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逐渐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对中国有哪些影响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外国资本主义从中国得到了割让香港岛,赔款2100万两银元,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口通商,以及协定关税权、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一系列特权,严重损害了中国的独立主权。
《南京条约》签订后,美国、法国接踵而来,乘机索取特权,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从此中国开始经受更加深重的苦难,中国人民面临着更为复杂曲折的斗争。
各方面的影响:
1、政治方面:
清政府开始一步步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随着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和贸易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中国逐渐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2、经济方面:
随着列强向中国倾销产品和对中国丝、茶等农副产品的收购,逐渐把中国卷入世界市场;原本占主导地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受到强烈冲击,中国日益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一部分。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3、思想方面:
鸦片战争后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抛弃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求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对封建思想起到了一定的冲击作用。
社会矛盾上,随着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变成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鸦片战争后上海经济的发展扩展阅读: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对当时的知识精英的影响:
左宗棠非常关心战事,如饥似渴地搜集、阅读外国资料,曾多次致信老师贺熙龄询问战况:“洋事不知近如何说,兵心涣散,实出意外,岂彼族别有蛊厌之术邪!”
他还在《上贺庶农先生书》中提出了自己的御敌之策,分为“料敌、定策、海屯、器械、用间、善后”等篇,主张以战取胜,以胜保民,和英国打持久战,各省要“练渔屯,设碉堡,简水卒,设水寨”,并弹劾穆彰阿、琦善等“投降派”,认为“坚主和议,将恐国计遂坏伊手”。
《南京条约》签订后,左宗棠极其郁闷,在家书中感慨:“英入犯浙,又掠吴淞,直抵江宁,而五口通商之和议成矣。时局如斯,彼谋国者之肉宁足食乎!梦想所不到,古今所未有。”而当时一介布衣的左宗棠报国无门,甚至想跳海自杀,“吾既不能蹈海而亡,则惟有买山而隐耳。”
鸦片战争刚结束时,魏源完成了另外一部重要著作:《道光洋艘征抚记》。这部书对鸦片战争最早地做了完整、忠实的记录,被誉为“当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进步意义的‘当代史’”。
激于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国耻,魏源还写就了《圣武记》,这本书序称“告成于海夷就款于江宁之月”,记录了清朝建立以来主要的重大战役,史料价值之外,“也代表着传统经世学者对于地缘政治战略思考的最高水平”等。
㈡ 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发生巨大变化的主要原因
伴随着西方殖民者的侵略,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市场,沦为半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进行原料掠夺和商品输出,导致中国农民手工业者大量破产,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形式被打破,中国成为他们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成为资本主义体系的组成部分。
同时殖民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刺激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㈢ 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经济的变化
基础知识:鸦片战争爆发前清朝的衰败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崛起;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原因和危害;林则徐的禁烟运动;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和经过;中国军民的英勇反抗;鸦片战争结束
情感教育:
①鸦片战争是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同清朝的封建统治发生碰撞的必然结果;
②通过讲述鸦片输入对中国的危害,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教育;
③鸦片战争给人们揭示了“落后就要挨打”这一道理,从而教育学生奋发图强,为国家强大而读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能力培养:①培养学生运用“透过现象看本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等观点辨证观察、分析能力;
②培养学生用史实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鸦片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和起因
难点:通过鸦片战争的史实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
新授课
投影仪
中国这个东方文明古国,曾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在封建社会中,它昂首走在世界的前列,然而当人类历史步入近代后,中国社会遭到了一次又一次的外部冲击,经受了一个多世纪的蹂躏,最后远远落在了世界的后面。中国这个古代巨人在这百年多的时间里究竟做了什么?从今天开始,就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近代中国。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840年————————1919年————————1949年
(鸦片战争)(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
一、鸦片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
1、鸦片战争前的国际形势——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迅速崛起
从17世纪开始,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到19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工业资本主义生产的存在和发展,需要不断开辟新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如何实现这一需要?
————加紧对外扩张
资本主义发展对于市场、原料的要求同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存在着不能克服的矛盾,这也是鸦片战争爆发的深刻原因。
2、鸦片战争前的国内形势——清王朝的腐朽没落
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处于晚清,也即封建社会的末期,历朝历代在其末期无不隐藏着严重的统治危机。
从经济落后、政治腐败、外交上闭关锁国三方面总结,可见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呈现出封建末世的衰败特征。
总结后提问:中英两国远隔重洋,一个在亚洲东部,一个在欧洲西部,相隔如此遥远,为何会在19世纪中期爆发战争呢?
国别
中国
英国
时间
19世纪上半期
19世纪上半期
社会形态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经济基础
自己自足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军事力量
装备陈旧、纪律败坏
船坚炮利,战斗力强
对外政策
闭关自守
殖民扩张
中英贸易
出超
入超
综合实力
日趋衰落
世界强国
从表中可以看出,到19世纪上半期,欧亚大陆两端的中英两国兴衰局势已经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鸦片战争前中国日趋衰落的国力构成了英国侵略中国的可能性,而英国为了满足自身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迫切要求扩大海外殖民地和市场,这就又决定了英国要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的必然性。
二、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
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出超——贸易顺差
入超——贸易逆差
①为什么在中英正当贸易中,英国处于贸易逆差的地位?
中国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对外国的工业品具有顽强的抵抗力,中国对外国商品需求量少;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限制
②英国为何在这一时期对中国走私鸦片?有何危害?
扭转对华贸易逆差,打开中国市场。
英国从向中国输入鸦片起,直至鸦片战争爆发前,输入的鸦片数量逐年激增,它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罄竹难书。
鸦片走私不仅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灾难,同时也严重威胁清政府的统治。
2、林则徐的禁烟活动和虎门硝烟
①列举出力主禁烟的代表人物
②道光帝为什么会接受林则徐等提出的禁烟主张?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③林则徐的禁烟措施
④虎门硝烟:1939年6月
三、鸦片战争
1、战争爆发的原因
两种说法:①因为林则徐禁烟,鸦片战争才爆发。
②西方学者说“鸦片战争是维护商业的战争”。
否定两种说法,均从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来分析。
英国政府发动这次侵略战争是蓄谋已久的,以大炮保护鸦片走私,是英国资产阶级的既定政策。工业革命以后的英国,随着工业化大生产的发展,迫切需要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对外扩张。侵略扩张是资本主义的本性。——必然性(清政府的腐败、国力衰弱为必然性的实现提供可能;英国要用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
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为扭转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进而发动了对中国的武装进攻。中国正义的禁烟运动被英国作为发动战争的借口。——偶然性
偶然的历史时间能起到加速或延缓历史发展进程的作用,但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规律。
2、战争性质
英方: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殖民侵略战争
中方:反侵略的自卫战争
3、战争过程
①结合P4战争形势图,使学生明确并简要复述战争发展的三个阶段
英国
中国
1840年
英舰封锁珠江口,鸦片战争爆发
林则徐在广东戒备森严
英军沿海进犯,到达天津白河口
琦善向英军保证惩治林则徐
英军撤退
道光帝将林则徐革职查办
1841年
英军侵占香港岛
①三元里人民抗英
英军攻占中国东南沿海一些城市
②陈连升、关天培、等将领为国捐躯
③清政府组织抵抗不力,战事节节失利
1842年
英舰驶抵南京下关江面
①陈化成、海龄等殉国
②清政府屈服求和
也即三个阶段:
战争爆发(1840.6)——战争扩大(1841)——战争结束(1842.8)
②突出捐躯的爱国将领
③英国侵占香港岛与三元里人民抗英
英国侵略者从侵入中国领土的第一日起,就开始了极其残暴的屠杀和劫掠。可见,这是一场非正义的侵略战争。也就是从这时起,中国人民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三元里人民的斗争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武装斗争的开端。此外,广大的爱国将士英勇作战,为国捐躯,表现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的情操。
4、中国战败的原因和教训
对比指出:这场战争的结果是正义遭到惩罚,野蛮亵渎了文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
内因:中国封建经济落后,综合国力衰弱,政治腐败,军备废弛,纪律败坏;清朝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使科技落后;清政府战和不定,妥协投降,组织抵抗不力。
外因:英国19世纪完成工业革命后,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科技发达。
一句话: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无法抵挡新兴的资本主义
教训:落后就要挨打,腐败就要亡国。
㈣ 上海的经济历史
先秦至元代,上海渐成为粮、盐产地。
元朝在上海镇设立市舶司,与广州、泉州、温州、杭州、庆元(宁波)、澉浦(海盐)合称全国七大市舶司。
明代起,上海发展为重要的棉纺织基地。
1843年鸦片战争后上海开埠,移民从各地涌入,上海凭借独特的地理和政治环境迅速崛起,对中国近现代科技文化与工商业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要地位,“为中外观瞻之所系”。
自1858年《天津条约》签订到1906年,鸦片买卖合法化,上海成为当时中国最主要的鸦片输入港。
中华民国时期,上海是亚洲最大的城市、中国最重要的工商业中心,有“东方巴黎”的美誉。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上海是中国大陆地区最重要的工商业与制造业基地。
1990年起施行的浦东开发开放政策使得上海经济快速发展,并于2005年设立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进入1990年代后,上海重新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金融及贸易中心。
1994年11月,东方明珠电视塔完工。
1999年3月18日,金茂大厦正式开张营业。
1999年8月,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开业。
2001年10月21日,上海承办了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2006年6月15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六次会议在上海举行。此外,每年还有各种主题的大小展会在上海大量举行。会展业已经成为上海的重要产业之一。
2008年,已平顶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成为中国大陆地区最高大厦。
2010年4月30日,世界博览会在上海开幕,这是在中国举办第一次世界博览会,至10月31号结束。
知识所限,只知道这些。
㈤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发生了哪些变化
随着列强向中来国自倾销产品和对中国丝、茶等农副产品的收购,逐渐把中国卷入世界市场;原本占主导地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受到强烈冲击,中国日益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一部分。
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但是外国资本主义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一定程度上致使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清廷对于《南京条约》的不平等性反应并不激烈,反而对中英两国文件采用平等体制感到不安。 但是经济上,对外贸易迅速增长,同时也对外国开放了中国市场。
(5)鸦片战争后上海经济的发展扩展阅读:
形式上独立自主,实际上为帝国主义间接统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含义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深刻内涵。半殖民地是指政治上国家主权遭到破坏,是一个已经丧失国家主权又没有完全丧失主权的国家,或者说是部分丧失国家独立自主主权。
在经济上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在文化中表现为“西学东渐”。半封建是指社会经济中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近代资本主义因素产生并日益发展,既保存了封建主义经济制度又发展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㈥ 鸦片战争以后频繁来上海的外国商船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这一现象对中国经济产生了什么影响
反映了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的历史现象
影响:
1 、消极影响: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具有阻碍作用,这是主要的。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对近代中的主权逐步丧失,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逐步确立,使中国近代化发展最终失去了独立发展的可能性,治等方面完全沦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附庸。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导致中国资金大量外流,加剧了中短缺;帝国主义国家贷款给中国军阀官僚,造成军阀混战,中国局势动荡不宁,使中国的经济建设缺乏和平安正常进行。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设立工厂,开采矿产,修筑铁路,利用特权,与中国民族企业争夺市场,民族企业。中国近代化趋势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下发展艰难。
2 、积极影响: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客观上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具有推动作用。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侵略,使中矛盾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逐步破坏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方的先进生产技术、经济制度、经营管理方法和科技人员,从而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条件和可能;随着民族矛盾的尖锐,又推动先进的中国人积极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大力宣主义政治、经济制度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并在实践上积极努力,客观上又推动了中国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进程.以上是经济的影响.
简要概述就是:经济上,随着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和对中国丝、茶等农副产品的收购,逐渐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中国占主导地位时期结束,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开始进入半封建社会。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㈦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经济状况发生了哪些变化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经济状况和社会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西方工业国家的产品回凭借军答事强权的支持和自身的竞争力,从沿海深入内地,无情地撕裂着中国自给自足的传统经济的网络,而受到这种刺激,中国的官办工商业和民间工商业也日渐兴旺,城市出现畸形的繁荣。
㈧ 上海的发展史
上海的历史变迁 几个世纪以来,上海都只是个小渔村,直到13世纪才发展为城镇。公元751年,在今天的松江首先建起了行政县,称为华亭县;至宋朝(公元991年),松江河南岸青浦东北又有青龙镇。为了方便交通,商船都选择今天黄浦外滩为停靠码头,河西岸于是逐渐出现一座城市取代青龙镇,成为新的港口和商业中心。南宋时期(公元1260-1274年),上海地位日益重要,这里商船云集,热闹非凡。公元1292年,元朝在此设立行政县,到明朝已成为国家的纺织和手工业中心,并建起了第一座厂。清政府在公元1685年设立上海海关,一个国际性大商埠从此发展起来。鸦片战争结束后,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根据条约规定,上海被开放成通商口岸,隧进一步沦为国际殖民地。外国资本的入侵垄断了上海及东南沿岸的手工业,但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上海的商业、金融、纺织、轻工业和交通运输。同时,民族工商业也开始成熟起来。上海不仅成为中国的商业金融中心,也控制了国家的工业命脉。 上海西部在6000年前就已成陆。市区成陆约在10世纪前叶才全部形成。 公元前223年.秦灭楚后设会稽郡,治所在苏州。会稽郡辖缪县、由拳县和海盐县。缪县包括今嘉定、上海两县及青浦、松江两县大部和市区部分地区。今嘉定县境内还有一个以缪命名的缪城乡。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修筑了一条由咸阳经湖北、湖南而抵江苏、上海一带的宽阔驰道。据史载,驰道宽50步,每隔3丈植树一株。驰道通过今松江西北,“经青浦古塘桥,西通吴城”。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率丞相李斯、少子胡亥等一批文臣武将南下巡游,曾通过松江西境和青浦南境的横山、小昆山、三泖地带,看到当地物产丰富,人众熙攘,人们划船在水上交易。这说明上海那时还没有形成城市。 到了晋代上海地区主要依靠渔、盐之利,经济已相当发达。
㈨ 上海城市发展的历史
上海(Shànghǎi)是中国第一大城市,世界第八大城市,中国中央四个直辖市之一。有超过2000万人口居住和生活在上海及其附近地区。上海位于中国的华东地区,地处长江和黄浦江入海汇合处,是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一部分。
昔日的上海,只是一个以渔业和棉纺织手工业为营的小镇。19世纪,由于上海良好的港口位置使其开始展露锋芒。1842年《南京条约》签定后,上海成为中国开放对外通商的口岸之一,并很快因成为东西方贸易交流的中心而迅速发展。至20世纪30年代,上海成为跨国公司开展贸易和商务的枢纽。但在1949年建国之后,外国人几乎全部离开了上海,上海随即没落。改革开放后的1990年,上海又开始重现往日的繁华,成为了今日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全球最大的贸易港口。
上海目前也是一座新兴的旅游目的地,由于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众多的历史古迹,如上海的地标——浦西的外滩和新天地。但在一江之隔的浦东,却呈现出另一番繁华景象:东方明珠电视塔与金贸大厦、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等建筑共同组成了全球第五大天际线——上海天际线。而在建的全国最高建筑——上海塔则会使上海陆家嘴金融区的建筑呈现“品”字形的三足鼎立之势。
今日的上海,不光是中国重要的科技、贸易、金融和信息中心,更是一个国际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地方。上海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全球重要的经济和贸易中心。一些提案也提出上海会成为未来的全球城市。国际主流媒体更将上海形容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典范”。
上海即将举办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
、历史沿革
1928年的上海外滩上海地区,吴淞江以南于公元751年(唐天宝十载)析嘉兴东境、海盐北境、昆山南境之地置华亭县。1277年(元至元十四年)升华亭县为华亭府,第二年改为松江府。至清代松江府辖有华亭、娄、上海、青浦、金山、奉贤、南汇7县和川沙抚民厅。吴淞江以北于1218年1月7日(南宋嘉定十年十二月初九日)设嘉定县,后又析出宝山县。长江口的沙洲于907年左右(五代初)置崇明镇,1277年升为崇明州,1369年(明洪武二年)改为崇明县。上海市区原是吴淞江下游的一个渔村,至唐宋逐渐成为繁荣的港口。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年)建上海镇,镇因黄浦江西的上海浦得名。1291年(至元二十八年)经元朝廷批准,1292年正式分设上海县,辖华亭县东北、黄浦江东西两岸的高昌、长人、北亭、海隅、新江等5乡,为松江府属县。新近发掘的松江广富林将上海历史极大推前。
1927年设立上海特别市,1930年5月改称上海市。
“申”、“沪”由来
上海,简称“沪”,别称“申”。大约在六千年前,现在的上海西部即已成陆,东部地区成陆也有两千年之久。相传春秋战国时期,上海曾经是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邑,故上海别称为“申”。公元四、五世纪时的晋朝,松江(现名苏州河)和滨海一带的居民多以捕鱼为生,他们创造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叫“扈”,又因为当时江流入海处称“渎”,因此,松江下游一带被称为“扈渎”,以后又改“扈”为“沪”。故称上海为“沪”,又称申城。
建城
唐天宝十年(公元751年),上海地区属华亭县(现今的松江区),范围北到今天的虹口一带,南到海边,东到下沙。宋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因松江上游不断淤浅,海岸线东移,大船出入不便,外来船舶只得停泊在松江的一条支流“上海浦”(其位置在今外滩以东至十六铺附近的黄浦江中)上,南宋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在上海浦西岸设置市镇,定名为上海镇。元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元朝中央政府把上海镇从华亭县划出,批准上海设立上海县,标志着上海建城之始。
近代
16世纪(明代中叶),上海已成为全国棉纺织手工业中心。公元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清政府在上海设立海关。19世纪中叶,上海已成为商贾云集的繁华港口。鸦片战争以后,上海被殖民主义者辟为“通商”口岸。1949年5月27日,上海获得解放,开始新生。
㈩ 1.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发生了哪些变化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化有
①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②近代企业开始出现
③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