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海洋经济的政策支持
财政部、海洋局年6月3日发布通知,决定以发展海洋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抓手,支持部分地方开展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 。
这份名为《关于推进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的通知》明确:以海产养殖、海洋生物制药等海洋生物产业为重点,给予专项资金支持;突破一批制约海洋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和重大技术,发展壮大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企业。
资金扶持三重点
财政部发力,力挺海洋经济创新发展。
其中,对于海洋养殖,未来资金将主要扶持三项重点技术,即工业用藻类和动物新种质高效养殖、工业化循环水养殖和离岸型智能化深水网箱养殖。
至于第一项技术,相关文件称将针对食品工业和医药工业对琼胶、卡拉胶等大宗产品的应用需求,重点支持高含量、高产量的优异藻类和动物原料养殖,以及海马、产毒河豚等海洋药源生物新种质产业化等。
而在工业化循环水养殖方面,未来将围绕精确控制、环境友好、集约式海洋生物工业化养殖,支持年产200吨以上的精准高密度循环水鱼、虾类养殖产业化示范,具备在线实时监控、自动调控与投饵、水循环率达90%和产品优质健康等特点,形成集成生物、信息与工程技术的精准生产体系。
眼下,在日益严重的海水污染环境下,工业化循环水技术的发展为海水养殖提供了另外一种有效规模化生产途径。
各地动作频频
海南、广东、山东……为推进海洋经济发展,各沿海省份动作不断,纷纷出台政策并引导资金培育当地相关项目。
举例来说,离岸智能化深水网箱养殖是沿海鱼类养殖的推广方向。据介绍,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作为高投入高产出项目,是当今鱼类养殖最高生产力的代表之一。
就在“十二五”期间,海南、广东、山东均计划实现养殖规模翻一倍以上,包括国联水产(6.150,0.00,0.00%)等公司也开展深水网箱产业园区计划,大力推动相关技术应用。
对此,上述通知明确:未来将主要针对海水网箱养殖发展中的小型、分散等问题,支持年生产60个以上适合20米至30米水深的离岸型智能化深水网箱养殖系统,开展年产300吨鱼类养殖的产业化示范,形成从苗种培育到加工销售一体化的运营模式,建立深水网箱养殖产业规范体系。
优势产业先行
海洋生物医药与制品以及海洋装备的蓝图已现。
上述通知表示:将支持海洋生物创新医药、新型海洋生物制品和材料发展,包括海洋创新药物(含二次开发)和中药等。
在海洋生物制品方面,资金支持范围包括年产150吨以上蛋白酶、脂肪酶等海洋新型酶类、年产15吨以上生理活性功能显著的海洋糖类、脂类等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等。
海洋装备的支持范围则涵盖海洋观测与探测装备、海洋生物产业装备和海洋工程配套装备与设备三类。
下一步,相关部门要求山东、广东、浙江等沿海示范地区在海洋生物高效健康养殖、海洋医药与生物制品、海洋装备等三大领域中选择一个最有基础的作为示范重点,尽快取得突破。
未来,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将采取目标考核、滚动支持、包干使用的方式,支持相关科技成果的转化、产业化和市场培育。
B. 指出我国发展海洋经济的优势,并针对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据统计,2013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46570亿元,比2012年增长10.4%。海洋生产总值占国版内生产总值的9.7%。其中,海洋产业权增加值26508亿元,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19062亿元。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海洋经济开发基础。
前瞻网发布的《2014-2018年 中国海洋经济产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分析报告前瞻》当前,我国已经意识到进行海洋经济开发的必要性和紧迫性。2011年国家海洋局组织编制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2011年-2015年)》,《规划》提出,要加大政府引导性投入,重点投向海洋装备制造、海洋油气、船舶制造、海洋渔业、海洋运输、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化工、滨海旅游等海洋产业领域。国务院相继批准了山东、浙江、广东成为国家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份,浙江省舟山新区成为海洋经济新区,以及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
随着国内整体的海洋发展规划基本到位,海洋经济开发的大潮也即将到来。
C. 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2019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已经发布。那么,2019年中国海洋经济都有哪些特点,请看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主任何广顺的解读。
2019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我国海洋经济总量稳步提高,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产业发展水平继续提高,内生动力持续增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取得显著成效,海洋经济发展质量稳步提升,为海洋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海洋经济总体实现稳步增长
海洋经济规模持续扩大,2019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超过8.9万亿,十年间翻了一番。海洋经济“引擎”作用持续发力,海洋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6.2%,高于国内生产总值0.1个百分点,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9.1%,拉动国民经济增长0.6个百分点。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近20年连续保持在9%左右,占沿海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连续3年稳步上升,2019年超17%。
海洋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海洋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海洋服务业“稳定器”作用进一步增强。海洋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4.2%、35.8%和60.0%,与上年相比,第三产业比重提高0.9个百分点。海洋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连续9年稳步提升,拉动海洋生产总值增长近5个百分点,对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75%。2019年滨海旅游业全年实现增加值18086亿元,比上年增长9.3%。
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成效,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海洋油气增储上产态势良好,海洋原油生产增速由负转正,扭转了2016年以来产量连续下滑的态势,产量4916万吨,比上年增长2.3%;海洋天然气产量持续增长,达到162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5.4%。海洋交通运输业平稳增长,海洋交通运输业增加值6427亿元,比上年增长5.8%;海洋货运量36亿吨,增长8.4%;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92亿吨,增长4.3%。海洋船舶工业实现较快增长,全国造船完工量3672万载重吨,比上年增长6.2%;全年实现增加值1182亿元,比上年增长11.3%。随着海上风电补贴政策窗口期的临近,海上风电并网装机容量显著提升。截至2019年底,累计并网容量达59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63.4%。
区域海洋经济不断壮大,北部、东部和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生产总值分别为26360、26570和36486亿元,分别是2010年的1.9倍、2.1倍和2.8倍。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等重大战略持续发力,南部海洋经济圈持续领先,2010年以来其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名义增速达12%以上,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比重由2010年的33%增长到2019年的41%。
海洋经济对民生改善的贡献日益增强
海水产品保障方面,海洋渔业稳步增长,质量效益不断提升,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水产品,全年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4%。能源供给和保障方面,渤海海域发现大型油气田,探明超千亿方天然气地质储量、超亿方凝析油地质储量,可供百万人口城市的居民使用上百年;总装机规模达1700千瓦的浙江LHD模块化潮流能机组连续运行时间居世界首位,至少可以满足900户海岛居民日常生活用电。生活便利度提高方面,平潭海峡公铁大桥全线贯通;220千伏珠海叠泉输变电工程海底电力隧道全线贯通。生活品质提升方面,邮轮旅游呈回暖态势,全国邮轮码头出入境旅客近413万人次,从2019年5月起,连续8个月降幅呈现收窄趋势。
海洋对外贸易总体向好发展
面对中美贸易摩擦,我国不断提高涉海产品国际竞争力,持续优化产品结构,进一步提高海洋对外开放水平,稳步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海洋对外贸易持续向好发展。“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往来持续扩大,我国与海上丝路沿线国家海运进出口总额比上年增长4.6%,其中,出口增长6.7%,进口增长1.6%。我国海运出口同比略增,海运出口贸易总额为1660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0.2%。涉海产品进出口贸易趋势向好,重点监测的涉海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637亿美元,比上年下降3.6%,连续4个月降幅收窄。海洋船舶完工出口同比基本持平,全国完工出口海洋船舶991万修正总吨,比上年下降0.6%。
海洋经济发展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
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对海洋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显著。海水淡化工程加快实施,可每日淡化海水18万吨的舟山绿色石化基地海水淡化一期工程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海洋生物医药业取得新突破,我国自主研发的治疗老年痴呆(阿尔兹海默症)的海洋药物甘露特钠胶囊(商品名“九期一”)有条件获批上市,填补了17年来全球抗阿尔兹海默病治疗领域无新药上市的空白,成为全球第14种海洋药物。海洋可再生能源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全球首个波浪能装机达120千瓦的养殖平台“澎湖号”交付使用,可提供1.5万立方米养殖水体。海洋船舶领域取得新成绩,自主建造的“雪龙2”号首航南极,全球首艘超大型智能原油船(VLCC)“凯征”轮交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涉海市场主体活力进一步释放。重点监测行业中新登记涉海企业共2.3万个,比2015年翻了一番;2019年末,实有涉海企业比上年增长10.7%,连续4年增长过万。其中,海洋旅游业实有企业基数大、增长快,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业、海洋技术服务业等高技术产业实有企业数量增速较高,5年来年均增速分别为39.9%和20.4%。规模以上涉海工业企业效益状况保持稳定,重点监测的规模以上涉海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10.1%,高于全国同期4.3个百分点,与去年同期持平。规模以上涉海工业企业利润略有下降,利润总额为1439亿元,比上年下降2.5%,降幅低于全国0.8个百分点。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企业营业收入有所下滑,2019年为14199亿元,比上年下降2.6%;二是成本出现小幅上升,挤压了利润空间,涉海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成本为79元,虽低于全国同期5.1元,但比上年增加1.1元。
D. 如何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海洋经济产业发展潜力无限 海洋产业集群初见端倪
彰显中国海洋发展活力
用4D数字化技术模拟的数字海洋、在深远海建立的海上龙宫、千万亿次每秒的超级计算机,彰显着中国海洋发展的活力。在数字海洋、透明海洋等新兴技术的推动下,我国海洋产业正从传统产业转变为向科技要潜力、向远洋要资源、向业态创新要未来的创新性产业。
海洋经济成经济新增长点
随着我国海洋科技不断取得突破,原本汹涌澎湃的大海,变成了潜力无限的聚宝盆。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海洋经济产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达77611亿元,比上年增长6.9%,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4%。截止到2018年上半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近3.8万亿元,同比增长6.9%。预计2018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会突破80000亿元大关。随着海洋经济增长质量不断提升,预计到2020年,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0万亿元。到2035年,力争实现我国海洋经济总量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左右,推动一批涉海企业全球布局,从而占据全球海洋产业价值链的高端。
显然,在我国经济结构面临转型调整的阶段,海洋经济无疑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而海洋经济的巨大发展潜力,也让众多沿海省份纷纷提出了海洋经济的发展路线图。
海洋产业集群初见端倪
山东、广东、浙江等地相继发布了加速推进建设海洋强省、发展海洋经济的相关方案,涵盖海洋信息化建设、海洋新兴产业等各个方面。中国沿海地区北部、东部和南部三大海洋经济圈格局基本形成,重点海洋产业集群初见端倪。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前景广阔
与传统产业相比,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明显。首先,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方面优势突出,可助力我国在新一轮世界经济布局中抢得先机。其次,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综合效益好、节能环保的优势,在新能源、新材料领域发展潜力巨大。第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能够吸纳高素质劳动力。
不过,目前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基础研究比较薄弱,技术储备不足,仍受到发展实力、客观条件等因素制约,急需在新时期重点研究与突破。
要加强食品安全追溯技术、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牧场管理信息化、生物驯化、自动化采收等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和应用,推动海洋牧场从近海向深海拓展。
未来海洋经济发展总体向好,但同时仍面临诸多风险。其中,陆源入海污染压力仍然较大,而海洋灾害也对我国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和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诸多不利影响。
E. 海洋经济的发展状况
我国海洋开发历史悠久,2006年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为18408亿元,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渐提高。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上升很快,2006年海洋产业增加值为8286亿元,相当于全国GDP的4%,海洋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
随着陆地资源逐步紧缺,人类活动进一步向海洋延伸,海洋经济地位加速提升。2006年,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国生产总值的比重为近年来的最高点10%;之后便在9.6%左右徘徊,海洋经济地位得到巩固。预计后期随着海洋开发力度的加大,其地位将会进一步提升。
据数据分析显示,2003-2010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平均增速达到21.08%。海洋产业结构方面,第一产业比重不断缩小,第二产业比重有较大提升。2003-2004年,海洋第三产业占比超过40%,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平分秋色,2005年,海洋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发展加速,第一产业占比下降为16.75%;2006-2010年,海洋第一产业占比维持在5%-6%,第二、三产业占比则维持在47%以上。2010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为38439亿元,同比增长12.8%。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中国经济发展和资源需求的增长,政府适时调整了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国家十二五规划将海洋经济提到了国家战略高度;与此同时,沿海地区已经相继提出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十二五时期海洋经济产业将会有跨越式发展。 海洋经济产出快速增长。近10年特别是“九五”以来,我国海洋经济一直保持在年均两位数的快速增长水平。“九五”期间海洋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为年均 15.7%。其中海洋渔业经济总量仍高居首位,占总产值的51%,年均增长18%;海洋油气业异军突起,年均增长达到32.3%,产值位居第四;海洋交通货物运输量持续稳定增加,占海洋经济总产值比重位居第二,为18%。另外,海洋旅游业因统计口径问题,仅是国际旅游收入项,已经超过600多亿元,占海洋经济总产值的15%,位居第三,而尚未统计在内的国内滨海旅游收入至少还有约1000亿元。因此,滨海旅游业实际上已经位居第二,并正在展现其强劲的发展后劲。预计,滨海旅游业将迅速成长为我国海洋经济的支柱产业之首。
尽管增速有所放缓,海洋经济依然保持相对较强劲的发展势头。据国家海洋局初步核算,2015年上半年海洋生产总值27303亿元,同比增长6.94%。其中,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1158亿元,同比增长2.8%;海洋第二产业增加值11690亿元,同比增长5.3%;海洋第三产业增加值14455亿元,同比增长8.8%。 海洋产业成为沿海地区经济新的增长点。90年代兴起的海洋开发热潮,极大地推动了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海洋开发已然成为沿海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跨世纪的地区发展战略,海洋经济在沿海地区的经济地位越来越重要。从2000年情况看,海洋产业增加值3000多亿元,占沿海省区市GDP总量5.5万亿元的 6.88%。海洋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海洋产业增加值总量)排列依次为广东、山东、福建、辽宁、上海、浙江、江苏、天津、海南、广西、河北。最高的广东省海洋产业增加值超过750亿元。
海洋经济发展处于成长阶段。在世界范围内,我国算得上是海洋大国,但还远不是海洋经济强国。我国海岸线总长位居世界第四;海域面积与陆域面积之比小于0.3,低于世界沿海国家的平均水平 0.96;海岸系数(单位陆地面积平均拥有的海岸线)0.00188,居世界第94位。我国海洋资源绝对值位居世界前10位的有:海岸线长度、大陆架面积、200海里水域面积、海港分布密度。海洋资源绝对量在世界范围内排位较前,是优势资源,但是,海洋资源的人均量很低。此外,我国的海洋产业正处于成长期,产业结构正从传统海洋产业为主向海洋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崛起与传统海洋产业改造相结合的状态发展。
F.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经济意义
海洋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1、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2、海洋工程技术、海洋医药与生物技术、海洋化工技术、海水产品精深加工等领域都是国际技术创新的前沿,海洋产业尤其是海洋新兴产 业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3、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立足点。
4、随着人类对海洋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利用,海洋环境保护与人类生产活动协调发展日显重要,发展海洋经济能推动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 低碳技术发展,修补和维系生态环境,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G. 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的第四章 改造提升海洋传统产业
通过技术创新,加快海洋渔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盐业和盐化工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财政政策。进一步加大对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等公益事业领域的支持力度。探索通过相关措施加大对海水综合利用、海洋新能源开发、海洋工程装备设计、深海资源勘探开发、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研发、海水养殖、远洋渔业、海洋产业节能减排、海洋环境保护等的支持力度。中央和省级财政要加大对边远海岛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重点支持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等领域建设。投融资政策。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海洋产业发展。尽快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扩大直接融资比重。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海洋渔业和海洋新兴产....
海域和海岛管理政策。创新海域和无居民海岛使用权流转的管理制度,推进资源市场化配置进程,完善海域和无居民海岛使用权招拍挂制度,探索建..... 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加强对本规划实施的指导、检查和监督,确保完成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沿海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根据本规划确定的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制定或修订本地区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创新机制,明确责任,加强领导,主动与国务院有关部门沟通衔接,确保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规划实施中涉及的重大政策、改革试点和建设项目按规定程序另行报批。发展改革委要会同海洋局建立健全规划评估机制,加强对本规划实施情况的督促检查,研究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重大问题及时报告国务院。
H. 发展海洋经济的意义
发展海洋经济是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现代海洋经济包括为开发海洋资源和依赖海洋空间而进行的生产活动,以及直接或间接为开发海洋资源及空间的相关服务性产业活动,这样一些产业活动而形成的经济集合均被视为现代海洋经济范畴。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经济以两位数的年增长率快速发展。主要表现为:活动范围多方向扩展,经济总量迅速增加,增长速度快于全国国民经济增长及一直处于领跑地位的沿海发达地区经济的增长,海洋产业发展速度快于行业整体产业的发展。这样的趋势和特点是带有普遍性的,同期,世界海洋经济发展步入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在众多沿海国家和地区,海洋经济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I. 结合材料二,推动海洋经济发展,建设海洋强国的合理做法应该是怎样的
①世界是物质的(或“物质决定意识”,“自然界是物质的”),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我们要立足于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短缺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实际需要,建设海洋强国。
②物质是运动的,要求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看问题。我们要不断探索科学合理利用海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推动海洋经济发展。
③运动是有规律的(或“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要求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并认识和利用规律。发展海洋经济,必须遵循海洋自身发展的规律,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海洋经济,造福人类。