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大豆期货的政策影响
国家粮食局近日公布国家继续在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自治区内)实行玉米和大豆临时收储政容策。国家临时存储大豆挂牌收购价格为2.30元/斤。临时大豆收购期限截至2013年4月30日。从收储价格看,大豆2.3元/斤,折4600元/吨,较上年收储价提高了约15%。此次敞开收购,保护农民利益和种植积极性。收储对大商所豆一品种价格起到支持作用。
⑵ 影响大豆期货价格的主要因素有
历史上来看影响大豆价格走势的主要因素包括,天气因素特别是大豆生长时期的天气,回全球经济情答况,石油价格。
原油价格上涨带动农资成本上升,比如化肥,农机用油成本提升,从而推高农产品价格;(2)原油替代品价格上涨:原油价格上涨,燃料乙醇、生物柴油作为替代品的工业需求上升,推动部分农产品价格上涨。(2007--2008年的大豆上涨和大豆用于生物燃料的使用量增加有关)
猪周期对大豆需求影响。当猪肉价格较高的时候,养殖户可以承受较高的价格,当猪肉价格较低的时候,养殖户对饲料价格的承受能力有限,同时猪肉价格下降的时候也容易促使养殖户使用更多的豆粕替代品。
深度解析影响大豆涨跌的主要因素
⑶ 大豆生长周期有多长
大豆一般生长周期如下:
种植期:一般为6月份,在玉米种植及冬小麦收割之后。如果天气变化使玉米种植受阻,农民就会选择转种大豆。这就会导致大豆价格下跌,大豆市场价格可能会出现波动。由于大豆生长周期较短,因此其种植期可持续至6月中旬,而且如果此后的天气情况良好,大豆亩产不会降低。
发芽期:这一过程一般在大豆种籽吸收水分达到种籽重量的50%后开始,通常在种植后一至两周内开始发芽,取决于土壤湿度、土壤温度及种植深度情况。如果土壤湿度情况较差,就会严重影响种籽的发芽,农民就会等到有足够的水分时才会种植,或者在干燥的土壤上种植后再等待降雨后重新种植。
早期生长:在大豆发芽后25天左右,作物高度能达到6至8英寸。如果土壤湿度较低就会使大豆生长缓慢,并可能由于根系较浅影响作物吸收养分。在大豆发芽后,大豆秧苗要比玉米秧苗的生长力强,高温天气通常只会影响到大豆秧苗的上半部分生长。此阶段大豆根系生长较快。出枝期:大豆长出0至6枝。一般是在发芽后40天左右,顶茎的芽体较为密集并开始形成花朵。这一阶段大豆生长能够补偿大豆早期发芽或受到冰天气影响所受到的影响。在发芽期(6月中旬至下旬)与开花期(7月中旬至下旬)之间大豆生长情况将决定大豆开花的数量,并最终决定大豆最后的产量。
开花期:在大豆发芽后45至50天左右。开花期一般持续大约30天,使大豆对短期天气变化的敏感程度要低于玉米授粉期时受天气变化影响的程度。开花期时大豆高度能达到17至22英寸,已达到成熟期高度的50%左右。
结英期:在大豆发芽后55至60天,一般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如果气温过高或在开花及结荚期出现旱情可能会使结荚数量减少、、每个豆荚的大豆数量减少或大豆重量减轻,从而会使大豆亩产减少。通常情况下,7月份的气温对大豆最终产量影响较小,但在开花后期及结荚早期(8月份)如果出现异常高温天气,也会影响作物亩产。
⑷ 经济周期的相关影响
当经济开始衰退之后,企业的产品滞销,企业经营状况恶化,股息、红利减少,股票价格下降。经济复苏时,企业产品的销量开始上升,企业经营状况好转,企业发放股息、红利,股价逐渐回升。当经济达到繁荣时,企业盈利状况良好,股息、红利增加,股票价格大幅上涨。
股息是指股份公司从提取了公积金、公益金的税后利润中按照股息率派发给股东的收益。红利是上市公司在进行利润分配时,分配给股东的利润。
⑸ 为什么金融危机影响大豆价格,具体是如何影响的
影响大豆价格变动的因素有哪些|什么是影响大豆价格变动的因素 (一)大豆供应情况分析
1、国际市场供应情况
全球大豆以南北半球分为两个收获期,南美 (巴西、阿根廷)大豆的收获期是每年的4-5月,而地处北半球的美国、中国的大豆收获期是9-10月份。因此,每隔6个月,大豆都有集中供应。
美国是全球大豆最大的供应国,其生产量的变化对世界大豆市场产生较大影响。
2、国内大豆的供应情况
作为一种农产品(9.59,0.14,1.48%),大豆的生产和供应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首先,大豆种植、供应是季节性的。一般来说,在收获期,大豆的价格比较低。其次,大豆的种植面积都在变化,从而对大豆市场价格产生影响。第二,大豆的生长期大约在4个月左右,种植期内气候因素、生长情况、收获进度都会影响大豆产量,进而影响大豆价格。
3、进口量
我国是国际大豆市场最大的进口国之一。因此,国际价格水平和进口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国内大豆价格。
(二)大豆消费情况分析
1、国际市场需求因素分析
大豆主要进口国是欧盟、日本、中国、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欧盟、日本的大豆进口量相对稳定,而中国、东南亚国家的大豆进口量变化较大。1997年,亚洲发生金融危机,东南亚国家的大豆进口量锐减,导致国际市场大豆价格下跌。
2、国内市场需求因素分析
大豆的食用消费相对稳定,对价格的影响较弱。大豆压榨后,豆油、豆粕产品的市场需求变化不定,影响因素较多。大豆的压榨需求变化较大,对价格的影响较大。
(三)相关商品价格的影响
作为食品,大豆的替代品有豌豆、绿豆、芸豆等;作为油籽,大豆的替代品有菜籽、棉籽、葵花籽、花生等。这些替代品的产量、价格及消费的变化对大豆价格也有间接影响。
大豆的价格与它的后续产品豆油、豆粕有直接的关系,这两种产品的需求量变化,将直接导致大豆价格的变化。
(四)与大豆相关的农业、贸易、食品政策
l、农业政策的影响
在国际上,大豆主产国农业政策对大豆期货价格影响很大。1996年,美国国会批准新的《1996年联邦农业完善与改革法》,使1997午美国农场主播种大豆的面积猛增10%,成为推动大豆价格大幅走低的因素之一。
国内农业政策的变化也会对大豆价格产生影响。2000年,国家鼓励农民多种大豆,东北地区的大豆种植面积增加。
2、贸易政策的影响
贸易政策将直接影响商品的可供应量,对商品的本来价格影响特别大。在入世以后,我国大豆的进口关税要降低到3%。同时,由于大豆进口配额无法实施,未来我国大豆的进口量将保持在较高水平。
3、食品政策的影响
90年代以来,欧洲国家要求美国出口欧盟的大豆分离出“基因改良型”大豆,并对“基因改良型”大豆贴上标签。如果这一食品政策实施,那么就会对世界大豆市场,特别对转基因大豆产生影响。
(五)大豆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
中国大豆的进出口量,在世界大豆贸易量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大豆国际市场价格与国内大豆价格之间互为影响。大商所大豆期货价格与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大豆价格,其价格趋势相同,同时各自还具有自身的独立性。
⑹ 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对产业发展有什么影响
1. 经济周期简介
经济周期(Businesscycle,tradecycle)亦称作商业周期、经济循环或者商业循环,指在市场经济生产和再生产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现象或指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所经历的呈现一定规律的波动变化。
经济周期的描述更多是从经济运行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现象的分析和论述,其波动情况来说可以分成两个大阶段:扩张阶段和收缩阶段;进一步细分成四个阶段:复苏、扩张、衰退、萧条。对于经济波动变化采用的衡量指标包括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就业(失业)率、国内生产总值等。经济周期划分一般采用“谷-谷”周期划分法,即从一个波动的最低点到下一个最低点的间隔作为一个周期
2. 产业
指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由多个或者一二个企业的同类经济活动组成,也即具有某种共同特性的企业构成的集合或系统。产业的集合就构成了整个国民经济。产业是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分工形式的表现,是一个多层次的经济系统。产业分类方法包括:关联方式分类法、两大部类分类法、三次产业分类法、农轻重产业分类法、国际标准分类法、生产要素分类法等
3.相互影响
经济周期变化往往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特别在长周期中,在科学技术创新和消费心理的转变以及市场条件的调整,产品和服务供应和需求产生大的变化,以及产业的传递、扩散效应,经济周期波动往往伴随着旧产业的消亡和新产业的发展。经济周期中,各类企业的增加和扩张以及倒闭和收缩在不断变化中,但是在各种产业中的企业诞生、消亡、发展、规模变化等并不一样。在经济繁荣期,以主导产业为主的产业群因为技术和市场的成熟,具有快速扩张的能力,成为有利可图的行业,吸引大量资金和劳动力的投入,从而进一步推动生产规模和生产技术的提高,促使产业进入扩张状态。但是产业本身受到技术创新和需求的限制,具有其各自的生命周期,产业扩张具有一定的限度,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和技术创新的产生,原来产业的发展必然受到限制。这时需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转换,但是由于信号的延滞现象,市场调节产生滞后,产业发展往往超过其合理状态后才开始进行调整,形成产业转换衔接的断裂。这时,原有主导产业已达到发展的极限,无法进一步突破,而新的主导产业由于资源、资金、市场等的约束也缺乏发展。因此,在经济萧条期,原有主导产业开始发展缓慢或者衰落,新的主导产业陆续得到资金的支持,但是并无法占据总体经济的主导地位,并且其扩散和传递作用尚未渗透到其它产业中,更多是吸收资金和劳动力的投入,以培养产业逐步扩大,直到成为市场的主导力量,进入一个新的扩张时期
4.总结
其实很多时候总是产业结构的不断变化引起经济周期变动
⑺ 什么季节是大豆期货的低谷主要什么因素影响
如何分析农产品期货的季节性行情
农产品的共性就是具有固定的一年一度的播种、生长和收获季节性周期,也恰恰是农产品这种特有的季节性供求关系变化使得其价格波动在每年的一些特定时期内同向运动的趋势性十分明显。一般来说,我们可以根据这种季节性特征把农产品走势大体分为:播种生长阶段、收获季节、销售淡季和销售旺季等几个不同阶段。又因为期货价格是现货价格的指引,它们的基本面影响因素是一致的,走势基本是联动的,因此,下面我们以几个品种为例,从季节性影响因素这个角度分别对其期货价格走势进行对比分析:
首先拿大豆品种来说,根据自然规律从每年的4月开始,北半球的大豆主产国开始播种,当年9月份开始收割。从10月份开始,南半球的大豆主产国又开始播种,次年4、5月份收割。从这一种植生长周期可以总结出,每年的7、8月份属于全球大豆的供应淡季,大豆青黄不接,消费需求旺盛,因此价格多是高企;而每年的11月份左右是全球大豆的供应旺季,现货供应充足,价格多处年内低谷,这一规律从上图CBOT大豆行情长期走势中不难得到验证。
仔细观察以上CBOT和DCE大豆近年来季节性走势图,首先我们可发现,国内外大豆价格的相关性很强,纠其原因主要是:2000年以来人们膳食结构的调整使得我国大豆需求激增,国产大豆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消费。加之进口大豆出油率高,使得进口大豆数量出现大幅增长,导致国内外大豆价格走势联动性增强;其次,我们还可以发现:2000年至今,每年因季节性而形成的的阶段性高点多出现在5月-8月,主要是因为每年3-5月是销售旺季,而7、8月份又是供应淡季,这样高点出现在这期间就不足为奇;9-11月份进入大豆收获季节,受供应压力影响价格多处年内低点,产量确定后,随着消费的增加,库存的减少,价格有开始抬头趋涨。不过,每年二月份多是过节时期,市场交投清淡,谷物价格通常盘跌。这些规律都很好验证了大豆价格的季节性波动趋势。目前正处于8月份,正是供应淡季,又由于目前国内大豆主产区黑龙江省严重干旱,国内大豆减产基本定局,而美国大豆产区近期天气也是十分炎热干燥,大豆天气行情再度显现,在大豆收获季节来临前,有望走出一波上涨行情。因此依据这一特点可以估计在9--11月份供应压力前大豆可能会形成一个短期高点。
接着再看玉米品种,玉米与大豆的生长周期相差无几,从上图可发现玉米最明显的特征是仲夏到收获期间价格多是走跌。由于新年度玉米产量不确定性的影响,7月份的价格往往达到年内最高价格。即使在7月份中期之前价格开始跌落的年份,如果收获前景可观,价格仍可持续走低。每年10月正值收获季节,由于大量玉米集中上市,市场供应压力最大,价格往往会跌到一年中的最低水平。而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持续不断的消费,玉米库存量也越来越少,而价格也随着变化。农业部前期发布的《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规划(2007~2015 年)》(以下称《规划》),提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生物质能产业要按照大力发展农村沼气,积极发展农作物秸秆固化成型和气化燃料,适度发展能源作物的发展战略,因地制宜地确定发展重点和产业布局。这对前期国内利用玉米发展燃料乙醇的炒做泼了一盆冷水,玉米期价也因此 从1700元/吨上方连续回落至1500元/吨以下。由于过渡打压后,近期的东北农作物用地发生干旱灾害,导致玉米期价产生了"反季节"的上涨行情,但于8月10日将有"吉林省2007年轮换地方储备粮竞价销售交易会",届时将销售轮出省级储备玉米10万吨,这对于玉米期价将是一个压力。在供应季节来临前玉米产生大幅度反弹的行情较小,上涨空间有限。
最后转到国内外小麦品种上,以北半球冬小麦为例,其播种时间为10月上旬(寒露后)至下旬,收获期在5月下旬至6月初。小麦有两个明显的季节倾向:其中之一就是冬末到收获季节来临之前的春季这一时期惯于下跌。多数年景,小麦价格在1、2月份因资金回拢影响都会经历季节性疲弱期。又因每年冬麦上市后的7月份一般为小麦的供应旺季,价格多处年内最低点;另一个趋势就是从收获季节的低点到秋季或者冬初小麦消费逐渐进入旺季,价格倾向于上涨,春节左右因消费带动价格到达年内高点。在今年的六、七月份新麦集中上市压力下,强麦期价产生了一个季节性低点,随后变于七月底产生了强劲的上涨。
综观以上三个品种的季节性因素对价格变化的长期影响作用,尽管活跃的期货交易可以削弱较明显的价格运动趋势,但特定时节的价格同向波动趋势仍然十分明显。从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农产品的价格趋势主要是受供给和需求两个基本面因素影响。而农产品的生长周期又是有季节性的,这样每年从作物播种到收获前夕,由于旧年度作物的库存量与新年度作物的产量存在不确定性,作为具有预测效应的期货交易往往容易随着市场对天气、病虫害等因素的炒作而大幅波动;其后随着收获季节到来农产品每个品种的新年度产量情况逐渐明了,必然市场就开始面临季节性的供应压力,若是丰产年头供应压力则最重,价格也最弱。若是减产年头则价格很容易走出反季节性上涨行情;新粮上市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期货价格对需求、库存等因素的反应越来越敏感,其趋势性也越来越明显,尤其进入消费旺季,市场的供需矛盾不断得到深化,此时市场人气越来越旺,持仓量迅速增加,期货价格往往最强,当然其中也不乏对新概念题材的炒作。因此,季节性因素是我们在制定农产品操作计划时应该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们分析上述几个品种价格的季节性走势是建立在对各品种长期数据统计的基础之上的,尽管其整体体现出了农产品由供求主导的季节规律性,但其中不时也存在偶然现象。例如2003年大豆收获季节的反季节上涨,主要是由于当时中国大量进口美豆,而恰恰美豆又大幅减产,一时间美国大豆库存消费比创20几年来历史新低,处于那种供求严重失衡状态,市场充满了对未来供不应求的预期,季节性收获压力完全被抹煞,导致价格在收获季节一路狂飙。此外,一些国家的政治、经济等突发因素,还有一些新概念题材的影响也容易导致价格的反季节性走势。这就提醒我们,在分析相关农产品走势时,也不能只简单地依据其季节性走势来操作,其他阶段性的因素也需要时时加以关注并能做出客观评估。
总之,在世界范围大的供求基本平衡的前提下,农产品的季节性特征表现突出,当大的供求面严重失衡时,季节性特征往往容易被淹没,价格很容易走出反季节性行情。季节性特征是农产品的固有属性,进行季节性分析可以为我们提供价格短期内的发展趋势,但要把握其长期走势还必须同时兼顾其它大供求面的影响因素。
⑻ 经济的周期波动,对产业发展有什么影响
经济周期波动。经济周期中的增长与波动的关系比较恰当地描述为“产出-物价”的菲回利普答曲线。这种菲利普曲线以经济增长率替代了原菲利普曲线中的失业率,这一替代是通过“奥肯法则”实现的。
奥肯法则(奥肯,1962)是实际失业率相对于自然失业率每降低一个百分点,实际产出水平就会超过潜在生产水平而增长越三个百分点,这样就将完成了就业与增长的替代,构造了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关系。理论假定了“现实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的偏离”,这一偏离表现为一定时期内社会总供给的缺口和物价上涨压力。从而也计算了潜在增长率,并以此模拟了增长和通货膨胀的关系。
所谓潜在经济增长率是指,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内,即在既定的技术和资源条件下,在实现充分就业和不引发加速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一国所能达到的可持续的最高经济增长率。典型的经济周期波动中,在经济波动的上升期,随着需求扩张,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上升偏离,物价上升,回落亦是相同原理。
⑼ 洪涝对大豆生长的影响有哪些
土壤水分过多对植物产生的伤害,称为涝害。涝害有两层含义,一是旱田作物在土壤水分过多时所受到的伤害,通常称为湿害;二是指田里积水淹没作物的局部或全部时所造成的伤害。
涝害不在于水分过多本身,而是水分过多产生的次生伤害,如缺O2、CO2积累等。湿害和涝害引起根系的吸收能力和合成能力下降;土壤厌氧微生物活动,产生有害的还原型物质H2S、FeO等毒害根系;降低光合作用;乙烯含量升高,促进植物衰老,活性氧伤害。湿害和涝害轻微时,根系的生长和功能受阻,使地上部生长受抑制,叶片萎蔫;严重时根系腐烂,全株死亡。
大豆根区土壤受涝后,植株表现在:①上中部叶片失绿呈浅黄色,严重时呈黄白色,下部1~2片复叶早衰、枯黄、脱落。②植株生长缓慢,长出一片复叶需3~5天(未受涝的,需2~3天),而且叶片小、薄、黄、没劲。③受涝植株根系发育不良,新根少,根老化,严重时根表皮及根毛脱落,根呈暗褐色,并有臭味,而且根瘤明显减少,仅有正常植株根瘤总数的1/3~1/2。生产实践证明,受涝时间越长,根区土壤积水越深,上述症状就越明显。
(胡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