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1、美国的科技实力到底有多强2、美国的教育实力到底有多强
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美国仍然难逃信心危机的历史怪圈。1957年当前苏联把地球卫星送进太空时,美国人觉得天就快塌了。1980年代,当日本的各种电器大量涌进美国市场时,美国人又如临大敌。20多年后的今天,美国人对自己的科技实力又产生了怀疑,因为其经济增长率落在了芬兰的后面。
尽管如此,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美国在知识产权和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领先优势是巨大的,美国仍然是当之无愧的NO.1。众多的知名学者、专利发明、各类影响巨大的学术论文,以及诺贝尔奖得主,都从侧面证明着美国的实力。其中最根本的,还有美国科学界的自由的文化氛围,这也是推动着美国经济前进的动力之一,并且为发明创造和改革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科技创造的实质是一种主动、自发的行为。一个社会的创造力与自由的文化氛围息息相关,而美国社会正是追求着为人们的思想交流提供一个无障碍、限制最少的平台。在这里,各个民族与各种文化的融合创造出的不仅仅是美食和音乐,还有伟大的科学技术和科学家们。
在这样的氛围下,匈牙利人创办了英特尔,俄罗斯人创造了Google,中国人带来了雅虎。科学界宽松自由的文化特质为美国的科技生产力、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了智力保障。
目前,有人担心布什政府削减研发预算对国家实力的影响。然而,前苏联、日本,以及很多其他国家的失误正是由于过分相信科技创新必须要依靠政府作出全面的计划、提供充裕的资金,才能得到发展。本文源自21世纪网,文章地址:http://www.21cbh.com/HTML/2006-2-13/27550.html
美国教育的在哪些地方真正是有价值的?我有几个非主流的观点供大家参考:(我想强调下以下几点不是美国人特意设计出来的教育方式,而是在美国的教育体系中自然存在的,甚至连美国人自己都没意识到)
第一,信息量庞大:美国小孩所处的信息环境比我们国内的小孩来得好很多。美国各种前沿的信息资源非常多,不论是电视、电影、互联网、书店、图书馆。好奇心和上进心强烈的小孩就不断受各种最新信息带来的视觉和内容刺激,因此想法和点子就很多。记得当时我有一个初三的学弟,曾和我大谈微软如何通过授权建造自己的软件帝国。美国人的逻辑可能是这样的:不一定每个小孩都需要出类拔萃,但只要其中一个小孩是Steve Jobs 或者Mark Zuckerberg,美国人就能改变世界。
第二,与社会接轨早:美国小孩很早就通过打工、义工进入社会,与社会接触。初中和高中的设置的一些课程,比如修车、理财、电视制作,也直接与社会接轨。并且,在中学学校里,大家就像生活在一个外面真正社会的雏形中。在学校同学之间、老师眼中最好的学生并不是学习最成功的。成功的学生首先要有personal charisma(个人魅力),他(她)能和周围的同学相处很好,能感召和影响身边的人。Your peer like you as a person first, then admire your academic smartness. (大家要先喜欢你这个人,接下来才会去佩服你学习成绩的优异)
第三,全球化的视野:很多美国高中生常常打起一个旅行包自己一个人去世界各国走走,不断给自己注入一些新鲜的东西,不断获得新的视野。在美国,即使家庭条件一般的小孩也会自己上旅行网站,一个人定出又好又经济的旅游计划。
第四,品质教育(Courtesy Ecation ):在美国学校的不同场合,有各种细节会引导你要讲究诚信,要时时为他人着想。在学校里,一些穿着打扮很痞气的“问题学生”,在进门时也会顺手扶一下门,让后面的人都好进。另外一件小事我印象很深。有一回自习课,我想上厕所,对值班老师说“Can I go to the bathroom?”。(我能去厕所吗?)她答到“Off course you can do it.”(你当然懂得怎么去厕所)---她其实是在善意地提醒我要用更礼貌的说法:“May I go and use the bathroom?”(请问我是否可以去下厕所?)
第五,领导他人的能力:在和美国同学一起玩时,我观察到他们讲话都很开朗的样子,有时候爱大喊大叫,很有表演意识, 但是他们能做到哗众却不"取宠",一切都很自然。而且我的美国同学在组织集体活动中的确很有招数,总能把活动气氛搞得很好,调动起所有参与者的情绪。与美国学生在一起,我就常常感觉自己被这些同龄人的朝气所感染,“乖乖”地听他们讲话,跟着他们去玩,跟着他们乐。实际上,这不知不觉间,我们中国小孩与外国小孩在领导能力上就不断拉开距离。他们也许在智商并不比你高,但今天在学校课外活动中是他们带着你乐,明天在工作岗位上就是管理你。我们要从这个纬度找到我们跟外国小孩的差距,而不是总觉得那些外国同学很傻,只知道玩,学习上根本不用功。
再回到前面facebook和iPod的那个问题,为什么美国创新能力很强?为什么奥巴马很自豪地称美国是“the nation only bound by the boundary of our imagination”(一个仅被自己想象力的边际限制的国家)我想可能根源于美国是个移民大国,他做任何事情其实都是汇集全世界各种族聪明才智的集体力量。而美国人在自己教育中主要培养自己的大局观和领导力,然后自己在上面管理这些全球聪明才智。美国人的教育投资回报率高。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11-03/10/c_121173099.htm
⑵ 美国20世纪以来科学教育改革的历程对我有什么启发
世纪之交,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拉开了序幕,经过国家实验区和部分省级实验区的实验,今年秋季新课程将在全国许多地区大面积实施。其中,九年义务教育期间小学原先的“自然”改为“科学”,从三年级起开设;初中阶段既保留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分科科学课程,也新设了名为“科学(7~9年级)”的综合性科学课程。我国这次科学课程改革不同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和80年代初期的课程改革,那时,我国中小学科学课程改革与国际科学课程改革是不同步的,因为我们由于“文化大革命”的耽误,直到第一次国际科学课程改革浪潮退去以后,在70年代末期我国才开始借鉴和吸收60年代国际科学课程现代化的经验,着手编写改革开放以后新的中小学科学教材。而当前我国的基础科学课程改革,基本上与国际科学教育改革同步,也就是说我国的科学课程改革是在国际科学教育新一轮改革的背景下展开的,是国际科学教育改革浪潮的一部分。
一般而言,“二战”以后国际基础科学教育经历了两次大改革。第一次科学教育改革肇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持续了大约十多年,至70年代初期才告结束。1957年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后,引发了美国战后大规模的科学教育改革,其主要特征是科学课程现代化。所谓科学课程现代化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更新中小学科学课程的内容,使其反映20世纪上半叶以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让新的科学理论知识进入中小学科学教材,如原子物理、激光、DNA等内容都是在这次科学课程改革中进入中学教材的。二是在科学课程的设计、开发和实施方面,以布鲁纳提出的学科结构课程理论为指导,强调科学课程的学科结构化、理论化和发现教学法。科学探究(或探究性科学教学)就是在布鲁纳提倡的“发现教学法”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随后,这次科学课程改革运动蔓延到其他许多国家,形成了“二战”后第一次国际基础科学教育改革的浪潮。当时我国正处在“文化大革命”中,自己关起门来搞“教育革命”,致使包括科学教育在内的整个教育发生了一次大倒退。而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科学课程改革则是一次迟到的补课。
但是,第一次国际科学课程改革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功,甚至被认为是“失败”的。因为,就美国而言,20世纪70年代中期教育改革出现了“钟摆”现象,兴起了“返回基础”运动。70年代中期美国的一项评估研究发现,新的科学教材使用的范围并不广泛,科学教学的质量不但没有像预期的那样提高,反而降低了,甚至出现了大批新增的功能性文盲或科盲。因而,到了1983年,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提出了一份令人惊讶的报告——《国家处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然而,客观地看,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基础科学课程改革不能说是完全失败的。首先,经过这次科学教育改革,科学课程和教学吸收了此前进步教育时期“活动课程”的诸多积极因素,改造了传统的学科课程(加入了学科结构和科学探究的成分),因而在60年代以后出现了“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熔于一炉的新型科学学科课程。从此,西方独立的“活动课程”销声匿迹了,而注重既动手又动脑(hands-onandminds-on)的新型科学学科课程取而代之,消除了“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二元”对立的局面。
其次,新的科学课程固然难度大、理论性强,不仅使许多科学教师感到难教,也使大多数学生感到难学,从而失去科学学习的兴趣,但毕竟培养了一大批天才学生,一批科学英才,使美国科学技术人才短缺的局面有所缓解,这是今日美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仍然遥遥领先于世界的一个重要因素。实际上,第一次基础科学课程改革可以说只达到了一个目标,即为对付前苏联的挑战培养了一大批科学技术人才,提高了美国科学技术水平。但是,普及科学教育和提高广大青少年科学技术素养的目标却没有实现。这后一个目标,正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跨世纪的第二次科学教育改革——“2061计划”——所要继续完成的既定战略目标。
第二次科学教育改革的标志是1985年启动的、历经四年深入研究而在1989年公布的科学教育改革的总蓝图“2061计划”的第一个报告——《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它发出了“普及科学”(ScienceforAll)的号召,旨在提高全体美国人、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的科学技术素养。这份标志着美国科学教育改革进入实质性阶段的重要报告及其五个分科报告发表后,美国科学促进会和国家研究理事会又分别于1993年和1996年先后出台了《科学素养的基准》和《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这些重要的科学教育改革文献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科学教育改革,已经并将继续产生积极和深远的影响,从而推动了第二次国际基础科学教育改革浪潮的到来。总的来看,美国新一轮科学教育改革在有些方面与第一次科学教育改革具有相似的地方,但在许多方面又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若干主要特点:
(一)美国科学教育改革源自美国人深刻的危机意识,由此而产生了改革科学教育的坚强决心
美国人的教育危机意识在第一次基础科学教育改革时就充分表现出来。1957年前苏联的卫星上天使美国人惶恐不安,深感他们在科学技术上的落后构成了对其国防安全的威胁,因而在1958年颁布了旨在促进基础科学教育课程现代化的《国防教育法》。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人再次发现,他们在科学技术上的领先地位受到日本、德国等“二战”后重新崛起的经济大国的严峻挑战,加上在国际性学生科学学业成就评价中美国学生成绩落后,使他们的危机意识进一步增强。为了在21世纪的国际经济和军事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美国于1985年发起了跨世纪的、全面改革基础科学教育的“2061计划”。
(二)注重科学教育研究对科学教育改革的指导作用
如上所述,1985年美国科学促进会召集了30多名科学家、科学教育专家和各学科的大学教授组成《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报告调研组,他们花了4年时间深入研究,提出报告初稿后又经过数百名专家的论证和修改,最终提出了令人满意的第一份科学教育改革总蓝图。再如,1991年开始研制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也花了4年多的时间,“先后参与其事的专家、学者及其他方面的人士数以万计”。
美国之所以能够出台影响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文献,与其重视科学教育研究分不开。自20世纪60年代第一次科学教育改革以来,许多研究性大学纷纷设立科学教育学系或科学教育研究机构,培养了大批科学教育研究人才。据1996年美国《科学教学研究杂志》上一篇论文提供的统计数字,当时国际科学教育界被引用次数最多的53位科学教育专家中,澳大利亚有6人,以色列有5人,加拿大有1人,新西兰有1人,瑞士有1人,其余39位全都是美国人。这表明,美国科学教育改革确实有实力强大的科学教育研究的支持。
(三)科学教育改革还得到全社会的支持,尤其是科学界和企业界的大力支持
美国这次科学教育改革是全方位的改革,不仅涉及到科学课程与教学改革,还在科学教师教育方面、科学学业考试与评价方面、甚至科学教育系统方面都有一系列的改革。这样大规模、全方位的科学教育改革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要求全社会的参与。与20世纪60年代第一次科学教育改革一样,美国科学家积极投身于科学教育改革。如《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制订组的30多名成员中不仅有科学教育专家,还有许多著名的数学家、科学家、大学科学教授、系主任、校长、科学史学家、经济学家、教育行政官员、私人基金会的主席、甚至一些已经退休的著名教授。
在科学教育改革的实施过程中,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支持科学教育改革是当前美国科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支持科学教育改革的社会力量是具有丰富科学资源的研究单位和机构,如大学、企业里的研究所和博物馆,等等。第一种模式是建立伙伴结对关系,即来自企业、政府部门的实验室或大学里的科学家与中小学科学教师建立起经常性的联系。如在暑假期间安排教师到科学家实验室参与科学研究工作。此外,也可以请科学家到学校给学生讲演,或让学生到科学家的实验室参观。科学家与中小学教师之间这种伙伴式平等关系的建立,促进了教师的发展,促进了学校科学教育与科学实践的联系,促进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爱好。同时,这种伙伴结对的关系还使科学家有机会参与到科学教育课程改革中来。
另一种模式是企业里的科学家被“借到”一个学区或一个负责改进中小学科学教育的组织。例如,在亚特兰大,东南少数民族工程公司经常从IBM(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借用一个科学家,为期两年,帮助设计与进行一项旨在使中学生对大学教育和专业工作感兴趣的项目。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已有100多名IBM的科学家参与了改进中小学科学教育的此类项目。其他机构也有类似的计划。如美国一些海军基地让一些退休军官到中小学任教。
第三种模式是科学博物馆改变它们展出的内容以适应公立学校科学教育改革的需要。动物园和植物园也与学校紧密合作,利用它们所拥有的特殊资源开展一些革新活动,促进学校的科学教育改革。此外,一些大学校长,如耶鲁大学和许多其他大学校长鼓励它们的理科教授积极参与中小学的科学教育改革。
上述社会力量支持学校改革的种种项目,促使美国中小学的科学教育发生了一些积极的变化。首先学校科学课程的内容得到更新,科学课程因为与科学研究的联系而更加丰富。其次,由于企业里的科学研究面向实际,它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看到了他们在学校学习的科学知识的实际用途和重要意义。再次,它们使人们认识到,科学教育中的问题是既复杂又重要的,改进科学教育的责任和资源应该由所有的人来承担。最后,社会力量支持学校科学教育改革,特别是他们与科学家的联系与合作,极大地提高了中小学科学教师的积极性。
(四)科学课程改革具有系统性和配套措施
美国这次科学课程改革系统性强,配套措施到位,表现在:(1)从幼儿园到12年级,科学课程内容标准统筹规划,分K-4年级(K代表幼儿园)、5-8年级和9-12年级三个阶段,循序渐进,环环相扣。(2)基础科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和教师教育改革同步进行,如在教师专业发展学校里,中小学科学课程开发及教学改革与新教师的培养及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紧密结合的。这就避免了20世纪60年代科学教育改革中只注重科学课程开发而忽视科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不足。(3)科学课程与教学改革、评价改革也是配套的。评价注重教师的参与,注重改进课堂教学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等等。(4)为了使科学教育改革发挥最大效益,《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还建立了科学教育系统标准,使科学教育政策、机构、协会和组织之间更加协调。
从科学课程政策层面来看,这次美国科学教育课程改革有两个大项目。一个是2061计划,另一个就是“范围、顺序与协调”计划(Scope,SequenceandCoordination,简称SS&C)。前者是美国科学基金会及一些私人基金会资助并由美国促进科学协会主持的一个改革科学教育的项目,后者是由全国科学教师协会发起、由其会长比尔(BillAldridge)提出的改革计划。这两个项目都旨在对美国科学教育进行彻底的改革。两者之间有相通的地方,如“范围、顺序与协调”改革计划采用了2061计划的主要报告《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1989)中关于科学教育改革的建议。以加州为例,从1989-1990学年开始,加州最初有100所中学获得参加“范围、顺序与协调”项目的经费资助。这个改革项目旨在改革整个中学阶段(7至12年级)的科学教育,尤其是改革中学的科学课程。其目标是用一种新的科学课程代替以往的“夹层蛋糕课程”。所谓“夹层蛋糕课程”,是指19世纪末期“十人委员会”确立的科学课程的基本框架,即9至12年级的高中阶段,9年级学生学习自然地理(20世纪初期以后一种综合性的“普通科学”代替了自然地理)、10年级学生学习生物、11年级学生学习化学、12年级学生学习物理。新的科学课程首先要突破这种“夹层蛋糕课程”的模式,建立一种范围明确、顺序合理和协调一致的科学课程,让每个中学生每年都学习每一门科学。
“范围、顺序与协调”课程与以往“夹层蛋糕课程”相比有四点不同之处:第一,9至12年级学生每年都要学习生物、化学、物理和地学。第二,从课程内容上看,低年级学习具体的、描述性的科学知识,高年级才学习理论性的与抽象的课题。第三,每一门科学课程都强调学生所学的科学知识能够实际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第四,生物、化学、物理和地学各门学科要协调一致,加强它们之间的整合。
(五)科学教学改革高度重视科学探究和科学教育的普及
在科学教学改革方面,美国中小学一是强调以科学探究为中心,二是解决科学教育的普及问题。这两个问题都是上次科学教育改革已经提出但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
首先,谈科学探究问题。这里所说的科学探究不是指科学家的科学探究,而是指学校科学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所进行的探究式教学。如前所述,20世纪60年代科学教育改革中所流行的科学探究是以发现教学法为具体形态的,而80年代中期以来新一轮科学教育改革不再倡导发现教学法了,但是,科学探究不仅仍然被保留下来,而且成为基础科学课程的重要部分。也就是说,科学探究不仅是科学学习和科学教学的重要学习方式,而且构成基础科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例如,在《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的第六章从幼儿园到12年级的内容标准里,每个阶段头一项内容标准都是“作为探究的科学”。
但是,当前美国科学教育改革中所重视的科学探究与上次科学教育改革所倡导的科学探究或发现教学法已不可同日而语。20世纪60年代注重科学探究,但其背后隐含的却是归纳主义或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认识论观点。当时中小学科学教学中流行的一句口号是“我做了,于是我就领会”(Ido,andIunderstand),这种片面强调儿童动手“做科学”观点,后来遭到建构主义科学教育家的批判。迪瑞福(Driver)在探讨这一问题时认为,在科学课堂上,很多情况下学生不是“我做了,于是我就领会”,而是“我做过,却变得更加迷茫”[5](p.9)。20世纪自80年代以来,由于新的科学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已成为科学教育改革的主流理论,在中小学科学课程、教学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中,探究式教学已经不仅限于儿童“动手做”的探究活动或实验,而是基于学生自己已有的“潜概念”、“错念”或“认知框架”的基础上对科学概念的探索,因此,当前美国中小学科学教学中首先关注的不是科学活动或科学知识结构本身,而是“儿童自己的科学”(“children’sscience”)。在建构式科学探究教学中,教师要采用“概念图”(conceptmaps)等诊断性评价手段了解儿童在日常生活和语言交往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科学有关的个人观念及认知框架,引出儿童自己的观念,以此作为科学探究活动的出发点。建构主义理论之所以主张这样做,是因为科学探究或科学学习不能假定儿童在学习科学时头脑是“空”着的,学生能否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理解镶嵌于其中的科学概念或理论,首先是与其头脑中已有的相关观念和经验紧密相联系,或者说,学生已有的观念(不论是否正确)和认知框架是他们接受和理解科学概念和知识的坚实基础,并由此通过主动探究和学习发生一个“理智上的飞跃”,从而在他们自己原有观念的基础上,真正理解和接受科学界公认的概念。这就把以往教育学理论中由已知到未知的认识规律向前推进了一步:这里的“已知”不仅指学习一个科学课题之前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更重要的是指儿童在学习某一科学概念时其头脑中已经存在的相关观念、经验和认知图式。同时,这一重要的理论观点也为科学教育工作者在开发科学课程、编写科学教材、进行科学教学和评价时研究学生(他们的观念、兴趣和动机等)提供了更为充分的理论依据。
其次,就普及科学而言,美国这次改革强调科学教育要面向所有学生,“不论他们是什么年龄和性别,有什么文化或族裔背景,有什么残疾,也不论他们在科学上有什么抱负,有什么兴趣,有什么动力” 。其最终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技术素养。
反观我国的科学教育改革,一个突出的问题是缺乏科学教育研究的学术支持。我国从清朝末年至今学校科学教育实践经历了整整一个世纪的发展,但科学教育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却至今尚未形成。全国无一所大学建立科学教育系,正式设立科学教育研究机构的也没有几个,在教育学一级学科下面没有设立科学教育学二级学科,因此也就没有自己的科学教育研究队伍和科学教育学术刊物。这种在科学教育研究方面的落后状况,不能不引起政府有关部门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在国际上,科学教育学这个学科或研究领域,从20世纪60年代以后在西方发达国家随着科学教育改革的需要先后建立起来了,许多大学建立科学教育中心,如美国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爱荷华大学都有科学教育研究机构,它们不仅培养科学教师,也培养了一批科学教育的博士、博士后从事深入的科学教育研究。他们每年召开科学教育年会,出版了《科学教育》(1916年创刊)、《科学教学研究杂志》(1963年创刊)等著名学术刊物。又如在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英王学院、里兹大学、利物浦大学等都有强大的科学教育研究队伍,他们为英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科学教育改革提供了充分的学术支持。英国从20世纪60年代科学教育改革时起,大学教育学院开始有科学教育教授,创办了有国际影响的科学教育学术杂志,如《科学教育研究》(里兹大学1972年创刊)、《国际科学教育杂志》(1979年创刊)和《科学与技术教育杂志》(1983年创刊)。其他国家,如以色列、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等国家的大学都建立了较强的科学教育研究队伍和学术刊物,既进行科学教育人才培养,也进行科学教育学术研究。
从我国这次科学课程改革的情况来看,科学教育研究人才不足的情况已经相当明显。无论是科学课程标准的研制,还是科学教材的编写,我国都没有充足的科学教育研究人员参与其事(顺便说一句,科学家和大学理科教授参与的也还不多)。原因很简单,我国至今还没有给予科学教育独立的学科地位,科学教育人才的培养和研究队伍的形成都受到很大的制约。我们认为,科学教育改革不是毕其功于一役的事,而是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再次进行的事,甚至是持续不断要进行改革的事。不重视科学教育研究对国家科学教育改革将是极其不利的。
因此,我们呼吁国家有关部门和有识之士,在国家科学教育政策上重视基础科学教育研究,关注科学教育学科和研究基地的建设,加强科学教育研究人才与科学教师的培养。这不仅有利于今后我国的基础科学教育改革与发展,更是国家利益和国家发展的需要以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⑶ 美国为什么科技发达厉害!
1
美国地理条件非常的优越,两个大洋使得他不大可能被外来力量骚扰,打断自己的发展进程.不像其他国家那样容易被中断.
2
他的政治制度,三权分立使得他可以以高的效率来发展自己的国力.
3
他的文化非常的优秀,因为他直接继承欧洲文艺复兴的优秀果实,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青出于蓝的优秀的开放性文化,并有一大批优秀的高等学府,能培养出数量庞大,意识先进,努力奋斗的活跃在各个行业的精英阶层.在加上其对外卓越的宣传,使得全球顶尖的人才都愿意来美国发展,让其能用全世界的人才为自己服务.
4
其历代领导人的发展策略有非常紧密的连续性,使得其可以充分而高效的经略自己的对外战略,在加上其继承了英国非常优秀高明的对外战略和政策,所以其能在国际大棋局中获得最大限度的利益.
由于以上诸多原因的影响,加上90多年长期的国内发展和对外非武力的经略和渗透,以及二战后世界诸多强国国立衰弱,世界许多地方出现力量真空,美国的及时高效的介入才使得其科技,经济等方面一直处于世界最前列.
5.美国在2战后通过各种手段(包括阴暗手段)获得大量科学技术人才.
⑷ 科技第一,经济第一,军事第一,教育第一,综合能力第一。美国为什么这么强啊!
谁说的!美国自从金融危机后也开始一蹶不振了,别看表面上风光实际上背后开销非常大!说实话美国确实强短短的两三百年就发展成这幅模样我挺佩服的!
⑸ 美国的科技和教育发展状况是怎样的
19世纪初,美国在科学和技术研究,以及技术产品创新方面都是最具影响力的国家之一。美国政府一贯认为,科学技术开支是对国家未来的投资,并以此为准则制定科技政策。美国科技政策一向重视国防研究与基础研究,前者主要是为了维持军事上的优势,而后者则基于基础研究乃是国家长期发展之本的考虑。
人类工业史上许多最重要的发明,包括轧棉机、通用零件、生产线等都是源自美国,其中工业的生产线尤其重要,它使得工业的大量生产从梦想变为真实。其他重要的发明包括飞机、电灯泡与电话。
⑹ 美国得克萨斯州的教育科技文化情况是怎样的
德州是美国极具复文化特色的地方制,这里洋溢着美国传统的西部牛仔文化气息。同时这里也算美国经济发达的地方,人口和经济总量排名美国第二。德州有一个别名叫“孤星州”,是为了纪念当年德州从墨西哥政府独立出来。
近几年来,德州经济发展的很快,全美国发展最快的城市德州就占了三个:奥斯汀,达拉斯和休斯敦。原因是在德州的生活成本相对不高,而且资源很丰富,其低税政策吸引了很多加州纽约的大公司和高素质人才迁往德州工作与生活。达拉斯地区由于其气候和地理优势成为近年来世界500强公司热门迁移之地。像是AT&T、德州仪器(TI)、丰田北美、中兴,华为等鼎鼎大名的电信厂商,其总部或北美总部都在达拉斯。
德州也是一个教育资源很丰富的地方,拥有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全美49名),莱斯大学(全美14名),南卫理公会大学(全美59名),德州农工大学(全美69名)等等世界知名的大学。
对美国德州教育还有疑惑?最好的方法就是去一次游学!我们也会问您答疑解惑。
⑺ 总结美国的经济,科技,生活,教育
美国有高度发达的现代市场经济,其国内生产总值和对外贸易额均居世界首位。美国的经济体系兼有资本主义和混合经济的特征。在这个体系内,企业和私营机构做主要的微观经济决策,政府在国内经济生活中的角色较为次要;然而,各级政府的总和却占GDP的36%;在发达国家中,美国的社会福利网相对较小,政府对商业的管制也低于其他发达国家。美国的服务业占最大比重,全国四分之三的劳力从事服务业。美国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包括了黄金、石油和铀,然而许多能源的供应都依赖于外国进口。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农业出口国之一,主要农产品包括了玉米、小麦、糖和烟草,中西部大平原地区惊人的农业产量使其被誉为“世界粮仓”。美国工业产品主要包括了汽车、飞机和电子产品。美国也有发达的旅游业,排名世界第三。美国也是飞机、钢铁、军火和电子器材的主要输出国。自从1980年代隆纳·里根的总统任期以来,美国增加了对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运用,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并减少福利制度的规模,抛弃了自经济大恐慌以来长期实行的、偏向干涉主义的凯恩斯派经济政策。也因此,美国政府在社会福利方面提供的服务比其他工业化国家都要少,降低国内的税赋,并更依赖于自由市场和私营的慈善机构上。
交通运输:有“世界的十字路口”美誉的纽约时报广场美国拥有完整而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运输工具和手段多种多样。2000至2003年产值分别为3137亿、3061亿、3104亿及3178亿美元。与运输业相关的产品和服务约占美经济总量的3%,吸纳了1/8的就业。相较起于其他西方国家,由于汽车产业在美国的发展相当早,美国许多城市的发展都提前顾虑到了将城市和住宅区搭配道路网络的设计。为了连结广阔的国土,美国设计并建造了高通行量、高速度的高速公路,美国的国家交通系统主要便是依赖这些高速公路网。当中最重要的是州际高速公路系统的建设。根据2004年的数据,美国的公路总长为6,407,637公里,名列世界第一。大城市里也有建设公共交通的系统,纽约市的地铁网络是当中最大的,也是世界上载客量最为沉重的捷运网络之一。而区域铁路和公共汽车网络则延伸至长岛、纽约州、新泽西州、和康涅狄格州,都成为了世界上载客量最大的交通网之一。但是普遍而言,美国城市的公共交通相对其他发达国家较为薄弱,人们出行更多的使用私人汽车。美国建造了横贯大陆的铁路网络,用以在48个州之间运载货物。美国铁路公司(Amtrak)所建造的铁路网也横贯了48个州中的46个,专门用于客运用途。美国的铁路货运系统是世界最繁忙和先进的,且美国的铁路总长度位居世界第一。然而美国铁路的客运并不如西欧和日本那般发达,部分原因是出自美国国土的辽阔;若要到达数千英里以外的大城市,搭乘飞机会比搭乘铁路还要省时。美国政府的分析便认为空中客运是导致客运铁路公司在1970年代接连倒闭的主因。 空中运输是长途旅行的更好选择。以乘客量而言,在2004年全世界前30个最繁忙的机场中就有17个位于美国,包括了排名第一的亚特兰大哈兹菲尔德-杰克逊国际机场。以运货量而言,在同一年里,全世界前30个最繁忙的货运机场就有12个在美国,包括了排名第一的孟菲斯国际机场(MEM)。 许多世界上主要的港口也位于美国;最繁忙的是加利福尼亚州的洛杉矶港和长堤港,以及纽约港,它们全都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五大湖区(苏必利尔湖、密歇根湖、伊利湖、休伦湖、安大略湖)也有许多船运交通,每大湖都与密西西比河的河网络广泛连接,河的最下游直通大西洋。而第一个连接五大湖与大西洋的伊利运河(Erie Canal)则促成了美国中西部的快速农业和工业发展,并使得纽约市成为美国的经济中心。
科学技术: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首次登月美国在科学和技术研究,以及技术产品创新方面都是最具影响力的国家之一。美国政府一贯认为,科学技术开支是对国家未来的投资,并以此为准则制定科技政策。美国科技政策一向重视国防研究与基础研究,前者主要是为了维持军事上的优势,而后者则基于基础研究乃是国家长期发展之本的考虑。人类工业史上许多最重要的发明,包括了轧棉机、通用零件、生产线等都是源自美国,其中工业的生产线尤其重要,它使得工业的大量生产从梦想变为真实。其他重要的发明还包括飞机、电灯泡与电话。美国还在20世纪策划了著名的曼哈顿原子弹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和人类基因组计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最早研制出原子弹,将人类科技带入原子时代的新纪元。冷战开始后,美国最先在太空科学和技术领域取得成功,在太空竞赛中领跑,从而导致了火箭技术、武器研究、材料科学和计算机等领域的重大进步,1969年7月,当尼尔·阿姆斯特朗从阿波罗11号飞船中走出,成为踏上月球的第一人时,标志着竞赛达到巅峰。美国为计算机与网络发展史上贡献极大,包括二战中发明的计算机、初期的军事化应用,到今日个人电脑发展与革新,美国国防部创办的ARPA网是网络技术的先驱。在科学研究方面,美国学者赢得了大量的诺贝尔奖,尤其是在生物和医学领域。美国国家健康研究中心是美国生物医学的聚焦点,并已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使人类对肿瘤、阿兹海默症等疾病的治愈研究进入重要阶段。航空和太空研究的政府机构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波音公司和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一类的私营企业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⑻ 美国为什么科技发达厉害!
1
美国地理条件非常的优越,两个大洋使得他不大可能被外来力量骚扰,打断自己的回发展进程.不像其他国答家那样容易被中断.
2
他的政治制度,三权分立使得他可以以高的效率来发展自己的国力.
3
他的文化非常的优秀,因为他直接继承欧洲文艺复兴的优秀果实,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青出于蓝的优秀的开放性文化,并有一大批优秀的高等学府,能培养出数量庞大,意识先进,努力奋斗的活跃在各个行业的精英阶层.在加上其对外卓越的宣传,使得全球顶尖的人才都愿意来美国发展,让其能用全世界的人才为自己服务.
4
其历代领导人的发展策略有非常紧密的连续性,使得其可以充分而高效的经略自己的对外战略,在加上其继承了英国非常优秀高明的对外战略和政策,所以其能在国际大棋局中获得最大限度的利益.
由于以上诸多原因的影响,加上90多年长期的国内发展和对外非武力的经略和渗透,以及二战后世界诸多强国国立衰弱,世界许多地方出现力量真空,美国的及时高效的介入才使得其科技,经济等方面一直处于世界最前列.
5.美国在2战后通过各种手段(包括阴暗手段)获得大量科学技术人才.
⑼ 美国,在科技,教育,经济,军事,医疗,体育等几个方面在世界上都是领先的吗
可以这样说,美国在科技,教育,军事,医疗,体育等等诸多当面都是遥遥领先其他国家的,即使近几年收到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是俗话说的好“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当今世界美国的经济实力还是稳居第一把交椅。
⑽ 美国的科技实力和教育实力到底有多强
当今美国一超独大,超强的综合实力,任何一个对手在它面前都显得那么的可怜与弱小。下面用数据来说明美国在科技和教育方面的实力。
一、美国科技实力
1、美国在最关键的信息和通信技术领域,至少领先欧洲5年,领先日本10年。
2、美国在研发方面的支出为约300亿美元,占全球研发总额的40%,几乎与紧随其后的7个最富裕国家的研发支出总额一样多。
3、在 20 个科技领域中,美国在10个领域内领先世界各国。
4、诺贝尔奖是衡量科学成就与质量的重要指标。在过去
50
多年中,美国在这一指标上占绝对领先地位。2004年,在瑞典皇家科学院今年评选出的诺贝尔科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奖和化学奖)中,有8名科学家获得了这一世界上最负盛名的科学大奖,其中6名为美国人。
5、美国网络了世界各地最优秀的,最精华的基础研究人才。
二、美国教育实力
1、美国有2300多所四年制、授学位的学院和大学,此外还有1800多所两年制学院,叫做"社区学院"("community
colleges"),二者之和为4100所,是英国(228所)的18倍,德国(368所)的11倍,法国(545所)的7.5倍,日本(709所)的6倍。
2、全球大学综合实力前10名:1哈佛大学美国 、2剑桥大学 、3斯坦福大学 、4加州大学、5麻省理工学院、6加州理工学院 、7哥伦比亚大学 、8普林斯顿大学 、9芝加哥大学 、10牛津大学的排行榜中,美国占据了8位。
对比中国与美国在科技实力方面的差距:
先让我们来看看中美两国的综合科技和创新能力的差距,下面这张图是中国和美国在33个工业领域的科技实力雷达图,图片将这33个涵盖主要工业生产的领域分为科学研究型、工程技术型、客户中心型和效率驱动型四个大类,图片中红色三角形为美国,蓝色菱形为中国。
从图片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中国在家用电器、建材、铁路和高铁技术等少数领域领先美国,但在其他20多项技术领域都远远差于美国,特别是前沿行业中的商业航空器、半导体、生物机器、特种化工和系统软件等核心技术领域,和美国差距在20至30年左右。
2015年,在全世界100个热点科学研究前沿和49个新兴研究前沿领域中,美国在143个前沿领域都有核心论文入选,且在108个前沿的核心论文数都排名第一,中国在16个前沿的核心论文数为第一名,除了在化学与材料科学领域,中国的贡献度超过美国之外,世界科学研究的前沿突破基本上有8成来自美国,这就是科学研究实力的差距。
据悉,在世界500强科学研究机构2015年年度排名中,美国共占有198家大学和研究机构进入,其中前十名的研究机构中就有9所来自美国,美国的科学研究实力有多强呢?我们以哈勃太空望远镜为例子,众所周知,日本以高品质数码相机技术著称,但实际上世界高端光学强国第一名一直都是美国,而不是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