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外贸和内需哪个对经济的发展影响大
内需
『贰』 论我国当前扩大内需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长期的战略方针
1)什么是扩大内需政策
所谓扩大内需政策,就是在生产相对过剩的情况下,调整经济结构(包括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拓宽国际市场.培育消费热点,以拉动经济的增长.简言之,就是通过扩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内需必须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正确的消费政策.
2)坚持扩大内需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①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来说,推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力量是国内需求.国内市场广阔,是我国最大的优势.面对国际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和世界经济的复杂变化,立足国内需求,可以使我国经济有较大的回旋余地,增强抵御经济风险的能力.扩大内需是在当前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下,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根本之策.②我国国内市场存在着广泛的需求.经济发展不平衡需要进行产业结构,区域结构调整,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加快和进一步改善,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需要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都会带来巨大的需求.
扩大国内需求首先必须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人.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要进一步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要适当提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工资;要积极扩大就业和再就业,要扩展消费领域,改善消费环境,鼓励消费信贷.要清理各种抑制消费的政策.
什么是积极的财政政策 积极的财政政策有什么局限
答: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改变财政收入和支出来影响社会总需求,从而最终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即增加政府支出来扩大社会总需求.
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局限是挤出效应,即增加政府支出会
『叁』 材料 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也是促进经济均衡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内在要求,
①收入是消费前提和基础,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居民收入;政府应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居民收入,从而提高社会整体消费水平,是有道理的。但是,政府还要完善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才能提高整体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②生产水平、物价水平、消费环境等其因素也直接影响着消费的增长,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发展生产、提升消费信心,从而才能真正扩大内需。③生产决定消费,扩大内需离不开企业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和良好的消费环境;④居民也要积极就业提升技能增加收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才能促进消费的增长;
『肆』 如何扩内需,保增长,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扩内需、保增长,国内上一轮策略根本策略是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投资规模;本轮主线则是供给侧改革。 采取的具体措施有:一是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大对廉租住房建设支持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二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沼气、饮水安全工程和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完善农村电网,加快南水北调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三是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客运专线、煤运通道项目和西部干线铁路,完善高速公路网,安排中西部干线机场和支线机场建设,加快城市电网改造。四是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推进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五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强重点防护林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支持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六是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支持高技术产业化建设和产业技术进步,支持服务业发展。七是加快地震等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八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提高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标准,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低收入群体等社保对象待遇水平,增加城市和农村低保补助,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和优抚对象生活补助标准。九是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减轻企业负担1。十是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取消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限制,合理扩大信贷规模,加大对重点工程、“三农”、中小企业和技术改造、兼并重组的信贷支持,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点。
『伍』 把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对于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有什么意义
保障 和改善 民生,是 扩大内需 的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加大民生投入,本身就版是结构调权整,是转方式的应有之义。把民生工作放到经济工作的重要位置,把重大民生工程摆在发展工程的优先序列,在保障 和改善 民生上取得新成效。
『陆』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能否只通过“内需经济”发展成发达国家
我们靠内需只能说可以自给自足,按照西方的发达国家水准很难达成,人口多而且在既定的科学道路上很难超过人家所有西方成果
『柒』 把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对于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有什么意义
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凸显扩大内需的重要意义 扩大内需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10%左右的高速增长。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按现价计算约47万亿元人民币,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约5500美元,已进入中等收入水平国家行列。大多数工农业产品产量和货运周转量位居世界第一位。但另一方面,人们所感受到的生活水平提高与经济高速增长存在一定差距。这其中有四个原因:一是效益问题,经济高速增长所付出的代价和成本过高,人们没有从高速增长中得到相应的实惠;二是结构问题,即新增财富中相当大的比例转化为基础设施和固定资产;三是社会最终产品分配不合理,收入差距扩大;四是出口高速增长所积累的财富一部分转化为外汇储备。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从扩大国内消费特别是扩大居民消费切入,把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群众实际生活水平作为发展经济的出发点,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调整收入分配关系,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到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所谓全面小康社会,不仅仅是人均GDP水平的提高,最主要的标准是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能够普遍过上较为宽裕的生活。 扩大内需是顺利实现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必要条件。从2001年开始,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进入新一轮扩张阶段。2001 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78万亿元,其中工业投资额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40%,而且主要用于新建项目。各地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使工业生产能力和产品产量迅速增长,2010年与2000年相比,200多种主要制造业产品的生产能力分别增长2到20倍,但同期我国总人口只增长了5.48%,这就意味着新增工业产品的供给能力绝大部分要依靠提高人均消费水平来吸纳。社会扩大再生产理论揭示的经济规律是生产决定消费,但消费反过来也决定生产。如果消费被限制在狭小的范围,商品难以通过流通和分配环节进入消费,就会出现生产能力过剩,并将导致企业减产、停工甚至倒闭。因此,追求经济增长必须改变重生产能力扩张、轻消费市场开拓的观念,充分认识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对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战略意义。 扩大内需是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客观要求。虽然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可以通过扩大出口来利用国内工业生产能力,但出口的扩大要受到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制约。我国的国际贸易条件已经并正在发生变化。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已历时3年多,大多数发达国家还没有找到解决经济衰退、失业加剧和财政赤字扩大问题的有效办法,因此不得不抑制国内需求,减少进口;与此同时,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工业,以所谓“公平贸易”、“平衡贸易”为借口,重拾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出口贸易增长形成制约;美国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美元贬值,使我国外汇储备的价值缩水;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和预期依然存在,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都将弱化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将使我国进出口贸易出现增长速度下降的趋势。国际贸易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要求我们必须在保持出口稳定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扩大国内需求。 有效扩大内需的主要途径 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扩大内需的难点在于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在宏观层面,首先要处理好积累与消费的关系,提高消费率。积累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途径:一是企业利润转化为投资,进行扩大再生产;二是企业从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用于投资;三是银行将居民储蓄通过贷款转化为企业投资;四是政府财政或借债用于投资的支出。“十一五”时期以来我国的积累率都在40%以上。2010年我国积累率上升到48.6%,比2000年上升了13.3个百分点;消费率为47.4%,比2000年下降了14.9个百分点。作为仍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保持较高的积累水平是必要的,但近年来我国积累率的上升幅度已超出合理的界限。根据经济增长的一般规律,经济增长速度与积累率或投资率成正比,与投入产出系数成反比。“十二五”及以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7% 8%,因此较为合理的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应是消费率不低于60%,积累率不超过40%。 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2002年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率平均在25%左右。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27.814万亿元,相当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69%。根据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按不变价格计算,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比例保持在2 1的水平较为合理,既可以避免经济过热,也能够避免国内需求不足。“十二五”时期,要保持我国经济平稳增长,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应控制在16%左右。由于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构成中78%以上来源于投资主体自筹资金和银行贷款,因此应通过调节信贷规模、控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严格市场准入标准等途径,抑制固定资产投资的盲目扩张,保证固定资产投资的适度增长。与此同时,应引导投资方向,优化投资结构,加强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型工程建设,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农村电网和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加强对现有企业的设备更新改造和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支持和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强中西部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加快城镇保障房、公租房建设,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是制约消费需求扩大的重要因素。调节收入分配差距,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是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前提条件,调节的重点是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一是改善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继续实行结构性减税政策,特别是加大对小微企业的减税力度。提高企业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所得的比例,有助于企业提高员工收入。二是理顺企业与员工的分配关系,建立和谐劳动关系,提高员工工资水平。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前提下,形成常态的工资增长机制。提高法定最低工资标准,建立职工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并通过调节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等多种途径,努力提高包括农民工工资在内的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继续完善医疗、养老和失业等社会保障体系,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消除城乡居民扩大消费的后顾之忧。扩大消费需求的难点还在于农民的有效需求不足。2010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919元人民币,即使全国农民当年纯收入都是现金并全部用于购买消费品,也只占当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7万亿元的1/3。可见,农民现金收入低是国内消费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所以,为农村劳动力创造更多的非农产业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是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难点和着力点。 改善消费环境。这是扩大内需的重要保障。改善消费环境就是规范生产经营主体的市场行为,健全流通秩序,形成合理的价格体系和定价机制,保证消费者能够方便、放心地买到质量合格、价格合理、物有所值的商品和服务。改善消费环境,首先要求商品生产和经营主体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前提下追求合理利润。这种社会责任首先是强制性的,即按照国家的质量技术标准生产和销售合格产品,不得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不得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生产经营主体必须加强行业自律,遵守商业道德。其次,现代市场经济是有规则的经济,买卖自由的前提是经营主体必须遵守法律法规。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必须兼顾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公平交易要靠有序竞争来实现,竞争是实现优胜劣汰最有效的机制。克服地方保护主义,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业欺诈等违法经营行为。加强流通领域信息化建设,克服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使消费者能够依法维护合法权益。第三,降低流通费用,保持价格基本稳定。价格是影响消费的最直接因素。生产成本、流通成本以及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商品价格。我国劳动力成本较低,决定了消费品工业生产成本相对较低,而且大多数工业品生产能力供大于求。但是消费者普遍感到商品的市场销售价格偏高,一个重要原因是流通环节的费用和利润偏高。降低流通费用,理顺工业与交通运输业及商业之间的关系,是实现商品最终销售价格合理化的重要条件。降低流通费用的途径是:优化生产力布局,减少不合理运输;理顺铁路、公路运输收费标准和机制;调整物流业的产业组织,建设社会化的现代物流体系,减少流通环节,避免层层加价;调整商业、服务业税费;规范和降低零售商业的场租费用。 处理好房地产市场与扩大内需的关系。城镇房地产业是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它的健康发展对扩大内需、带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但房地产价格过高,又会抑制需求,一是抑制对商品房的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二是加重购房者的经济压力,削弱其对其他消费品的购买能力,压缩其他产业的市场空间。因此,必须继续坚持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应从大多数人的利益出发,把房地产业的利润水平调节到全社会资本平均利润水平,使商品房价格回归到与当地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相适应的水平。
『捌』 内需对我国经济发展贡献如何
今年以来,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升。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回支出9609元,同比答名义增长8.8%,比一季度加快1.2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7%,加快1.3个百分点。一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7.8%;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率达到31.3%;而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的贡献率为-9.1%。 
近14亿人口的巨大市场,全球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改革红利不断释放,新动能不断成长,产业升级带来的消费升级……这都将在未来进一步拓宽我国的消费空间。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持续稳定的内需成了国民经济延续总体平稳发展的定海神针。
『玖』 什么是内需如何扩大内需扩大内需对经济有何影响
(原创)现今中国由出口拉动型经济向内需推动型经济转换。出口型产业已经出现产能过剩,但许多行业如:教育、医疗、环保、能源、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供应短缺,这些行业需求旺盛,远远没满足人民的需求。
如何扩大国内需求?
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扩大国内需求, 诸如: 各个城市交通拥堵,堵车现象严重,车多路少,投资修建更多的公路,解决行车难、乘车难问题。修建城市地铁、轻轨,发展公共交通。 现今中国掀起高速铁路重大工程建设热潮。 各城市加大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建设力度,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 在城市化进程中,鼓励小城镇建设,农民用宅基地换小城镇住房,同时也要将农民工户口转化为城镇居民户口。增加农民收入,刺激农民消费,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各地方环境污染严重,加强环保,加大治理江湖污染力度,建设垃圾处理厂,垃圾焚烧发电厂。 四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
另外,刺激消费也可以扩大国内需求。
中国的“三大消费热点”:住房、家用轿车、旅游。 还有手机、电脑、娱乐、养老、教育等消费热点。有人说教育是投资,也有人认为教育是消费,总之老百姓花费在子女教育、自己再学习(成人教育)的学费占了家庭收入的很大部分。
培养新的消费热点,诸如: 3G手机技术,可以实现手机上网、手机电视、移动办公,培养新的消费热点,科技进步带来新时尚。等等。 人均GDP与发达国家比较,差距较大。生活水平也刚刚从小康向富裕迈进。国内市场潜在的需求巨大。
扩大国内需求,发展内需推动型经济,大有作为!
如何扩大国内需求?(2) ――刺激消费,改善民生。
(原创)一般认为:出口、投资、消费三大经济增长引擎共同发挥作用,带动中国经济发展。 现在国际经济环境是:雷曼兄弟破产,美国华尔街金融海啸波及全球,全球经济进入萧条,金融危机必然带来经济危机。西方国家纷纷宣称经济增长减速或负增长,全球经济衰退,西方市场需求降低。 中国企业出口订单减少,依靠出口的企业生存困难。经济增长引擎之一:出口疲软。 但是中国人口13亿多,多数人生活水平才刚刚达到“小康水平”,有些人还在“奔小康的路上”,远远没有满足民众的物质文化需求,潜在的需求巨大,市场潜力巨大,中国经济发展回旋余地大。 “城市化、工业化、消费升级”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大新引擎。 刺激国内消费,扩大国内需求,改善民生,发展内需推动型经济,目前中国经济正从外贸拉动型向内需推动型转换。
如何刺激消费,扩大国内需求?
一、降低存贷款利率,特别是降低用于消费的贷款的利率,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国内需求。
从消费者的角度分析:什么是有效需求?有购买某种商品的欲望,同时还要有足够多的钱来购买,就叫有效需求。 什么叫潜在需求?有购买的欲望,但没有足够多的钱,就叫潜在需求。 如何刺激潜在需求变为有效需求? 那就是消费贷款,用低利率和宽松的贷款条件来增加消费贷款,鼓励消费,提前消费,“今天花明天的钱”。 银行贷款是典型的“嫌贫爱富”,越富裕的人,银行越愿意贷款给他;越贫穷的人,银行越不愿意贷款给他。毕竟贷款给“三无人员”(无资产、无工作、无固定收入)加大了银行的风险,银行担心穷人无能力偿还贷款的本金和利息。 消费贷款主要针对“四有人员”(有资产、有工作、有固定收入、有信誉)而暂时钱不够多的人,鼓励他们提前消费,“今天花明天的钱”。 中国的“三大消费热点”:住房、家用轿车、旅游。 还有手机、电脑、娱乐、教育等消费热点。有人说教育是投资,也有人认为教育是消费,总之老百姓花费在子女教育、自己再学习(成人教育)的学费占了家庭收入的很大部分,“子女上学学费太贵”也成了焦点话题。
二、提高工资,特别是提高中低收入的工薪族的工资,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国内需求。
中低收入人群改善生活、增加消费的欲望强烈,如果涨工资,增加他们的收入,可以迅速地把潜在需求转换为有效需求,增强消费者的购买力。 “月光族”:是指把每个月赚的钱都用光、花光的人,月光族一般都是年轻一代,他们与父辈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念不同,喜欢追逐新时尚,只要吃得开心,穿得漂亮,花钱花得潇洒,根本不在乎钱财。“月光族”的口号:挣多少花多少。 “月光族”为扩大国内需求做出了贡献。
三、鼓励买车买房,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国内需求。
家用轿车在降价,但养车的费用在上涨,“买得起、还得养得起”,汽油、柴油涨价后,增加了养车的费用,也加重了车主的负担。在油价上涨的同时,停车费、罚款、保险、保养费用等都在增长。这也增加了“有车族”的消费。
中央政府出台了政策拯救A股市;各省市地方政府也开始出台政策拯救房地产市场。 “政府救房市”也成大家争议的话题,有人赞成,有人反对。 救房市的前提:房价要降价,降到合理的价位,放弃暴利,回归正常价位,挤掉房价的泡沫,让更多的人买得起房。
刺激国内消费,扩大国内需求,改善民生,发展内需推动型经济。
与内需和经济发展相关的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