毅夫分析了中国的改革内在逻辑具有不可逆性,这主要体现在,从微观角度开始的放开,难以再收回,只能进一步推进宏观体制的改革。 这本书,介乎学术与历史之间,语言通俗易懂,道理娓娓道来,或许它的观点仍存在可以修正的地方,但是却是一本良作。能让你更深一层的了解我国的改革开放,了解比较优势,也能让我们坚定,唯有继续推动改革向更深层次的发展,才是我们最好的出路。
〔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I. 中国奇迹 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 读后感

“滴答,滴答,滴答……”水龙头不断的流出水,可使用水的人不知去向。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它像我们的血液一样是必不可少的。在生活中,人们常常不会珍惜水,因为在人们心中有一个概念:水是源源不断的,是取之不尽的。然而有谁又知道,我们的中国早已是个干旱,严重缺水的国家,而地球上可以被我们直接引用的占地球的百分之零点三,而我国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为世界水平的四分之一。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节约一滴水,我国就节约了13亿万多滴水,这些水可以解决一个干旱山区的燃眉之急,可以挽救一片即将枯死的禾苗,这何乐而不为呢?
在生活中,我可是一个“有限的资源,无限的循环”地节约水资源文明小标兵啊!我喜欢吃妈妈做的菜,于是常常会跑进厨房看妈妈做菜的样子,久而久之,我会帮妈妈做些事情。记得有一次,我一如既往的在厨房里,而妈妈回来晚了,因此就叫我帮她煮饭,我非常高兴,立刻行动了起来。先舀几勺米,接着注入水,然后再淘米。我将清水注入后,淘了一会后,我正想把这浑浊的水倒掉时,我眼前浮现了那些正缺水地区的画面,看到地球上的水资源正一天天减少的样子,我不禁停住了手。我心想:不行,不能这样浪费水,那么应该怎么办呢?我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听别人说淘米的水可以浇灌植物,这样会有利于植物。于是我就把淘米的水浇花了。我既节约了水,又有利于植物生长,这真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但我又有时也会浪费资源,又是开了房间的灯忘了关,以致于浪费了许多电,真是不应该。
人们啊,为了保护我们的地球,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珍惜水资源,我们可以用淘米的水来浇花草,用洗菜的水来冲厕所……为了我们的地球明天更美好,我们要从现在开始,从我做起,从大家做起,一起来珍惜水资源吧!
【刚找的,千里挑一】 节水的重要性:
首先我们看看国外的的一些国家是怎么用水的:日本每增加一万美元GDP耗水208立方米,美国为514立方米,中国则高达5045立方米,是美国的近10倍、日本的24倍之多。如此巨大的差距意味着什么?

3月22日至28日是第十七届中国水周,22日还是第十二届世界水日。今年世界水日的主题是“水与灾害”,中国水周的宣传主题则为“人水和谐”。因为水与每个人的生活生存息息相关,谁也不能置之度外。笔者以为,建设节水型社会的主要途径有四种。
首先,靠观念节水。如今许多国民还没意识到节约用水的极端重要性。其思维定式尚停留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教科书所宣传的那样: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他们觉得多用水不算什么浪费。比如在我国最缺水的西北内陆城市,居民人均用水量居然是欧洲国家的两倍之多。可见节水潜力巨大,假如国人每人每月少用一吨水,那么13亿人口所节省的水无疑就是一个天文数字,这种潜力是完全可以挖掘出来的,关键要教育和引导公民转变用水观念,牢固树立节水意识。

其次,靠科技节水。据统计资料,日本每增加一万美元GDP耗水208立方米,美国为514立方米,中国则高达5045立方米,是美国的近10倍、日本的24倍之多。如此巨大的差距主要差在科学技术落后。差距意味着潜能,我们要坚持科技进步,大力发展节水型工业、节水型农业,就一定能大大降低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消耗。

第三,靠法制节水。目前我国对水资源管理的法律体系已经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法律法规条文线条粗,执法弹性大、处罚力度小,无疑是一个很大的缺陷。依法治水需要从严从细,国外的经验值得借鉴。比如城市家庭普遍使用的抽水马桶,英国议会早在60多年前专门制定一部“马桶法律”,规定坐便器每次用水不得超过6升,耗水量6升以上的马桶不得进入市场。小小马桶每天要“吃掉”多少水?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立法限制马桶的“吃”水量。

第四,靠价格杠杆节水。水价偏低是造成水资源浪费的一个重要原因。如黄河沿岸一些农村使用1000立方米黄河水浇地,所付价格居然比买一瓶矿泉水还便宜。过低的水价不利于公民节水意识的培养,提高水价势在必行。水价的提升不单单是个价格问题,也体现了水作为一种战略资源本身所具有的价值,此举有助于公民节水观念和习惯的养成。北京、上海、江苏、四川、河北、广东等省份开始着手对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实行阶梯式计量计价,北京最高水价5年内将达到每吨5元。这种“阶梯水价”对正常、合理用水的居民没有增加大的负担,而超额用水者则须付出高价,这是科学、合理和公平的。
我们从3月22日开始的第十七届“中国水周”的活动中得知,缺水之弊正日益体现在老百姓的生活中:不少城市实行定时供水,居民不得不半夜起床接水;有的城市甚至出现“理头不洗头,麻雀喝柴油”的奇特景观。专家预测,此种势头不遏制,至2010年,城市一半以上居民有可能过“上甘岭”似的生活!
缺水何以至此?专家指出,主要问题还是出在“人”身上。据了解,我国城镇生活用水漏失率高达40%,居民用水多为一水一用,“长流水”和“跑、冒、滴、漏”的现象严重。造成的结果就是,“地下水越抽越深,水源地越来越远,远距离取水的城市越来越多,用水成本越来越高”。

君不见,单位里的公用水管又没关严;君不见,自家洗完澡的热水器龙头仍在滴答滴答地往下流水……有人可能会说,这点水算什么?可知道,这点滴之水日积月累,足可成江河。在生活中,节水与不节水其实就在一念之间,归根到底是节水意识的建立与否。所谓节水型社会,还得从人们用水的“点滴”习惯入手。

阅读全文

与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